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丹红_聚焦“真”问题__引领“深”学习.docx
《郑丹红_聚焦“真”问题__引领“深”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丹红_聚焦“真”问题__引领“深”学习.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聚焦“真”问题引领“深”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基于十年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原有的关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目标。只有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看法,学生才能成为一名善于思考、独具个性的学习者才能成为一名创新型人才。一、“微信互动提问”倾听“真”的声音。在“互联网+”背景下,慕课、翻转课堂、自媒体、微课微信等以其随时、随地、随手的便捷性,正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成年人的泛在学习(U-Iearning,指无处不在的学习
2、)方式。儿童学习与成人学习有着显著差异,简单地将小学课堂进行“翻转”,往往“儿童不宜”!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儿童学习的特点,基于新媒体技术,对教与学的方式、结构、空间等作一点点改变,改变一点点,这是一个现实而不走极端的智慧选择。【课堂链接】“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对人民币有所了解,但认识比较凌乱。关于“人民币”,学生的现实起点在哪里?他们还有哪些疑问?教师基于过往经验的预设可靠吗?鉴于小学低年级不得留书面家庭作业,如何才能让学走在教的前面?如何才能搭准学生的脉”?这些都是颇费脑筋的问题。微信是当下最为普及、便捷的交流工具之一。为了便于家校沟通,现在学
3、校的每个班级都建有自已的微信是当下最为普及、使捷的交流工具之一。为了便于家校沟通,现在学校的每个班级都建有自己的微信群。只要教师在群里“言语一声”,就能与所有的家长即时沟通,进而与学生沟通。受此启发,在“认识人民币”这节课之前,笔者在班级微信群里布置了两道口头家庭业:认一认你的储蓄罐里的人民币;关于人民币,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在微信群里问?请把你的疑问在微信群里用语音留言提出来。当天晚上,班级微信群里的语音提问就达到42个,孩子们所提问题的视角、类型、深浅程度等大大超出了笔者的预设。这些问题反映了孩子们的真实关切,值得好好思考,细细玩味。限于篇幅,这里仅选取部分疑问摘录如下为什么有了纸
4、币还要有硬币?为什么硬币是圆的,纸人民币和美元是如何元人民币的币值中为什么只有1、2、5这些数字?为什么人民币上画的是不同的风景?为什么没有30、40、60的票面?为什么票面最大的只有100元?为什么每张人民币的左下角都有编号?在国外人民币能用吗?人民币上有哪些不同种类的文字?1元硬币的质量是不是等于两个5角硬币的质量呢?为什么以前有1分、2分、5分的硬币,而现在没有了呢?是怎么造出来的?孩子们的提问让笔者大开眼界!也许有的问题并非纯粹的数学问题,但孩子们眼里的世界是统整的,而非分科的,况且我们不是正在倡导教学从分科走向综合吗?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必也不可能在课上解答每一个问题,但孩子们的创想
5、无疑为本课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围绕教学目标,从中遵选几个核心问题串起整节课,呈现一道丰盛的“大餐”,显然绰绰有余。通过“微信互动提问”这新颖的方式,拓展出一个前所未见的教学空间,我们欣喜于这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看到了梦寐以求的教育风景。【反思】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短板”,是孩子们们原本就没有疑问,还是不会提问?面对孩子们在微信群中所提出的42个“疑问”,我们作何感想?我们真的了解学生吗?我们离学生有多远?让学生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是无条件的。它需要孩子对学习内容或对象有所思、有所悟。如果总是让孩子在课上当堂提问,时间上往往过于仓促,孩子会有一种紧张感,难以提出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郑丹红 聚焦 问题 _ 引领 学习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65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