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研讨材料、心得体会.docx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研讨材料、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研讨材料、心得体会.docx(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研讨材料、心得体会第1篇,共7篇X单位理论学习中心组关于学习贯彻“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的研讨材料2024年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公布。这是新时代以来第12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回顾新时代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一条主线贯穿其中,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一、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新时代以来的12个中央一号文件,内容因时而变,不变的是坚持以人民
2、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造福亿万农民群众。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举措,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推动实现“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精彩蝶变。坚持把人民的诉求和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是这项工程的重要经验,与抓好“三农”工作的理念一脉相承。从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到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再到
3、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党和国家对亿万农民利益的关心关切体现在12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字里行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二、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从稳面积、提单产两方面入手,明确要求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文件还就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
4、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等进行了部署,保障粮食安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翻阅12个中央一号文件,有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的部署贯穿始终,彰显党和国家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比如,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16年进一步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21年明确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从制度上绷紧了粮食安全的弦。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这在近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得到了贯彻落实。继2023年中央
5、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后,今年的文件再次部署从加强“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基地建设、稳定牛羊肉基础生产能力、支持深远海养殖、开发森林食品等多渠道,努力拓展食物来源。三、抓好“三个提升”重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等“三个提升”,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用三个章节进行了专门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章节,此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认真梳理12个中央一号文件,
6、不难发现对乡村产业振兴的部署也是在不断深化、细化。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2018年提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2021年提出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2023年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一系列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具体举措,包括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等。四、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赋予农耕文明新内涵值得关注的是,去年火爆“出圈”的“村BA”、村超,写入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
7、、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同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结合起来,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在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山脚下的广西崇左市耀达村,依托文旅融合,村庄旅游发展起来,铜鼓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在江西省崇义县上堡乡,一度荒芜的千年古梯田在当地的守护下再现光彩,成为不少游客的“打卡地”近年来,不少地方的农耕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逐渐焕发出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在近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有颇多着墨。“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
8、新发展”等,不断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以来的12个中央一号文件,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鲜明体现和贯彻落实。以中央一号文件为引领,久久为功、不懈努力,必将推动我国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进程中不断取得新胜利。第2篇某单位理论学习组学习贯彻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交流发言材料及心得体会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来,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以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助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打造了一幅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的新时代乡村画卷。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既要学习
9、工作推进的科学方法和具体手段,更要透过现象探寻浙江不断成功、不断进步的内在因素,切实转换为做好工作的本领和能力。近期,党支部通过组织党员自学、集中领学和相互交流、调研考察等形式,认真学习领会“千万工程”所蕴含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O学好用好千万工程,需要增强锲而不舍的韧劲。二十年一以贯之,二十年持续用力,浙江坚持把“千万工程”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牛鼻子”,各级党委政府坚定信念、压茬推进,一任接着一任干,积小胜为大胜,让万千乡村不断升级蝶变。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10、党员干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农村工作的重要论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既定目标携手努力、攻坚克难,全力保障上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确保各项工作有位次、有影响。学好用好千万工程,需要增强创新突破的闯劲。20年间,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城乡关系不断演进,浙江在“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因时因势、识变应变,不断创新思路和观念,延伸整治范围,丰富实践活动,深化理论内涵,“千万工程”始终与时俱进、生机勃勃。有大的担当,才有大的作为,才能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上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培养敢于担当的自觉、练就善于作为的本领,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拿出舍我其谁的决心,勇挑重担、冲
11、锋在前,不断磨砺自己、提升自我。学好用好千万工程,需要增强脚踏实地的干劲。农民是乡村生产生活的主体,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无论“千万工程”工作重心、工作标准怎么变化,浙江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事当成自家事,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让“千万工程”不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时刻保持主动性,将热情抱负融入到干事创业的过程中,以驰而不息的精神真抓实干;必须用好调查研究这个法宝,经常到困难多、矛盾多地方去,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努力为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第3篇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研讨交流材料老句新在“千万工程”经脍进一
12、步推进全县农忖神神文明建彼的实施方案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万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紧密结合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乡风文明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结合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刻认识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要义,以乡风文明、庭院整洁、生活幸福为目标,以文明村镇创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为载体,通过健全一项工作机制、开展四个具体行动、组织三类典型评选,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
13、开创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谱写沛水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夯实良好思想道德基础。二、工作目标乡风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弘扬,家庭和睦、邻里友善、家教家风良好,村民互帮互助、尊老爱幼,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氛围浓厚。文明风尚行动广泛开展,文明新风深入人心,移风易俗不断深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不断强化,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广泛弘扬。庭院整洁。庭院简洁大方、卫生干净,房屋安全美观,物品摆放整齐,水电线路规整,厨房洁净明亮,厕所改造规范,雨污排放畅通。鸡鸭犬舍干净,房前屋后整洁美观、见缝插绿。生活垃圾和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形成文明健康绿色
14、环保的生活方式。生活幸福。乡村保持平安和谐稳定,教育、养老、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基层民主健康运行,群众权益得到保障,乡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更加强烈,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三、主要任务(一)聚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一项工作机制,激发文明实践活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质增效。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凝聚文明向善力量。一是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各乡镇(区、处)实践所所长、村(社区)实践站站长要切实履行好志愿服务队队长职责,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定期研究部署
15、新时代文明实践重要工作事项,主动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二是充足志愿服务力量。动员在职党员干部全员注册志愿者,吸纳“五老人员”、新乡贤、文艺爱好者、热心群众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完成全县注册志愿者达9万人的目标。三是完善志愿服务保障。利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项建设补助资金和本级财政保障,采取积分考核、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优秀实践所、站予以奖补。年度开展“四个100”推荐评选活动,让志愿者的付出得到社会赞许。采取专题授课+具体实操培训+现场调研指导的形式进行专题培训12次,提高志愿者、组织、村(社区)的志愿服务能力。(二)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文化惠民等四项行动为抓手,广泛动员群众
16、积极参与到和美乡村建设中,尽快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效。(三)2.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改善村庄内外环境。积极动员群众主动参与清理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生产废弃物。对村庄内外、房前屋后和户巷村道的柴草杂物及积存垃圾、漂浮垃圾、散落垃圾进行全面清理,做到无卫生死角、无暴露垃圾、无乱堆乱放。引导农民群众逐步养成“讲卫生、爱家园”的良好习惯。3,实施移风易俗行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建强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规范、诚信建设、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善敬老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完善规劝性、约束性、
17、惩戒性措施,制定婚丧礼俗倡导性标准,反对大操大办、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深入开展医疗卫生技术下乡,普及化肥、农药等管理使用知识,加强农村传染病防治等知识普及。4 .实施文明实践提升行动,推进活动走深走实。依托乡(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围绕面对面政策宣讲、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关心照料特殊困难群众、清洁家园等主题,常态化组织开展“迎新春送春联”“植此青绿”“聚焦一老一小托起朝夕美好”“清流行动”等文明实践活动,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文明规范。5 .实施文化惠民提升行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在宣传引导、管理服务、活动组织、资
18、源整合等方面主动对接群众需求,创新谋划、精心组织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结合“元旦”“春节”“三八”妇女节、“端午”423世界读书日”等节庆日,组织开展文艺汇演、农民运动会、全民阅读等特色文化活动,进一步拉近邻里距离,营造“邻里相亲”的良好氛围。(三)定期总结挖掘党员干部、群众和工作生活中的先进典型,广泛开展三项评比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群众形成正确价值取向。6,聚焦先进表彰评选,树立典型引领新风尚。一是开展最美人物评选。持续深入地开展“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妇联人”“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最美系列评选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身边群众。二是开展最美风尚评选。扎实推进“最美家风
19、家训”“最美村规民约”创建活动,通过设立村规民约宣传栏和建立光荣榜、公示榜、积分榜等形式,广泛宣传村规民约内容、宣讲良好家风家训。三是开展最美环境评选。通过发放倡议书、开展“美丽庭院”大讲堂、实施家庭清洁集中大整治、开展“美丽庭院”“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参与美化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推动村庄环境尽快改观。四、工作要求(一)提高政治站位。各乡镇(区、处)要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和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根本遵循,深刻领会和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推动社会主义
20、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农村移风易俗取得扎实进展,农民精神风貌全面提振,乡村良好社会风尚蔚然成风。(二)突出求实求效。坚持在重实干、求实效上下功夫,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内容和手段,着力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明素养、整治陈规陋习等方面求实效。让广大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来,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力军。(三)注重宣传引导。要加大宣传力度,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浓厚氛围。深化工作特点和建设规律的认识,推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渠道载体、体制机制创新,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要及时归纳梳理、总结推广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1、深入开展。第4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工程)工程经验的交流研讨材料不方工程”的巨人贡献与深远意义根据省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第二期读书班统一安排,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5月20日上午举行专题学习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两个重要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和做好人民信访工作的高度重视、指引指导,进一步用足用好我省宝贵资源,彰显主题教育的政治味、浙江味、实干味,推动全省党员干部更加坚定自觉地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一、“千万工程”的巨大贡献“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
22、一项重大决策。2003年6月,习近平同志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应运而生。20年来,“千万工程”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等四个阶段,经历了从温饱型生存需求向小康型发展和共富型发展需求的演变,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20年来,“千万工程”贡献巨大,意义深远,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而且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9月26日,“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02
23、0年5月,浙江成为中国首个生态省。20年的“千万工程”实践与迭代升级,“千万工程”的内涵和意义已不断深化和升华,“千万工程”改变的已不仅仅是乡村的人居环境,而且还触及了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了乡村的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治理方式以及城乡关系。因此,“千万工程”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改善的乡村建设工程,而且也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和共富工程,是乡村振兴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枢纽性工程。20年来,“千万工程”对浙江的乡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正向效应,其中对乡村带来最直接、最显性的变化是人居环境的改善。随着“千万工程”的不断迭代升级,乡村的公
24、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大大提高,村庄文化礼堂的建立,不仅让村民活动有稳定去处,而且也使乡村文化与历史有了承载和显示的空间,有的还成为农文旅产业的组成部分。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浙江乡村数字化水平高于全国乡村近30个百分点,不仅带动了乡村居民的数字消费,促进了乡村一二三产的数字化发展,而且大大促进了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体系的数字化、乡村教育医疗等、村与村的联盟化发展。“千万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实际上也改善了乡村的营商环境,优化了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最明显的是,经过20年的“千万工程”建设与深化,许多传统的村庄演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空间,而不仅仅是村民居住的生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示范 整治 千万 工程 经验 研讨 材料 心得体会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98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