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学资料.docx
《土地规划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规划学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土地规划学第一章绪论1.土地规划的客观必要性1)土地是一种生产不可缺少且无法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的最根本特点是经济生产与自然生产相结合;3)使一切具有自然肥力的土地通过规划得到最合理的应用。2 .土地规划概念(研究对象)土地规划是一门研究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规律性的科学,为土地管理提供监督土地利用的方法和手段。3 .土地规划的特点1)科学属性:经济学科,技术学科,边缘学科2)特点:目的性,阶段性,变化性4 土地规划的任务1)土地供需平衡。2)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 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 土地利用微观设计。5) 土地规划的工作程序一、准备工作(一)基础资料收集和整理1)社会经济资料(1)
2、土地统计资料(2)人口资料:总人口、总户数、总劳动力、男女劳动力、居民点分布情况、每个居民点的户数、每户平均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年龄组成、人口劳动力组成(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3)生产和经济情况资料:a.各行业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各业生产和农业现代化的远景规划指标、规模、速度b.当地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及其生长特性,主要作物换茬方式和丰产经验。目前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各种作物的灌溉制度。c.主要家禽家畜的种类和特性d.主要果树的种类品种和特性e.现有及可能发展的工业的类别、数量、规模、分布位置、原材料来源、产品产供销情况6副业种类、资源大小及产供销情况,生产季节和劳动力需要f.渔业
3、生产情况g.对外水陆交通条件h.水利水电设施概况(二)自然条件资料1)土壤调查资料2)水文和水文地质资料3)气象资料(三)地形图资料1)野外实地调查2)地形图的补测3)现状调查二、制定规划1)控制先行,逐步逼近2)突出重点,综合设计3)三步设计,先粗后细4)经济评述,方案比较三、规划实施1)规划方案的投资预算2)规划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和综合平衡3)编制年度实施计划4)现场铺图5)检查规划实施情况第三章居民点布局1.居民点的概念与类型概念:是人们定居和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是人们组织生产和生活的地方类型:1)城市: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I型大城市,II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1型、I
4、I型)2)镇:城镇,集镇3)农村居民点:行政村,自然村2.小城镇的作用1)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改造农村面貌的重要途径2)小城镇建设是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3)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4)集镇的合理布局和建设是调整广大农村居民点建设的重要前提3.目前我国居民点的现状1)居民点布局疏密不匀2)居民点规模较小,居住分散3)村镇规划滞后,用地布局松散,人均用地多,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4)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不利于内部结构的优化5)用地面积大,扩展迅速6)建筑结构差,结构老式,环境条件差7)生产生活双重性明显,不利于用地分区4.居
5、民点布局形式及各自的优缺点1)卫星式:以大居民点为中心,周围布置卫星居民点优点:是小居民点向大居民点的过渡形式,是城市化的过渡形式缺点:占地多2)集团式:同级管理单位的居民点,统一布局在一块优点:(1)布局紧凑(2)节约用地(3)工程投资少(4)便于组织生产和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缺点:受地形条件限制大,劳动半径大3)自由式:自然布局而成优点:生产规模小时,劳动方便缺点:(1)不易组织大规模生产及群众的文化生活(2)不便设置公共设施(3)占地多,土地利用率低5.居民点的用地要求1)便于生产,方便生活(1)居民点位置与农用地有方便的联系,保持最短的下地距离(2)有方便的交通联系,靠主干道,大于10
6、0米,道路靠村不进村(3)水质良好,水源充足的水源(4)靠近电源2)易于建筑(1)地形地势:平坦、高燥(2)水文地质条件(3) 土质条件(4)安全条件:尽量避开地震易发区、大型水库下方、大填大挖、塌陷区等3)卫生保健(1)尽可能选在风景优美,环境舒适的地方(2)不宜选在沼泽、死水坑等地方,远离坟地、墓地和行车密度较高的公路(3)选在工厂的上风向和上游地段(4)畜牧场应处在居住区的下风和下游位置4)充分利用原有村庄的基础6 .城镇化的概念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是指城市中心对乡村腹地的传播过程,是全社会人口逐步接受城市的过程,是全社会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是城市
7、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7 .山东省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1)城镇体系规模结构不合理2)区域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发展滞后3)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不足4)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不足,承载能力不强5)城镇化发展方式粗放6)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不到位,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8 .山东省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1)健全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综合引导作用2)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城融合互动发展3)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承载力,推进城乡公用设施现代化4)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新型城乡管理体系5)实行城乡生态共保,提高人居环境品质6)推进城市民生共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1 )推动文化繁
8、荣发展,突出城乡风貌特色9 .山东省新型社区规划的意义1)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2)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有效举措3)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时间4)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平台5)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6)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7)符合农民意愿,切合山东实际的实践探索10 .农村新型社区的类型1)城镇聚合型社区:由几个村庄合并集中建设,在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的范围内,并逐步纳入城镇管理的农村新型社区,分为城市聚合型和小城镇聚合型。2)村庄集聚型社区:由多个村庄合并新建,或单个较大的村庄通过改造,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集中居住,设施完善的农村新型社区,分为村企联建型、强村带动型、多村合并
9、型、搬迁安置型、村庄直改型。11 .农村新型社区的现状和问题1)发展现状(I)农村居民点数量持续减少,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全面展开(2)农村人口总量大,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偏高(3)产业聚集功能逐渐显现,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5)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6)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2)存在问题(1)设施建设标准普遍偏低,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差距较大(2)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统筹不够(3)建设资金不足,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渠道(4)综合配套改革措施不健全,管理水平不高(5)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
10、仍有差距(6)传统村落保护不够,建设风貌趋同,地域特色不明显(7)村庄聚合型农村新型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难度较大第四章交通用地规划1 .交通运输的类型及优缺点1)铁路运输特点:运载量大;速度快;连续性强;运价低缺点:造价高;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2)水路运输特点:运输量大,可运特长件;耗能少,成本低;建设投资少;不占农用地缺点:连续性差,速度慢,转运条件差3)公路运输特点:适应性强;可减少转运环节;速度快缺点:运载量小;耗能大;污染性强;成本高;占地多4)空运特点:速度快;航程长;能到达地面运输达不到的地方;不占耕地缺点:运载量小;投资大;气候影响大2 .交通远景运输预测的步骤1)基本
11、交通量2)增长交通量程序:(1)根据现状调查分析现有交通量与各种经济指标的关系(2)根据建立的关系,远景经济指标数字来推算远景发生的交通量(3)推算远景的分布交通量(4)推算分配的交通量3 .主干道路规划的原则1)干路规划与区域远景发展规划相适应2)因地制宜并在工程技术上做到经济合理3)尽量缩短路线长度,节约占地和建设投资,并尽可能多的联系居民点4)为其他项目规划创造良好条件,干路与渠道结合布置,与渠道不成锐角相交,同向平行,不同向的尽量垂直相交5)注意上下左右的联系,做到协调统一4 .公路的等级1)汽车专用公路(1)高速公路(2)一级公路(3)二级公路2) 一般公路(1)二级公路(2)三级公
12、路(3)四级公路5 .公路主要技术指标(1)计算行车速度(2)行车道宽度(3)路基宽度(4)平曲线半径(5)停车视距6 .公路选线的原则1)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要求2)因地制宜,布置在地势富燥、地质良好、便于施工的走向上3)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做到路线顺直短捷、节约用地4)与其他交通线路的布局协调统一,形成较为完善合理的交通网5)经济合理。7 .平原微丘地区道路选线的要求1)尽量做到顺直短捷,尽量设半径大的平曲线,微丘区尽量顺地形走2)平丘区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尽可能避免穿越城镇、工矿区和密集居民点3)合理处理好路、桥关系,大中桥涵服从道路总方向,小桥涵服从道路走向第五章水利
13、用地规划1 .水资源的类型及开发利用的方式(I)河川径流:利用水利进行发电;利用河流的供水功能(2)当地地面径流:平塘、山塘、小水库(3)地下水及其开发利用:垂直集水系统、水平集水系统、联合集水系统、印泉结构(4)城市污水及工业废水2 .水土资源平衡的概念及作用概念:综合考虑地区内水资源的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找出本地区水资源的余缺情况,合理协调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以寻求水资源的平衡。作用:(1)是进行水资源的区域再分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依据。(2)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水量调节措施,建设水利工程措施的基本依据。(3)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依据。3 .水利工程系统的类型与组成(1)
14、水源和取水枢纽河川径流:拦水坝、提水站、分水闸地表径流:水库、塘坝、抽水机站地下水:机井(2)输水配水系统:干渠;支渠;斗渠;农渠。(3)田间调节系统:毛渠、输水沟、灌水沟、灌水格田等临时沟渠(4)排水泄水系统:干渠、支渠、斗渠、农沟(5)排水枢纽系统:排水枢纽:容泻区(6)灌排系统上的建筑物4 .骨干输水工程的用地要求(1)在水源和容泄区水位既定的情况下,使灌溉排水渠道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溉面积和排水面积(2)在地形上使得渠道纵坡比降适中(3)减少渠道输水损失,防止渠道塌崩,渠道尽可能短顺平直,渠道沿线地质坚固稳定,透水性弱(4)保证工程费用少,输水损失小,工程效益大满足经济要求。(5)渠道选线
15、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做到排灌系统所占土地与其控制的土地面积之比达到最小。(6)上一级渠道布置应为下级渠道的合理规划和土地规划的其他项目合理规划创造条件。5 .抽水站布局的方式(1)集中供水(2)分级供水(3)高低渠供水(4)分散供水6 .布井的方式(1)网格状(2)直线布井(3)在地下水水力坡降较大的地区,井网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第六章土地保护工程规划1 .土地保护的概念一是对已开发地区,如有建立土地保护措施的必要,应建立起适当的保护措施二是对新开发或待开发地区进行系统的土地调查和全面的土地保护规划设计,建立起合理的土地保护措施体系,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2 .土地
16、保护工程的概念和类型概念:为防止土地退化,使土地不仅能永续利用,而且还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所采取的保护工程措施。类型:生物性的保护工程;工程性保护工程;生物性的保护工程3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侵蚀量A=F(侵蚀力R*可蚀性K)4 ,水土保持林的类型及作用降低地表径流速度,使水大量渗入土壤,利用树木根系固定土壤。分为:分水岭防护林;水流调节林;沟谷防护林(1)分水岭防护林:控制径流起点、涵养水源、防止侵蚀的发生、保护农田(2)水流调节林:防止地表径流破坏作用的扩大,使其转化为地下水。配置水流调节林,使地表水受到阻滞,降低流速,分散水量,增加渗透,防止冲刷,减少溪流的流沙量。(3)沟谷防护林:防止沟头
17、、沟岸、沟底因受地表径流的侵蚀冲刷而继续塌陷下切并防止大量泥沙进入河流和水库。5 .梯田的类型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6 .治沟工程的布局治沟必须治坡结合,从上到下,从坡到沟,从沟头到沟口,从沟岸到沟底,全部部署,层层设防,即解决侵蚀的原因,又解决侵蚀的后果,从上到下设4道防线:在沟头以上的集水面积上,加强坡面和源面的治理,做到水不出田,从根本上控制导致沟壑发展的水源和动力。临近沟头处兴建防护工程,将地面径流分散拦蓄,使之不从沟头下泄,制止沟头发展。在沟坡上修筑鱼鳞坑、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等工程,种树种草,巩固沟岸,防止冲刷,减少和减缓下泄到沟底的地表径流。在沟底,从毛沟到支沟、干沟,
18、采取修谷坊、淤地坝、小型水库等工程,巩固和抬高侵蚀基点,拦蓄洪水泥沙。7 .沟底工程的类型(1)谷防:土、石、柳;(2)小水库:土坝、溢洪道、泄洪沟;(3)淤地坝。8 .地面塌陷的类型均沉型、条带型、向心型、混合型9 .地面塌陷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方法影响:(1)影响农业生产(2)危害建筑物(3)危害交通设施治理方法:(1)定点开采;(2)平整地面;(3)充填采煤空腹,防止塌陷;(4)充填塌陷区,发展农业;(5)充填塌陷地,作为建设用地;(6)整理塌陷地,发展多种经营;(7)塌陷后水面较大的区域,发展网箱、网围养殖或种植水生植物;(8)对塌陷较深、水面又较大的区域,可以改造为人工湖公园等第七章农
19、业生产用地规划1.直接农业生产用地的类型种植业用地;林业用地;牧业用地;养殖业用地2,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用地规划的概念农业生产过程是农、林、牧、渔各生产部门与自然之间,以及各生产部门之间不断进行能力转换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农业生产用地规划是根据一个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经营方针以及发展农业的长期任务,合理组织农业各部门的生产用地,以促进农业全面发展的一项措施。3 .用地结构是指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各类用地的构成情况及其相互关系。4 .确定用地结构的依据和方法1)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2)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3)社会经济因素(1)国家的计划任务(2)农业企业原有的经营方针(3)农业企业原有农业生产用地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规划 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71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