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
《【政策】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策】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3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规划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内在动力。十四五是合肥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实现能源发展的绿色、安全、高效、公平和可持续,保障经济社会全面绿色高质量发展,根据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全市能源发展在增强供应能力、提高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也为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一)发展成就1.能源消费稳步增长
2、,能源利用日趋合理十三五以来,全市能源消费稳步增长,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用能需求。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2464.29万吨标煤,年均增长3.22%,人均能源消费2.63吨标煤;全社会用电量382.55亿千瓦时,年均增长9.48%,人均用电量4083千瓦时。十三五期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4.5个百分点低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6.26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25.97%但能源消费总量仅占全省16.73%,能源利用日趋合理,能源利用效率全省领先。图1十三五全市能源消费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对比2 .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电力供应
3、能力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发电装机332万千瓦,其中神皖庐江电厂装机容量266万千瓦,是安徽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燃煤火电项目和省861重点建设项目。全市新增可再生能源近200万千瓦,特别是光伏发电高速增长,新增装机178万千瓦。截至2020年底,全社会发电装机达到731万千瓦年发电量249.55亿千瓦时,较2015年分别增长83.08%、42.26%o全市新建500千伏龙门变,扩建500干伏长临河变、肥西变,新增220千伏变电站8座。截至2020年底,合肥电网拥有500千伏变电站4座、总容量1000万千伏安f220千伏变电站37座、总容量1374万千伏安,电力供应能力总体充裕。燃气设
4、施建设进度加快。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成定合支线、定合复线等天然气长输管线8条,省级主环管网机场至六安段基本建设完成,庐北至池州高压管线和巢湖至江北产业集中区干线正在加快推进。全市拥有6家城镇燃气经营企业,城燃管网累计长度约10863公里,基本覆盖主城区和周边城镇。全市拥有应急调峰储配站6座,储罐总规模约3.6万立方米(液态储备规模),可满足紧急情况下全市域3天的天然气需求量。供热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有供热热源18座、冷暖联供综合能源站1座,总供热规模达16522吨/时,其中10座热源已实现对夕M共热。全市敷设热网干管607公里,总供热能力超过3300吨/时,其中主城区集中供
5、热负荷1992吨/时,供热总面积超过2500万平方米,实现集中供热的工商业户400余家,居民小区约200个,居民约12万户。全市采用生物质、天然气、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供热面积已达到200万平方米,清洁能源供热占比约为8.7%,逐步形成夏热冬冷城市集中供热、冷暖联供的合肥模式。3 .能源消费强度逐年下降,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202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0.2913吨标煤/万元,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十三五以来全市能源消费强度累计下降19.15%,超额完成了省下达能耗强度下降17%的目标任务。重点领域节能工作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交通、建筑、商业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
6、成效显著,35吨/时及以下燃煤小锅炉全部完成清洁能源替代或关停,8台大、中型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2020年,全市火电平均供电煤耗299克标煤/千瓦时,较2015年下降3.95克标煤/千瓦时;全市电网线损率4.2%,较2015年下降3.26个百分点全市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41.3%,较2015年下降3.3个百分点。4 .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由2015年的50万千瓦增长到2020年的245万千瓦,装机比重由12.5%增加到33.5%o2020年,全市光伏装机规模达到214万千瓦,占全社会电力总装机规
7、模的29.3%,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由2015年的3.6亿千瓦时增长到2020年的28.13亿千瓦时,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发电量的113%,全社会用电量的7.4%o全市先后被国家能源局列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分布式光伏应用不氾区。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升。全市天然气消费比重由2015年的6.3%提升至2020年的8.2%,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15年的1.6%提升至2020年的6.3%o市内煤炭消费比重由2015年的55.6%下降到2020年的46.4%o5 .能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新能源科技快速发展光伏产业得到迅猛发展。集聚形成光伏玻璃一电池片一组件
8、一逆变器T诸能系统一发电工程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以光伏逆变器、电池片、组件企业为龙头引领,光伏玻璃、边框支架、储能系统、系统集成上下游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世界级光伏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截至2020年底,电池片、组件、逆变器等主要产品综合出货量超过50吉瓦,光伏控制、逆变设备出货量继续稳居行业首位,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晶硅电池片、高效组件等产品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良好。形成了整车一电池一电机一电控产业链,拥有蔚来、江淮、大众、安凯、长安、比亚迪、中创新航等汽车品牌,形成以国轩高科、华霆动力、凯博能源、巡鹰新能源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企业,以巨一动力为代表的电机及控制系统生产企业,
9、以国网电力、合肥充电为代表的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服务企业。核聚变能源应用迈出重要一步。合肥人造小太阳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十三五期间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1.2亿摄氏度状态下运行IOl秒,1.6亿摄氏度下运行20秒的新记录。6 .能源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能源新业态不断涌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电力直接交易规模逐步扩大,全市获得电力指标进入全国优秀行列。2020年,全市累计推广实施电能替代项目271个,完成替代电量14.4亿千瓦时。能源新业态不断涌现,合肥能源大数据中心挂牌成立,智慧能源服务基础平台初步搭建完成。在国内创新性建设电力北斗地基增强站一国网合肥始信路七站融合示范项目
10、。长丰县陶楼镇和滨湖新区虚拟电厂启动试点,首期虚拟电厂已接入1.53万千瓦光伏电站、0.7万千瓦电动公交车充电站、0.13万千瓦时储能系统,相当于新增一座可为2万户居民服务的火电厂。充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市电动汽车车桩比和公共类车桩比建设水平均处于全国前列。专栏一全市十三五能源发展情况类别指标2015年2020年年均增速能源消费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煤)2103.22464.293.22%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243.26382.559.48%煤炭(市内,万吨)1636.531599.12-0.46%石油(市内,万吨)263.3320.564.01%能源结煤炭消费占比(市内)55.6%46.
11、4%-9.23%构石油消费占比(市内)17.9%18.6%0.70%天然气消费占比(市内)6.3%8.2%1.86%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1.6%6.3%4.71%发电装机总装机(万千瓦)399.373112.86%煤电装机(万千瓦)349.54866.82%可再生能源装机(万千瓦)49.824537.53%清洁低碳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12.5%33.5%21.04%清洁能源消费占比9.1%17.9%8.73%节能降耗单位GDP能耗下降-19.15%煤电供电煤耗(克标煤/千瓦时)302.95299-3.95综合线损率7.46%4.20%-3.26%民生保障供电可靠率99.92%99.94%0.02%
12、综合电压合格率99.65%99.99%0.34%注:口内为累计值。(二)发展形势1 .国际形势十三五”以来,虽然国际政治生态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能源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日趋复杂,但全球能源发展的长期趋势仍然是由化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型并最终实现可再生能源替代。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加剧等巨大挑战,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加快低碳化乃至去碳化进程。而新冠疫情出现后,全球能源需求短期剧烈波动,世界能源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能源市场关系愈发政治化,能源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增加,能源博弈不断加强,能源供应安全风险不断加大。2 .国内形势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时期,推动能源绿色转
13、型、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能源行业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一方面,随着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加快,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将迎来快速发展新阶段;另一方面,随着能源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新型能源技术加快迭代,并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能源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也会不断涌现。3 .省内形势十四五时期安徽省能源发展面临新的局面,对全市能源高质量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全省能源供给能力不足,能源供应保障难度增大。能源电力需求刚性增长,电力供应缺口将持续增大,电力保供任务艰巨,煤炭和天然气的能源供
14、应缺口w呈不断增大趋势。能源供应通道薄弱,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增大。电网、天然气管网建设存在短板,规划内的电网、油气管网等能源通道工程受生态环保、拆迁补偿、路由、安全等多重因素制约,建设进程缓慢。体制改革仍需攻坚克难,能源发展市场内在推动力不足。现代市场能源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电力跨省跨区输送机制尚未形成,交易方式日趋复杂多样,市场主体信用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机遇和挑战1.发展机遇双碳目标的提出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新思路。双碳目标的提出对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能源结构优化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全市能源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
15、。除了光伏、风电和生物质发电应用外,全市在太阳能光热、地源热泵以及污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将加快新能源科技创新和开发应用,全面推进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早日将合肥打造成光伏应用第一城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伏产业集群新高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能源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期间,作为省会城市,合肥将持续不断加大电网建设力度,打造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定位相匹配的高质量电网体系,加强区域能源电力合作,融入国家级输电系统,实现长三角电网一体化以及建成500千伏城区环网结构,持续提升供电能力。新能源汽车之都目标的提出给能源发展带来新机遇。合肥已跻身
16、全国13个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城市、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国家首批新能源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十四五期间,将依托产业聚集区,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新能源汽车核心发展区,在业已形成良好发展势头的光伏产业之外,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将对促进清洁能源利用、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新一轮科技革命为能源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合肥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一直致力于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内陆开放新高地、绿色发展
17、样板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发展潜力与日俱增。未来在可再生能源高速发展的带动下,将加强在高效新能源产业、智能化电气设备、储能以及先进生物质燃料、核聚变、智慧能源等方面的科研投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发源地,推动全市能源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面临挑战能源安全保障压力大。全市能源资源相对匮乏,域内无油无气、缺电少煤,可再生能源也仅有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可商品化利用的规模非常少。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市能源消费仍将保持刚性增长趋势,电力对外依存度持续增加,保供难度增大;天然气消费量日益增长,保供能力亟待提升。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空间有限。全市经济发展快速增长、常住人口持续
18、增加、城镇化加速推进将带动能源需求保持刚性增长态势。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强度已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未来节能降耗潜力越来越小,十四五期间完成能源消费强度控制目标任务艰巨。能源基础设施仍待完善。电网整体供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电网建设亟需加强。天然气储气能力严重不足,已建3.6万方水容积的1.NG储气设施,仅达到实际需要的14.6万方的24.5%,亟需加快推进1.NG储气设施项目建设。热源结构有待调整,热源点互联互通有待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尚需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仍然较高。随着资源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制约,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发展速度将明显下降,可
19、再生能源装机和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给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带来不利影响。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紧密契合双碳目标要求,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以促进创新和产业升级发展为基本立足点,以深化市场化改革为根本动力,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友好、开放共享的现代能源体系,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多元安全,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加快建立多元安全的能源供给保障体系,积极引入区外来电,打造区域电力综合枢纽,主动融入长三角油气产供储销大格局,持续提高长三角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互济互保能力,增强合肥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坚持绿色低碳,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围绕双碳目标,将节能作为第一要务,推动全社会能效提升,紧抓优化调整能源结构这一发展方向,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消费占比。坚持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持续提升能源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聚焦核能关键设备、先进光伏、
21、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等领域,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推动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快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步伐。坚持服务民生,实现能源普惠发展。努力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加快实现全市高压集输管网一张网,推动合肥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补足民生供能短板,增强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三)发展目标能源保供目标。全社会发电总装机达到1195万千瓦左右,天然气装机26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449万千瓦,其中光伏装机400万千瓦。电力生产量352亿千瓦时,一次电力生产量增加到62亿干瓦时。低碳转型目标。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提升至37%左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市总发电量的比重达到17%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
22、高到14%左右,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30%左右,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能效提升目标。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完成省下达的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任务,形成占年度最大用电负荷5%左右的需求侧响应能力,力争煤电供电煤耗降至295克标煤/干瓦时,综合线损率降到3.02%o民生保障目标。大幅提升城镇地区供电能力及供电安全水平,实现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全社会用电量达到700亿千瓦时以上,全市供电可靠性达到99.98%o专栏二全市十四五能源发展主要指标类别指标2020年20252026年展望十四五年均增速目标类别能源保供电力总装机(万千瓦)7311195122510.3%预期性天然气装机(万千瓦)O26026
23、0预期性可再生能源装机(万千瓦)24544947912.9%预期性电力生产量(亿千瓦时)2503523557.1%预期性一次电力生产量(亿千瓦时)28626517.2%预期性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38371180013.2%预期性低碳转型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33.5%37%39%3.5%预期性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11.3%17%18%5.7%预期性天然气消费占比(市内)8.2%16%18%7.8%预期性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6.3%14%15%7.7%预期性清洁能源消费占比14.5%30%33%16.3%预期性能效提升单位GDP能耗降低()省下达约束性煤电供电煤耗(克标煤/千瓦时)29929529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策 合肥市 十四 能源 质量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319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