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均匀相位反射阵的RCS缩减优化设计和实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docx
《基于非均匀相位反射阵的RCS缩减优化设计和实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非均匀相位反射阵的RCS缩减优化设计和实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docx(2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目录摘要1Abstract2第一章绪论41.I研究背景介绍4L2国内外研究现状41.3非均匀相位反射阵简介51. 4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7第二章非均匀相位反射阵的RCS缩减优化设计算法介绍81.1 非均匀相位反射阵的散射远场分布的分析算法82. 2评估非均匀相位反射阵RCS缩减性能的代价函数102.2.1单频代价函数102.2.2频带代价函数112.3基于非均匀相位反射阵的RCS缩减基因优化算法简介112.4基因优化算法的MabIab编程实现122.4.1程序框图122.4.2库文件和初始种群的建立13第三章非均匀相位反射阵的RCS缩减优化设计研究133.1初始种群的随机生成方式对优化结果的
2、影响133.2初始种群的生成频率对优化结果的影响143.3初始种群的个体数目对优化结果的影响163 .4不同种类非均匀相位反射阵的RCS缩减优化结果的比较174 .5初始种群的预生成对优化结果的影响20第四章总结22参考文献23致谢25摘要二维平面反射阵,是通过大量的平面反射阵元在二维平面内周期排列组成的电磁波调控结构,每个反射阵单元可以独立设计来控制反射阵表面的相位分布。基于二维平面反射阵的电磁表面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如定向辐射、电磁聚焦、漫反射、多波束辐射、雷达散射截面缩减等领域。本论文主要利用反射相位随机分布的二维平面反射阵进行雷达散射截面缩减(RCSR)优化设计。优化设计根据基因优化算
3、法的原理开展,首先利用随机生成或导入现成二维平面反射阵样本数据的方式生成初始种群,计算反映其RCSR特性的适应度值,然后基于适应度值以一定比例对种群中的个体进行优选、杂交并发生变异,之后将所得子个体替换进当代个体以得到下一代种群,再对新一代种群进行个体优选、杂交和变异,循环往复,直到进化的代数达到期望的最大代数时停止迭代,得到末代种群,从末代种群中挑选出RCSR性能最好的个体即为二维平面反射阵的最终优化结果。本文主要通过Matlab编程计算对随机二维平面反射阵进行优化,实现最佳的雷达散射截面缩减设计,主要针对正入射TE极化平面波,在6到14GHz范围内进行优化。首先研究了初始种群的随机生成方式
4、、生成频率以及种群规模大小等因素对随机二维平面反射阵RCS缩减优化结果的影响,其次对比了不同种类反射阵的优化结果,最后研究了初始种群的预生成方式对优化结果的影响。关键词:雷达隐身,RCS缩减,非均匀反射相位分布,代价函数,基因优化算法AbstractAtwo-dimensionalplanereflectionarrayisanelectromagneticwavemodulationstructurethatisperiodicallyarrangedinatwo-dimensionalplanebyalargenumberofplanereflectionarrayelements,and
5、eachreflectionarrayunitcanbeindependentlydesignedtocontrolthephasedistributionofthereflectionarraysurface.Electromagneticsurfacesbasedontwo-dimensionalplanereflectionarrayshaveawiderangeofapplications,suchasdirectionalradiation,electromagneticfocusing,diffusereflection,multi-beamradiation,radarcross
6、sectionreductionandotherfields.Inthisdissertation,RCSRoptimizationdesignismainlyperformedbyusingtwo-dimensionalplanereflectionarraywithrandomreflectionphasedistribution.Theoptimizationdesignisbasedontheprincipleofgeneoptimizationalgorithms.First,theinitialpopulationisgeneratedbyrandomlygeneratingori
7、mportingthesampledataoftheready-madetwo-dimensionalplanarreflectionarray,andthefitnessvaluereflectingtheRCSRcharacteristicsiscalculated,andthenthepopulationisadjustedtoacertainproportionbasedonthefitnessvalue.Theindividualsinthegroupareoptimized,crossbredandmutated,andthentheresultingsub-individuals
8、arereplacedwithcontemporaryindividualstoobtainthenextgenerationofpopulations,andthenindividualselections,crosses,andmutationsaremadeforthenewgenerationofpopulations,loopinguntiltheevolutionaryalgebrareachesthedesiredmaximum.Whenitisalgebraicallyiterated,thelastpopulationisobtained,andthebestRCSRperf
9、ormanceindividualselectedfromthelastpopulationisthefinaloptimizationresultofthetwo-dimensionalplanereflectionarray.Thispapermainlyoptimizestherandomtwo-dimensionalplanereflectionarraythroughMatlabprogrammingcalculation,andrealizestheoptimalradarcrosssectionreductiondesign.ItismainlyaimedattheTEplane
10、planewavewithnormalincidenceandisoptimizedintherangefrom6to14GHz.Firstly,theeffectsofrandomgenerationmethodsofinitialpopulation,frequencyofgenerationandsizeofpopulationontheRCSreductionoptimizationresultsofrandomtwo-dimensionalplanarreflectarraysarestudied.Secondly,theoptimizationresultsofdifferentt
11、ypesofreflectivearraysarecompared.Finally,theinitialpopulationpretreatmentisstudied.Theeffectofthegenerationmethodontheoptimizationresult.Keywords:radarstealth,RCSreduction,non-uniformreflectionphasedistribution,costfunction,evolutionaryalgorithm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介绍雷达,向目标发射电磁波,遇到目标后反射,通过对雷达回波的散射能量的度量来判定目标
12、存在与否并具体确定目标的位置,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远程电子探测工具。而雷达隐形技术,顾名思义,就是要使己方的雷达回波无法被敌方雷达探测到,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由于实战需要而被广泛应用。雷达隐形技术主要是指雷达散射截面缩减(RadarCrossSectionReduction,RCSR)技术。我们所谈到的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是用来定量表征目标散射强弱的物理量。当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越小,雷达接收能量越少,从而干扰敌方雷达使其无法做出正确判断,从而达到隐形目的。RCSR技术主要分两种方式:第一大类RCSR技术是通过减少甚至消除散射能量实现RCS缩减,要用到材料隐形技术,即采用吸波或透
13、波材料,使目标不反射或少反射雷达波,从而降低雷达散射截面RCS。第二大类RCSR技术通过调控目标物体的散射方向图(散射波能量的角向分布),使目标物体的散射能量主要分布在不容易被探测到的方向(即非威胁方向),通过这种办法减少威胁方向的散射能量,这种技术基本不改变散射总能量。本课题研究的二维平面反射阵属于第二类RCSR技术的典型应用。1.2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大类RCSR技术具体包括雷达吸波材料(RadarAbsorbingMaterial,缩写RAM)或雷达吸波体技术、雷达透波材料技术、等离子体隐身技术、“隐形斗篷”技术等。2006年,由英国帝国理工学院Pendry教授提出,美国杜克大学D.Sch
14、urig与D.R.Smith等人首次在微波频段做出实物并实验验证了“隐形斗篷”技术,它可以被设计成与物体相互贴合的形状,若将“隐形斗篷”包裹住目标物体,电磁波蒋光滑地绕过物体表面再沿方向前进,理论上不激发任何散射波。但“隐形斗篷”因为带宽太窄,厚度较厚加上工艺复杂还远远达不到应用的层面。2008年之后美国波士顿大学Landy等人设计出等效本构电磁参数和自由空间匹配且介电和介磁损耗很高的人工电磁媒质薄层,随后他们对该设计进行了改进,大大降低了这类吸波体对电磁波极化方向和入射角度的敏感度。同期国内也有多个研究团队从事相关课题例如电子科技大学的邓龙江教授课题组利用相邻开口谐振环的耦合实现宽角度的吸波
15、华中科技大学的龚荣洲教授课题组通过在开口硬币形谐振器的环上附加集总电容配合电阻元件设计出对极化不敏感的高吸收率吸波体。另一重大成果是由美国普渡大NarimanOVa等人提出叫我国东南大学程强等人设计实现并实验验证的“电磁黑洞”。“电磁黑洞”通过一层层同轴环壳衰减入射波,但带宽较窄,厚度较厚的问题依然存在。第二大类RCSR具体包采用外形隐形技术【划、通过调控目标物体的散射方向(散射波能量的角向分布)等。2009年,美国杜克大学Smith教授团队与东南大学崔铁军教授团队合作研发出由人工电磁媒质构成的微波段散射调控外罩一一二维“隐身地毯。随后东南大学马慧锋等人又开发出了相比于前者更加小型化的二维“隐
16、身地毯”口3和三维“隐身地毯”叫。不过,上述“隐身地毯”很难设计成厚度够薄的结构而且很难实现和目标的共形。相比之下,层板状散射调控表面在厚度、带宽方面表现更优异,而更受研究人员关注,2009年,东南大学崔铁军教授课题组设计了一款由反射系数相位分别为0和180。的两种阵元不规则排布的超表面闾,2014年东南大学王科等人用风车式结构作为反射单元并通过在360全相位范围内优化表面的不规则反射相位分布设计了一款的漫散射表面,厚度仅为4mm厚均。2015年空军工程大学沈杨等人以360。范围内相位随机分布的方形区域作为超级阵元设计出具有双重周期的漫散射表面,RCSR性能优异UL1. 3非均匀相位反射阵简介
17、本论文的课题研究对象是二维平面非均匀相位反射阵,是通过大量的平面反射阵元按一定规律,周期排列组成的电磁波调控结构,每个反射阵单元可以独立设计来控制尺寸和结构。在特定的入射波的角度、频率和极化方式下,反射阵表面各阵元区域的局部反射相位由相应阵元的结构尺寸所决定,因此通过调制反射阵元的结构尺寸就可获得想要得到的非均匀的表面反射相位分布。最后实现想要得到散射电磁波调控效果,最终完成雷达散射截面缩减的目标。本论文研究的二维非均匀相位反射阵是随机双层方贴片阵,结构如图1.1,反射阵结构图如图1.2,每个阵元是由一块金属底板即裸露的理想导体作为参考板,两层介质基板组成,每层基板上有一块金属贴片,其中第一层
18、贴片边长为d(mm),第二层金属贴片边长与第一层成正比例关系,比值为rt,在本文中,rt的改变将产生五个不同的数据库。第一层介质基板与金属底板距离为SdI(固定为2mm),第一层介质基板和第二层介质基板距离sd2(固定为1.5mm)。a是阵元的排布周期,大小固定为20mm。另外,图中未标注参量,介质基板厚度(ts)为1.8mm,介质的介电常数(Dk)为2.65,损耗角正切(Df)为0.002。图1.1双层方贴片阵元结构三shi图 ococc 口 CCcCCa 口 口 口W 0 口 u n 口 图1.2基于贴片阵元的随机双层方贴片阵结构图1.4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本论文研究二维非均匀相位反射阵
19、的优化问题,通过由一组Matlab程序构成的基因优化算法,针对正入射TE极化平面波,在6到14GHZ范围内进行优化仿真。本文将在第二章详细介介绍代价函数的相关概念、推导公式、分析算法及基因优化算法的迭代原理、程序框图及迭代方式,第三章对具体的各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比不同的输入参数(初始状态的不同)下,输出参数的变化(收敛速度的快慢及最优结果的性能)首先研究了初始种群的随机生成方式、生成频率以及种群规模大小等因素对二维平面反射阵RCS缩减优化结果的影响;其次对比了不同种类的反射阵的优化结果,最后研窕了初始种群的预生成方式对优化结果的影响,第四章总结得到对比结论。第二章非均匀相位反射阵的RCS缩
20、减优化设计算法介绍2.1非均匀相位反射阵的散射远场分布的分析算法图2.1由反射阵元按矩形晶格周期排列而成的二维非均匀相位反射阵本文研究的双层方贴片阵由同种类的反射阵元按矩形晶格按照周期排列,如图2.1所示,图中所标孙Z直角坐标系以反射阵表面中心为原点,z轴垂直于反射阵表面。设反射阵沿X和y方向的单元数目在两个方向上分别是M,晶格沿X和y方向的排布周期分别是以、的。每个晶格内的反射阵元有相同材质构成,结构亦相同,各反射阵元的结构尺寸参数包括控变尺寸参数和固定尺寸参数两种,不同阵元的固定尺寸使用相同的参数,而控变尺寸则采用不相同的参数,例如在本文中sdl、sd2是固定尺寸,rt是典型的控变尺寸。入
21、射平面波照射反射阵的来向用入射角表征,入射角包括俯仰角的和水平方位角b它们的定义参见图2.1中标注,的取值范围O到90度,依取值范围0到360度。对任一入射方向,入射平面波的极化包括TE和TM两种可能。TE极化的入射平面波分别用(2.1)和(2.2)式定义为:ElG=,z(-sinczx+cos0i5O&,(2.1)Hig=(CoScos0/+cos6/si110g-sin62)e氏*(E/G/?;o)(2.2)TM极化的入射平面波分别用3)和4)式定义:Ejg=Ec(cosjcoslx+cos1sinly-smlz)ejk,r(2.3)ED=互巨(Sin勺(2.4)式中为入射波电场在原点处的
22、复振幅,为入射波波矢,亍为位置矢量,仇为自由空间波阻抗,KO为自由空间波数。K1=sincoszx+sinsinly+coslz)(2.5)F=+yy+zz(2.6)0=J分7)V6。(2.7)k=3o&o(2.8)从(2.1)到(2.4)式四个公式可以看到,可见TE和TM入射波的瓦G参考方向分别为:Xy平面内逆时针方向(即向方向)和偏负Z方向(即。方向),分别称作TE、TM入射波主向。对于正入射。/=0,规定仍取0,因而此时TE入射波的电场方向沿y轴,TM入射波的电场方向沿X轴。反射阵在任意平面波照射下的散射远场分布(以电场为代表):立rf,夕,0)=瓦(厂,a(P)O&(尸,a0)。(2.
23、9)在(2-9)式中,瓦(小仇。)是散射远场的3分量即TM分量,耳亿仇9)是散射远场的。分量即TE分量;表观察散射远场的俯仰和水平方位角,它们的定义见图2.1标注,80的取值范围分别是0到90、0到360,的全范围包含且仅包含反射阵的整个后方/上方的全部散射区域代表观察点到原点的距离,瓦(厂,仇0)和E,)对r的依赖关系都表现为因子屋%加。2. 2评估非均匀相位反射阵RCS缩减性能的代价函数为了定量的评判双层方贴片阵对具有相同表面尺寸的裸露良导电平板的RCS进行缩减的能力,为其定义散射远场代价函数(costfunction)2. 2.1单频代价函数首先设裸露导体平板的散射远场为:巨RFo(r,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均匀 相位 反射 RCS 缩减 优化 设计 实现 电子 科学 技术 专业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26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