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椰子洲景点详细规划(2022-2030年).docx
《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椰子洲景点详细规划(2022-203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椰子洲景点详细规划(2022-2030年).docx(5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景区性质、容量与布局4第三章风景保护规划6第四章风景游赏规划14第五章景区用地规划16第六章用地建设控制20第七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23第八章游览交通规划26第九章基础工程规划29第十章风貌设计与修建性方案引导32第十一章分期建设规划40第十二章投资估算41卜F付贝U43附录:椰子洲景点详细规划(2022-2030年)与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7-2030年)主要内容对照44一、景区性质、容量、规模44*、45三、用地规模45附表47附表表一景区规划范围用地统计表表二各类用地建设内容适建表表三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一览表表四规划停车场一览表表五景点建设一览表表六椰子洲景
2、点建设项目投资估算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严格保护椰子洲景点原有的自然和景观资源,确保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在此基础上落实上位规划,明确用地规模,控制建设指标,引导修建实施,向公众和社会更好地展示椰子洲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貌,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多种功能,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第二条规划范围本规划以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72030年)确定的椰子洲景点范围为基础。椰子洲景点范围为椰子洲及河口北侧的藤桥墓群,西北以东线高速公路为界,西南以海棠湾规划道路(椰林路)为界,东及东北以海棠湾规划道路(椰洲路)为界,东南以离海岸线1.5公里的海域等距线为界。以上四周围合的区域,总占地12.05
3、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5.8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6.18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9o45,17m-109o46,3611,北纬18o223911-18o24lo第三条规划依据1、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正版)(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版)(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年修订版)(4)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8年修正版)(5)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6)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务院第474号令)(7)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8)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规定(9)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管理规定(国家林业部令1996年12月
4、)2、标准规范(1)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GBT502982018)(2)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标准(GB/T51294-2018)(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U)(4)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1.YJ127-91)(5)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1.Y5104-98)3、相关规划及资料(1)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72030年)(2)三亚市总体规划(空间类2017-2030)(3)三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4)三亚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12025年)(5)三亚市海棠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2025年)(6)三亚海棠湾国家
5、海岸休闲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7)三亚市海棠湾规划整合(8)三亚市海域使用详细规划(9)藤桥墓群保护规划(10)海南省三亚市藤桥河中下游河道治理规划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及相关规划。第四条规划分期椰子洲景点应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规划期限为2022年2030年:近期:20222025年(4年);远期:20262030年(5年)。第五条规划原则1、严格保护,高效利用2、特色整合,文化传承3、多元统筹,合理调控4、分区管控,刚柔相济5、生态优先,资源适用第六条规划目标世界层面:融入海棠湾时尚消费度假区,共同构建国际化高端滨海休闲旅游度假消费中心,塑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椰林湿地风景区
6、。国家层面:以景点发展为契机,打造集生境保护、文旅开发、科普教育于一身的深度体验型全国热带海滨度假景点标杆,形成全国热带海滨河口湿地生态保育与修复示范区。地方层面:打造海上丝路及民俗文化展示窗口,形成海棠湾旅游度假消费中心新支点,将景点融入片区、协同发展,塑造成滨海度假、椰林观光、文化体验新热点,构建市民生态休闲、游客海滨度假的主客共享新模式。规划定位:国际顶级海滨度假风景名胜地,全国热带珍稀河口湿地风景区,海南海上丝路及民俗文化展示窗口,激活三亚全域旅游新支点。第七条发展策略围绕椰子洲景点的整体定位,本次详规从“风景、文化、旅游、区域”四个方面,提出了景区未来发展的四大策略。椰林风情一一保护
7、椰林湿地生境,统筹塑造独特风景特色。文化赋能一一展示海上丝路及民俗文化,深入挖掘塑造文化主题IPo旅游转型构建“旅游+”发展模式,建立高端多元度假景区。区域协同一一塑造景点独一性竞争力,融入海棠湾时尚度假区。第八条规划成果使用本规划是指导椰子洲景点人文、景观及自然资源保护和景区建设的重要依据。景区规划范围内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一切建设活动均不得违背本规划的相关规定,建设项目应依据本规划进行专项规划或设计。第二章景区性质、容量与布局第九条景区性质椰子洲景点是以自然椰林湿地为核心特色,以高品质的海滨自然生态环境为基调,以海岸风光、椰洲文化和人文遗迹为展示内容,以滨海度假、研学观光、公共教育、文化体验和
8、运动探险为主要功能的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第十条风景资源特色椰子洲景点内风景名胜资源优越,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交融,以藤桥河河口湿地生态环境为本底,以“秀美”椰林、“珍稀”湿地、优越滨海沙滩为核心,并以历史遗迹藤桥古墓群、当地民俗文化和热带果园为特色。第十一条游人容量日合理游客容量为0.71万人次。日极限游客容量为1.37万人次。年游客容量为213.3万人次。第十二条发展规模1、建设用地规模景区总建设用地规模94.36公顷,包括风景点用地(甲1)、旅游服务设施用地(乙)、居民社会用地(丙)、交通与工程用地(丁)。2、游览设施规模景区旅游服务设施用地规模71.22公顷,其中旅游点建设用
9、地64.36公顷,床位规模不超过800床。第十三条布局结构椰子洲景点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心三带四区”。“一心”即以椰林及其周边岛屿景观为核心;“三带”分别为:生态田园游赏带、自然野趣体验带、椰洲风情展示带;“四区”分别为:旅游服务区、风景游览区、滨海景观区和湿地生态区。第十四条功能分区规划4类功能区:1、滨海景观区滨海观光区注重保护滨海生态与景观,包括滨海海岸及沙坝生态环境、沿岸防风林带及景区内近海海域,以低干扰的自然观赏、生态游览为主要活动类型;滨海乐活区可根据环境容量适度开展季节性海上娱乐活动。2、风景游览区进行景区建设并对游人开展风景游赏活动的区域,主要包括主题文化区、特色度假区、农业体
10、验区、雨林探险区和热带动植物区五个片区。3、湿地生态区保护与恢复椰林和有效修复河道、湿地、洲滩生境的区域,区域内大部分空间不开展游览活动,仅利用小部分村庄搬迁后的空间开展适度的户外研学和科普教育活动,并结合需求设置必要的配套设施。4、旅游服务区以建设景区各类游览服务设施、满足游客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区域,包括主入口服务区和次入口服务区两个部分,含游客中心、椰子洲文化体验园、停车场、景区管理中心、椰洲味道餐厅等。主要承担公园形象展示、游客接待、餐饮购物、管理办公、休闲体验、游览交通组织等功能。第三章风景保护规划第十五条分级保护规划按照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7-2030)确定的分级保护
11、范围与保护规划要求,具体落实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的保护内容。规划椰子洲景点内核心景区面积3.04平方公里(其中一级陆域保护区面积2.26平方公里)。表3-1椰子洲景点保护分级一览表分区名称椰子洲景点各级保护区面积(km?)椰子洲景点(km2)陆域海域小计景区面积5.876.1812.0512.05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2.260.783.043.04二级保护区1.325.406.626.62三级保护区2.292.292.29核心景区占景区比例38.50%12.62%25.23%25.23%(一)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1、一级陆域保护区(核心景区一严格禁止建设范围)规划
12、面积2.26平方公里,具体包括景区中部的岛屿湿地、沿海沙滩以及藤桥河东岸地段。除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和必要的游览步道、观景休憩、安全防护等设施外,禁止建设其它无关的任何设施,已经建设须限期拆除;游步道需采用栈道、栈桥、土路、石板路等原生态建造方式,严格控制步道宽度。禁止破坏海岸、沙滩、岛礁、沙洲等核心资源地形地貌;保护自然资源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加强区域内资源保护和环境整治,逐步疏解区内居民点。只宜开展自然观光和生态旅游,严格控制游客容量,科学组织游赏活动,规范游赏行为;禁止机动交通进入和静态停车设施建设。2、一级海域保护区(核心景区一严格保护海洋资源范围)近海沿海岸带退最高潮水位线约200米,规
13、划面积0.78平方公里。禁捕禁捞,可适度开展海上生态旅游活动,限制海上娱乐活动规模,禁止大型船只等一切破坏海域生态环境或污染海水水质的行为。(二)二级保护区(严格限制建设范围)1、二级陆域保护区(严格限制建设范围)具体包括藤桥西河、藤桥东河及两侧河岸等重要水体资源保护地段。规划面积1.32平方公里。严格保护河流湿地、自然林地、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加强景区内的水系梳理并开展资源环保专项规划。严格控制区内设施规模和建筑风貌,禁止建设旅宿设施。严格限制区内机动交通进入,以电瓶车和步行交通为主。严格限制游船码头和安全防护设施设置地段和规模,码头设置需开展专项研究和论证。2、二级海域保护区(限制海上活动范
14、围)一级海域保护区以外的海域,规划面积5.40平方公里。除根据环境容量进行有限度的海上赛事及游览活动外,不得进行有损海域、海岸的活动,一切活动应符合海洋与海岸分类保护要求的规定。(三)三级陆域保护区(限制建设范围)一、二级保护区以外陆域,景区重要的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区域。规划面积2.29平方公里。旅游服务区为各景区主要配套设施建设区,用于建设管理、商业、文化娱乐、接待设施等,位于三级陆域保护区。重点加强设施建设的开发强度控制、建设引导以及景观特色营造。按规划有序开展各项建设,游览设施建设必须严格履行风景名胜区和城乡规划建设等法定的审批程序,严格控制建设范围、开发强度和景观风貌,加强详细设计和景
15、观分析。禁止与椰子洲自然和文化资源特质不相符合的主题公园项目进入景区。第十六条分类保护规划1、水系和湿地保护(I)涉及区域内水系和湿地的人为活动,应经规划和有关部门许可。(2)疏浚椰洲湿地内部水系,保持水系的贯通性、水质质量标准、水系两侧地貌和植被,保持湿地的原真性。河流水系两侧各控制不低于20米宽的滨水生态景观绿地。(3)强化湿地和水系治理,对椰子洲已建硬质河堤进行生态修复。(4)严格控制沿河码头设置范围、规模和建设方式。(5)景区内的污水排放纳入附近污水厂,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6)防止上游的污染。藤桥河上游生产、生活污水必须经过治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加强对藤桥河水体的污染治理。(7
16、)禁止鱼类及禽类养殖,防止水体污染。景区内及景区上游农业生产应采用有机化肥,强制施用低毒低残留农药,避免对水体、土壤产生污染。(8)禁止水上飞机等破坏景观环境的娱乐项目进入景区河道。(9)保护景区内河流、水面、湿地、沙洲等自然水体的多样性,在环境影响允许范围内营造人工湖泊和湿地,营造亲水游憩空间。2、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按照藤桥墓群保护规划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条款对藤桥墓群进行专项保护工程。(1)根据墓碑的现状残损程度进行分类制定,不同残损程度的墓碑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2)除必要的保护与管理设施之外,不得设置任何其它设施;各类保护与管理设施不得破坏文物本体,或对其构成威胁。(3)
17、保护措施应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性”等基本原则,保持文物本体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尽可能地保护藤桥墓群所包含的全部历史信息和科学信息。(4)所有保护措施及其实施过程都应记入档案,包括设计方案、论证材料、试验数据、操作工艺、施工组织、工期、原始状态及竣工状态的图片、影像与文字记录等。(5)落实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管理规定,区域内按照批复的文物保护规划开展相关建设活动。3、海洋与海岸保护(1)加强对景区内海岸带、海水的保护,严格禁止填海、挖沙取土、开采礁石、侵占岸线、砍伐海岸带天然植被、破坏礁石和污染海水水质等一切行为;加强巡查、监控,对采挖海沙、砾石和其它近岸矿产资源造成海洋生态环
18、境破坏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防止沙滩泥化、岸线侵蚀和海礁退化。(2)强化海洋海岸工程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海岸带保护管理规定,严格控制在半封闭海湾、河口、沙洲、泄洪通道等兴建影响潮汐通道、行洪安全、降低水体交换能力以及加剧海洋自然条件演变的工程建设项目。(3)在海域保护区内,禁止捕捞等活动,严禁向区内排放污水。禁止在风景名胜区水域内围垦浅海从事水产养殖活动,切实保护近海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和景观。(4)根据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T99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现行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等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严禁污染物直接排入海域。(5)景区内码头建设需严格控制范围、规模和设施配置,不得破坏海洋和
19、海岸生态环境系统。合理规划码头和航线,防止因码头建设导致海流改变而对海岸产生的破坏。景区海上码头设置应进行专项研究论证,减少对就近海岸带、核心景点和海水的破坏与影响。(6)严格控制游客容量,加强海岸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保持海岸生态系统的稳定。(7)保护原生植被,并补种椰子、琼崖海棠、玉蕊、海巴戟、水黄皮、海岸桐、榄仁、海芒果、草海桐、海南槐和马鞍藤等乡土适生沙生植物。(8)海岸带陆域200米范围内禁止任何无故对海岸线的破坏或污染性活动。遵循保护优先、节约利用、陆海统筹、绿色共享的原则,严格保护自然岸线,整治修复受损岸线,拓展公众亲海空间,与近岸海域、沿海陆域环境管理相衔接,实现海岸线保护与利用
20、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4、生物多样性保护(1)建立椰子洲景点生态监测网络,研究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趋势和预测模式,建立综合保护的管理模式和开发模式。加强调查摸底,尽快制定景区内野生动植物、生态群落保护专项规划。(2)保持和维护椰洲湿地原有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功能特征,保护典型而有示范性的自然综合体;提高自然环境的复苏能力,提高氧、水、生物量的再生能力与速度,提高其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对人为负荷的稳定性和承载力。(3)科学规划,加强景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观光步道、滨海游览道路、景区车行主路应结合地形或桥涵建设野生动物通道;景区内禁止放生野生动物。定期进行景区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调查,
21、明确具体保护物种,制定相应保护措施;优先保护珍稀动植物和重要物种栖息地,建立和完善动物迁徙廊道。(4)营造栖息环境,解决野生动物生存问题。在经过充分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野生动物的分布、活动规律、繁育、食物链等以及鸟类的迁徙规律、繁育特点、食物特性。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针对影响因素进行适度的人工干预。(5)保护景区内次生林,增加植被种类。景区建设中应加强保护生态系统,避免盲目开发和破坏。充分保护和培育各景区内的乡土植物,尤其是珍稀名贵树种。(6)重视风景区内植物景观的培育,使各景区和景点具有葱郁的面貌和丰富的景观,努力营造有季节变化的风景林,确保其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一级陆域保护区内植
22、物群落。(7)对入海污染源和污染物进行监控,各景区内的污水需经过分片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8)加强对景区内古树名木的保护,尤其是椰子树群和热带植物。建立古树名木档案:标明位置,将古树名木列入法定保护范围,有针对性地制定保护、复壮综合养护管理技术措施,进行长期监测。划定古树名木保护范围:一般以树冠外缘5米范围内为保护范围,该范围除进行保护性措施工程外,不得取土挖坑、改变原有地貌,不得增加建筑物、构筑物,不得栽种对古树产生不利影响的植物。在古树名木的保护范围内,不得从事对古树名木生长有威胁的建设活动。加强对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保护古树名木生存的生态环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养护水平。对于衰老的古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亚 热带 海滨 风景名胜 椰子 景点 详细规划 2022 2030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77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