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史笔记.docx
《服装史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装史笔记.docx(4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服装史笔记商朝时期,据考证,已出现上衣下裳制,分为常服与礼服。那时,袖较短,裳较窄。西周时,常服仍以上衣下裳为主流。衣裳的款式不变,但逐步变宽,且袖日趋变大,形成大袖、袪袂款式。春秋战国时,常服、礼服依旧是上衣下裳制,日趋精美。大袖在如今只用做礼服。秦汉时,民间常服是上衣下裳制与深衣制(汉服体系中的第2个款式)并存,只只是深衣己逐步代替上衣下裳成为主流。如今裳较之前朝更加宽大。魏晋时,常服中的上衣下裳装束已不受人们所宠爱。由于受一部分思潮影响,衣裳口趋宽大飘逸,袖也多变为魏晋风骨式的敞口。隋唐五代仍有,但已式微。中国服装史第十二章中华人们共与国服饰一、历史背景(1)新中国并没有确立新的服饰制度
2、,但却成功地推行了新的服饰,其改变不依靠政府法令,而是意识形态的力量。(2)1949年后,执政阶级的服饰审美取向逐步主导了社会舆论、社会思潮与时尚导向。(3)服饰时尚上的泛政治化已经成为中国以后几十年的基本标准。(4)高度集中得计划经济,日益加强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使行政权利通过组织形式支配一切、干预一切,从社会生产、分配、消费直到私人生活与私人衣着。(5) “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下,“突出政治”被推到了极端,服饰审美自然被打上极端畸形的政治色彩。(6) 1978年改革开放后,服装进入一个繁荣年代。随着西风东渐,西式服饰时尚(着装意识、时装运作方式、服饰消费方式等)再次进入中国。(7)
3、 1992年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进展水平,常常形成与之相习惯的社会生活与流行时尚。(8) 90年代,多元化服饰是处在过渡时期的中国人精神状态的最好诠释。(9) 20世纪末,中国服装进入一个多姿、多彩、多元的服装时代。二、极“左”政治与服装1 .服饰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政治因素始终与服装进展密不可分;政治事件永远是服饰变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 .代表“工农兵”形象的服饰备受青睐。阶级斗争的年代,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但能够利用衣着服饰对外表加以修饰。人们试图通过“服装”这个特殊符号来减少由其本质的不一致所带来的外观差异。3 .“文化大革命”实际上也是一场服饰革命。人们一
4、旦认识到服装能够作为表达个人思想的手段,便会在特定的时期运用这一手段,试图通过统一服装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4 .“文化大革命”中绿色红卫兵服十分流行,绿色不仅成为“革命”的标志,还成为狂热、盲从的政治符号。绿军服热,在我国,乃至世界的服装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5 .“文革”时期高度统一的服饰,是在“文革”这个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特殊产物。6 .“一元化”审美标准下造成的对异类服饰不宽容的精神,使服饰完全脱离了其原始的物质属性,而转化为政治的附属品。中山装的进步意义己经消失,在政治口号中显得刻板而没有生气。7 .女性对政治的参与,转变了其在社会与家庭中的所扮演的传统角色,与外界形成一种新型“同志
5、化”关系。在极“左”思潮与传统伦理道德的双重影响下,性别特征被有意弱化,性别倾向被人为地忽视,女子着男装变得更加顺理成章。8 .政治上的极端倾向,造就了“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里特殊的流行服饰,军服、红卫兵服、军便服、中山装成为一种“衣时尚9 .1976年,畸形审美终告结束。随着经济的迅速升温,中国传统服饰在世纪之交开始为国际时装界重视。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多元时代。三、男子服饰干部服、列宁服成为服装时尚的主角。(1)中山装,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着装形象,成为国内男子的主流服饰。其裁剪与设计汲取了现代服装的特点,造型突出了人体的线条,穿上后使人显得威武挺拔、端庄严峻,同时又有用方便、结构简单。能
6、够平常穿也可作礼服。建国初期色彩单一、做工粗糙。50年代开始普及,以后领口开大,翻领变大。毛泽东起到了倡导作用,因此,国际上又称中山装为“毛装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消退。(2)列宁装,双排纽、中束腰带、西式大驳领,两个或者三个挖袋,胸前一只、腰旁两只斜插袋,普遍多为宽腰身,灰色棉布。以后要紧成为女干部的穿着。(3)干部服(人民装),所谓干部服也就是中山装。50年代人们根据中山装与列宁装的特点,综合设计出“人民装(不用贴袋,只有三只口袋),后来出现的“青年装”、军便装都有中山装的影子。蓝、黑、灰取代了五彩缤纷,列宁装、干部服“惟吾独尊(4)西装,50年代西装尚在少数人中穿着,“文革”中成为“封资修
7、”的服饰,到80年代由中央领导人的引领,西服在中国才逐步升温。西装成了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政治符号。90年代,男西装由宽松过渡到合身,垫肩变薄、袖窿变小;西裤臀围变小,立裆变短,裤腿变窄,讲究轻、薄、挺、翘。1993年能驳领双排扣西装流行。1996年转换为三粒或者四粒扣西装。(5)长衫,50年代初期仍被穿着,50年代后期,随着服装政治意义的强化,长衫被贴上“旧社会”的标签,穿着的人越来越少,终于绝灭。(6)红卫兵装,文革时男女均服,实际上是一种黄绿色的旧军装。在“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血统论”影响下,穿上父辈的旧军装再佩以“红卫兵”臂章,以示天然的“红色接班人”。典型的红卫兵装束是:旧军装、旧军帽、武装
8、皮带、军挎包、毛泽东像章。红卫兵”袖章也成为时髦的装饰物。(7)军便装,其整体设计以中山装为基础,上、下四只挖袋,上口袋袋盖是暗扣,盖里有扣襟。流行于文革及其后期。(8)夹克(茄克),一直流行在男装中的休闲类服装,样式不一,下摆袖口收敛,穿着舒适。一些工作服类似夹克。(9)喇叭裤,改革开放初期闯进国门,成为那个年代开放的标志,男女均着。结构特征是:腰、臀、大腿部位包紧,从膝盖处放开,显现处喇叭的形状,以后裤脚越放越大。穿紧包臀部的喇叭裤、戴有外国商标的蛤蟆镜、留长发、大鬓角、手提录音机,成为开放初期时的时髦形象。(IO)T恤衫,改革开放以来,圆领T恤衫兴起热潮。又叫圆领衫、老头衫曾因加上些文字
9、,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行其道,并有“文化衫”之名。因其简单、方便、价廉、又有个性图案与文字,有浓郁的休闲意味而受到广泛喜爱。在消费主义时代,文化标志有一种图腾般的魔力。(三)中式服装,农民与城市平民仍保留穿中式衣服的习惯。中式棉袄、山西大寨的农民装束曾被视为时髦。当时服装工业、成衣也的不景气,因此家庭自制衣服相当普遍,中式衣服易裁、易做的特点适合了这一形势。(12)牛仔装、休闲装,改革开放以来,牛仔裤、牛仔装、休闲装、休闲鞋成为男性的时尚装束。90年代,网络时代、“硅谷IT”式的年轻、休闲、随意的着装风格也对中国的白领阶层产生了相当影响。90年代以后,人们的衣着已经逐步与世界同步,呈现一个多
10、元丰富的时代。四、女子服饰(1)列宁装,50年代女干部多穿列宁装:灰色棉布、双排纽、中束腰代、西式大驳领、挖袋。(2)布拉吉,一种连衣裙,源自俄语。50年代女性的梦幻衣裳。当时苏联大花布、苏式的女学生裙很流行。(3)旗袍,50年代初期仍被穿着。50年代后期,随着服装政治意义的强化,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穿的人减少,以后的社会政治生活不能容忍旗袍这种款式,旗袍代表的闲适的淑女形象在新社会氛围里失去了生存空间。文革前基本绝迹。直到改革开放后,在一些礼仪场合,旗袍又成为重要的中国女性服装。(4)春秋衫,式样为:前翻一字领或者八字领、四粒扣,领子可打开也可闭合,前身两只大贴袋,没有腰省、不显腰身,
11、只在肩部与腋部向胸部又两个省道,略微表现胸部,也称“两用衫当年所谓“慧芳服就是这样的服装。事实上不仅两用,而是全能,夏天可作衬衣,春、秋、冬则作外衣。(5)红卫兵装,文革时是最革命的服饰,是一种政治符码。文革结束便完全推出历史舞台。(6)中式外衣,就是传统的袄褂,农民与平民穿着者多。以后流行中西式棉袄罩衣,即中式服装用西式装袖的服装。口袋、扣子、面料有所变化。(7)女着男装,建国后,“男女同装”是新中国服装史上的特殊现象,这是中国妇女解放的自身特点造成的。妇女为了谋求解放,抹煞女性特点,追求与男子一样的服饰。(8)踏脚裤,80年代末期,一种名为“健美裤”的黑色弹力针织裤迅速遍及全国城乡,其裤脚
12、下有一条踩在脚下的蹬索。在惊人的高度流行后迅速走向了流行的反面。健美裤开启了中国女性的性感意识。(9)西服套裙,80年代的女性穿上了西服套裙,这是在欧美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白领女性套装。中国女性终于摆脱了裤装,西服套裙开始成为女性的职业装,被称之“职业女装”。80年代中,女装的大宽肩使肩部丰满、平挺,使穿着者显得时尚、潇洒。当时各式女装都用“垫肩来达到这种80年代的审美要求。(10)裙,直身裙、衬衫裙、春秋裙、背心裙、吊带裙,配穿长统袜、高跟鞋;90年代流行超短裙,与喇叭形超短裙。1994年的超短裙还有一种优雅或者清纯的女人味,1995年的超短裙、长统袜则营造出一种挑逗风格。(11)民族女装,中
13、国风是90年代末一股民族风貌的流行,有的时候尚旅袍、肚兜、斜襟袄子等形式。(12)性感女装,9O年代末,世界性流行的露透性感风格在中国几乎是迅速同步风行的。露脐装、露肩装、露背装、透视装、中式肚兜、与许多“小一号”(对短小紧窄的着装风格的描述)的衣裳。1997年以来,“小一号一直是要紧的时尚元素。肩越削越窄,腰越吸越瘦,袖窿越收越小,臀部越崩越紧,充分凸显女性的曲线美。五、新中国服装轨迹(1)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带来了社会政治体制、经济制度、阶级结构与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2)这种变革表现为对代表封建等级制度的服装的抛弃。这种全社会性的服装变革并非简单的服饰演进,而
14、是中国服装革命化、政治化的产物.(3)服装形式的简单并不表示服装现象的简单,相反,这种异乎寻常的高度统一的服装反映了更多的文化内涵(4) 80年代后,开始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服装产业。90年代中国人穿衣已经不受物质或者传统观念的局限。不断改变的时尚潮流表达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开放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5) 1994年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服装生产国与出口国,进入了买方市场与品牌化的时代。(6) 90年代,中国服装工业进展最为迅猛。国内名牌大量涌现,中国服装设计师也成长迅速。国人消费能力、消费观念改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服装大国,正为世界所瞩目。(7)服装是中国错综复杂的文化拼图上的一个构成部分,对它
15、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懂得服装在中国政治、文化上的社会角色与作用。思考题:1 .新中国服装走过哪几个阶段,影响这些时期服装的原因是什么?2 .中山装流行的盛与衰说明什么?3.中国的服装应该在未来展现什么样的风采04年考试真题:论述题:简述旗袍(含旗袍的历史、现状等)的审美价值。05年考试真题:、论述题:以中国服装史的事例阐述服装与政治的关系。06年考试真题:论述题:中山装在中国经历过几个进展时期?分别有何特点?07年考试真题:论述题:阐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要紧服饰及其成因。08年考试真题:简答题:近几年,约翰加利亚诺连续推出了一系列民族风格浓郁的时装,就此谈论一下当前流行趋势中的民族风现象。第十一章
16、民国服饰一、历史背景(1) 1912年,在服装改革方面,清代服制被一律挨弃。(2)服制条例规定以西式大整或者燕尾服作礼服,西式长裤;常服可用西式或者袍褂。女子礼服上装式对襟衫,下穿裙子。二、男子服饰(1)西服,最初是进口,1904年仿制,样式为小驳头,下摆方里带圆,裤管窄小。(2)中山装,是改良过的服装,由于民主共与的影响被冠以中山装。最早领口呈关闭式八字形,前门襟七粒扣,后背有中缝,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个贴袋,胸前两个文明袋做成能够涨缩的“琴袋”式样,上袋盖做成倒山形笔架式。配裤为西裤,前后分片构成,腰围有褶襁I,有侧袋与后袋,裤脚带折边。中山装兼有西装的特点,同时也习惯国情,充分表现出当时国
17、人新的时代精神。(3)学生装,最初形制简洁,立领,左胸前缀一袋。(4)长袍、马褂,依旧是民国时期法定的礼服。马褂崇尚狭窄,对襟窄袖,长至腹部,前襟五粒扣。长衫多用蓝色,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两寸,袖长与马褂齐。长袍、西裤、圆形礼帽、皮鞋,这种装束成为时尚。(5)袄裤,上着衫袄,下着裤,是下层人的穿着。中式裤宽大松垮,头戴瓜皮小帽或者罗宋帽,下身穿中式裤,穿布鞋或者棉鞋,俗称“短装扮”。(6)大望,北方流行穿大嬖,即斗篷,穿者多为军政要员。民国初期,北京是流行的中心,后以上海为中心,由于欧美文化对上海的影响,30d0年代服饰流行都昂首以瞻上海。三、女子服饰(1)袄裙,袄以大襟,七分倒大袖,下摆圆角,
18、裙下摆上升,款式不时变换。受日本女装影响,上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下穿黑色长裙,不施绣纹,朴素淡雅,成为“文明新装”。北伐后,女生校服为上衣蓝或者浅蓝,下穿神色裙,白色纱袜与圆口布鞋,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征。(2)旗袍,20年代旗袍开始兴起,袖口缩小,汲取西洋裁剪方法,缩短下摆,收紧腰身。30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时期,进展成窄袖、收腰、无袖等款式。领的高低变化、袖子长短、衣长不时变化。40年代起,旗袍式样趋于无袖,缩短衣长,减低领高,更加轻便、适体。旅袍成为这时期中国女性最典型的服式。改良后的旗袍改变了传统女装的胸、肩、臀完全是呈平直状态的造型,变得更加合体,表达出女性的曲线之美。(3)西式时装,西式
19、连衣裙、西式大衣、西式礼服等等。翻领、露肩、高跟鞋、丝袜、烫发成为40年代时尚。40年代上海成为“远东的巴黎”。报纸、杂志都有“服装专栏”介绍新式服装;影片公司有服装专家;1931年上海大华饭店举行了时装表演。(4)袄裤,穿中式上衣与下裤,是平民的装扮。由于民国经济、文化进展不平衡,中国大都市与农村、边远地区人们的穿着相差甚远。(5)婚礼服,20年代后,出现了“文明新婚的形式,新郎穿神色礼服、白衬衫、打领结,新娘通身白色婚纱,佩戴红色玫瑰。也有中西合璧式婚礼,新郎穿中式的长袍马褂,新娘披婚纱。民国时期曾提倡“新生活运动”,上海市举办多次集体婚礼。这对传统婚嫁习俗是一次较大变革。(6)改良习俗假
20、如没有新观念的支持,最终免不了要被旧习惯势力所吞没。思考题:1 .民国时期,形成“中西合璧”服饰文化现象的因素有什么?2 .改良旗袍与中山装是否是中国现代服装的典范?3 .中国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结果是什么?如何看待?02年考试真题:论述题:简述20世纪中国男女服装(侧重前50年)论述题:中国服装史上,中国服装在何时、因何由开始吸纳西方(欧洲)服装样式?简议当时中国传统服装与同时代的欧洲服装的差异。.第十章清代服饰一、历史背景(1)中国进入了一个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经济文化比较繁荣的时期。(2) 19世纪,中国与西方各国在经济实力与科学技术方面拉开了距离。二、清代文化与繁缚风格(1)中国
21、文化日趋保守,复古主义、禁欲主义盛极一时。(2)市民文艺中感伤主义弥漫。折射出一个表面繁荣平静实际颓唐没落的时代。(3)更易影响服饰风格的建筑、瓷器、雕塑风格注重技巧、纹饰,日趋受到宫廷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市民审美趣味的影响;审美趣味受商品生产、市场价值的制约,由于技术的革新、技巧的进步呈现出洛可可式的纤细、繁策、富丽、矫揉造作等风格。(4)洛可可风格是受到中国的丝绸与瓷器影响的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的具体表象都缺乏对称之美,爱好纤细清淡的单色。洛可可艺术风格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就在于纤细入微的风格。中国柔与多变的文化激发了欧洲社会的喜爱与向往。(5)巴罗克风格是具有阳刚之气的豪华、庄严、奔放、运动
22、感强烈;洛可可风格则是阴柔之美的柔与、妩媚与到处蜿蜒着的曲线。三、清朝服饰改革(1)清朝服饰改革是中国君主集权制中最为猛烈的服饰改革,统治者以强制手段迫使汉族剃发易装。(2)清朝在服饰制度上坚守其旧制,坚持满族的紧身易于骑射的装束。(3)就整个服饰进展史来看,清代服饰形制,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庞杂、繁缗的。四、男子服饰(1)清朝建立后,在原有满族基础上,吸纳明朝服制的某些典章制度,制定了各类冠服制度的形制。沿袭了礼服、吉服、常服等,承袭了象征皇权的十二章纹饰,保留满族有马蹄袖的右衽窄袖紧身直身袍形式。(2)男子服装要紧有:袍、褂、袄、衫、裤等。常服要紧为褂、袍形制。满族袍为上衣连下裳形制。圆领或
23、者立领,对襟、大襟、琵琶襟,皆用纽扣系合;袍身紧窄,袍长至脚背。官员礼服是袍褂,长袍多开衩,官吏士庶开二衩,皇族宗室开四衩。(3)袍服,满族开衩袍也叫“箭衣”,袖口装箭袖,朝服腰下有裳积(衣服上的褶子)作为功能的补充。行袍为乘骑所穿,形制同常服袍而长度减短十分之一,左面衣裾下短一尺,因此行袍又称作“缺襟袍”,不乘骑时则把这短的一尺用纽扣拴上。(4)箭袖,又叫“马蹄袖”,翻卷自如,既有利于御寒也不妨碍弯弓射箭。入关后,箭袖成了礼服中的特殊形制,男女皆有。不与衣服相连的箭袖俗称“龙吞口”,穿时将其用藏在衣袖夹缝中的纽扣系在衣上即可。(5)褂,就是汉族所谓的上衣,多穿在外,也叫外褂。有单、夹、棉、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服装 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034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