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腊八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
《2《腊八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腊八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腊八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六下第一单元腊八粥教学设计含学习单教材分析:腊八粥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作为单元主题,编排的课文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此设计是在学生习得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等要素基础上的延伸。本单元的课文详略表达得当,中心突出,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范例。这篇课文是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腊八粥”是全文的主线,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先总体介绍了腊八粥的外观、材料、味道、做法,再主要写“等粥”“喝粥”两
2、件事。其中“等粥”的过程属于详写,“喝粥”属于略写。为了把“等粥写详细,作者透过小孩八儿的视角,呈现了盼粥、分粥、猜粥、看粥的四个生动的场景,将腊八粥熬制过程中的变化和八儿的心理活动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人与粥相互映衬,既衬托了腊八粥的甜蜜,又突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流露着家庭生活的温情,描绘了一幅饶有趣味的腊八节风俗画。课文语言通俗简练,人物对话彰显个性,趣味横生,呈现出一个“人与粥的故事”运用食物与人物活动互相映衬的方法,把重点写具体”的表达方式,对于帮助学生学习语文要素”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具有借鉴、指导作用。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五年级已初步接触过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的相
3、关知识,并学习了如何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学生在六年级上册的阅读策略单元中已学过有目的地阅读,懂得带着问题细读有关的内容;学过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基于学生在阅读、习作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搭建思考与表达的平台,给学生留足自主探究与交流分享的时间,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教授学生习作方法。然而学生对习作仍存在“望而生畏”的现象,每每写作,常常“一筹莫展”,特别是在“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这一要素上,仍缺少方法的引领。教师只有在阅读教学中挖掘习作方法,并潜移默化地指导,才能让学生
4、学有所得,明白习作并非一件难事,从而树立学生习作的信心,强化习作的能力。教学目标:1.能根据字形推断字音字义,并借助语境和工具书、验证推断等方式会读、写“腊、粥”等13个字,会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通过默读、圈画、批注等方法找出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感受腊八粥的甜蜜,学习通过细腻描写食物把“等粥”写详细的表达方法。3 .通过圈画、批注、合作、交流等方法找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感受腊八粥的诱惑,学习通过人物活动衬托食物美味把“等粥”写详细的表达方法。4 .借助朗读、合作读、速读等方式品味描写妈妈的句子,感受八儿家的温情,学习食物融入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5 .
5、采用学法迁移的形式,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对它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1 .通过默读、圈画、批注等方法找出描写腊八粥的句子,感受腊八粥的甜蜜,学习通过细腻描写食物把“等粥”写详细的表达方法,体会详写的好处。2 .通过圈画、批注、合作、交流等方法找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感受腊八粥的诱惑,学习通过人物活动衬托食物美味把“等粥写详细的表达方法,领悟详写的好处。3 .借助朗读、合作读、速读等方式品味描写妈妈的句子,感受八儿家的温情,学习食物融入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采用学法迁移的形式,仿照课文第1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对它的喜爱之情。教学准备:教学
6、课件、八儿内心变化表格、学习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借助工具书、观察字形等方式写“腊、粥”等12个字,能根据字形推断字音字义,会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2 .通过朗读、梳理、概括等形式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初步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教学过程:一、畅聊佳节,谈话导入(一)畅聊佳节,了解民俗同学们,我们华夏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有许多的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都蕴含着特别的习俗。1.学生分享搜集整理到的传统节日,了解节日习俗。3 .教师引出腊八节,了解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腊八粥的资料,在课
7、上交流,有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阅读引入,知晓腊八节1 .出示阅读小材料。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就是腊八节,腊八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要祭祀神灵,祈求丰收。腊八到了,“年”也就开始了,有首童谣唱道:“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说的就是这个场景。从宋代开始,人们就有了煮腊八粥的习俗。关于腊八粥,当代也有不少作家写过。2 .简单介绍腊八节。3 .对比朗读不同作家笔下的腊八粥。课件出示北京的春节片段: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一一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
8、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北京的春节课件出示北京的春节片段: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着呢!一一腊八粥4 .顺势小结,引出新课。(三)导入课题,了解作者(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并书空。(2)补充资料,了解作者。【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了解。从学生熟悉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谈起,营造了轻松的氛围
9、,顺势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中描写腊八粥的语段的朗读,加强学生对腊八粥的了解,这也体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一)检查生字,规范书写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归类识记。“粥两个弓”左窄右宽,中间的“米”捺变“点”;“腻”字斜钩写舒展;“褐”是衣字旁,最后一笔是竖折。“腊、腻、肿、脏”四个字具有相同的偏旁,书写时左窄右宽。2 .学生试炼,展示成果,师生赏评。(二)分类学词,朗读展示1.词不离句,指生朗读。3 .花式朗读,感受文本。(1)男女赛读,抓住关键词“叹气、有声无力的叹气、叹气嘟嚷、叹了声气”读出煮粥冒泡的情景。(2)想象画面,朗读课文。(3)对比朗读,用
10、词语替换叹气,感受作者拟人修辞的生动。(4)朗读演示,感受作者写煮粥的变化过程。4 .读好生词,相机正音:合拢唾沫塞灌搅和嘟嚷肿胀熬粥深褐5 .联系上下文理解,观察字形,理解具有新鲜感的词语。出示文中具有湘西方言特色的词语:碗盏上灯松劲孥孥【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爱写字、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以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三、提取概括,理清文脉1.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出示阅读小提示思考: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
11、“喝粥”两件事。哪部分写的详细?哪部分写的简单?预设:“等粥”部分写得详细,分为四部分:盼粥一一分粥一一猜粥一一看粥。“喝粥”部分写得简单。6 .扫描场景,提取概括。预设:盼粥(第28自然段)分粥(第912自然段)猜粥(第13自然段)看粥(第1417自然段)3.教师适时点拨,完成思维导图。【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文,概括本文内容,并理清文章写作思路,这是对全文整体的把握,为更好体会人物的语言及心理活动描写做铺垫。四、畅谈收获,设疑激趣1.适时总结,畅谈收获。预设1:沈从文先生描绘了一幅意蕴流动的腊八风俗画。预设2: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2,设疑激趣,引发思考。美食人人皆爱,尤其是在生活
12、不那么富裕的年代许多人都喜爱腊八粥,文中的八儿也是其中的一员。面对让人垂涎欲滴的一锅粥,八儿是如何表现的呢我们下节课再交流。【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谈收获加深了对全文整体的把握,通过设置疑问来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梳理文脉,明“粥”之详略(一)回顾旧知,忆喜爱1.图片激趣,寻味腊八。(1)出示图片,寻味腊八。(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课读题。2.回顾旧知,品味喜爱。出示学习小贴士:(1)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总体介绍了腊八粥吗?(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腊八粥?预设:第一自然段总体介绍了腊八粥。作者从外观、材料、味道、做法,让我们感受到了腊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腊八粥 公开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_1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15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