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陆羽茶道的特色.docx
《简论陆羽茶道的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论陆羽茶道的特色.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在阐明中国文化中“道”的含义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我国处在由粗放式饮茶法的末期向正规的、精细的饮茶法过渡的历史背景下,陆羽茶道的基本特点主要是设定二十四器的仪式,强调“精行俭德”为茶道根本,通古今、重环境、可变通,以及茶道的其他规范要求。并指出陆羽茶道存在的某些不足。“道。陆羽茶道;特点;不足1何谓“道”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不仅凝结陆羽,而且凝结中唐之前关于茶的知识,是集大成之作,从中也可以窥见后来中国茶史的发展方向。其综合性的体系结构,后世罕见。此后的茶书多就茶经中的某一问题展开论述,是其分论。宋人陈师道茶经序评论说:“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1因此,
2、茶经是我国茶学中取之不尽的宝库。后人评价陆羽在茶史的地位犹如农业史上的后稷,明代陈文烛的茶经序就说:“稷树艺五谷而天下知食,羽辨水煮茶而天下知饮,羽之功不在稷下,虽与稷并祀可也。”宋代诗人梅尧臣也盛赞“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可见茶经在中国茶书的位置上犹如史书中的史记。其影响所及,无论日本茶道还是今日中国的功夫茶艺,无不以茶经为理论基础与精神源泉。如潮嘉风月记说,功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茶经主要写于陆羽在湖州时期的758年至761年之间,大纲、框架、基本内容均完成于陆羽二十八岁之前。但此后仍有修订,自属情理中的事情。如借协助湖州刺史颜真卿编纂韵海镜源等机会,得以
3、广览典籍,为茶经特别是七之事的增补、修订创造了机会。与陆羽几乎同时代的封演在封氏闻见记卷第六“饮茶”条中,首先肯定陆羽创立茶道之功: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相对于陆羽“二十四茶器”而言),以都统笼(即“都篮”)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尽管封演认为茶经初名茶论,但陆羽自言“茶经之始终备焉”,则该书仍应称茶经为宜。另,自从儒家学说被奉为官学,其经典被称为五经乃至九经、十三经等。经即经典,后世多有效仿而命名之举,如水经花经相马经蟋蟀经等,不一而足。陆羽茶经之命名亦可作如是观。虽然,茶经初
4、始之时,其一言一语未必具有经书般的权威性。如封演此处说的陆羽“茶道”,还要经过常伯熊这样的茶道粉丝、宣传家的鼓吹推广,茶道方能大行。同是茶道中人的陆羽挚友释皎然在饮茶歌送郑容诗中,有“楚人茶经得虚名”之句,应是陆羽自署茶经之外,他人首次提及茶经的诗文。皎然品饮越人赠送的物溪茗后,作饮茶歌俏崔石使君,也提到茶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这种茶道,不是道家之“道”,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今天日本的茶道。中国的“道”,始于道路之意,据说文解字卷二下:“道,所行道也。”由此抽象为应该践行的崇高而尊贵的道、“道理”。
5、在中国古代,“道”有其哲学含义,白虎通义卷三下情性:“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礼是执行的规范,但执行时必须循“道”而行,才能化成天下。这里的“道”,就是根本、方向的意思。如天道,“天之道,终而复始;2又如政治上,“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又如个人修养上,“朝闻道,夕死可矣J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3所以,中国人不敢轻言“道”这个字眼。后来,“道”又引申为方法、手段之意。左传定公五年:“吾未知吴道。”注曰:“道犹法术。”茶经融儒释道三教真谛于一炉,既有精神的追求,也有茶艺的讲究、品茶的方法,遂使茶事上升为“茶道”。谈到茶道,人们容易联想到与我们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很多人
6、以为“茶道”一词是日式汉语,是他们创造的专利。日本的确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创造出“道”的民族。“茶道”一词,现代日本是将其作为以饮茶为目的的“艺道”之一而使用之。“茶道”即茶艺之道,只是比起一般的饮茶方法而言,似乎更强调精神层面。柔道、剑道相对于柔术、剑术,在二战之前的日本,也有强调精神层面的倾向。中国的剑术、围棋、书法传入日本后,他们遂有剑道、棋道、书道。茶道一词,也可依此类推。其他如花道、柔道等,可能还有很多。但“茶道”一词,的确来自中国,前揭几则唐代史料就是明证,切不可数典忘祖。又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西汉已有剑道三十八篇,今已失传。它仅仅指剑这种兵器的用法,
7、抑或还包含着精神层次的道,今日已无法判明。明代何良骏四友斋丛说卷23介绍说,古人称琴曰琴道。西汉刘向有琴道三篇。盖古人言道有深意焉。“书道”一辞,则见于元代郑杓衍极注1(元)郑杓著衍极卷一至朴篇:“文籍之生久矣,能书者何阔稀焉。盖夫人能书也,吾求其能于夫人者,是以难也。今予得其人而不表章之,使来者知所取,则以至乎书道之妙,予则有罪也。”同书卷三造书篇:“其曰妙在执笔,又曰如锥画沙,如印印泥,书道尽矣。”.的至朴篇和造书篇等。4那么,封演在介绍唐代饮茶流行起来的“人自怀挟,到处煮饮,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情形,即满足口腹之欲后,才使用更高层次的“茶道大行
8、”的字眼。尽管这个“茶道”不能等同于现代日本作为一种饮茶艺道的茶道,但也多有强调饮茶的精神要素层面的倾向。从这个角度看,也可以理解为陆羽式茶道在当时广为流行。2陆羽茶道的特色在陆羽之前,中国流传下来的各种典籍均无茶的系统记载。陆羽毕生从事茶文化研究,对茶树的栽培与茶叶的采摘,茶器具的制作与规格,煎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饮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规范和总结,石破天惊地推出茶经。茶经虽是开山之作,却从茶的生产、加工一直讲到品饮,其立意之新、水平之高、包容之广,直到今天,世上仍罕有与之比肩者,是中国茶文化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奠基之作,诚为茶学圣典。陆羽赋予其“茶道”一种特殊的文化内涵,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
9、以茶示廉。陆羽式茶道具有以下特点:2.1 设定二十四器的仪式茶经九之略宣称:“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可见陆羽郑重提倡的是以二十四器为中心的茶道。规范茶道程序用具,即茶道应具有一定的仪式化,是不应违反的金科玉律。茶具随时代而有变化,但程序规范性原则迄今仍居于核心。二十四器中以风炉为中心。陆羽所设计的风炉,形制如古代的鼎,体现了他据道、依佛、尊儒的文化内涵。陆羽深知历史上陶宏景的名医别录、壶居士的食忌等,可见茶与道教养生的结合。风炉是道家的器物,三足之一的铭文水、火、风,以及其他八卦,均来自易经,为道家的符号,尺寸也来自易学象数,似有道教内丹理论的影响。众所周知,陆羽自幼及一生均与佛门关系至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简论陆羽 茶道 特色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64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