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义的历时演绎-TheTransfigurationsofCosmopolitanism_1.docx
《世界主义的历时演绎-TheTransfigurationsofCosmopolitanism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主义的历时演绎-TheTransfigurationsofCosmopolitanism_1.docx(2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世界主义的历时演绎TheTransfigurationsofCosmopolitanism作者:弗拉基米尔比蒂/林玉珍作者简介:奥弗拉基米尔比蒂,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文学和戏剧研究分部主席;林玉珍,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上海200240原文出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0181期第5T7页内容提要:文章详细考辨了世界主义在历史进程中的三重关系,古希腊世界主义与古罗马世界主义的关系、法国启蒙世界主义和德国浪漫世界主义的关系以及文学理论之世界主义和文学史之民族主义的关系。古希腊世界主义可以被称之为“精英世界主义”,其目的在于创作全面的知识视野,以交流
2、重新填补精英与附属之间的结构性鸿沟,以全面的知识逻辑替代歧视性的政治逻辑;古罗马世界主义可以被称之为“帝国世界主义”,其内在预设与局限是所有人都必须遵从中央机构全球主义所设定的自我身份,否则将被无情地剥夺自己的公民权利。法国启蒙世界主义和德国早期浪漫世界主义似乎再现了古希腊世界主义和古罗马世界主义之间的这种对立。关于世界主义与文学研究之间的内在关联,根据作者的梳理和论述,与鲁别茨柯伊、雅各布森、卢卡奇、博卡特勒夫、什克洛夫斯基、韦勒克等众多欧洲文学理论家所遭遇的不断流亡的命运颇为相似,文学理论也同样经历了被不断质疑、排挤与认同的艰难过程。Thispaperinvestigatescosmopo
3、litanismbypresentingthreehistoricalIysuccessivecasesinpoint:therelationshipbetweenGreekandRomancosmopolitanism,thatbetweenFrenchEnlightenmentandGermanRomanticistcosmopolitanism,andthatbetweenliterarytheory5scosmopolitanismandliteraryhistory,snationalism.Amongthem,theGreekelitistcosmopolitancreateshi
4、scomprehensiveintellectualhorizon,makinginteractionreentertheconstitutivegapbetweenhimandlocalsubordinates,andtheinclusiveintellectuallogicrearticulatethediscriminativepoliticallogic.TheRomanimperialcosmopolitanismdemonstratesanopennesstowardtheinferiorforeignerswithinandoutsideRomanEmpire,butitscen
5、tralagencyendorsestheinclusionofforeignconstituenciesintothecommunityframeundertheconditionoftheircompliancetotheestablishedlegalrules.Peripheralsubordinatesareonlywelcomeaslongastheyacceptsubordinationtothecentralagency,slaw.Later,theFrenchEnlightenmentandGermanearlyRomanticistcosmopolitanismresume
6、thedelineatedGreek-Romanconfrontationbutinsubstantiallychangedhistoricalcircumstancesand,duetothat,inareversedorder.Atlast,whentheinternalrelationsbetweencosmopolitanismandliterarytheoriesareconcerned,thepaperchartsagenealogyofAmericancomparativeliteraturewithreferencetotheexileandemigrationexperien
7、ceofTrubetskoy,Jakobson,Lukdcs,Bogatyrev,J1AC4O9.jpg)andWellek,claimingthatliterarytheory,st期刊名称:文艺理论复印期号:2018年04期关键词:世界主义/民族主义/法国启蒙主义/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现代文学理论Cosmopolitanism/Nationa1ism/FrenchEnlighterHnent/EarIyGermanRomantieiSm/ModernLiteraryTheOryDOI:10.13806j.nki.issnl008-7095.2018.01.001投稿网址:无论人们怎样习惯性地
8、讨论世界主义,它一直都是一个两极分化的现象:一边是支配者,一边是被支配者。在前者那里,世界主义呈现出意得志满的样态,自我膨胀;在后者那里,世界主义呈现出与他者关联交错的样态,寻求同盟,强化抱负。政治学将第一种类型阐释为殖民世界主义或露权世界主义,第二种类型为后殖民世界主义或自由世界主义。而心理学总是“特意将他者视为自我的客体;或“无意间将他者等同于自我的范本,即他者要么是自我肯定的对象,要么是自我摆脱既定身份的诱因。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将塑造自我的这两大基本利器分别对应为(对母亲有)欲望和(与父亲产生)认同。根据最新的阐释,这两大利器虽无从检测,却总是形影不离。鉴于这种对应关系将他者弱化成自我的暗
9、恐之影,世界主义注定经历持续不断的演绎与变化。一、古罗马世界主义与古希腊世界主义的关系要说明这一演绎过程,须先从法国启蒙主义和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世界主义观点说起。两者奠定了欧洲现代主义的框架,但其观点均非完全原创。法国启蒙世界主义分明与罗马帝国的世界主义有关。罗马帝国对国内外下等异族人的态度开明;在遵从既定法令条文的前提下,中央机构保证外国群体可以加入本国。边缘性服从只有在屈从中央机构律法的情形下才受欢迎。总之,罗马帝国尽管貌似大方地包容了附属机构,却展现出其法国后裔在很久之后方才展示出的内在局限:如果不遵从中央机构全球主义所设定的自我身份重构,则不论是谁,都将被无情地剥夺公民权利。守法的部下
10、也要自我调整,去除身上不可同化的异质性。如此一来,本该包容一切的帝国世界主义偷天换日,成为排他的世界主义。中央机构与边缘附属之间的连接也断裂开来,形成鸿沟,所谓的世界平等一败涂地。罗马帝国里的异族人被包含在契约同盟中,不是出于慈悲,而是为了城邦的扩展,即从此刻起,将异族成员附属在新的战车联盟里”。后来,18世纪法国世界主义的扩张也以同样的模式将外国“战友纳入法国区,以法国的国家标准默默占据国际空间。尽管它想要革命性地奠定一个崭新的全球共同体基础,但其“民族全球主义”带来的仍是似曾相识的异族歧视。借鉴自希腊精英主义的德国早期浪漫世界主义与这种法国帝国世界主义相反,它直指其内部蒙昧的他者。希腊世界
11、主义宣称有意与所有异质机构进行最大可能范围内的对话,但前提是尊贵的参与者们首先将自己从狭隘的同胞利益中摆脱出来。根据汉娜阿伦特的观点,人们只有经过艰苦劳作,才能解放自己,进行广泛的思想交流。自由和不受强迫的前提就是暴力和强迫。思考家和行动派组成了机构,而劳动者和生产者是机构取得世界主义斐然成就的必要前提。希腊世界主义的对话始于人类基本生存需求已经完成的地方,但永远有需求的人成了实现所有可能性的压制性前提。世界主义对话需要人们有勇气牺牲个人存在和家族信仰,而热诚坚守这两者的奴隶显然不能做出此类牺牲。他们是被强迫者,没有资格首先进行民主行为一一尊重并且认真考虑他者(此处意味着敌人)的意见;但因为被
12、强迫,所以他们呼吁均衡公正地反思每个独立个体。按照这一排他主义解释,民主绝非无所不在,自然而然之事。人们必须首先获得资格,自由只为那些已获启蒙的机构保留,机构才有能力通过同化许多他者的观点来实现永久的自我延伸;而蒙昧的劳动者被拘役在自我的有限状态中。只有驱逐劳动者,机构才能最大范围地收容所有观点,保证传世的评判具备民主特性。通过在最异质的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征募潜在而开明的不同意见,希腊精英世界主义者创造出全面的知识视野,因为交流重新填补了精英与附属之间的结构性鸿沟;全面的知识逻辑替代歧视性的政治逻辑。因此希腊世界主义以不懈的自我塑造而非对他者的教育塑造为基础,走上另一条民主道路。然而,就像罗
13、马帝国世界主义的包容和排他不断在计划外重复纠缠那样,希腊精英世界主义也存在评判动力和独立性上的不平等,只为政治精英所拥有。柏拉图显然意识到了这点,所以设立了真正的自由之地一一学院来反对希腊政体的虚假自由。然而学院重述(若非强调)的仍是通过奴役多数人来解放少数人;为弥补自身失败,它重复了政体的排他性质,再次确定自我必须从蒙昧群体中豁免出来,这是希腊世界主义的典型特征。不论少数派从哪里将自己从多数派中分离出来,他们显然都依赖于多数人,即从那些确实需要商榷的共存事物中独立出来所以少数人的自由王国不但要在由多数派决定的王国中艰难持己,而且为了自身存在还必须依赖多数派;政体的同时存在是学院存在的必要先决
14、一方面政体是学院反对自由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又成为它存在的前提。根据阿伦特的观点,这一悖论的核心在于哲学决心拯救那些从政体公共空间中消失的价值观:即尽最大可能搜集最多样化的意见。某个共同体发动对另一共同体(如希腊发动对特洛伊)的战争,是想要根除对方的思想观点。但是进行政治评判需要至少两个对立面,所以第一方必须解放自己,不被毁灭另一方的好战思想所影响,这样才能相互尊重,平等考虑冲突双方的观点。这样的思想流动尽管造就了空前独立的希腊评判力,却仍局限于城墙内的公共空间里,并且既与外国(即异族者)无关,也与家庭空间(即妇女和孩子)无关,两者的现状由控制关系决定。政治自由空间就像一座孤岛;那儿只有排除在
15、人类关系之外的暴力与高压。维持在该狭小空间、家庭、特定政体与其他政体关系之外的东西是什么,仍由高压原则和掌权方决定。在对外政策上耐心考虑许多人的观点,这对希腊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律法从定义上就被局限在城墙内的空间中,所以不存在可以规定所有政治共同体的统一律法。这种对外部世界的壁垒为以自由交流为特征的内部政治世界铺平了道路。不论谁试图跨越这一壁垒,都跨越了法律的界线,必受法律强权之压。只要民族之间建立的法律桥梁不属于希腊世界,就不可能在此基础上建立罗马式帝国。在希腊政体里,获得思想的空前流动是以牺牲内在暴力和法律上的外在者为代价的。为了让思想主体自由思考,那些没有资格进行思想行为的人奴隶、女性、
16、孩子和异族人必须被剔除出来,以便尽量占据思想空间。思考者应该跨越每个界限,但不得跨过自由与束缚之间的界限。当艰苦作出的判断在控制关系之外游荡时,它们只为少数精选人士或哲学家所保留。多数世俗之人处于受控状态,无法进行自由的理论思考。理论的运行现状是与其他想法齐头并进,对希腊人而言,理论就相当于全由某一特选精英决定的内部政策。罗马人在流放中于异国土地上建立起城市,其与外国事务的关系完全不同于希腊人。特洛伊后代抵达意大利领地后,其政治恰恰形成于希腊政治到达极限并终结之际,形成于极限与终点之间;即它不是形成于公民之间,而是形成于民族之间;这些民族彼此迥异,形成地位不等的相互对立,被相互间的冲突现状联系
17、在一起。通过和平条约的方式将从前的敌人转化成未来的同盟,罗马人由此将政治体制转为民族关系。根据这一关系,他们在与前对手的狭缝间建立起法律。特洛伊勇士是拉丁人定居地里的新来者,依赖于与拉丁人订立的契约而存在。只要罗马人将自身过往与这个契约联系在一起,就有责任依照不断更新的契约保护先前的异族人,直到整个地球最终固定在一个契约体系内。帝国的口号是:不要毁灭,要扩张!他者的生命必须被拯救,不是出于慈悲,而是出于城邦扩张的需要,即从此刻起,将异族成员附属在新的战车联盟里QD,罗马社会世界主义者所预见的庞大联盟体系变成了难以满足的开疆辟土事业。根据阿伦特的观点,希腊人的律法意在防止政治被空化成巨大的关系体
18、系。不论希腊精英主义,还是罗马世界主义,都没能防止自由评判这一想法最终全盘崩溃。阿伦特认为,毫无疑问,这些政治单位的律法令整个希腊最终崩溃,各个城邦可以通过殖民方式获得繁殖,却无法联合成长久的纽带。公正地说,罗马人也是“罗马公法”的牺牲品,这个公法虽然让他们能够在所到之处形成纽带和联盟,但其自身不可克制,它推动着罗马人极不情愿且极不高尚地控制整个地球,然而控制一旦形成,就立刻自行瓦解。(12)帝国无限扩张的最终代价就是希腊式公正的丧失。罗马人不同于希腊人,他们拒绝承认异族他者,只把这些人视为自身种族的外扩。罗马人根本无法想象世上还有与己迥异的其他人能与自己一样伟大。阿伦特认为,这种对异族文化的
19、家长式侵占确确实实“将西方世界打造为第一世界(13)。尽管罗马帝国遵从理想的包罗万象原则,却仍以帝国体制为先,扑灭了已被吸纳的地方传统。在罗马越来越全球化时,其公民越来越不尊重下等人、女性和前奴隶等群体的权利(14)。正如罗马研究专家格雷格伍尔夫(15)所言,该全球化过程被概念化为罗马社会的扩张之举一募集殖民人口,赋予他们不同的非特权社会角色。阿伦特认为,备受吹捧的西方开明态度恰恰源自对异族文化的歧视性吸纳。二、法国启蒙世界主义和德国浪漫世界主义的关系总之,不论措辞如何,希腊人和罗马人的世界主义都是歧视性的。精英世界主义与平等主义不同,它显示出帝国主义特征,帝国世界主义也相应地显示出精英主义特
20、征。现在回到本文开头所说的法国启蒙世界主义和德国早期浪漫世界主义之间的对立。如前所示,它重新勾勒了重大历史环境变化中的希腊-罗马对立,并且由于这一变化,该对立秩序有所颠倒。如果说罗马世界主义是应对希腊世界主义之不足而产生的,那么受希腊人激励的德国世界主义就是应对受罗马人影响而产生的法国世界主义之不足的,但罗马是从控制国地位对希腊世界主义加以回应,而德国对法国世界主义的回应是站在受控国地位上的。事实上,尽管反对法国的文化霸权,德国国民的觉醒还是标准的受控民族主义(16)。在寻找联盟强化自己的反抗,并因此形成新的国际结盟基础时,这些民族主义表现出强烈的互相钳制性。德国知识分子断言,为了争取自身解放
21、,所有国家(首先是即将涌现的帝国后中东欧国家)的自我决定权都处于类似的同化压力之下。与法国人面向个体自由、自给自足且并不显见的民族全球主义”不同,德国人那种关联他者且过于显见的全球民族主义”追求的是国家主权。在法国世界主义进行国际扩张和体制化的过程中,其标杆特征个人主义被精英团体所承载的霸权全球主义秘密取代。在所谓自由个人主义形成后,努力保护精英特权的跨国联盟惨遭解体(17)。联盟一旦崩塌,就希望所有被压迫、被拒绝的国家组成跨民族大团结。这些国家原本缺少基本的世界主义先决条件,无法纵情享受财富、网络、管理或教育服务、已经成套的社会规则与习俗、技术装备等。所以从一开始,不论控制国民族主义”对自身
22、创作者及主要对手所做的定位有多崇高,它始终与法国世界主义一脉相承。德国受控民族主义最终演变成德国世界主义,其崛起正是源自对控制国民族主义的痛苦回应。民族团结并不总是大力排斥他者;它一直都刺激权轻人员实行有效集体行为,相互支持(18)。许多民族文化都宣称意在纠正因帝国世界主义政体强制国家进行分类而导致的不公。注意不是说所有德国人都认同民族性(即与共同体相关)的“世界民族主义“;或者所有法国人都认同公民性(即与个人相关)的民族全球主义。这一说法即便可以接受,也不够谨慎,因为有些德国名人(如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和法国名人(如作家让-雅克卢梭)正是上述规律”中的例外。文化差异必须逐一被重新引入。尽管德
23、国世界主义和法国世界主义相互指责对方歧视,但两种歧视有本质区别。总的说来,它们都无法从内心摆脱他者”这个侮辱性影子的纠缠。在下文中,笔者认为,该受抑他者的回归是世界主义的复现特征,它迫使世界主义不断演变。首先谈谈现代世界主义奠基人一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的观点。受18世纪末期交通系统完善、交际范围扩大和知识流动加速的影响,康德已经意识到有异星人”和人类同胞共同居住在这个地球上。世界异托邦有可能会分化自己所在的宇宙,而对于这些异族,人们体验不深,且疑惑重重。从哲学和政治需求视角出发,康德担心这将威胁到凑巧按照神之比率创造出的人类,所以引入人种Menschenrasse概念来将神之比率与人关联起来
24、。不论该解释是否片面,在启蒙时代,这种将人与理性能力关联起来的做法是很自然的,能够区分人与非理性动物、类动物人类(如女性、孩子和野人)。通过使用这种不证自明的标准,康德制定了对人类的规定性看法,从而将不成熟的人类自我意愿压制下来,因为人类总是不自觉地服从于蒙昧的偏好和习惯。为了通过后续反思性判断实现个体性,人们应当摆脱由决定性判断所建立的公共限制。个体性天生就是一种不能与他者分享或者不能转化为规则状态的豁免状态。决定性判断自发采用了由某些彼此熟悉的他者所共享的公共规则,而陌生他者所引领的反思性判断不可被运用于这一规则(19)。由于反思性判断存在的唯一法则就在于它的不可应用性,因而注定永远循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主义 历时 演绎 TheTransfigurationsofCosmopolitanism_1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6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