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
《《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理解论语中关于“诗”的章句,进而理解儒家的“诗教”传统。2 .理解孔子对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评价,从而理解儒家的中庸思想及美学原则,以提升审美能力。教学重点:结合孔子对诗经“思无邪”的评价,深入理解儒家“温柔敦厚”的美学观。教学难点:用分类、联系、整合、例证的方法探究专题“论语中的诗”。教学过程环节一:理解孔子以诗教的相关背景。学习了论语中的“学”,大家知道孔门弟子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吗?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这句话中的“文”指先代典籍。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以四项内容来教导学生:先代典籍、道德行事、忠诚、守信。那么,先代典籍具体指什么?周
2、代人是特别重视诗的教与学的。诗是结合着歌唱、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流行于春秋贵族阶层的,诗是外交场合的交流语言,也是道德教化、政治教化,以及提升智慧、培养人格的主要教材。诗与礼、乐结合,借助艺术形式的诠释,就成了礼仪教化的理想载体,旨在培养出美善合一的理想人格。“诗教”也因此逐渐成为社会伦理道德和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周代雅乐制度渐废。孔子欲恢复周代礼乐制度,于是删诗书,定礼乐,晚而赞易、修春秋,至此,孔门之教得以确立。教学环节一子日:“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是这样注释的,“鲁哀公十一年冬(公元前484年),孔子自卫反鲁。是时周礼
3、在鲁,然诗乐亦颇残阙失次。孔子周流四方,参互考订,以知其说。晚知道终不行,故归而正之。”朱熹的注释有两个知识点需要了解,其一是诗乐在鲁国有留存,但是有缺失,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参互考订,找到了很多补阙内容;其二是孔子到晚年发现自己的治国理念难以推行,最后回到鲁国,开始了自己教化民众,修订诗乐的工作。“乐正”,根据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的注释,“乐正”有两种解释,“一是正其乐章,一是正其乐音。两义可兼采”,所谓正其乐章,意思就是规范了不同乐章的用处,如“如鹿鸣奏于乡饮酒、乡射、燕礼。清庙奏于祀文王、大尝稀di、天子养老、两君相见之类”。而正其乐音的意思则是对于音律存在错乱之处进行修正。本章的译文是,
4、孔了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自安排到了合适的位置。”孔门言教,首倡诗教。论语一书中“诗”的概念共出现了14次,其中大部分是特指周代诗歌的选本诗经的。故宋人叶适云:”自文字以来,诗最先立教。”(叶适黄文叔诗说序)近人马一浮诗教绪论亦日:“六艺之教,莫先于诗。”环节二:以诗为教,理解“兴观群怨”的内涵。孔子为什么以诗作为儒家文化教育的逻辑起点呢?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注释】兴:本义为“起”,这里是奋起、鼓舞之意。诗本性情之作,吟咏之间,易于感动人、影响人,所以能鼓舞人好善恶恶的情操。立:自立。礼以恭敬逊让为本,所以学礼可使行为合宜,卓然立身于世
5、。成:养成、完成。乐之声律和谐,歌舞怡人,使人变化气质,所以能养成美好的人格。【译文】孔子说:“鼓舞善心,激发道德意识在于学诗;端正行为,使人卓然自立就要学礼;陶冶人的性情,养成完美人格在于学乐。”【教师解说】诗、礼、乐都有助于我们道德修养的提升。礼以恭敬逊让为本,所以学礼可使行为合宜,卓然立身于世。乐之声律和谐,歌舞怡人,使人变化气质,所以能养成美好的人格。诗因为是从人情、人性出发,所以能让读者在吟咏的时候受到感发,激起向善求美的意念,从而让人情、人性纯正。因此,孔子强调“兴于诗以诗为逻辑起点,可以完成个人道德的整体提升,并达到成人成德之目标。【重点章句】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
6、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途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习诗呢?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近可用于事奉父母,远可用于事奉君主。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教师解说】四: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指的是通过某一个别的、形象的譬喻,使人们通过联想的作用,领会到同这一譬喻相关的某种带有普遍性的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朱熹注为“感发志意”,孔子强调艺术诉之于人们的社会性情感,唤起个体向善的自觉,也就是孔子强调艺术对于个体心理的感染作用,把启发高扬个体的社会性情感(“仁”)看作是艺术的本质。
7、“引譬连类”与“感发志意”两者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之中构成了“诗可以兴”的理论。“兴者兴起,即激发感动义。盖学于诗,则知观于天地万物,闾巷琐细,莫非可以兴起人之高尚情志”(钱穆论语新解)。亦即诗歌能感发人之意志,使不仁者有觉,进而有仁,此即马一浮“于此感发兴起,乃可识仁”之义(马一浮诗教绪论)。印证之例子夏问日:“巧笑倩兮,美目吩兮,素以为洵兮何谓也?”子日:“绘事后素。”日:“礼后乎?”子日:”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价)【解说】子夏,名叫卜商(子夏是字)。在孔子弟子当中是文学第一,对诗经非常的熟。诗经虽然讲的都是生活的一些平凡的事情,可是里头寓意非常的深刻,而且往往是意在言外。所以
8、子夏读诗,反复吟咏,反复参究。“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根据汉儒马融的批注说,“倩,笑貌。盼,动貌。绚,文也”。“倩”是讲她笑容的那个样子,巧笑是笑得非常的美丽。这个盼是她的动貌,这个动特别是指她的眼睛,美目就是美丽的双目、双眼,在那里动的时候也非常的好看。“绚”也是指美的样子,五彩的那个样子,叫绚丽多彩。大概是这位夫人她本身就是天生丽质,再加上一些化妆,就更显得绚丽多姿,非常的美丽,是说这样的一i事情。原来孔子是以绘画的事来作比喻,来解释这首诗。子夏又由这首诗就悟出礼,所以称为“礼后乎”,礼要在后。子夏悟出了“忠信之人可以学礼”。没有了忠信,那么学不到礼,所以称为“礼后”。礼是以忠
9、信为根本的,所以儒家讲“主忠信”。子贡日:“贫而无陷,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唐,其斯之谓欤?”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解说】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求道,富有还能崇尚礼义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好比象牙经过切磋,正如美玉经过琢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高兴了,说:端木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你能从我的已经讲过的话中个,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出的内涵来。子贡经商,由穷而富,穷过也富过,所以有这体会,问这样的问题。国:教材注释观察政治的得失、风
10、俗的盛衰。汉书艺文志说:“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喻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主要是“观”人们的道德精神心理状态。因为“诗言志”,所以观诗,也可以“观志”。“志”可以是个人的情志抱负,也可以是一国一邦的风俗民情。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简孔子诗论第三简云:“邦风其纳物也,溥观人俗焉,大敛材焉,其言文,其声善。”诗是礼乐文化的产物。“诗可以观”反映出以艺术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丰富、立体、深刻、细微地揭示了人们的精神情感心理状态,是用诗时代的理论表达。印证之例子日:“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价)【翻译】先生说:“关雎那一章诗,有欢乐,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十二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4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