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会昌县概况.docx

    • 资源ID:916990       资源大小:29.44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会昌县概况.docx

    会昌县概况会昌县概况3名片篇3红色故地。3风景秀地。3资源富地。3客家属地。3美食篇41、会昌豆干42、会昌米粉43、会昌茶叶44、会昌桔柚45、会昌大果金桔46、会昌辣椒47、珍珠粉48、香菇49、蜂蜜410、笋干411、酸枣糕412、会昌酸水5非遗篇51.赣南客家匾额习俗52、会昌藤器制作技艺53、会昌赖公庙会64、会昌踩鼓65、高排乡三角班66、洞头乡畲族摆字龙67、搬马灯78、搬海清7风俗篇71、"七宝粥”72、"天聋地哑"日7旅游篇8绿色旅游8红色旅游8入日日iBI中会昌县,隶属江西省赣州市,为赣粤闽“三省通衢”。会昌是传统农业县,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C乡村文化活动由乡镇文化站组织、指导。每逢节日喜庆,乡文化站都会组织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在乡村,一批优秀民间艺术得到弘扬C各地民间灯彩(龙灯、马灯、狮灯、香火龙等)、民间舞蹈(花鼓)、民间演艺(木偶戏、帐子戏等)、民间剧团等活跃在民间,以其淳朴的乡情、热烈的气氛、吉祥的祝愿、生动的故事感染着万千群众。名片篇会昌有以下四张名片。第一张名片,红色故地。会昌是中央苏区南大门。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央苏区政权组织最全的县,有留守中央苏区驻地、粤赣省委、会寻安中心县委;八一南昌起义后的第一场大胜仗会昌山战斗,中央苏区最后一场战天门嶂战斗,均在这里发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7位开国元帅曾在此生活战斗过。1932年6月至1933年3月,邓小平先后担任中共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会昌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当年有7.72万人支前作战,3.86万人参加红军,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7704名,无名烈士3万余名;宋玉琳、陈士法为共和国开国少将,其中宋玉琳参加了抗美援朝金城战役,率部歼敌伪首都师“白虎团”,后来拍摄的电影奇袭白虎团的故事原型就是宋玉琳。第二张名片,风景秀地。1934年7月23日,毛泽东登上会昌城外高峰,写下了激情澎湃的千古名篇清平乐会昌,盛赞会昌“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县城“三江(绵江、湘江、贡江)六岸"、"一山(会昌山)雄踞”,全县河流319条,为江西省水生态文明试点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9.84%,空气清新、水质纯净、负氧离子含量高;境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A景区汉仙岩,国家水利风景区汉仙湖,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羊角水堡被列入国家住建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有日自涌量2678立方米的优质温泉。会昌还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O第三张名片,资源富地。会昌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会昌是全国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县份之一。地下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为全国平均值的18倍,目前已探明开发的矿藏有锡、盐、萤石、高岭土、铜、稀土、石灰石等30多种,其中锡金属储量54万吨;岩盐储量达19亿吨,列江西省第二;萤石矿263万吨;石灰岩总储量在10亿吨以上。锡、盐、萤石矿储量均为赣南第一。第四张名片,客家属地。会昌是客家人集中聚居县。95%以上人口均为客家人。“崇先报本、热情好客、吃苦耐劳、和衷共济”的客家人精神在这里得到传承发扬。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大多得到保存沿袭,有民间灯彩(龙灯、马灯、狮灯、香火龙等)、民间舞蹈(花鼓)、民间演艺(木偶戏、帐子戏等)、踩鼓、山歌,赣南(会昌)匾额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赖公庙会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赖公庙会(菩萨出街)还辐射至本省的宁都、瑞金、兴国、于都、寻乌、安远等县,甚至远达福建和广东部分地区。美食篇1、会昌豆干江西会昌是有名的酱干之乡。会昌酱干富于悠远浓厚的文化底蕴,它在清代嘉庆年问,被官府指定为贡品,誉满京华。生产的会昌酱干、会昌豆干、保鲜豆干、麻辣香干、酱干王,有“康寿”牌、“香而嘉”牌等品牌。会昌豆干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更是添加了多道秘制工艺,绿色、健康、鲜香味美、唇齿留香。2、会昌米粉中国的米粉在江西,江西的米粉在会昌。会昌的米粉出口量占了全国出口量的60%以上。会昌是中国米粉之乡,会昌米粉有悠久的历史,并已通过了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产品80%以上出口到美、力口、英、法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3、会昌茶叶会昌茶叶色清味香耐泡,久负盛名,清乾隆前曾列为贡品。年产茶叶90吨。会昌县土产公司经销。4、会昌桔柚会昌是中国桔柚之乡。会昌桔柚是继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赣南脐橙后大力发展的又一果品,也是该县特有的果业种植品种。桔柚兼具桔和柚的香气,其以果肉鲜甜、汁多、化渣、口感清爽,富含有机酸、维生素及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且食用后不上火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5、会昌大果金桔大果金桔,俗称伴仔,产于长岭乡楠木、学形两村。以其果大、品优而著名,平均单果重20克,最大单果重75克。多次在省、地果评会上,受到专家和广大消费者的好评。6、会昌辣椒辣椒是会昌传统名产之一。晓龙、高排、麻州、文武坝、珠兰等乡盛产辣椒、品种有羊角椒、黄椒三种C其中羊角椒最为著名、具有色泽红亮、肉质厚、甜辣适口、宜加工晒干,便于贮藏运销等特点,是腌制辣椒酱的上好原料、也是荤素菜肴的好佐料。7、珍珠粉又称珍珠丸。以优质晚米为原料制作而成,呈漂白色,粒小如珠,食用方便,滑爽鲜甜,别有风味。会昌县土产公司经销。8、香菇有花菇、厚菇、平菇三种,是席上山珍。全县年产量达160吨。由会昌县土产公司经销。9、蜂蜜又称“蜜糖,分白、黄、红三种。蜂蜜含有葡萄糖、果糖70-80%,以及其他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C也是加工药丸的主要原料。会昌气候温和,花木丛生,盛产蜂蜜,年产蜂蜜2.5万斤以上。由会昌县土产公司经销。10、笋干品种有茅竹笋、黄竹笋、桂竹笋、苦竹笋等。产量最多的是茅竹笋,有冬、春笋之分。冬笋产量少,味道美;春笋量多,晒成笋干,可长年储存,是席上山珍之一,年产量达50吨。会昌县土产公司经销。11、酸枣糕亮泽透明,类似琥珀,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含有原糖和多种维生素。1984年列为省级科研项目,由江西省会昌县果品厂生产。12、会昌酸水这种小吃是会昌几代人的美食记忆。萝卜、芋头、菜头,冷水先煮一遍,再放到腌菜锅里煮熟,加些调味料就成了。酸水菜如其名,滋味微酸,即使炎炎夏日,也无法阻挡这种开味小吃。咸酸清淡的口感,堪称夏日限定食品O非遗篇会昌县非遗保护中心积极争资争项,加大力度投入非遗传承保护阵地建设,举办非遗入校育人活动,印发宣传资料,举办非遗图文展,使众多非遗项目得到了展示和传承。非遗展演活动将非遗项目与舞台艺术相结合,以新颖的手法、丰富的文化内涵、精湛的演奏技巧、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观众送上了一场精美的非遗文化盛宴,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走进非遗,成为非遗保护的重要传播媒介。2016年起,会昌县每年均建设3个至5个非遗项目传习所,每个传习所至少有一名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经常性开展传习活动。灰水米棵制作技艺传习所、赣南客家匾额习俗传承基地、客家药艾灸传习所如今已初具规模。目前,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6项,市级非遗项目14项,县级非遗项目63项。初步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有省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人,县级传承人42人。近年来,我县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广泛的普查建档到非遗项目梯次结构体系建立,从传承阵地的建设到各项传承展示活动的开展,非遗文化正焕发出强劲的生机和活力。会昌作为我省唯一的代表,被文化部非遗司列为2018年度非遗保护传承观察点。1.赣南客家匾额习俗会昌匾额源于传统的祠堂建筑C祠堂内祖先牌位、某某堂号和祠堂内悬挂的功名匾、寿匾等匾额。自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建县以来,会昌县就有悬挂匾额的习俗。会昌匾额凝聚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寓意深邃、作用独特等鲜明的特点,体现了会昌客家民俗追根寻源、崇文重教、积极入世的文化特质。会昌匾额具有很强的民俗性,从规制到仪式都有一套独特的程序。在祠堂内挂匾额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条件)。如会昌县萧氏宗祠管理章程规定,在萧氏宗祠挂匾,必须符合条件,由本人须向宗祠理事会提出申请,理事会审核后,由理事会定制匾额(经费由申请者负责)。会昌匾额挂匾必须按照既定的民俗仪式进行,主要有:申请、定匾、择吉日良辰、游匾、祭匾、揭匾、挂匾、办酒席等程序C在会昌,民间宗祠挂匾的习俗一直沿袭传承下来°许多乡村祠堂至今仍保存了一部分明清、民国时期乃至当代的堂匾,悬挂在各个姓氏的宗祠内C这些匾额得到民间百姓的普遍认同,因而正在会昌民间逐步恢复、沿袭与延续。会昌额匾具有重要文物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当代乡村文化等研究价值,引起了一批专家学者的兴趣和关注。2、会昌藤器制作技艺会昌藤器是民间传统工艺产品,早在清代,生产的篮、盘、托、箕、箱类藤器用具就行销各地。据藤器制作技艺传承人文平青介绍,藤器共有侍椅、沙发、排椅、茶几、藤桌、儿童用品、办公等8大类,120多个品种。藤器制作是用杉条、赣藤(又名土藤)或海南藤作架,外用经防腐处理的藤皮编织而成C经久耐用,雅观大方,具有不生虫、不霉变,凉爽舒适,四季适用等特点C藤器制品透气性好,具有朴素、典雅之风格,以及较高的装饰性和欣赏性,自然天成,无污染,极具环保价值。会昌藤器制作技艺于2006年列入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会昌赖公庙会会昌县翠竹祠赖公(俗称“显应公")庙会(俗称“菩萨出街”)是一项流传延续500余年的民俗活动。赖公(显应公)在会昌民间流传甚广,始于明代成化年间。据旧志记载:“金保舍人,名垒,邑庠生。赖神祠之建始于垒。”明正德年间,因南赣巡抚王阳明在会昌翠竹祠(即赖神祠)祈雨应验,从此名声大振。清咸丰年间,赖神又被拥戴为成功抵御太平天1队入侵会昌的神明。同治年间,会昌土民奏请禀报朝廷给赖神赐封。同治三年(1863年)十二月,穆宗皇帝御批:以神灵助顺,加江西会昌县赖公祠封号,日:“显应”。从此,赖公又称“显应公”,成为赣闽粤边际地区享有盛誉的地方神祗。明清以来,会昌城乡每年农历七月初六定为庆祝赖公诞辰,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时间四天(农历七月初五至初八)。庙会以祭祀娱神为主题,活动内容主要有:祭神祈福、游神、娱神活动、品尝客家小吃等。会昌县翠竹祠赖公庙会历史悠久,流传地域广泛,参加活动的人数众多,满足了人们的宗教需求。在历代统治阶级和地方1、土绅的推动下,通过庙会活动来整合和凝聚不同的社会群体,以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为当代社会管理提供了历史参考,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庙会娱神活动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过火链、烧花架、起马脚等,民俗活动如祈福、谢福、打醮、祭祀祈愿、开五行、游神(菩萨出街)等都具有很高的民俗传承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翠竹祠的主要作品,如菩萨、游神轿子、灵刀、道教法器、经书等,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4、会昌踩鼓会昌踩鼓(俗称脚鼓)是典型的道教音乐,其特色是演奏时手脚并用,用脚控制鼓的声音、节奏、轻重,以表现道教音乐的神秘色彩。演奏者把脚放在鼓面侧边,手拿鼓槌开始演奏,通过手脚配合表现节奏、轻重、音色等艺术特色。脚抬起,右手鼓槌敲鼓为“咚”,脚放在鼓面上,左手鼓槌敲鼓为“沽”,脚沿着鼓面中心游动,鼓槌轮敲鼓则是“长沽”。节奏类型多样化,如(备注:省略号是指延长、渐强、渐弱符号):会昌踩鼓有一套基本固定的程式,依次为:申文、敬坛、呈祠、莲灯、超度(施法)、咒水、请神。踩鼓演奏技法主要有:“三火爆”、“三大挑”、“一小挑”等。牌工有文公走索、雪花飘、画眉跳架、王婆骂鸡、枫叶声、四门子、千秋岁、玉芙蓉、赣州歌、四季板、九腔等。会昌踩鼓表演是民俗文化中的艺术奇葩,在民间深受群众的喜欢,在丰富文化艺术形式和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高排乡三角班三角班是一种富有乡土气息的地方小戏,主要由“生、旦、丑”三个角色组成,故称“三角班”。其行当独特,搭配简易又快捷,易于普及,表演可长可短,能很快溶入当地的民歌、民俗、民谣、俚语中,角色鲜明,唱腔独特,渗透了湘剧的高腔、赣剧的声腔,揉合了京剧、湘剧等唱腔之中,深受群众喜爱,是独特的地方小剧种。主要剧目有大劝夫、上广东、四姐还情、卖花线“四大金刚”和暗妹子等“四小金刚”等,近达200多个,富有乡土味,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情感丰富,滑稽幽默,极具感染力,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三角班”是赣西采茶戏的发源剧种,是一种珍贵的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6、洞头乡畲族摆字龙洞头乡洞头畲族“摆字龙灯”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畲族"摆字龙灯”由7节组成,每逢重要节日,畲族先民都会舞动“摆字龙灯”进行表演庆祝。“摆字龙灯”舞动时,龙身不断变换队形摆出汉字,组成“天下太平”等词句。7、搬马灯搬马灯是会昌县地方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传西江镇、小密乡方圆百里区域。相传起源于汉代,流传久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1984年夏,国家开展全国民族民间舞蹈普查,省文化厅普查组录像队来到西江,录下了河背马灯舞的表演实况,作为民间舞资料存入国库。8、搬海清在赣州市会昌县,流传着一种以扮演陈靖姑、海清兄妹及林九娘、李三娘上闾山学道、除尽邪魔恶鬼等故事,以表达祈福攘灾美好诉求的传统习俗一搬海清C搬海清习俗带有浓厚的闾山派道教色彩,是陈靖姑信俗与古楚巫文化、赣南客家文化和畲族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反映了老百姓普遍愿望和诉求,具有典型意义。搬海清一般以祠庙为单位,由理事会组织,村民踊跃参加,出钱出力,以祈求平安。该习俗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要进行一系列闾山派道教科仪,最短要三天四夜才能完成,最长的有七天八夜。搬海清要经过九道程序,分别是建坛、请神、申文、开五营、进表、藏禁、闾山学法、解坛、送驾。除此之外,若主人家有要求,还可以排演庙佬子烧香、鲁班收妖、闾山送宝、差大将等节目,及上刀山、过火链等民俗展演。搬海清习俗是陈靖姑信俗在赣南民间传播的鲜活体现,其起源于福建省古田县,经过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流传到会昌后,与赣南特有的客家文化、畲族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搬海清习俗,融民间故事、民俗信仰、道教文化(闾山教)、道教舞蹈、赣南采茶戏于一身,极富传承价值。在文化娱乐活动极其匮乏的时代,会昌包氏的搬海清深受群众欢迎,人们往往扶老携幼前往观看。风俗篇1、“七宝粥”会昌客家风俗中,自古以来就有在农历正月初七煮“七宝粥”的习俗。所谓“七宝粥二就是用香菇、玉米、红枣、金针菜、花红豆、龙眼干、白米混在一锅里煮,煮熟后用来拜“灶君菩萨”,俗称“拜灶”,以祈求灶君保佑新年吉祥,人畜安康。初七晚餐没有别的荤菜上桌,全家人就吃“七宝粥”。为何选在年初七晚餐吃“七宝粥”呢?当地习俗,从年初一晚上开始,用瓷灯盏装上菜油或茶油,用七根灯草点灯,放在灶君神面前,名日“点灶灯”,要日夜不息,连续点七天。到初七晚上“拜灶”时,要摆上三荤三素的供品,敬上线香、蜡烛,燃放爆竹拜谢灶君。“拜灶"之后,说明新年已过,初八就不点“灶灯”了。现在永隆、洞头、中村、珠兰、西江等乡镇仍有农户沿袭此习俗。县城有些餐馆、小饮食店也按此法煮“七宝粥”或“八宝粥",不过不是年初七煮,而是在夏季做早点时煮给顾客食用。2、"天聋地哑”日会昌客家人风俗,农历正月二十日是“天聋地哑”日。究其由来,却与客家人保护住宅环境有关。因住宅多傍山而建,正厅所依靠的后山便称为“龙脉”。“龙脉”的土地平常不能随便挖掘,深忌破坏了“龙脉”而犯“冲”。但山土终年受雨水冲刷,泥沙淤塞屋后水沟,日积月累导致排水不良,势必影响住宅安全C既要清淤整治以保平安,又不能犯忌坏了“龙脉”,于是就选取“天聋地哑”这一天来动土。到农历正月二十曰这天,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填整山土,疏通沟渠,栽树种竹,以保护“龙脉”形态完整。会昌麻州镇以南的乡村里都有这种习俗。以这一天为“天聋地哑”日的依据何在?老辈人也说不出所以然,但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看来,不管天聋不聋,地哑不哑,搞好住宅区的水土保养,维护好住宅区安全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旅游篇绿色旅游会昌山青水秀,森林覆盖率78%,生态环境好,是个旅游的好地方,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30条精品旅游线路中的“赣州一于都一瑞金一会昌一长汀一上杭一古田”线。境内旅游景观众多,有汉仙岩、盘石山、肖帝岩、会昌山、狮子岩、车心温泉等。相传八仙之一汉钟离得道成仙处的汉仙岩被流传为“虔南第一山”,并有“江南小蓬莱”之美誉。红色旅游会昌还是个红色旅游城市,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苏区南大门。会(昌)寻(乌)安(远)中心县委、筠门岭关税处、贸易分局、粤赣省委、省苏、省军区都设在这里,成为领导和组织闽粤赣边区各县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枢纽。会昌的红色旅游景区主要有文武坝粤赣省旧址群、会昌山景区、筠门岭旧址群,均为清末建筑,原貌保存,向各地游客免费开放,是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注意事项

    本文(会昌县概况.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