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遗址与红山文化祭祖权的垄断.docx
《牛河梁遗址与红山文化祭祖权的垄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河梁遗址与红山文化祭祖权的垄断.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牛河桀蜀止与红山文修祖权的垄断通过分析,可以明确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供奉的是红山文化的始祖神。而从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第三地点、第五地点和第十六地点这四处积石冢群的发现来看,牛河梁积石冢群均是以一座单人成年男性中心大墓为核心、其他群体男女性别比例基本相当的埋葬制度。毫无疑问,这些中心大墓的墓主人是生前具有王者身份、死后受到隆重祭祀的男性近祖。虽然红山文化存在祖先崇拜、动物崇拜和自然崇拜等多神崇拜,但核心是祖先崇拜,这从牛河梁遗址可以观察得最为清晰。牛河梁遗址即具有红山文化宗庙的性质,葬于牛河梁积石冢内的这些所谓强宗,通过垄断整个红山文化共祖的祭祀权,从而达到对整个红山文化部族进行永久控制的
2、目的。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女神庙;女性始祖;积石冢;男性近祖;祭祖权红山文化实行的是神权管理体系,这从为数众多的红山文化祭祀遗迹坛、冢、庙的发现,众多具有神像性质的泥质、陶质、石质、玉质人像的发现,众多具有祭祀或通天功能的陶器特别是无底筒形器、塔形器、彩陶、玉器等的发现可以看出,同时红山文化祭祀遗存分布广泛而且普遍,都能充分反映红山文化发达的神权管理模式。红山文化发达的神权模式,还表现在包括祖先神、自然崇拜和动物崇拜等祭祀对象的多样性上。笔者认为,牛河梁遗址是整个红山文化的祭祖崇祖圣地,从牛河梁遗址以“女神庙”庙台祭祀遗存为核心的营建、牛河梁具有王者性质的系列中心大墓的出现,可以看出至牛河梁
3、阶段红山文化完成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红山文化的神权管理经历了从多神共祀到祭祖权的垄断,牛河梁遗址正见证了这一转变。葬于牛河梁积石冢内,以系列中心大墓为核心的族群,垄断了整个红山文化共祖的祭祀权,其目的是为了永久地控制整个红山文化部族。一、女神庙供奉的是红山文化的始祖神牛河梁女神庙址为一处大范围的建筑群,主体部分包括女神庙、庙北的山台和台北侧的“庙址”痕迹。女神庙平面呈窄长形状,南北最长22m、东西最窄处2m、最宽处9m,为半地穴式建筑。女神庙由南、北两组建筑组成,北组建筑规模较大,有主、侧室和前、后室之分。主室呈长方形,前、后室及侧室呈长方形或椭圆形。南组建筑规模较小,形制简
4、单,中部近圆形,至两侧渐变为方形。庙体地面平整坚硬,经过火烧处理。女神庙墙体为木骨泥墙,表面绘以赭红、黄白相间的几何纹图案。庙的平面为有主室的多室布局,庙内人体塑像也相应有不同规模的人像置于不同位置,其中相当于真人约3倍的残鼻与残耳,出在主室中心,相当于真人两倍和真人原大的人像,分别置于西侧室和主室西侧*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17-38.0这表明,在多层次的众神中,有一尊主神,这尊主神个体最大,位置在庙的最中心部位,是整个神庙所要突出的主要对象,其他神像围绕主神而设。所以,这座女神庙具有围绕主神的多神崇拜内容*郭
5、大顺.从牛河梁遗址看红山文化的社会变革M中国文明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115-130.0与人像伴出的还有若干动物塑像,能够辨识出来的有兽(熊)和猛禽(鹰)两种,在这里可以明显看出,祭祀的对象以女神为主,动物神似乎处于从属地位*郭丽.牛河梁遗址的上古祭祀文化观察J.草原文物,2011(2):36-39.。关于牛河梁女神庙的性质,有不同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属祖先崇拜*孙守道,郭大顺.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头像的发现与研究J文物,1986(8):18-24.;有学者认为牛河梁女神像为大地母神*卜工.牛河梁祭祀遗址及其相关问题J.辽海文物学刊,1987(2):103-110.;有学者认为女神庙
6、作为“男女定期聚会的场所”,兼具庙、寝合一的功能*任芬.试论红山文化辽西“女神庙”的性质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10-13.;有学者认为属社神即土地神*张星德.红山文化女神之性质及地位考J.辽海文物学刊,1995(2):36-42.;有学者认为属地母神*徐子峰.红山文化之“女神”及相关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6):17-19.。有学者认为,女神庙内的女神是祖先崇拜的偶像,主位上最大的女神塑像代表牛河梁遗址共同祖先,是部落联盟的共同祖先*索秀芬,李少兵.红山文化人塑像C红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119.。释名
7、释宫庙:“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说文:“庙,尊先祖之貌。”庙的本义是专指尊奉祖先神主的地方。礼记大传:“礼,不王不神。王者神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邹昌林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礼起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礼记大传中的“出”,是特指源于母族或母家;而“祖之所自出”中的“祖”,是指源于母系或母族之祖,若以父系论之,则是始祖;“所自出”是指始祖以上的母系血缘*邹昌林.中国礼仪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20-122.0所以田广林先生认为,众神济济的牛河梁“女神庙”正是这样的地方,明显具有最早形态的宗庙性质,它的出现,代表着古代神祭之礼的起源*田广林.红山文化“坛、庙
8、、冢”与中国古代宗庙、陵寝的起源J.史学集干IJ,2004(2):68-73.0关于女神庙内诸神和动物共存,有学者认为附属位置上的多个较小女神塑像代表牛河梁遗址各部落的祖先们。熊和鹰等动物塑像是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先民的图腾崇拜,牛河梁遗址先民各部落的图腾与各部落的祖先共同供奉在女神庙中,共同被祭祀*索秀芬,李少兵.红山文化人塑像C红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119.。田广林先生也指出,有人曾因为牛河梁女神庙同时有众多神像而怀疑其祖庙性质,礼记祭法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集体崇奉众多有
9、功有德的祖神,正是我国古代制祀的基本原则;他同时认为,女神庙内同时供奉的动物塑像,应是具有自远古以来一直流传下来具有某种族徽或图腾性质、与可以追溯得到的祖神一起被同时奉为远祖神灵*田广林.红山文化“坛、庙、冢与中国古代宗庙、陵寝的起源J史学集干IJ,2004(2):68-73.0不管怎样理解,女神庙祭祀主神并围绕主神的分层次的祖先偶像群,应是当时己经制度化的以祭祀共祖为核心的观念在宗教礼制上的反映。目前在牛河梁遗址区已经发现遗址点43处。在16个有编号的地点中,“女神庙”与山台的组合仅一处,13个地点是积石冢及坛冢组合,整个遗址区呈东北一西南向分布。其中,第一地点“女神庙”与山台坐落在牛河梁近
10、于梁顶处,海拔近680m,处于较高也较中心的位置,诸积石冢的分布围绕在“女神庙”与山台的四周,位置大都相对较低。如“女神庙”与山台以东和东北,为第九和第八地点;以西和西北,分别为第六和第七地点;以北近年又有新发现的积石冢;以南和西南方向,有第二、三、四、五诸地点;更远的西南方向,有第十至第十六地点。这样就基本形成了以“女神庙”与山台为中心,诸积石冢环绕四周的布局形态。不仅如此,诸积石冢均分布在以“女神庙”与山台形成的南北轴线上或轴线两侧不远,而位于中心地位的“女神庙”与山台,地位应高于诸积石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M.北京:文物出版tt,20
11、12:6,478-479.0从牛神庙遗址本身和庙内供奉“围绕主神的群神”崇拜这些现象,结合整个牛河梁遗址以女神庙为中心进行规划布局,充分说明了女神庙的核心地位。牛河梁遗址面积高达50km2,在此范围内有规律地分布着女神庙、积石冢、山台、祭坛、建筑址和窖穴等遗址,应是红山文化最高层次的聚落中心。准此,牛河梁遗址可能是红山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对共同祖先进行祭祀的地方*徐昭峰,赵海莉,谢迪昕.红山文化的聚落群聚形态与辽西区文明的发生J.北方文物,2015(3):18-23.。而女神庙核心地位的确立,表明庙内供奉的神像应具有整个红山文化群体共祖的性质。故此笔者认为,女神庙属祖先崇拜,或正如苏秉琦先生早就
12、指出的那样,女神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苏秉琦.写在“中国文明曙光”放映之前N.中国文物报,1989-05-12(2).。二、牛河梁遗址系列男性王墓的出现截至2003年,在牛河梁遗址己发掘了第二地点(N2)、第三地点(N3)、第五地点(N5)、第十六地点(Nl6)和第十三地点(NI3),试掘了第一地点的女神庙址(N1),共清理出明确属于红山文化的墓葬85座*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从牛河梁遗址积石冢N2、N3、N5、N16的发现情况看,每个地点都存在一座中心大墓。但这类中心大墓,并非每个冢都能拥
13、有,单冢的冈丘,单冢内都有一座中心墓,如N3和NI6。有冢群的冈丘,则只一座冢内拥有中心墓,如N5的双冢中,只Zl发现有中心大墓;N2群冢中,只位于冈顶的Z2具有中心大墓,它们各为该冢群的主冢。从第二地点各冢的情况看,主冢位置往往在冈顶正中,主冢内中心大墓与冢内其他墓葬的主附关系,主冢与同一冈冢的其他冢之间的主次关系,是一目了然的*郭大顺.从牛河梁遗址看红山文化的社会变革M中国文明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J15-130.o牛河梁第二地点所在山冈地势较为平坦开阔,略呈北高南低,位于牛河梁西梁的顶部,属群冢性质。在东西长130m、南北宽45m的范围内,由西向东分别为ZKZ2、Z3、Z4、Z
14、5,Z6位于Z3以北。6个单元分布紧凑:Z1和Z2相距3.2m;Z2和Z3相距1.8m;Z4与Z3相距10.6m;Z4和Z5最近间距0.2m,Z6与Z3南北相距为2.7m。报告认为Z3是祭坛,其余5个冢为积石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56.。但刘国祥先生认为,原报告中将Z5确认为积石冢性质的建筑,但内部并没有分布石棺墓,与积石冢有别,应为长方形祭坛。也就是说,ZKZ2、Z4、Z6属于积石冢建筑,Z3、Z5属于祭坛建筑*刘国祥.红山文化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5.。Z2冢内墓葬布局十分清晰。由位于冢中心
15、的一座大墓和南侧的3座墓葬组成。中心大墓是一座设有冢台的大型砌石墓(N2Z2M1)。N2Z2M1盗扰严重,己无法判断墓主包括性别、年龄和头向、葬式等具体情况*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116-118.。在报告综合研究部分表15中,公布N2Z2M2的性别疑为男性,年龄在1315岁,但在墓葬情况说明栏里将其定为中心大墓*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504.,可能是笔误,极有可能是N2Z2M2,而非中心大墓N2Z2M1。牛河梁第三地点位于凌源市凌北
16、镇哈海沟石灰窑子村北、牛河梁南侧一道山梁的山冈上,四周丘陵起伏,地势开阔。第三地点所在的山梁为东西走向,由第三地点向西,附近同一山梁上还分布有第四、第五地点,3个地点基本呈一条直线东西分布,第三地点西距第四、第五地点分别为577m和882moN3为单冢,外观随山就势,中心高而四周略低。于山冈最高处中心部位,修建中心墓(M7)o中心墓的南侧和西南侧,排列其他墓葬10座。中心大墓M7为土犷石砌墓,内葬1人,头向正西北,仰身直肢,男性,年龄45岁左右,随葬玉器3件*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227-245.0牛河梁第五地点
17、位于凌源市凌北镇哈海沟村西北约0.7km的一个小山岗的顶部,该地点处于牛河梁遗址群的中心地带,与第三、第四地点处于同一山梁上。下层积石冢阶段由东西两座冢群构成;上层积石冢阶段扩建成两个积石冢分别位于遗址的东、西两侧,中间为一祭坛的两冢一坛的布局。中心大墓位于上层积石冢的Zl冢内,编号N5Z1M10N5Z1M1由地下和地上两部分构成,地上部分为土、石合筑的封丘,地下部分由墓始和石砌墓室两部分构成。墓犷凿辟于风化基岩中,有两层原生基岩台阶,墓室有盖无底。内葬1人,头东南足西北,仰身直肢,成年男性,年龄50岁左右,随葬玉器7件*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窕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牛河梁 遗址 文化 祭祖 垄断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46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