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学概论.docx
《香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学概论.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篇香学概论第二篇香,集自然之能量、天地之灵气、雨露之精华凝练而成。中国人用香的历史久远,一缕馨香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历史。香,既是古人用来祭天地神灵,敬圣贤先祖的圣物;也是人们用于颐养性情、开悟生慧的妙物;还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历代的道佛大德,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无不以香为伴,喜香、爱香且推崇有加。中华香学,是中国人的根,在华夏大地根植了千年,生生不息。中华香学,是中华民族无形的血脉,连绵至今,历久弥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香总是能带给人们美好的向往和回忆,以及内心的宁静和智慧。香,滋养着人们的身体,更滋养着人们的灵魂。中国人用香,除了体现在祭祀天地通达神灵的
2、能量层面,也体现在与防病治病有关的身体层面,还体现在开悟生慧、回归本心、内外合一的灵魂层面。中国传统用香习俗可追溯至上古,香学开始萌芽。于史料上有记载则初始于秦汉,成于隋唐,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衰减于清末民初。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虽有短暂沉寂,但随着国人财富的积累、物质生活的提高;随着大家对健康的需求、对养生长寿、修心养性需求的提高,以及更多人开始关注内在能量的提升与精神世界的丰盛,那千年不灭的香火,那世代熟悉的香气,得以在中华大地上再次袅袅升起,并迅速遍及开来。几千年的用香历史,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和分割的部分。中华香学,既体现了中国人的性格,呈现了中国人的文化,也是从古
3、自今一种雅趣生活的体现。这些,我们都从中国人的用香历史中,窥其一斑。第一节香学历史一、上古至先秦时期,香学萌芽中国是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过断层的文明。中国人的用香历史十分悠久,尽管人们用香的准确时间已经无从查证,但从目前最新的考古结果来看,应该至少是在距今约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上古时期,使用的香料都是天然之物、种类很少。用途大多是作为祭祀和礼仪需要。生烟以祭天的“烟祀”始于周文王。“烟祀”的作用,是将带着香气的木柴燃烧后,以带着香味之烟气祭祀天地,沟通神灵。先秦时期,人们除了将香木花草用于祭祀和礼仪以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将香草用于驱疫、防虫、香身等。屈原
4、的离骚中多见描写香草之词,如“纫秋兰以为佩”。孔子家语也有“芝兰之室”的记载。周人尚香,无论是学者还是诗人,都喜欢借助香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喻品性高洁、忠贞之士。这一时期,已有许多相关香草的记载。如我国群经之首的周易中就记载有“白茅、兰香”等。管子中记载有“大椒、檀香、白芷、藤芜、香椒”等。山海经中香药有“熏草、杜衡、苏叶、艾、佩兰、白芷、茸、秦无、桂、檀”等。诗经中载录的香草有青蒿、芸香草、兰香、菖蒲、白茅、益母草、艾叶、泽兰、檀香等。而屈原对于香草的喜爱,更是在他的诗作中处处可见。如九歌湘夫人中的菰壁兮紫坛,菊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糠,辛夷楣兮药房”,这里的菰草、菊、椒、桂木、辛夷都是具有
5、药用价值的香草,分别具有祛风除湿、避秽泄浊,疏风散寒等功效。如云中君之“浴兰汤兮沐芳,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既体现了文学之美,更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香草的喜爱程度,既以香草比喻人之美好德行,又对佩戴、使用、服用香草。二、秦汉时期,香学初始秦始皇一统六国,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及至汉朝,国力逐渐强盛,经济和军事实力逐渐增强,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的实施,不仅使得西域香料进贡到朝廷,并有了香料贸易的兴盛。随着大量的香料进入中国,皇室贵族、富贵阶层的用香极为享受和奢侈,熏香也作为一种身份象征在上层社会极为流行。现代人所熟知的郁金、苏合香、沉香、熏陆、胡椒、檀香、龙
6、脑香、安息香等,都是随丝绸之路而传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其东侧有蕙圃、衡兰芷若、江离藤芜、射干萼菖蒲”之类的记载,其中蕙、江离、萼劳、菖蒲等均属香料之列。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司马彪的话云“蕙,香草也”,“江离香草,藤芜薪芷也,似蛇床而香”。在汉书中还记载了桂、椒、木兰、留夷、枫胶香等作为香药的香草。后汉书、三国志记载了蕙、兰(木兰)、辛夷、芷、艾、当归、麝香、苏合香。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秦汉古医籍五十二病方,其中也有牛膝、苟劳、白芷、姜、葱、桂、菌桂、辛夷、蜀椒、厚朴等香药本草三、魏晋时期,香学已成魏晋时期,由于交通更加便利,国内外香料的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香料种类的日益丰富
7、,在当时的史料中有了对香料、香品的简单介绍。香料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用香更加普及。宫廷用香,此时香也开始进入士大夫的生活,只是由于香料的价格十分昂贵,当时能用香的都是巨富之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为混乱,也是精神最为自由的年代,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造就了人们崇尚简约淡泊、超凡脱俗的思想,香烟缭绕的意境恰好和这种思想相吻合。佛教、道教的进一步发展,神仙故事的不断传播,也给香带来一些神秘色彩。香气此时已经成为神仙的象征。此时期,也是我国香学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南朝刘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范晔,不仅撰写后汉书流传于世,而且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香类方药专署和香方,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有着一定
8、的影响。后来,虽然范晔的和香方一书遗失了,但我们仍可以从范晔的和香方团自序中了解到该书的内容梗概。其序日“麝本多忌,过分必害;沉实易和,盈斤死伤;零蕾虚燥,詹唐粘湿。甘松、苏合、安息、郁金、奈多、和罗之属,并被珍于国外,无取于中土。又枣膏昏钝,甲煎流俗,非唯无助于馨烈,乃当弥增于尤疾也”。单从这段小序来看,便知范晔懂医非浅。除了写到部分典型香类药物的性质及功效,如国产香药麝香、沉香、蕾香、詹唐香等,及从西域传入的甘松、苏合香、安息香、郁金等;同时,范晔明确强调各香用量不宜太过,过量则对人体有害。这里谈的仅是药物部分,从书名来看,该书应该是一部香方专著,只是由于原书巳佚,其内容已无从考证。与范晔
9、相隔不到半个世纪的陶弘景,著有神农本草经集注和名医别录,这两书所载录的海内外香药有三十多种。从这时起,香类药品的流传和应用就越来越广泛,从后来的千金方、外台秘要及新修本草中也可以看出,对香药的记载也是越来越多。最早记载范晔撰著和香方及该书序文的是沈约的宋书。沈约是齐梁时人,距范晔的时期也很近(范晔卒时沈约五岁),陶弘景是齐梁时的名儒,跟沈约交往甚密。因此沈约陶弘景和能看到和香方,就不足为奇了。这也这说明和香方在当时仍然还在流传。而陶弘景最终应该将和香方一书的主要内容,辑入了神农本草经集注之中。四、隋唐时期,香学初盛隋唐时期,中国结束近四百年的分裂状态,社会文明进入到一个鼎盛时期。经济的发展、科
10、技的进步,交通的发展,使得香料的贸易出现空前的繁荣的局面,香料的认识及普及使用得以改观。在中国古代贸易史上,香料的进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隋唐时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由陆路转向海路。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使得香料得以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除了从国外引入以外,香料已成为唐代许多地方的重要特产。唐朝已经建立起从地方想朝廷进贡香料的制度。香料的普及,使得隋唐时期的用向量大大增加,香料的大大涌入,使香的价格大大降低,烧香开始慢慢推广到民间,唐代的文人普遍用香,留下了许多咏香的诗句,如王维的“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二白居易的“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该时期,国力的强盛造就了万国来朝的盛况,中国
11、周边国家,如高丽(今韩国、朝鲜),日本等国更是以学习中国文化为荣。中国的琴、棋、书、画、诗、香、花、茶等文化技艺成为各国纷纷学习效仿的对象。中国传统香学,自此得以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并被定义为“香道”。该时期的香料应用也是史上的鼎盛时期,各种香料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隋书经籍志收录了香方(1卷,宋明帝撰)、杂香方(5卷)、龙树菩萨和香法(2卷)三部香药医方。这些都是汉晋六朝以来,宫廷、民间和寺院的用香经验的总结。特别是唐代,香草香料香药在宫廷和士大夫阶层的应用在历史上达到了顶峰。仅在旧唐书与新唐书中,记录香药贡品就有120多次、约30多种。主要品种有沉香、麝香、白胶香、甲香、詹糖香、郁金香、龙
12、脑等。盛唐时期,土族阶层对仪表妆容极为讲究,香药、香品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奢侈品,皇帝以香料香品赐臣,亲友相互馈赠。每年,全国各地都要向宫廷进贡约十万盒以香草、香药制作的口脂面药,以供君臣和嫔妃使用。在当时.,男人化妆修饰仪表和女人化妆同等重要,口脂香药已成为反映一个人身份贵贱的重要标志。职务越高的官员,越离不开面脂、红雪之类的香妆。全唐文记载,唐代所用的香妆香品有兰膏、绛雪、口脂、面脂、面药、红雪、紫雪、腊日、历日、腊脂、香饵脂膏、五药脂膏等十几种。男子涂脂抹粉在我国唐代有过一段鼎盛时期,直至元和后期才有所收敛。这一时期的新修本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医药著作,也记载了数十味香药及其组方
13、。现代常用的香药本草,在唐代基本上都有载录。五、两宋时期,香学至盛宋朝,中国用香的历史发展到了一个顶峰时期。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阿拉伯商人来华贸易的扩张,大量的香药得以进入中国,并从沿海口岸分布到全国各地。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福建省泉州市,香药每年的进口量都在10万千克以上,主要品种有檀香、沉香、砂仁、乳香、安息香、弥合香、龙脑香等。许多中国商人与波斯商人将中国的丝绸、茶叶、陶瓷出口到南亚、波斯诸国,然后满载当地盛产的檀香、沉香、安息香等香药回国。七十年代,从泉州古海港打捞上来的一艘宋代沉船,其货舱所藏的香药就近达2000公斤。史太祖纪一书记载:“(乾德元年,公元964年)己亥泉州陈洪进
14、遣贡白金千两,乳香茶药皆万计。”宋史食贸志中记载“闽广船务监督抽买乳香,每及一百万两转一J外国运来的香由各地的市舶司管理。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始设于唐朝,主要负责海外贸易相关事务。宋朝,在由市舶司掌管的各种海外贸易中,香料贸易占了重要地位,并且出现了专门从事香料运输的“香舶”。据史料记载,北宋1077年,仅广州一地所收乳香数量就高达20多万公斤。史料记载,在宋朝香药贸易最鼎盛时期,与香有关的贸易额超过当时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二以上。这一时期,宋代文人士大夫用香也极为盛行,喜欢以香喻志,互为传意。许多文人都喜欢自己合香,并以香赠送亲朋好友。如苏轼亲自作篆香、写香诗,赠给苏澈作为寿礼。如黄庭坚
15、亲自合“帐中香”和香送给友人,并写了四句香偈。作为黄庭坚师长兼好友的苏轼,以和黄鲁直烧香二首和之,其中一首“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莫不道出了香气之道与禅的意境。宋代的诗词中可见大量写香的佳句,如晏殊的“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陆游“一寸丹心辛无愧,庭空月白夜烧香”。如李清照之“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文人阶层普遍爱香、用香,合香,写香,可以说,在中国传统香学史上,文人的参与,对香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香料、香品广为普及,当时还形成了一条与香有关的产业,市井中出现了专门生产、贩售各类香品的香铺,出现了以香为生的专职人员。此时,香已成
16、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宋代民间的香事发达,诸多与香有关的书籍、香谱更为普遍,如李昉的太平御览,洪驹父的香谱,陈敬的陈氏香谱等。不少专业医书中,如政和本草、证类本草、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也记录了大量的香药。在宋史中,记载各州府盛产与进贡的香料香药200多次、约30余种。主要品种有沉香、麝香、白胶香、乳香、砂仁、鸡舌香、郁金、龙脑香等。六、明清时期,香事普及在元代的对外贸易中,香料任仍然是主要的贸易商品。马克波罗游记中曾提到中国人从印度贩运香料,满载而归。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到达南洋、印度洋沿岸以及波斯、阿拉伯等三十多个国家。沿途用丝帛、茶叶等中国特产与各国进行交易。香料是交易
17、回来的主要商品,包括龙诞香、木香、苏合香等。这些香料除了提供给宫廷使用外,大部分被运销各地。明代是中国用香历史上的成熟时期,香的使用也较之前更加普及,此时线香已经开始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本草纲目就有关于线香的制作之法,也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线香的文字记录。除了用香、制香的发展,明代以后学者对香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继宋代大量出现香谱类著作以后,明代末期出现了一部集历代香谱之大成的著作,即周嘉胃的香乘,算得上是为中国传统香文化所作的一次经典总结。在明史中,记栽了沉香、安息香、降香、龙涎香、乳香、胡椒、肉豆蔻、伽南、片脑、米脑、糠脑、脑油、脑柴、蔷薇水、乌爹泥、罗斛香、速香、檀香、黄
18、熟香、树香、木香、丁香、乌香、白豆蔻、蔷薇露、藤竭、苏合油等香药,清史稿中也有上述香药的记载。在明清的本草与医方文献中,记载香药最全面的书作当选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芳香类药物100多种。植物名实图考共分12类,其中第八类为“芳草”,载录了数十种芳香类草本植物。而明、清两代的其他医药著作约有100多部,也都收录了不少芳香类药物。此外,日本还收藏了8部宋、元、明三个时代的芳香类本草专著,分别是香要抄(观祐本)、香药字抄、香字抄、诸香药功能形体等、香药抄、香要抄(建久本)、香要记和香抄。七、近现代时期,香事渐微清朝建立之初,有长达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时期,这一国策,严重
19、的影响了香料的进口。从清代中叶开始,国家经济日渐凋敝,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中国传统香学也陷入了衰退时期。晚清以来,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政局的动荡,再加上西学渐进,不少传统文化日渐衰微,香文化的没落,更是成了不可避免的状况。这一时期,连年战争不断,不仅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的香料贸易和制香行业的发展,也使中国传统用香习俗连同中国香文化几乎形成断层。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依旧为解决生存而奔波,加上十年文革期间的“破四旧”,各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事物更是消失无踪影。中国人用香,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潮时期,以至于许多现代人的记忆仅仅停留在香是用来祭先祖、敬神佛的层面。不过,自古中国人的生活用香与
20、医药用香虽有所区别,但又相互交融,不可完全分割开来。无论是香草,香料,还是香药,都已与人们的生活、养生息息相关。任何时期,都能在一些传统生活用品中见到与香有关的各种身影。如,春天的辛夷,端午的艾草,初秋的木樨,秋冬的菊英,这些既是香草,也是香药;而我们药方中常见的香附、当归、白芷、白术、苍术、茵陈、蕾香、砂仁、菖蒲、柏子等等,既是中药,也是合香中常用的香药,在历代香方中都可见到它们的身影。至于使用方式,就更是多种多样了。外用的可驱疫避瘟、防病治病的熏香,端午节挂在门口用于净化防病和消除浊气的艾草、菖蒲,可灸穴位的艾条,可佩戴的香囊、香包,涂抹在脚底吴茱萸粉,用于腰腹的脐贴;可内服的各种香丸、香
21、膏、香汤以上种种,无论是香草、香料、香品还是香药,都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中,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中。中国传统香学的传承与发展,复苏和兴旺,犹如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中医,对于中国人而言,只是时间而已。生活用香焚香、佩香、闻香、用香,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推崇和喜爱。东汉时期,随着中国的强盛、疆域的扩大,用香的习俗在皇室贵族、士大夫阶层流传开来,唐宋时期,文人雅士对香的喜爱上升至“道”的高度。香,自此不仅是生活,更是成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也正是因为文人的参与,传统香学作为一种文化和精神追求,才得以被文人墨客记述而流芳千年。及至明朝,生活用香开始普及到平民百姓阶层。自香开始出现并至盛行以来,无不
22、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人的行处坐卧中都可见到香的身影。衣物熏香,随身佩香,帐中挂香,车马饰香,夜卧香枕,昼用香粉。驱疫疗疾用香,入口之茶酒有香,计时之篆印用香,房中之助情配香,庙堂、大殿、客厅、卧室,甚至连富贵人家的茅厕,无处不见香之身影。香,已然已是古人的生活必需品。古时香料、香药为贵重之品,汉朝时期,中原香品大多是由外藩进贡至朝廷。市井中虽有香品交易,但价格昂贵,普通百姓难以企及,因此当时的香主要作为贵族、士大夫日常整肃仪表、以及身份的象征。汉代流行以香熏衣,并成为一种礼仪规范。汉官仪载:“尚书郎入直台中,官供新青绿白绫被,或锦被,昼夜更宿,帷帐画,通中枕,”古人,尤其是古代文人的生活离
23、不开香,他们的行处坐卧无不伴随着香的存在。文人不仅用香更喜欢亲手制香,许多文人都是制香高手,如王维、李商隐、徐铉、黄庭坚、苏轼和陆游等,特别是在宋代、由于文人阶层不断壮大,闻香、合香成为文人时尚。苏轼曾为了用三月初三梅花蕊上的雪合一款和香“雪中春信”,足足等待了七年之久。屠隆就苏轼合香和品香之事言道:和香者,和其性也;品香,品自性。自性立则命安,性命和则慧生,智慧生则九衢尘里任逍遥。”古时文人合香,更是看重以香和心性,养自性。由于香药贵重,在唐朝以前,中原所得香品大多由各处供奉,虽有香品交易,但价格昂贵,普通百姓难以企及,所以香主要作为贵族、士大夫日常整肃仪表、象征身份的用品。汉代流行以香熏衣
24、,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生活奢靡,崇尚用香,无论男女,都有以香傅粉的习惯。到了唐代,商路通达,大量香药流入中原、特别是到了宋代,香品贸易达到了顶峰,日用香品也为广大百姓所喜爱,芸至出现“巷陌皆香”的情况。自宋代以开始,香才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普通百姓的生活日用品。医药用香早在上古时期,中国的先祖们就认识到了大自然中芳香植物的药用价值。据传,轩辕黄帝的妻子嫖祖就善用药香疗疾,一次,嫖祖的父亲生病,嫖祖将药物燃烧于屋内,病人闻到药物燃烧起来的香气后,很快好转,渐渐病愈。香药的药性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中都有明确的界定,它们的共同点是具有“祛邪扶正、通经开窍和疗疾养生”的作用。如神农本草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04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