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管电泳及其应用知识点梳理汇总.docx
《毛细管电泳及其应用知识点梳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细管电泳及其应用知识点梳理汇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毛细管电泳及其应用TheApplicationofCapillaryElectrophoresis(CE)一、毛细管电泳的概述:毛细管电泳乂称高效毛细管电泳,它是在熔融的石英毛细管(内径为25100m)中进行电泳,其管内填充缓冲液或凝胶,是近年来进展最快的分析方法之一。毛细管电泳是电泳技术和现代微柱分离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效率更高、速度更快、样品和试剂消耗量特少的特性。毛细管电泳仪的基本结构:高压电源二-一J1.bJ1.7A1.1、高压电极槽与进样机构2、填灌清洗机构3、毛细管4、检测器5、伯丝电极6、低压电极槽7、恒温机构8、记录/数据处理毛细管的结构:毛细管电泳通常使用内径为25100
2、um的弹性(聚酰亚胺)涂层熔融石英管。毛细管的特点是:容积小;侧面/截面积大而散热快、可承受高电场:可使用自由溶液、凝胶等为支持介质;在溶液介质下能产生平面形状的电渗流。二、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毛细管电泳是以高压电场(30kV)为驱动力,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其管内填充了缓冲液或凝胶,根据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满度和分配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类液相分离技术。在电泳过程中,毛细管两端插入电极液,此电极液通常与管中的缓冲液一致。正负电极连接至高电压装置,进样时样品盘移动,使毛细管的进样端及此端的电极准确插入样品管中,给予一定电场或压力后,样品被吸入毛细管内,然后再将毛细管移至电极液中开始电泳。在毛细管电泳
3、中,为了维持电荷平衡,溶液中的正离子吸附至石英表面形成双电子层,当在毛细管两端施加电压后,这层正离子趋向负极移动,并带动毛细管中的溶液以液流形式移向负极(电渗)。由于毛细管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大,加上电泳时使用了高压,电渗在毛细管电泳中具有两大特点:液体沿着毛细管壁均匀流动,其前沿是平的;携带不同电荷的分子朝一个方向移动,中性分子也能随着电渗一起移动而实现分离三、毛细管电泳的检测技术:迄今为止,毛细管电泳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紫外可见光吸收、荧光、电化学、质谱、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等。四、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一)毛细管区带电泳(capillaryzoneelectrophoresis,CZE):毛细管
4、和电极槽内充有相同组分和相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缓冲液)。它是最基本、应用最普遍的一种分离模式,尤其对于亲水多肽的分离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二)微团电动毛细管色谱micellarelectrokineticcapillarychromatography,MECC):通常有一些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SDS)加到缓冲液中,这类分子一端为亲水基团,其余部分为疏水内核,亲水基团在表面,中性粒子因其本身硫水性不同而得以分离。(三)毛细管等电聚焦(capillaryisoelectricfocusing,CIEF):选用内壁中性共价涂层消除电渗的毛细管,利用两性电解质形成PH梯度。CIEF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四
5、)毛细管筋分电泳(capillarysievingelectrophoresis,CSE):在毛细管内填充了多聚物作为分离介质,如甲基纤维素对分子的泳动起着阻碍作用。其作用机制类似平板电泳凝胶的筛网作用,大分子较小分子所受的阻碍大,泳动速度减慢。(三)非水毛细管电泳(nonaqueouscapillaryelectrophoresis,NACE):利用纯有机溶剂(甲酰胺及其衍生物、乙嘴、醋酸、甲醇、二甲亚械等)或混合试剂替代水介质来完成样品的电泳分析。NACE主要用于分析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物质,分离在水溶剂中淌度十分相似的物质,研究在水中难以发生的反应等。(六)毛细管阵列电泳(cap
6、illaryarrayelectrophoresis,CAE):CAE是在常规CE原理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微型制造技术设计出来的一种检测技术由微通道或反应池等构成通道型微阵列芯片,通过加载生物样品,进行一种或连续多种反应,达到快速高效分析的目的,是一种新型的生物芯片。(七)免疫亲和毛细管电泳:immunoaffini(ycapillaryelectrophoresis,ACE):ACE是把蛋白质(抗原或抗体)事先固定在毛细管柱内,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识别反应,CE的高效、快速分离能力,1.IF的高灵敏度来分离检测样品混合物中能与固定化蛋白质特异结合的组分。五、影响毛细管电泳分析精密度的因素:积
7、分软件的影响冲洗程序的影响温度控制的影响进样的影响六、应用:(一)CE快速PCR-SSCP分析:DNA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SSCP)是一种有效的检测DNA变异的技术,原理是不同的单链DNA分子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与其构象密切相关,而每一DNA分子的构象又是由其特异的碱基序列决定的,一个碱基的改变都有可能影响其构象,从而引起其电泳行为的改变。传统的SSCP分析采用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显示电泳结果必须辅以放射自显影或硝酸银染色等技术,费时费力,不能满足临床检测基因点突变的需要。毛细管电泳技术具有快
8、速、高效、样品消耗少等特点。希望利用人工诱变的含有单个核甘酸改变的PCR产物,建立和优化CE作SSCP分析的方法与条件,为临床基因诊断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筛查方法。A未变性的标准分子量DNAPCR样品的毛细管电泳图谱:(二;凝集素碎片的糖结合活性: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研究植物凝集素的活性肽段和拟糖蛋白的结合能力。BPA:羊端甲凝集素,对半乳糖专一1.CA:小扁豆凝集素,对葡萄糖/甘露糖专一BPA-10:BPA的活性碎片(10肽)1.CA-9:1.CA的活性碎片(9肽)拟糖蛋白:半乳糖牛血清白蛋白(GaI-BSA)甘露糖牛血清白蛋白(Man-BSA)岩藻糖牛血清白蛋白(1.-Fuc-BSA)结合反应
9、:肽溶液和拟糖蛋白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室温放置过夜。A:BPA-IOB:BPA-IO和GaI-BSA的混合物C:BPA-IO和Man-BSA的混合物ABCDA:1.CA-9B:1.CA-9和Gal-BSA的混合物C:1.CA-9和Man-BSA的混合物D:1.CA-9和1.-Fuc-BSA的混合物II、核酸分子杂交第一节分子杂交的概念及基本原理主要内容:一、分子杂交的概念二、分子杂交基本原理(一)DNA变性:1、DNA变性的方法,2、增色效应,3、溶解曲线,4、融解温度,5、影响Tm值的因素。(一)复性:退火一、分子杂交的概念:分子杂交(molecularIiybridiHion)指具有一定同源
10、序列的两条核酸单链(DNA或RNA),在一定条件卜.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经过退火处理,形成异质双链的过程。利用这一原理,就可以使用已知序列的单链核酸片段作为探针,去查找各种不同来源的基因组DNA分子中的同源基因或同源序列。二、分子杂交基本原理:(一)DNA变性:DNA变性是指双螺旋之间氢健断裂,双螺旋解开,形成单链无规则线团,因而发生性质改变(如粘度下降,沉降速度增加,浮力上升,紫外吸收增加等)。1、DNA变性的方法:D加热;2)改变DNA溶液的pH;3)有机溶剂(如乙醇、尿素、甲酰胺及丙酰胺等)等理化因素。2、增色效应:DNA在260nm处有最大吸收值,这一特征是由于含有碱基的缘故。在DNA双
11、螺旋结构模型中碱基藏于内侧,变性时由于双螺旋解开,于是碱基外露,26Onm紫外吸收值因而增加,这一现象称为增色效应(hyperchromiceffect)。利用DNA变性后波长260nm处紫外吸收的变化可追踪变性过程。3、溶解曲线:如果升高温度使DNA变性,以温度对紫外吸收作图,可得到一条曲线,称为溶解曲线。4、融解温度:通常人们把50%DNA分子发生变性的温度称为变性温度(即熔解曲线中点对应的温度),由于这一现象和结晶的融解相类似,故又称融点或融解温度(meltingtemperalure,Tm),因此Tm是指消光值上升到最大消光值一半时的温度。5、影响TIn值的因素:Tm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
12、,它与很多因素有关:1)部因素:pH、离子强度。随着溶剂内离子强度上升,Tm值也随着增大。2)部因素:DNA的碱基比例、DNA的均一性;在相同条件下,DNA内G-C配对含量高,其Tm值也高。6、DNA中的GC含量与Tm值关系:Tm=69o3+0o41X%(G+C)对于小于20bp的寡核甘酸,Tm=4(G+C)+2(A+T)实验表明DNA分子中(G+C)克分子含量百分比的大小与Tm值的高低呈直线关系。(一)复性:变性DNA只要消除变性条件,二条互补链还可以重新结合,恢复原来的双螺旋结构,这一过程称为复性(Fenaturation)。退火:通常DNA热变性后,将温度缓慢冷却,并维持在比Tm低253
13、(C左右时,变性后的单链DNA即可恢更双螺旋结构,因此,这一过程又叫做退火。复性后的DNA,理化性质都能得到恢复。倘若DNA热变后快速冷却,则不能复性。影响复性速度的因素:1、DNA浓度:愈高,复性速度也愈快。2、DNA片段的大小:DNA片段愈大,扩散速度愈低,使DNA片段线状单链互相发现互补的机会减少。因此,在竟性实验中,有时将DNA切成小片段,再进行复性。3、温度:过高不利于复性。4、溶液的离子强度:通常盐浓度较高时,复性速度较快。5、DNA顺序的复杂性;简单的分子复性很快,如POIydm和poydA由于彼此互补识别很快,故能迅速复性。但顺序较复杂的DNA分子复性则较慢。因此通过变性速率的
14、研究,可以了解DNA顺序的复杂性。第二节核酸探针主要内容:一、探针的概念二、探针的种类极其选择:1、DNA探针,2、CDNA探针,3、RNA探针,4、其核酸探针三、各种标记物极其选择四、核酸探针的标记方法五、杂交信号检测一、探针的概念:放射性同位素、生物素或荧光染料进行标记的已知序列的核酸片段,即为探针(probe)o探针可用于分子杂交,杂交后通过放射自显影、荧光检测或显色技术,使杂交区带显现出来。二、探针的种类极其选择:基因探针根据标记物不同可粗分为放射性探针和非放射性探针两大类;根据探针的来源及核酸性质不同又可分为DNA探针,RNA探针,CDNA探针,及寡核甘酸探针等几类。1、DNA探针:
15、DNA探针是最常用的核酸探针,指长度在几百碱基对以上的双链DNA或单链DNA探针。现已获得DNA探针数量很多,有细菌、病毒、原虫、真菌、动物和人类细胞DNA探针。这类探针多为某一基因的全部或部分序列,或某一非编码序列。DNA探针的获得有赖于分子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细菌为例,目前分子杂交技术用于细菌的分类和菌种鉴定比之G+C百分比值要准确的多,是细菌分类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加之分子杂交技术的高敏感性,分子杂交在临床微生物诊断上具有广阔的前景。DNA探针(包括CDNA探针)的优点:这类探针多克隆在质粒载体中,可以无限繁殖,取之不尽,制备方法简便。不易降解(相对RNA而言),一般能有效抑制DNA酶
16、活性。DNA探针的标记方法较成熟,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如缺口平移,随机引物法等,能用于同位素和非同位素标记。2、cDNA探针:cDNA(complementaryDNA)探针是指互补于mRNA的DNA分子,是由逆转录酶催化而产生的。该酶以RNA为模板,根据碱基配对原则,按照RNA的核甘酸顺序合成DNA(其中U与A配对)。cDNA探针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探针。3、RNA探针:RNA探针是一类很有前途的核酸探针,由于RNA是单链分子,所以它与靶序列的杂交反应效率极高。早期采用的RNA探针是细胞mRNA探针和病毒RNA探针,这些RNA是在细胞基因转录或病毒复制过程中得到标记的,标记效率往往不高,
17、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这类RNA探针主要用于研究目的,而不是用于检测。克隆探针:前述三种探针均是可克隆的,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克隆的探针,就不用其核甘酸探针。在DNA序列未知而必须首先进行克隆以便绘制醉谱和测序时,也常应用克隆。克隆探针的优点:1、特异性强,从统计学角度而言,较长的序列复杂度高,随机碰撞互补序列的机会较短序列少。2、可获得较强的杂交信号,因为克隆探针较寡核甘酸探针掺入的可检测标记基团更多。4、寡核酸探针:根据已知的核酸序列,采用DNA合成仪合成一定长度的赤核甘酸片段,亦可作为探针使用。若不知核酸序列,可根据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推倒出核酸顺序,但要考虑到密码子的兼并性。多用于克隆筛选
18、和点突变分析。人工合成的声核酸探针有下述优点:短的探针比长探针杂交速度快,特异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制备。在合成中进行标记制成探针。可合成单链探针,避免了用双链DNA探针在杂交中自我复性,提高杂交效率。其核甘酸探针可以检测小DNA片段,在严格的杂交条件下,可用于检测在序列中单碱基对的错配。筛选声核甘酸针的原则:长185Obp,较长探针杂交时间较长合成量低;较短探针特异性会差些。碱基成分:G+C含量为40%60%,超出此范围则会增加非特异杂交。探针分子内不应存在互补区,否则会出现抑制探针杂交的“发夹状结构。避免单一碱基的重复出现(不能多于4个),如CCCCC,一旦选定某一序更符合上述标准,最好将
19、序列与核酸库中核酸序列比较,探针序列应与含靶序列的核酸杂交,而与非靶区域的同源性不能超过70%或有连续8个或更多的碱基的同源,否则,该探针不能用。三、标记物:目前基因检测方法中以同位素标记(32P、35S等)DNA探针灵敏度最高,但由于放射性污染、半衰期短、需要特别的安全防护条件等,限制了同位素标记探针的广泛应用。因此,非同位素标记探针的研制引起重视,(一放射性核素:核酸探针传统的标记物是用放射性同位素,常用的有:32PdNTP、3HdNTP、35SdNTP。1、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核酸的优点:(1)灵敏性高:一般可达到Oo55pg或更低浓度核酸的检测水平,可以检测极少量或拷贝数少的基因组(可延长
20、曝光时间或增敏屏增敏)。(2)特异性高:用放射自显影法,样品中存在的无关核酸或非核酸成分不会干扰检测结果,准确率高,假阳性率低。(3)方法简便。2、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缺点:(1)半衰期短,必须经常标记探针:如32P、半衰期只有14。3天,放射强度逐日变化。35S的半衰期可达88天,但衰变能量只有32P的1/10,灵敏度较低,只能用于多拷贝基因的检测。3H的半衰期虽长达12o26年,但衰变能低,灵敏度太低。(2)费用高:32P标记的dATP(400CimmoD,需要进口试剂,价格高。(3)检测时间长:用放射自显影需要较长的曝光时间(115天)。(4)其他: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有害,实验室和环境
21、易被污染,放射性废物处理困难。因此,推广使用受到限制。(二)非放射性标记物:优点:1、无放射性污染;2、稳定性好;3、探针可长时间保存。缺点:灵敏度及特异性不高。1、非放射性标记物的种类:(1)半抗原:生物素、地高辛,利用半抗原的抗体进行免疫学检测。(2)配体:生物素还是一种抗生物素蛋白avidin和锥亲和素StrePlaVidin的配体。(3)荧光素:异硫氟酸荧光素和罗丹明,可被紫外线激发出荧光而被检测到。(4)光密度或电子密度标记物:金、银。a、生物素标记:生物素标记的核甘酸是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如生物素“1-dUTP,可用缺口平移或末端加尾标记法。实验发现生物素可共价连接在喀咤环的5位上,
22、合成TTP或UTP的类似物。b、地高辛标记探针:地高辛(DigOXigenin简写Dig-)又称异羟基洋地黄毒或配基,这种类固醇半抗原仅限于洋地黄类植物,其抗体与其它任何固醉类似物如人体中的性激素等无交叉反应。先将地高辛通过一手臂连接至dUTP上,生成地高辛配基(Dig-dUTP),再用随机引物法将地高辛配基掺入DNA制成探针。然后用抗地高辛抗体与碱性磷酸酶的复合物和NBT-BaP底物显色检测,灵敏度达0。IpgDNAo此种探针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安全稳定,操作简便,可避免内源性干扰,是一种很有推广价值的非放射性标记探针。四、核酸探针的标记方法:主要内容:(一)放射性标记1、缺口平移法2、
23、随机引物延伸3、5,末端标记法4、31末端填充标记法(一)非放射性标记1、酶促反应标记法2、化学修饰标记法(一)放射性标记:1、缺口平移法:I)在适当的浓度的DNaSel作用下在一双链DNA上制造一些缺口,2)利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的5,一3,外切酶活性依次切除缺口下游的核酸序列,3)利用DNA聚合酶I的5,3,聚合活性逐个加入新的核甘酸(其中一种用放射性标记)此法也适用于探针的非放射性标记。2、随机引物延伸:这是以单链DNA或RNA模板合成高比活性32P标记探针所选用的方法。原理是使长68pb的其核甘酸片段与变性的DNA或RNA模板退火,在DNA聚合酶I或反转录醉的作用下,以每一个退火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毛细管 电泳 及其 应用 知识点 梳理 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63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