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诊断共识(2022版).docx
《中国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诊断共识(2022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诊断共识(2022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诊断共识(2022版)摘要乳腺导管原位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学和分子特征。本共识全面阐述了导管原位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旨在提高导管原位癌标本取材、病理评估以及相关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从而促进导管原位癌病理报告内容的规范化,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正文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Icareinomainsitu,DCIS)是一种乳腺非浸润性上皮细胞恶性肿瘤,局限于导管-小叶系统,显示不同程度的结构异常和细胞核级。在临床、影像、组织形态及基因改变上均具有异质性,有进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但并非必然。随着乳腺影像学检查的普及,DC1.S检出率明显增加,
2、占所有新发乳腺癌的20%25%由于DC1.S生物学行为不一,给临床治疗带来挑战。正确诊断DC1.S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和患者预后的评估至关重要。2016年中国乳腺原位癌诊疗共识专家组制定了乳腺原位癌诊疗专家共识,但目前还缺乏相应的中国乳腺DCIS病理诊断规范。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乳腺疾病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乳腺肿瘤学组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病理专家委员会组织编写,由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共同制定,涵盖DCIS标本取材、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及病理诊断报告内容等各环节规范化操作要点,旨在使DC1.S的病理诊断更精准,为相关临床诊疗提供依据。一、乳腺DCIS取材及切缘评估1 .瘤
3、床取材:手术科室应提供详细的临床病史和病理信息,包括病变解剖部位(左右侧及象限)、影像学检查结果、有无术前穿刺活检及病理诊断、有无乳腺癌病史和家族史等。对于乳腺广泛切除或区段切除标本,外科医师应用缝合线或其他标志物作解剖学定位(如上、下、内、外侧)。病理取材医师应涂染料标记切缘,并结合临床标记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肿物定位,间隔510mm将整个标本平行切开,作好标记。有条件的单位可对标本进行X线照相。若病变区域的直径5cm,建议全部取材;若病变区域的直径25cm,需间隔1Cm至少取材一块组织,有条件的单位尽可能更多取材。若已有淋巴结转移,表明标本中可能存在浸润癌,应进一步补充取材或深切,以寻找浸润灶
4、,即使补充取材或者深切后仍然未能找到浸润病灶,也应提示临床医师不能排除浸润灶存在的可能。2 .乳腺保乳手术DC1.S切缘的评估:手术切缘是影响DC1.S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DC1.S切缘评估参照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建议DC1.S墨染切缘距肿瘤2rn为安全距离,病理报告中需客观反映切缘状况,注明墨染切缘距肿瘤的实际距离。未实施“墨汁染色”评估切缘的单位,保证阴性切缘是首要的。如果是空芯针活检(coreneedIebiopsy,CNB)和微创旋切标本,则无法评估切缘,若送检的标本破碎,也无法进行病变大小和切缘状态的准确评估。保乳标本的切缘取材应采用垂直切缘放射状或切缘
5、离断的方式取材,具体流程参照肿瘤病理诊断规范(乳腺癌)相关内容。目前国内外已有关于保乳手术的系列调研报道,在目前的中国国情下,仍有部分单位选择冷冻病理评价保乳手术切缘,此时外科医师对切缘做好相关标记非常关键。二、乳腺DCIS基本病理改变及组织学亚型乳腺DC1.S组织学改变主要分为6种常见亚型:筛状型、实性型、粉刺型、乳头状型、微乳头型和Paget病型(图1)。少见情况下,DC1.S也可呈大汗腺型、神经内分泌型、印戒细胞型、黏液型、梭形细胞型、鳞状细胞型及透明细胞型等特殊形态。尽管DC1.S分型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在实际工作中的可重复性仍需进一步提高,本共识建议可根据各单位临床需求将组织学亚型
6、作为非核心报告内容。图1常见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亚型HE低倍放大;A示筛状型:B示实性型;C示粉刺型;D示乳头状型;E示微乳头型;F示Paget病型图2坏死HE中倍放大;A示点状坏死;B示粉刺样坏死图3导管原位癌的核级HE高倍放大;A示低核级;B示中核级;C示高核级图4有无微浸润病灶的鉴别;A示微浸润性癌(箭头)HE高倍放大;B示免疫组织化学双染p63+细胞角蛋白(CK)8/18,p63示浸润癌灶周边肌上皮缺失,CK8/18示单个和簇状微浸涧癌灶鸡尾酒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高倍放大图5判断有无微浸润性癌时,应特别注意除外空芯针穿刺引起的针道反应和上皮移位;A示针道反应(穿刺引起上皮移位)HE低倍放
7、大;B示穿刺引起上皮移位,形成小簇状上皮细胞巢HE中倍放大;C示免疫组织化学p63显示移位上皮细胞巢外围肌上皮缺失EnViSion法中倍放大坏死表现为管腔内出现片状嗜酸性物质,并伴有核碎裂/核碎屑。坏死主要分为2种类型(图2):(1)中央(粉刺)坏死:受累的导管扩张,中央部分被坏死区域所取代(坏死区域,导管直径的10%),于低倍镜下即可容易观察到,经常与高核级DC1.S和更差的预后相关,也可发生在中核级DCIS,低核级DC1.S少见;(2)局灶性(点状)坏死:坏死区域导管直径10%,肿瘤呈小簇状或单个肿瘤细胞坏死,于低倍镜下不易观察到。DCIS的病灶及周围常伴有钙化,钙化可存在于导管内分泌物和
8、/或坏死区域中,应结合影像学改变在显微镜下仔细寻找钙化的存在。本共识建议明确报出DC1.S是否伴有坏死和钙化,以及坏死的类型。三、乳腺DC1.S分级乳腺DCIS分级对评估乳腺癌特异性死亡有一定参考价值,也是术后是否需要放射治疗的参考依据。本共识推荐按照第5版WHo乳腺肿瘤分类,将DC1.S分为低、中及高核级并给出明确报告(表1,图3)。非典型导管上皮增生(atypica1.ductaIhyperpIasia,ADH)和低核级DC1.S的鉴别采用病变范围2mm或累及2个完整导管作为诊断标准,即当ADH细胞充满2个及以上完整的导管,或病变范围超过2mm时,诊断为低核级DCIS。导管内乳头状瘤中使用
9、肿瘤细胞核异型程度和病变范围标准来区分ADH和低核级DCIS。导管内乳头状瘤本身是一种良性肿瘤,因而肌上皮存在。当低核级导管上皮细胞增生范围3mm时,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瘤伴ADH,而当低核级导管上皮细胞增生范围,3mm时,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瘤伴DCIS。大汗腺型ADH和低核级大汗腺型DC1.S的鉴别诊断同样遵循特殊的判读标准,目前,被广泛认可的是:导管膨胀,导管内增生的肿瘤细胞核为正常大汗腺细胞的3倍大小,细胞核不规则和/或多个核仁,导管周围可见炎症及纤维化反应,病变范围2mm即可诊断大汗腺型DCIS;当细胞核无明显异型时,结构异型范围(实性、筛状或微乳头样)2mm作为主要依据。但当导管内增生
10、的肿瘤细胞形态为高核级时,则不要求病变范围即可诊断为高核级DCIS。中核级DC1.S的诊断需综合考虑病变范围、影像学特征、核异型程度和肿瘤标志物情况等。但在实际工作中,DC1.S的核级评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其重复性尚待提高,应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辅助和标准图对比卡等辅助方法的使用。表1乳腺导管倏位第不同分级的组织学形态项目低核级中核级野核铁界发性小.细跑核影亳一致中度.介广低核级和高核级之间大.细4核形态期算大核大小红细阻或正常导管上.皮细胞的1.5-2.0fft介于低核级相高校IS之间红细胞或正常导管I.皮细胞的2.5倍以I斓眼形态代深冬.柒色Mi均匀.Htf不明显.胞小淡染或嚼酸染色质钝粒状或
11、块状,可处核仁帙深染或空泡状,不斑明.染色氏粗大.核仁明显核分赞象罕见成籍乏BJ多虬坏死早电点状或粉刺佯坏死常她粉刎样坏死眄化少见可见常处免级组织化学施澈卡受体(ER)J同Kft受体(PR)常弥漫强阳性.HER2和摘第加蛋门(CK以6阴件.Ki670用折数较低EK.PK.HKR2不同程度用性.CK56BJ性.Ki67阳性指数介r低9级和高核级之间ER、PR常阴性.HER2常阳性,或V.-:阴性.CK56ffR1.rt.7mnfitt表1乳腺导管原位癌不同分级的组织学形态四、乳腺冷冻切片和CNB标本中DCIS的病理诊断1 .乳腺冷冻切片DC1.S病理诊断:术前穿刺活检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术中DCIS
12、冷冻诊断的比例,但对于保留乳头的乳腺切除术来说,判断乳头后切缘时仍可能采用冷冻切片进行评估。冷冻诊断不适用于乳腺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肿物,却无法触及的病变。需要注意的是,ADH和低核级DC1.S的鉴别有赖于病变范围的测量。因冷冻诊断时的标本取材存在局限性,可能会出现对疾病的低估或漏诊。虽然术中冷冻评估DC1.S切除标本的切缘,可能降低再次手术的比率,但对于脂肪组织丰富的标本,冷冻制片不理想;或对ADH与低核级DC1.S无法准确区分时,都应建议术后待石蜡切片进行确诊。另夕卜,采用冷冻切片进行诊断时要警惕DCIS跳跃性病变,因此术前需与临床医师充分沟通术中冷冻评估切缘的局限性。2 .乳腺CNB标本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乳腺 导管 原位 癌病 诊断 共识 2022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8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