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教育理论题库(共四卷)含答案解析.docx
《历年教育理论题库(共四卷)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教育理论题库(共四卷)含答案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历年教育理论题库(一)一、主观题(共10题,每小题10分,共100分)1、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可以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2、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有哪些职业道德修养?3、“一个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方向性原则。4、如何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5、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分科课程。6、结合教育实践,论述学校教育对学生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7、教育规律足指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8、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9、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形象的心理过程。10、简要说明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一、主观题1、错误。这种观点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
2、作用的规律表明,教育受社会生产方式,尤其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教育对社会发展虽有作用,但只能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轨道上实现,对社会发展仅起加速或延缓作用,它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否则,将导致教育万能论的错误。2、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职业道德修养:(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人民教师应深刻认识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反映,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起点。(3)集体协作的精神。任何教师都不应各行其事,而必须有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不论进行什么工作,都要考虑纵横联系,照顾到左右前后。(4)严格要
3、求自己,为人师表。教师应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敦品”“励学”,在思想上二、学习工作、生活作风等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3、错误。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4、(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感觉和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应与实际相联系。5、错误或不准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综合化课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化,以克服分科的缺陷。在课程这部分,除了上面的内容,还需要考生掌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第一,小学阶
4、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则以分科课程为主。第二,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6、(1)学校教育对学生良好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形成科学世界观。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能促使学生形成主动性、独立性和自觉遵守纪律等良好人格特征。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采用适合不同年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2)结合教育实践论述。7、错误。此说法不全面。教育规律既包括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问的本质的联系,
5、也包括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等。8、错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9、错误。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10、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奥尔波特认方,人格特质是个体反应环境刺激时的一种内在倾向。它是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形成的,对个体行为具有动机的作用。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种,即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个别特质揭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
6、。个别特质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可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在奥尔波特后期的工作中,他将人格特质分为两个极端,如端正一畸形;活泼一呆滞;支配一服从等等。根据具有两个极端的特质,可以制成测量人格的量表,用它来确定人的人格特质。历年教育理论题库(二)一、主观题(共10题,每小题10分,共100分)1、一般说,知觉的理解性与过去经验无关。2、我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总是遵循加法模式。3、试分析态度的理论。4、动作技能的特点是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及动作结构的简缩性。5、教师专业发展有哪些基本途径?6、简述智力技能培养中分阶段练习的要求。7、遗忘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信息
7、加工观点认为,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来。8、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中的“序”是指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9、如何促进学生有效掌握科学概念?10、支配、控制别人是身居高位的掌权者所独有的追求。一、主观题1、错误。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己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这种感性阶段的理解就是知觉的理解性。(1)知觉的四个特征要从它们的定义去理解。(2)要注意知觉的整体性与理解性的区别,加强理解。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这种感性阶段的理解就是知觉的理解性。2、错误。印象形成有三种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和加权平均模式,在不同的情境下,
8、我们对他人形成印象遵循不同的模式。3、(1)态度的学习理论。霍夫兰等人认为,态度大致同其他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获得有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所谓联想就是两个或者多个观念(概念)之间构成联结通道,由一个观念可引起另一个观念的活动表现。强化对态度形成有相当的作用。当个体的态度得到社会的赞许,它就会得到强化,否则就得不到强化。态度的强化更多地依赖于赞许,或者同时受到两种相反的强化,其作用则取决于两者相对的强度。模仿是通过榜样人物形象的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即初级学习形式。榜样如果是强有力的、重要的或者亲近的人物,引起模仿的作用更大,甚至在没有榜样言语教诲的
9、情况下,也是如此。(2)态度的分阶段理论。凯尔曼指出,态度形成以及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顺从,指在社会影响下,个人仅仅在外显行为上表示与别人一致,这里还谈不上有多少深刻的认识或者情绪成分。这种态度是表面的、外控的(受奖惩原则支配),一旦外因消失,它就中止。因此是暂时的。第二个阶段:认同,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者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者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这种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分,它虽然谈不上以多深刻的认识作基础,但已经比较主动了。第三个阶段:内化,即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作出是非判断。这是一种认知性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它已
10、经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因此一经产生就比较持久,不容易改变。(3)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关于人们在相互作用中其认知因素由不协调到协调,从而引起态度或者行为变化的研究领域。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它们之间存在三种情况:相互一致和协调的;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无关的。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因素处于第二种情况时,人就会感受到不舒适或者紧张,并力求减缓。这种由于认知冲突(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不一致)导致其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叫做“认知不协调”现象。人出现了认知不协调,就会不由自主地驱使自己去减少这种矛盾,力求恢复或者保持认知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和一致性。它通过以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年 教育 理论 题库 共四卷 答案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59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