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诗经》中特殊的比喻修辞.docx
《教育论文:《诗经》中特殊的比喻修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诗经》中特殊的比喻修辞.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教育论文:诗经中特殊的比喻修辞摘要:诗经的比喻异彩纷呈:就喻体的奇崛性而言,有以丑物喻美物的丑喻;就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而言,有从本体与喻体的不同处着眼而设喻的反喻和否喻;就比喻的不同方式而言,有舍表而求里的事理与物理比喻;就比喻的连用而言,又有连喻与对喻等不同的比喻形式。至于喻体,大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撷取常见之物或事理,看似朴拙,却质而有味,天然有趣。这些形态多样的比喻闪动着异样的光彩,带有诗歌创始期的原创魅力,联想与类比的方式与后世诗歌相比,同异俱存,昭示了诗经时代审美观念无拘无束的开放性。关键词:诗经;丑喻;反喻与否喻;事理与物理比喻;连喻与对喻比喻和夸张是诗人浪漫才情的体现。诗经比喻闪动
2、着异样光彩,带有诗歌创始期的原创魅力,联想与类比的方式与后世诗相比较,同异俱存,昭示了诗经时代审美观念无拘无束的开放性。不避美丑的喻体所昭示的童年艺术,成为不可复现的诱人景观。一、丑喻的原始审美风格诗经起兴琳琅满目,后世难以企及,为人艳称不绝;比喻亦五光十色,甚或具有匪夷所思的艺术效果,因而比兴并提,成了两道光彩夺目的风景线。关于诗经比喻数量之多少,可以见到的说法出入甚大。明人谢榛说:“洪兴祖日:三百篇比赋少而兴多,离骚兴少而比赋多。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洪氏之说误矣J1朱自清说:“诗经诸言如者约一百四十多句,不言如又非兴句,而可知为譬喻者,约一百四十多联(间有单
3、句)小雅中为多J2所谓“诸言十Y者,皆比辞也”,为孔颖达毛诗正义语314。时下学者统计,比喻为407次,见于183篇4。其间多寡差别,主要原因是起兴与比喻纠缠,前者计入与否,数量多少就有了很大出入。我们关注的则主要是独立而与兴不混淆的比喻,间或涉及兴而兼比,比喻义较明显者。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把比喻分“比义”与“比类”两大类。从形貌等方面比拟则为“比类”,从事理上类比则谓之“比义”。二者的功能为“写物以赋意”与“扬言以切事”,并举诗经之比喻说:“故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螟蛉以类教诲,蜩蠕以写号呼,浣衣以拟心忧,席卷以方志固:凡斯切象,皆比义也;至如麻衣如雪两骏如舞若斯之类,皆比类者也。”53
4、26诗经中的比喻无论是“比类”还是“比义”,都存在喻体属于“丑陋”的事物,或以丑喻美,或以丑喻丑,后者为习见,而前者则为早期先民不避美丑的审丑艺术观,这在以后的诗里就很少见到。对于诗经国风的美丑移位,论者曾说:“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丑,缺了丑,美就不会光彩照人。有了丑,美才会显出五光十色。美学里有审美也有审丑。诗歌是为了发抒情感,情感是复杂的,它可以使美与丑有许多千变万化。诗经里美与丑的转化与相互渗透,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确实值得深长思之J6今就整部诗经,专从比喻论其美丑之关系。以脏物、饥饿喻忧愁的素朴之美。邢风柏舟第五章:“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J
5、(2)这是夫妻琴瑟不和,妻子自伤失宠于夫的发抒哀伤的诗。在失去夫爱的妻子看来,好好的青天也变得失去光彩。因为心头的忧愁烦恼郁积,就好像一件脏兮兮好久没洗的旧衣。脏衣之污垢汗渍本来并不见得有什么美,就好像未洗之臭袜,可径直视作“丑物”。而“心之忧”只可感受而难以比拟,此二者“物虽胡越”,但一经拈连,却又“合则肝胆”,恰切至极。洗衣为女性活计,见了脏衣就非洗不可,她说自己“心忧”难承,自然会想到脏衣。如此妙喻对于男性诗人来说就匪夷所思,而对于女性则“似不甚刻意,却形容入微”717。能把忧愁写得“入微”,这就是一种美,痛苦的美,而它的效果却是用丑物比喻出来,也就是说丑在这里已转化为美。至于工于言愁者
6、喻之舟车载之不动,或如山河之重与长,都是一味在量上着眼,显得无此素朴简净、自然贴切。同样的道理,饥饿的困扰是与美相对的,属于不愉快的残缺的丑的感觉,而周南汝坟的“未见君子,想如调饥”,思念久役的丈夫而不能相见,烦乱的心情就像没吃早板一样,心里发慌。比喻的巧妙就散发出审美的愉悦,从而打动读者。这是把看不见的心情比之无形的饥饿,虽和以有形喻无形的“想焉如捣”喻体有别,然都是借丑而焕发出美来。宋人一反唐人以美为诗转而以丑为诗,苏轼游金山寺的“微风万顷靴文细”,就用旧靴的皱纹比喻长江的微波;新城道中的“岭上晴云披絮帽,又用棉帽喻山头晴云。用丑或不美之物喻指美好景观,都可看作是对诗经以丑喻美的发展。以不
7、美的平凡事物喻困苦的奇崛之美。小雅小弁是弃子的悲唱,就用了许多看似不美的平凡事物形容自己的困苦。次章说“我心忧伤,想焉如捣二捣之舂撞是要把所捣的东西砸碎,他说痛苦的煎熬就像把心放在臼里被捣得粉碎。痛苦是人所不需要的,人的本能拒绝丑恶,然而把痛苦捣烂给人看,形容之生动逼真,就生发出美来。比喻如此生新奇崛,对后世影响较大。岑参的“云送关西雨,风传渭北秋。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J(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就把在旅馆听到的捣衣声和乡愁联系起来,梦不能燃,愁亦不可捣,奇崛比喻的蓝本引起他的共鸣。此诗又说“心之忧矣,灰如疾首二下句为倒装,是说愁得人就好像突发的高烧头痛病。第四章又说“譬彼舟流,不知所届”,又
8、似断了缆的小船,不知漂到哪里才能停下,这是形容孤独流浪的恼惶。第五章又说“譬彼坏木,疾用无枝”,把自己又比作连枯枝都没有的枯树,这是用丑木以形己苦,把痛苦发抒得越具体,就越生动感人。能感人者应当是美的,这就是痛苦的美,孤独的美。丑的比喻与美的效果,形成丑兮美之所倚,美兮丑之所伏,美丑于此则相互依存,彼此倚伏互宅。组合多个不美事物喻容貌的动人之美。卫风硕人次章描写当时著名美人庄姜:“手如柔黄,肤如凝脂。领如蛾蟒,齿如瓠犀。蝶首蛾眉。”五句六喻,只有“蛾眉”被后世承接过来。假如把其他喻体堆在一起,置于她的脸上,谁都会感到惊讶:白茅的嫩芽,凝结的脂油,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葫芦籽,比蝉小的纺织娘,几乎
9、成了微型博物馆,而且这些东西并不见得个个都美。然只各取其一点比喻手白、肤洁、脖之细长、齿之整洁、额之宽、眉之细弯,却被称为“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876o也就是说这些单个看起来不见得美的东西,一经组合更似乎成了一堆不伦不类的丑物,却焕发出动人的美来。后世把大多数喻体弃置,就是因其并非美物,这是对先秦以丑为美的“净化”。可从依此为蓝本的曹植的洛神赋,明显见出净化汰选的痕迹。先秦初民不嫌忌丑,具有能征服丑的原始强力,从丑中寻求到所需要的美来。以恶物、丑物喻美物的原生之美。描写女性的头发密而舒展是美,说她的鬓发卷曲也是美。这在小雅都人士中可以看到:“彼君子女,绸直如发。我不见兮,我心不说J
10、次句为“如发绸直”的倒句,这是秀发如云类的描写;又在同诗还有“彼君子女,卷发如蚕”,说她两鬓向上卷曲的短发就像蝎子上翘的尾巴。蝎子为毒物恶虫,却以之比喻“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的短发,这岂不是“大煞风景:初民倒没有虫之美恶的芥蒂,只要它卷曲就行。排除了恶的一面,只撷取其尾卷曲一点,就感到很美。说头发密而顺直为美,又说鬓发卷曲亦为美,这就好像李白说愁多,“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杜甫则言“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李白说愁得白发越来越长,杜甫却说愁得白发越来越短,看似矛盾,而愁多则是一样的。有些比喻,在今日看起来很笨拙,甚至还有些丑,但在当时却是自然的
11、,是美的。小雅瞻彼洛矣:“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止,福禄如茨。”这是诸侯献给周王的赞美诗。“茨”的本义指英藜,特点是蔓延得非常厉害,从数量看难以数清,诗人就借以赞美周王福禄多得就像菠藜一样数不清。至于菠藜本属恶草,周人是不避美恶,只取其多,也就是只见其美,而淘汰了丑的一面。总之,诗经联想的喻体不避丑恶,可以拿“丑物”来比喻美物,无论比喻之对象是美还是丑,都会滋生出审美的快感,所体现的生动性,则是以审美或审丑的理念为基础。而孔雀东南飞的“指如削葱根”与“手如柔美”,同样都是美的,而喻体的选择却显示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诗之比喻所具有的粗野的天然魅力,显示了初民百无禁忌的魄力,就像幼童眸子般清
12、亮,而成了华夏民族童年艺术的瑰宝。二、反喻与否喻以及事理与物理比喻从修辞形态看,诗经比喻的种类也是各种各样。硕人里对女性的手、肤、脖子、牙齿的比喻,即属“排喻”,而“蟒首蛾眉”,犹如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清平调其一),白居易的“芙蓉如面柳如眉”(长恨歌),属于两个“倒喻”的并列,总体又是“双喻”。卫风淇奥的“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说有修养的君子,其人如玉,研究学问与锻炼品德都是精益求精,就是采用了接连不断的比喻,即为“连喻邢风谷风的“龟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蔚采菲,无以下体”,郑笺说:“此二菜者,蔓菁与菌(萝卜)之类也,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美时,有恶时,采之者不可以根恶时并弃其
13、叶。喻夫妇以礼义合,颜色相亲,亦不可以颜色衰,弃其相与之礼J950末句是说丈夫耽于新婚而弃其旧室。这里把夫妻成家喻作采摘菜蔬的“采蔚采菲”;又把年大色衰而弃妻,比喻为不用“蔚菲”之“下体”,这是喻中生喻,从前喻里又推出相互有关联的后喻,曲折设喻,即为曲喻。(一)反喻所谓“反喻”,不是从喻体与本体相类似处着眼,而是从不同处设喻。一般的比喻从异中有同方面强调,突出相似之点。反喻则强调的是同中有异,突出的是不相似的一面。以反喻哀诉衷肠。那风柏舟的“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以己镜之不照别人,比喻“亦有兄弟,不可以据”;石与席都任人或转或卷,出之反喻则表示“不可
14、选也”,不能任人摆布。三物皆平常之物,一经“拟于心”的反喻,弃妇坚贞不屈的个性便凸显出来。小雅雨无正的第五章:“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维躬是瘁。”此章是说痛苦到不能说话的程度,不是因为舌头生了疮,而是怕自己受到打击。这就强调了怒不可言的悲哀。四月的第七章全章以反喻构成:“匪鹑匪鸯,翰飞戾天。匪鳗匪脑,潜逃于渊J此为小吏诉说行役奔波之苦,是说为人不如雕与鹰,还能高飞冲云霄;为人不如鲤鱼和鲍鱼,还能潜入深水自在游。这些鸟与鱼多是行役者奔行中所见,故随手拈来,一口气说出,似乎不假思索。以反喻指斥时弊。小旻第三章:“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J朝廷的谋臣很多,说
15、来说去都没用,振振有词不断讲,还有谁来负责任?要问他们怎么办,就好像向过路人讨主意,很难达到目的地。从不相关的反面设喻,强调根本缺乏共同点。第四章用反喻指斥周幽王听信小人,祸国殃民:“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以不走正道走邪路,比喻只听浅陋没远见的话。把制定国家大政的谋略比作行路,行路却“匪大犹是经”,就从不类似一点讽刺周幽王的败政。第六章同样用了反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J意谓人只知我不敢暴虎冯河,而不知国政邪僻将祸及全国,已至临渊履冰的危乱程度,两个反喻比拟只手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反喻都出之以否定形式,喻体所
16、指都带有假设性的特点,这是由反面设想所致,而且多用于哀诉或指斥,说理的性质比较明显。喻体都为习见之物,越是设想生动,言理则越为透彻。(二)否喻如果说反喻是绝对性的否定,或者是不能做或做不到的,那么“否喻”貌似否定,实是肯定,所以间或出之反诘句,表现的是似反而正。用意之肯定与否,则是二者之区别。貌似否定实则肯定的一般否喻。小雅何草不黄第三章:“匪兄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这四句乍看似乎语意前后矛盾:我们征夫不是野牛与虎豹,却没日没夜地出入旷野一一不得安息于家。其实否定句的前提建立在肯定命题的基础上,这两句实际是说我们是人不是野生动物,然而在上位者却把我们置于旷野之中,这不又是野牛又
17、是虎了。简言之,否定的形式表达的是肯定的用意。以野生动物比喻奔命于外的征夫自己,这正是极意愤慨之辞,而发把人不当人来对待的怨怒。不平之鸣,看似率直,却存乎转折性的曲折,这样才能把话说得深刻。否定之否定的反诘否喻。否喻出之反诘句,否定之否定所形成的肯定指向就更为鲜明。召南行露是一个被骗女子的拒婚诗。次章说:“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雀无角”属否定性比喻,而置于反诘句,即为“雀有嘴二下句“穿我屋”即回证雀之有嘴。此以麻雀飞进我屋,比喻一个已婚男子向我逼婚,由于用了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语气就显得异常坚定。何草不黄次章的“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经 教育 论文 特殊 比喻 修辞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7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