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张梁施工工艺及张拉控制.ppt
《后张梁施工工艺及张拉控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张梁施工工艺及张拉控制.ppt(8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后张梁施工工艺及张拉控制,预制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T梁技术条件(TB/T 3043-2005)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铁科技函2004120号)1、适用范围 适用于标准轨距铁路的有碴桥面分片式预制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T梁、无碴桥面后张梁或现浇后张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梁可参照使用。本标准规定了预制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T梁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与制造技术证明书、保管及运输。2、技术要求 2.1 一般要求(1)后张梁应按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图纸及本标准制造。(2)后张梁的混凝土应具有满足设计要求的强度、弹性模量,并具有预防碱骨料反应的性能。根据环境
2、类别及侵袭作用的等级,应具有抗冻性、抗渗性及耐腐蚀性等。,2.1 一般要求(3)后张梁应具有满足设计要求的强度、刚度、抗裂性和耐久性。2.2 原材料要求(1)主要原材料应有出厂合格证明书及进厂(场)复验报告单。(2)水泥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低碱硅酸盐水泥或低碱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中掺合料限为粉煤灰或矿渣),其C3A含量不应大于8%(在强腐蚀环境下不应大于5),比表面积不超过350m2/kg,游离氧化钙不超过1.5%,其余性能应符合GB 175的规定。不应使用其他品种水泥。(3)细骨料应采用硬质洁净的天然中粗砂(或经试验确认符合质量要求的机制中粗砂),其细度模数宜为2.63.2(3.
3、0),含泥量不应大于2.0%,其余技术要求应符合JGJ 52的规定。,2.2 原材料要求(4)粗骨料应为坚硬耐久的岩碎石,孔隙率不大于40%,压碎指标不应大于10%,粗骨料母岩的抗压强度与混凝土设计强度之比不应小于2,含泥量不应大于0.5%,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应大于5%;粒径宜为5mm20mm,最大粒径不应超过25mm,且不应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其余技术要求应符合JGJ 53的规定。(5)选用的骨料应在试生产前进行碱活性试验。不应使用碱碳酸盐反应活性骨料和膨胀率大于0.20%的碱硅酸盐反应活性骨料。当所采用骨料的碱硅酸盐反应膨胀率在0.10%0.20%时,混凝土中的总碱含量不应超过3kg
4、/m3。,2.2 原材料要求(6)混凝土外加剂应符合GB 8076的规定。外加剂品种及掺量由试验确定并符合GB50119-2003规定。不应掺入氯盐类外加剂。外加剂应与所用水泥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减水剂减水率不应低于20%,30min坍落度损失不大于15%,碱含量不应大于10%,硫酸钠含量不应大于5%,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1%。(7)混凝土活性矿物掺合料采用粉煤灰和磨细矿渣粉。粉煤灰的率离子含量不大于0.02%,碱含量以实测值的1/6计,(粉煤灰的需水量比不应大于100%),其余性能应符合GB/T1596-1991中级粉煤灰的规定。磨细矿渣粉的烧失量不大于1%,比表面积宜为400(350)50
5、0m2/kg,流动度比不小于100%,碱含量以实测值的1/2计,其余性能不应低于GB/T18046-2000中S95级的规定。(8)拌制和养护混凝土用水应符合JGJ63的规定要求。,2.2 原材料要求(9)混凝土中各种原材料引入的氯离子总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06%。(10)非预应力钢筋(带肋、光圆钢筋及盘条)性能应符合GB1499、GB13013、GB/T701的规定。其中带肋钢筋(HRB335钢筋)还应符合碳当量不大于0.5%的规定。(11)预应力钢绞线技术性能应符合GB/T 5224的规定,并对进厂(场)钢绞线按批号进行拉伸试验、弹性模量试验。(供应商应提供每批钢绞线的实际弹性模量
6、值)。(12)横向预应力筋采用的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或预应力钢绞线,应分别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和GB/T5224的规定。(13)制造预埋件用的普通碳素钢应符合GB/T700的规定。人行道U形螺栓、支座锚栓应采用多元素渗透或渗锌等防腐处理,渗锌层厚度应符合JB/T5067-1999表1中4级要求。,2.2 原材料要求(14)纵向预应力钢绞线用锚具应采用夹片锚,其夹片和锚圈材质应符合GB/T3077和GB/T699的规定,其技术性能应符合GB/T14370-2007的规定。当横向预应力筋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用螺纹钢筋时,应采用配套的锚具及垫板;当横向预应力筋采用钢绞线时,应使用低回缩锚具,回缩量应符合设
7、计要求。锚具使用应符合JGJ85-2002的规定。(15)桥面防水层应采用聚氨脂防水涂料及氯化聚乙烯卷材防水材料,其技术要求应符合TB/T2965-1999的规定。潮湿多雨地区宜采用水溶性聚氨脂防水涂料。(有碴混凝土桥面的道碴槽内防水层应采用TQFI型防水层(改进型),无碴混凝土桥面和有碴混凝土桥面电缆槽防水层宜采用无需卷材的聚氨酯防水涂料)。(16)防水层的保护层应采用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的细石(粒径510mm)纤维网混凝土。除粗骨料采用细石外,其余混凝土材料要求与梁体相同。,2.2 原材料要求(17)纵、横向预应力筋预埋(留)管道应采用抽拔橡胶管或金属螺旋管。金属螺旋管性能应符合JG/T3
8、013-1994的要求。(18)泄水管及管盖应采用铸铁或其他满足强度及耐久性要求的材料制造,铸铁泄水管及管盖的性能应符合GB/T3420-1982中HT150铸铁件的有关规定,并满足设计要求(泄水管应采用PVC材料,其性能应符合GB/T10002.3的要求)。(19)梁体封锚(端)混凝土、连接横隔板和桥面湿接缝混凝土的材料要求与梁体相同。2.3 主要工艺要求(1)台座 台座构造应满足预设反拱及预留压缩量、模板安装、浇筑、振捣、拆模、张拉等工艺和张拉时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并应严格控制梁端地基不均匀沉降。,2.3 主要工艺要求(2)钢模板 1)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应能保证梁体
9、格部形状、尺寸及预埋件的准确位置且接缝密贴,并可重复使用。应严格控制端模及侧模纵、横向预应力筋孔的位置,偏差不大于3mm。模板安装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2)模板(底模及侧模)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张拉应力、弹性模量及上拱度数据,预设反拱及预留压缩量。反拱轨迹按二次抛物线设置。3)侧模板上应配备足够数量和适宜激振力的附着式振动器。(3)脱模剂 模板在安装前应采取保证梁体颜色一致的措施,并不应使用柴、机油混合物作为脱模剂。,表1 模板安装尺寸允许误差,2.3 主要工艺要求(4)钢配件制作安装 1)与联接板焊连处的锚固筋直角的弯曲应采用热弯工艺。支座锚固螺栓与支座板不应直接焊接。2)钢配件应安
10、装牢固,位置正确。支座板应平整,每块边缘高差不应超过1mm(安装后预制梁四个支座板相对高差不得超过2mm)。(5)预应力筋的下料、制束 1)预应力筋下料长度安计算确定,在保持预应力筋顺直下机械切割,且不应损伤和污染其表面。不应使用电焊切割。2)钢绞线制束应梳理顺直,不应绞缠。制束及移运时防止变形、碰伤和污染。(6)构造筋下料、弯曲、绑扎及预埋管道 1)构造筋下料长度允许偏差为10mm,切断刀口平齐,两端头不应弯曲。2)管道定位网片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也可采用定位网片与轨道筋结合;端模板处管道不应下垂。当采用金属螺旋管,2.3 主要工艺要求(6)构造筋下料、弯曲、绑扎及预埋管道时,应在管内穿入塑
11、料管等,管道应平顺,定位应准确,绑扎应牢固,并确保浇筑混凝土时管道不漏浆、上浮、旁移。3)螺纹筋连接应采用闪光对焊,并应符合JGJ18-2003的规定。焊接接头试验应符合JGJ/T27-2001的规定。纵、横向预应力筋的预埋(留)管道及钢筋绑扎检验应逐片进行,其偏差应符合表2的规定。4)梁体保护层垫块材料不应影响混凝土梁体的强度及耐久性,且能保证保护层厚度(构件侧面和底面的垫块至少应为4个/m2,不得使用砂浆垫块)。(7)混凝土的配制和浇筑 1)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不宜小于400kg,混凝土胶凝材料总量不应超过500kg,水胶比不应大于0.35。掺合料的最大掺量不应超过水泥质量的25%。2)
12、在配制混凝土拌合物时,水泥、水、外加剂、掺合料的称量偏差不应大于1%,粗、细骨料的称量偏差不应大于2%(均以质量计)。,表2 预留管道、先张梁预应力筋及钢筋绑扎要求,2.3 主要工艺要求(7)混凝土的配制和浇筑 3)梁体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及拌合物坍落度应能满足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终张拉弹性模量和浇筑工艺要求。配合比设计应符合JGJ55-2000的规定。4)混凝土拌合物滞留或浇筑间断时限应根据水泥性质、环境温度、水灰比和外加剂类型、运输距离、初凝时间、终凝时间等具体情况通过试验确定。混凝土拌合物滞留时限一般不超过1h,浇筑间断时限一般不超过2h。5)混凝土浇筑时,模板温度宜在535。当模板温度低于
13、0或高于40时,应对模板采取升、降温措施。6)混凝土拌合物入模温度宜在10(5)30,含气量应控制在3(2)%4%。每次浇筑前应按GB/T50080-2002的规定对混凝土拌合物的温度和含气量进行现场测试,浇筑过程中应进行抽查。,2.3 主要工艺要求(7)混凝土的配制和浇筑 7)梁体混凝土浇筑应连续浇筑、一次成形,并应具有良好的密实度。每片梁浇筑总时间不宜超过3.5h(6h或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混凝土捣固采用附着式振动器侧振为主与振捣棒插入振捣为辅的联合振捣工艺,应振捣密实并防止过振、漏振;振捣时振捣棒不应碰撞模板和预应力筋管道。8)当昼夜平均气温连续3d低于5 或最低气温低于-3 时
14、,应按冬季施工处理,采取保温措施。当环境温度在0 以上时,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当环境温度为负温时,混凝土入模温度不宜低于10。对混凝土材料宜采取加热拌合,每浇筑4m段后及时盖苫布保温,浇筑完毕后静停养护应保持棚内温度不低于5。9)在浇筑混凝土梁体过程中,应按规定频次和试验方法测试坍落度,并符合GB/T50080-2002的规定。应按规定随机制作混凝土强度试件(均匀分布取样)、弹性模量试件(在同,2.3 主要工艺要求(7)混凝土的配制和浇筑 一盘中取样),施工试件应随梁体或在同样条件下振动成型养护。28d标准试件按规定制作和按标准养护办理。采取蒸汽养护工艺的28d试件,脱模前随梁养护,脱模
15、后标准养护,时间共28d。试件制作、养护应符合GB/T50081-2002和TB10425-1994的规定(批量生产中,预制梁每20000m3混凝土抽取抗冻融循环、抗渗性、抗氯离子渗透性、碱-骨料反应的耐久性试件各一组,进行耐久性试验。每件预制梁各部位混凝土弹模试件不得少于两组,其中一组为随梁养护的终张拉放张试件,一组为28d标养试件)。10)浇筑桥面时应按设计坡度抹平,平整度不大于3mm/1m。11)全部浇筑完毕后,宜在混凝土强度达到6MPa8MPa时抽拔预埋胶管。(8)混凝土养护 1)采用蒸汽养护时,应实施跟踪养护,使棚温与梁体内水化热相适应。蒸汽养护分为静停、升温、恒温、降温四个阶段。静
16、停不小于4h,升温速度不应大于10/h,恒温时棚内各部位的,2.3 主要工艺要求(8)混凝土养护温度差不超过5,梁体芯部(梁端中央深入300mm处)混凝土温度不应大于60(个别最大不得超过65),恒温时间由试验决定,降温速度不应大于10/h,梁体混凝土芯部与表层、表层与环境温差不超过15 时,方可撤除保温措施。蒸汽养护结束后,应立即进行自然养护。当有试验数据证明时,可采用跟踪梁体表层温度(棚内温度)监测,代替梁体芯部的温度监测。2)自然养护时,混凝土梁面宜采用保温、保湿材料予以覆盖,或采用桥面蓄水保湿。梁体洒水次数应能使混凝土表面保持充分潮湿,保湿养护不应少于14d。3)当环境温度低于5 或高
17、温露天暴晒时,梁体表面应喷涂符合JC901-2002规定的养护剂。低温时不应对梁体混凝土洒水,高温时应防晒。(9)拆模 1)梁体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25MPa(应达到设计强度的60以上,拆模时,梁体混凝土芯部与表层、表层与环境温差均不宜,2.3 主要工艺要求(9)拆模大于15,当环境温度低于0,应待表层混凝土冷却至5以下方可拆除模板;在炎热或大风干燥季节,应采取逐段拆模、边拆边盖、边拆边浇水或边拆边喷涂养护剂的拆模工艺),且能保证构件棱角完整,联接板根部、隔墙根部及梁面板腋部不开裂时方可拆模。2)如混凝土采用蒸汽养护时,撤除保温设施后至拆模时间间隔不应少于2h,以防止梁体混凝土产生早期裂缝。3)
18、气温急剧变化时不宜拆模(拆模后,应及时喷涂混凝土养护剂或覆盖洒水,养护时间不少于14d)。(10)预加应力 1)预应力筋用锚具在首次使用前应按GB/T14370-2000的要求进行组装件静力及工艺性能抽样试验,并实测回缩量。2)试生产时,应进行预应力的管道、锚口和喇叭口摩阻测试,以确定预应力的实际损失。必要时由设计方对张拉控制应力进行调整。,2.3 主要工艺要求(10)预加应力 3)张拉千斤顶的校正系数不应大于1.05(采用压力环、传感器或试验机配套校正),千斤顶校正有效期不应超过1个月;油压表应采用防震型,其精度等级不应低于1.0级。最小分度值不应大于0.5MPa,表盘量程应在工作最大油压的
19、1.25倍2.0倍之间。油压表检定有效期不应超过7d。当采用0.4级精度的精密油压表并由计量管理部门按0.4级精度进行检定时,其有效期不应超过1个月。4)获得油压表量值传递权的企业,应对压力校准仪(及母表进行或活塞压力计)进行周期检定、定期校准、比对试验,并应在使用前校核,随时注意是否发生故障或异常。5)预应力筋穿束前应以试通器穿过,并清除管道内淤水,检查有无窜孔漏浆。穿束时应束号与孔道对应正确,各束顺直不绞缠,两端外露长度相等。6)纵向预应力宜采用三阶段进行:,2.3 主要工艺要求(10)预加应力 6)纵向预应力宜采用三阶段进行:a)预张拉(必要时采用)当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拆模强度但未达到张
20、拉强度而必须拆模时,为防止早期开裂,宜采取模板脱而不移的办法立即进行预张拉(预制梁带模预张拉时,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50;模板应松开,不应对梁体压缩造成阻碍),其张拉数量、位置、张拉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或通过计算确定。b)初张拉当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梁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80和模板拆除后)时,方可进行初张拉。张拉数量、位置、张拉值应符合设计要求。初张拉后即可将梁移出台座。c)终张拉梁体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均应达到设计要求,且龄期不少于14(10)d方可进行终张拉。张拉时以油压表读数为主,以钢绞线的伸长值作校核,在k作用下持续2min。,2.3 主要工艺要求(10)预加应力 7
21、)纵向预应力进行终张拉时,应对初张拉的预应力束进行补拉。8)预应力张拉时,应使千斤顶、锚具、孔道“同心”;应两端基本同步张拉,保持千斤顶加压速度相近,使两端同时达到同一荷载值。9)纵向预应力筋张拉应在三个(或两个)阶段分布测量钢绞线的伸长值。实测伸长值与计算的伸长值的差值不应超过6%。计算伸长值应按钢绞线实测弹性模量计算;每端钢绞线回缩量应控制在6mm以内。10)预加应力时,每片梁断丝及滑丝数量不应超过预应力钢绞线总丝数的0.5%,并不应位于梁体的同一侧,且一束内断丝不应超过一丝。11)锚固后,夹片外露应平齐,错牙不超过1mm。终拉后的24h内,每端各钢绞线的回缩量不应大于1mm。,2.3 主
22、要工艺要求 12)预制后张梁终张拉后应实测梁体弹性上拱,实测梁体弹性上拱不宜大于1.05倍设计计算值。13)横向预应力采用一次张拉至张拉控制应力k,张拉控制应力及顺序应符合设计要求。横向预应力张拉的其他要求与纵向预应力张拉相同。(11)孔道压浆 1)预应力终张拉后,宜在48h内进行孔道压浆。压浆过程中及压浆后48h(3d)内,梁体温度不应低于5,否则应采取预热、保温措施。2)孔道压浆用水泥应符合本标准3.2.2的规定,级粉煤灰应符合本标准3.2.7的规定,水胶比不大于0.35(0.34)。水泥浆不应泌水,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压入孔道的水泥浆应饱满密实,并具有微膨胀性能。压浆工艺和材料应符合有关铁
23、道行业标准和设计文件的规定(0.14MPa压力下泌水率不得大于2.5;浆体流动度不大于25s,30min后不大于35s;压入管道的浆体不得,2.3 主要工艺要求(11)孔道压浆含未搅匀的水泥团块,终凝时间不宜大于12h。水泥浆28d抗压强度不小于35MPa,抗折强度不小于7.0MPa;24h内最大自由收缩率不大于1.5,标准养护条件下28d浆体自由膨胀率为00.1)。3)孔道压浆水泥浆应掺高效减水剂;高效减水剂应符合本标准3.2.6的规定。高效减水剂的掺量由试验确定;不应掺入氯化物或其他对预应力钢筋有腐蚀作用的外加剂。4)水泥搅拌好后应尽快压入孔道,置于贮浆罐的浆体应继续搅拌,自搅拌至入孔道的
24、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40min。5)预应力管道压浆应采用真空辅助压浆工艺;压浆设备应采用连续式泵;同一管道压浆应连续进行,一次完成。管道出浆口应装有三通管,必需确认出浆浓度与进浆浓度一致时,方可封闭保压。压浆前管道真空度应稳定在-0.06-0.10MPa之间;浆体注满管道后,应在0.500.60MPa下持压2min;压浆最大压力不宜超过0.60MPa。,2.3 主要工艺要求(11)孔道压浆 6)冬季压浆时应采取保温措施,并掺加引气剂。(12)封锚及横向联接混凝土 1)纵、横向预应力筋锚圈与锚垫板接触处四周应用聚氨脂防水涂料进行防水处理。2)封锚应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40的微膨胀细石(无收缩
25、)混凝土。封锚前应将封锚处混凝土凿毛,并对锚具进行防锈处理。在封锚后的混凝土圆周(长方形四边)上应采用聚氨脂防水涂料进行防水处理。3)每孔梁横向联接板混凝土(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强度按设计要求。4)当横向联接板湿接缝混凝土的施工环境温度低于5 时,应采取加温措施,混凝土拌合物入模温度不低于5。必要时,采用连续保温养护,养护温度不低于5,直至符合拆模要求。,2.3 主要工艺要求(13)桥面防水层 1)桥面防水层应符合TB/T2965-1999的规定和设计图纸的要求。2)梁面混凝土基面应密实,无蜂窝麻面,平整无渣杂物,坡度准确。保护层混凝土表面应压光无裂纹,平整且坡度准确,排水畅通。3)梁面泄水管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后张梁 施工工艺 控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71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