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_T 3916-202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规范.docx
《DB21_T 3916-202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21_T 3916-202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规范.docx(5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CS 03.220.30CCS S 92准20242024-01-30 发布2024-03-01实施DB21省地方标DB21/T3916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规范Specificationforsafetymanagementofurbanrailtransitoperation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安全生产管理24.1 安全管理目标24.2 安全管理机构34.3 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34.4 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34.5 安全生产投入54.6 安全风险管理54.7 安全隐患管理94.8 安全生产教育IO4.9 安全作业管理124
2、.10 委外单位安全管理134.11 事故报告调查处理135行车组织安全管理145.1 一般要求155.2 非正常行车组织155.3 应急行车组织186客运组织安全管理216.1 一般要求216.2 客运组织安全关键点216.3 客运组织方案226.4 常态化客流管控246.5 突发性客流管控246.6 客运服务安全257设施设备安全管理257.1 一般要求257.2 土建设施267.3 车辆系统337.4 供电系统357.5 通信系统367.6 信号系统377.7 机电系统397.8 更新改造428关键岗位人员管理428.1 安全背景审查428.2 上岗要求438.3 心理测试要求438.4
3、 安全档案439应急管理449.1 一般要求449.2 防汛管理459.3 防火管理489.4 防暑防寒管理519.5 反恐防范管理529.6 能力评估54*,刖百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辽宁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辽宁省交通运输厅、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继锐、任冰、朱喜喜、孙秀延、李兵、李晓东、曲波、王珂、张博文、史琦、卢洋、谢婉泽、王英奇、姚恩建、侯恩博、李旭、费良飞、张成明、于伟
4、、王学文、贾维山、田佳超、魏雨辰、张俊辉、李广颖、李岩、董丽丽、范伟、佟刚、徐秉娴、张栋、胡国峰。本文件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以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归口管理部门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沈阳市和平区十三纬路19号,024-23867960。文件起草单位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三号路17甲5号,024-25320029。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主要从安全生产管理、行车组织安全管理、客运组织安全管理、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
5、以及应急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关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辽宁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157地铁设计规范第1部分:地铁、轻轨和单轨 第1部分:地铁、轻轨和单轨 第1部分:地铁、轻轨和单轨JT/T1002.1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值班员技能和素质要求JT/T1003.1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驾驶员技能和素质要求JT/T1004.1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员
6、技能和素质要求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城市轨道交通urbanrailtransit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注: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现代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来源:GB/T387072020,3.13.2运营单位operationcompany经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业务的企业。来源:GB/T300122013,3.23.3非正常情况degradedcondition因列车晚点、区间短时间阻塞、大客流以及设备故障等原因,造成列车不能按列车运行图正常运营,但又不危及乘客生命安全和严重损坏车辆等设备,整个系统能够维
7、持降低标准运行的状态。来源:GB/T300122013,3.53.4反向运行invertedrunning列车按照与规定行车运行方向相反的方向运行。来源:JT/T11852018,3.113.5运营控制中心operationcortrolcenter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施集中监控和管理的场所。来源:JT/T11852018,3.133.6站台门platformscreendr安装在车站站台,将站台轨行区与站台候车区隔开,设有与列车门相对应,可多级控制开启与关闭的连续屏障。来源:JT/T11852018,3.163.7列车自动监控automatictrainSupervision(ATS)自动实
8、现行车指挥控制、列车运行监视和管理技术的总称。来源:CJ/T4072012,3.1.33.8列车自动防护automatictrainprotection(ATP)自动实现列车运行间隔、超速防护、进路安全和车门等监控技术的总称。来源:CJ/T4072012,3.1.43.9列车自动运行automatictrainoperation(ATO)自动实现列车运行速度、停车和车门等监控技术的总称。来源:CJ/T4072012,3.1.54安全生产管理4.1 安全管理目标4.1.1 安全指标4.1.1.1安全生产工作指标由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按年度下达,用于对运营单位安全生产目标的实施、考核和统计工作
9、。4.1.1.2运营单位应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制定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并纳入运营单位总体生产经营目标。运营单位制定的安全指标应不低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下达的安全考核指标,并且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4.1.1.3运营单位应参考上一年度过程安全管理目标和指标的完成情况,制定下一年度的安全目标。运营单位应根据自身工艺过程管理、设备完整性管理、运营管理和特殊作业管理等过程安全管理任务制定关键任务量化指标。4.1.1.4运营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的管理网络结构,根据年度总目标及指标,自上而下进行层级分解。4.1.2工作措施4.1.2.1运营单位应完善安全管理机构、明确安全生产责任、资金保障、建立安全生产
10、制度体系、安全教育与培训、应急训练与演习等,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和工作指标提供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4.1.2.2运营单位在安全生产目标和安全生产工作指标明确后,需要制定一系列工作措施,同安全目标一样进行层级分解和实施,自下而上实施完成。4.1.2.3运营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由一线、中层和高层的分层级的管理体系,强化技术手段保障安全等。4.1.3考核标准4.1.3.1运营单位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或管理办法明确考核与奖惩的程序和要求。4. 1.3.2制度应当明确考核与奖惩的对象、考核的时限、考核的程序与方法、考核的具体内容、奖惩条件等,并应明确考核的责任部门,保证考核和奖惩工作的实施。
11、4.2安全管理机构4. 2.1机构设置4.2. 1.1运营单位应落实安全生产组织领导机构,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并应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建立健全从管理机构到基层班组的管理网络。4.3. 1.2安全生产委员会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委员会议,研究重大安全事项。4.4. 1.3安全生产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安全管理的日常管理工作,对各部门的安全生产负有检查、监督、指导、协调和服务等管理职能。4.2.2If理人员4.2.2.1运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本单位
12、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与能力,并应保持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4.2.2.2运营单位各部门须设置专(兼)职安全员,各班组/车站应设置专(兼)职安全员,负责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4.2.2.3运营单位应针对乘客安全、员工安全、设施设备安全和环境安全分别设置安全管理人员。4.2.2.4运营单位宜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和注册消防工程师。4.3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1.1.1 3.1运营单位应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运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运营安全生产工作
13、负全面责任,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对运营安全生产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其它分管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对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负责。1.1.2 运营单位应本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建立各部门和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职责。各部门负责人应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范,严格执行运营单位安全管理制度,按制度开展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改工作,对本部门的安全工作负责,同时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定期对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1.1.3 运营单位应加强安全重大事项决策,坚持领导干部带队检查,落实基层安全生产责任,部署安全生产重点工作,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完善安全生产领导述职机
14、制。1.1.4 工会应依法组织员工参加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员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运营单位制定或者修改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应听取工会的意见和建议。1.1.5 从业人员享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应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遵守运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要求。4.4.1一般要求1.1.1.1 4.1.1运营单位应符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及时转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并征求工会及从业人员意见和建议,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工作。1.1.1.2 运营单位应及时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传达给相关从业人员,确保相关要求落实到位。1.1.1.3 运营单
15、位应按照有关规定,结合本企业生产工艺、作业任务特点以及岗位作业安全风险与职业病防护要求,编制齐全适用的岗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发放到相关岗位员工,并严格执行,并应确保从业人员参与岗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编制和修订工作。4.4.2编制程序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编制与修订按以下程序进行:a)起草或修订;b) 会签或公开征求意见;c) 法规符合性、技术合理性审核:d)审批签发:e) 宣贯培训;f) 执行与反馈。4.4.3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应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生产情况报告制度、安全生产会议制度、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制度、安全生产资金投
16、入制度、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和使用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等,并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学习和培训。4.4.4安全操作规程运营单位应根据生产特点组织制定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操作规程中应明确操作前的检查及准备工作的程序和方法、操作中严禁的行为、必须遵守的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操作注意事项、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要求、出现异常情况时的应急措施。4.4.5制度修订运营单位应定期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结论及时进行修订,确保其有效性、适应性和符合性。在发生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对相关的管理制度或操作规程进行评审(修订):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废止修订或新颁布:一一
17、企业归属、体制、规模发生重大变化:一一生产设施新建、改建、扩建规模、作业环境己发生重大改变; 设施设备发生变更;一一作业工艺,危险有害特性发生变化; 政府相关行政部门提出整改意见;一安全评价、风险评估、体系认证、分析事故原因、安全检查发现涉及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问题; 其他相关事项。4.4.6制度执行与档案管理4.4.6.1运营单位应定期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至少每年检查一次。4.4.6.2运营单位应建立和完善各类台账和档案,并按要求及时报送有关资料和信息。4.5安全生产投入1.1.1 1安全生产费用应按照“企业提取、政府监管、确保需要、规范使用”
18、的原则进行管理。1.1.2 安全生产费用应按照规定标准提取,在成本费用中列支,作为专门用于完善和改进运营单位安全生产条件的资金,并确保投入到位。提取的安全费用应当专项核算,按规定范围安排使用,不应挤占、挪用。1.1.3 安全生产费用包括安全检测费、安全宣传教育培训费、安全咨询评价费、应急救援费、职业健康体检费、安全防护用品费、安全设施设备器材费及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运营单位安全费用以上年度实际营业收入为计提依据,按照不低于1.5%标准平均逐月提取。1.1.4 运营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的程序、职责及权限,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应加强安全生产
19、费用管理,编制年度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计划,计划分解到月。1.1.5 运营单位应建立安全生产费用台账。4.6安全风险管理4.6.1安全风险分类运营单位基于技术特点和行业经验,将运营安全风险按照业务板块分为以下几种:设施监测养护类风险:桥梁、设备运行维修类风险:车辆、一行车组织类风险:调度指挥、 一客运组织类风险:车站作业、运行环境类风险:生产环境、隧道、轨道、路基、车站、控制中心和车辆基地等方面的风险;供电、通信、信号、机电等方面的风险:列车运行、行车作业、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客流疏导、乘客行为等方面的风险;自然环境、保护区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风险。4.6.2安全风险辨识1.1.1.1
20、6.2.1安全风险辨识过程包括识别所有可能对安全生产产生重大影响的危险源、事件、原因、影响范围及其潜在后果等。辨识范围应包含安全生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风险辨识可采用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方法。针对识别确定的各类安全风险,应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列举该风险可能发生的各种不利情况,明确可能导致不利事件发生的原因、致灾因子、薄弱环节等,判蜥其可控程度、细化薄弱环节和重点防护目标。1.1.1.2 运营单位应针对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及其生产经营环节,按照相关法规标准和本规范相关要求,编制风险辨识手册,明确风险辨识范围、划分作业单元、确定风险事件、分析致险因素。1.1.1.3 运营单位应根据业务经营
21、范围,综合考虑不同业务范围风险事件发生的独立性,以及历史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研究确定一个或以上风险辨识范围。1.1.1.4 运营单位应按照风险管理需求“独立性”原则,根据业务范围、生产区域、管理单元、作业环节、流程工艺等进行作业单元划分,并建立作业单元清单。1.1.1.5 运营单位应针对不同作业单元,结合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实际,综合考虑历史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研究确定各作业单元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并按照人、设施设备(含货物或物料)、环境和管理四要素进行主要致险因素分析,协调好四类要素和风险分类的关系。4.6.2.6运营单位每年对所辖线路开展一次风险全面辨识,持续发现未知安全风险,并及时更新风险数据库
22、。城市轨道交通新线投入初期运营和正式运营时,运营单位应同步组织开展风险全面辨识。初期运营期间,可视情况增加辨识频次。遇到以下情况之一的,还应对特定领域、特定环节及特定对象开展风险专项辨识: 运营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一一运营单位部门分工进行较大调整: 发生运营险性事件; 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投用;辆、信号等关键系统更新,以及车站、线路等改造后投入使用;一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发生较大变化:一一需开展风险专项辨识的其他情况。4. 6.3安全风险评估5. 6.3.1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确定6. 6.3.1.1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引发为事故或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两方面进行评估,并在此基
23、础上确定安全风险的等级。7. 6.3.1.2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确定方法a)针对不同作业单元,搜集运营单位近年来突发事件发生情况频次数据,并根据最新辨识出的主要致险因素,结合行业实践经验,进行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评价,并通过可能性判断标准,进行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评分;b)针对不同作业单元,分析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最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环境污染、社会影响,综合参考历史上类似事件后果损失,根据后果严重程度判断标准,进行后果严重程度指标评分。8. 6.3.1.3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分级标准安全风险评估包括风险可能性分析、风险后果严垂性分析以及确定风险等级等环节。a)可能性指标分级标准如表1所示:1可能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21_T 3916-202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规范 3916 2024 城市轨道 交通 运营 安全管理 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42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