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与多元:辛亥革命以后的服饰变革.docx
《新潮与多元:辛亥革命以后的服饰变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潮与多元:辛亥革命以后的服饰变革.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据B与多元:辛亥革命以后的服革服饰变革是生活方式变革中最易得风气之先者,它往往成为社会风尚变迁的焦点。辛亥革命以后,新女性在追逐时尚过程中,一改以往单调的生活,穿起展示曲线的时装,大出风头,追求现代的自由平等。男子则在剪去象征奴隶与落后的辫子和试穿西装的过程中,呈现出富有阳刚之气的新形象。男女服饰反映出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服饰的急剧变迁映衬出近代观念的影响。服装的平等化清代男子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以后,满汉妇女服饰互相仿效之风兴起,妇女服饰样式及品种越来越多样,如背心、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等,层出不穷,花样繁复
2、。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洋货倾入,羽纱、呢绒、洋绸、花布等西洋服装面料充斥市场,费工费时而工艺考究的滚、镶、嵌、绣等传统手工艺逐渐衰落,西式服装在沿海沿江各都市逐渐流行起来。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作为封建等级制度的礼制随之瓦解。中华民国成立当天,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就宣布废除清朝官服:宫廷内外,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1912年10月,北京政府正式颁布关于男女礼服的规定。除学生、军人、警察、法官及其他官吏之制服有特别规定者外,一般官员在正式场合穿大礼服。女子礼服长与膝齐,袖与手脉齐,对襟,用领,左右及后下端开;下身着裙,前后中幅平,左右打相,上缘两端用
3、带。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和常礼服两种:大礼服有昼晚之分,昼礼服用长与膝齐,袖与手脉齐,前对襟,后下端开,用黑色,穿黑色长过踝的靴;晚礼服类似燕尾服,裤用西式长裤;穿大礼服要戴高而平顶的有檐帽子。常礼服也分两种:一为西式,其形制与大礼服类似,惟戴较低而有檐的圆顶帽;二为中国式,外褂色青,对襟用领,袖与手齐,左右及后下端开;袍色蓝,袖齐褂袖,左右下端开。料用本国丝、毛织品或棉、麻织品。北京政府规定的新式男女礼服,取消了历代官服的等级标志,正式肯定了近代服饰所包含的平等理念,表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的等级观念被淘汰。辛亥革命以后,尽管男女日常服饰因经济条件、职业和社会地位而有所不同,但已无严格的官民、贵
4、贱之分,甚至男女界限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出现了明显的平等化趋向。剪辫热潮与礼帽流行辛亥革命以后,城市民众的服饰不断洋化,西式服装在城市中流行起来。第一步是剪去民众盘在头上的辫子,因为辫子与西装是格格不入的。西装革履而脑后带一条“猪尾巴”,不仅行动不便,而且有碍观瞻。穿西服是为了更精神、更整洁,而一条不常洗的长辫子常把衣服弄得脏兮兮的,与穿西服的本意背道而驰。故辛亥革命以后,在民风开化、接受新事物最早最快的上海和江浙等地,民众很快就剪去了象征封建保守专制的辫子。新式知识分子和趋新的士绅阶层,颇以“新派”为荣,成为各地剪辫的急先锋。军、政、警、学界新派人士带头剪辫,地方民众纷纷响应,在民初掀起了大
5、规模的剪辫热潮。当时的普通民众雎然不懂得“新”的具体涵义,但他们有意无意地向新派人士看齐,认识到留辫子是守旧的,是不卫生的,硬留辫子者要遭到人们的嘲笑。所以,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民国成立数年以后,留辫的习俗就被淘汰了。就连身居紫禁城的逊位皇帝溥仪,也剪去象征保守落后的辫子,穿起了象征进步的西式服装。当然,某些地区某些团体和某些个人在较长时间内还蓄发留辫。张勋的“辫子军”留辫至1917年复辟帝制时被打散。而该军驻扎的鲁南和苏北则是剪辫困难地区,直到1920年代仍有不少民众蓄发留辫。民国初期剪辫风行之后,讲究头发式样的新式理发业,逐渐取代单调的剃头业。剪发、烫发及各种各样的头发样式日益流行。在传统社
6、会,帽子主要用于保暖和防晒,士大夫的帽子则成为社会地位和官阶的标志。随着西俗东渐,中国民众开始重视帽子的装饰作用。民国成立以后,帽子不再显示官阶之别,其装饰性作用明显增强。男子戴西式礼帽,在上海社会颇为流行,都市女性则流行戴各种样式的精美帽子。民初上海流行一种低檐便帽。有诗云:“俗易风移万象新,何劳束发戴唐巾。少年争买低檐帽,眉目模糊不认亲。”其后,博士帽、草帽、卫生帽及毛绳便帽渐次流行起来。服饰的多元化与趋新之风象征封建保守的辫子剪去了,清朝的统一服制被取消了,人们服饰出现了多元化与趋新化的倾向。民国初期中国民众的服饰比较杂乱,有穿马甲、长袍的,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西装、中山装的,也有的人
7、中西服装混穿,上身是西装,下身则是绑腿裤,颇为滑稽,出现了“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的杂乱状况。这种新旧混杂现象,既反映了民国初期服饰界锐意更新、但还未走上正轨的现实,也说明了民国初期普通民众在穿衣上的大胆尝试和不拘一格。新旧杂陈、斑斓多彩,成为民国时期民众服饰的主要特征。民国初期,最炫目的城市生活是服饰时尚趋洋求新。在剪发易服的推动下,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的服饰趋洋风气加速发展,时髦洋货已不限于洋火、洋皂、洋布、钟表、洋烟、毛巾等物。民初的北京指南将马车、自行车、汽车、电灯、电扇、叫人钟、洋式楼房、洋式火炉、洋式桌椅、洋眼镜、洋皮包等,都列为“文明器具工此外,人力
8、车、自来水、电话、银行、警察、西餐馆、西式饭店,也成为现代文明的象征,文明戏、文明结婚、文明丧葬、文明礼仪等更成为民初社会生活的时尚。上海申报刊文讽刺当时的政府官员日常生活状况说:“头戴外国帽,眼架金丝镜,口吸纸卷烟,身着哗叽服,脚踏软皮鞋,吃西菜,住洋房,点电灯,卧铜床,以至台灯、毡毯、面盒、手巾、痰盂、便桶,无一非外国货,算来衣食住,处处仿效外国人。”除了西装流行之外,西式围巾、皮鞋、眼镜、怀表、文明棍及洋伞,也在民初中国大中城市中流行起来。其实,民初城市时髦用品还不只这些,比如名片、明信片的流行等。民初上海的纸烟店、小摊头多制作名片,向顾客介绍和宣传。名片成为都市民众社交之时髦用品,却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潮 多元 辛亥革命 以后 服饰 变革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35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