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大血管科-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自查总结报告.docx
附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自查表医院名称:XX大学附属XX医院专科名称:心脏大血管科主管部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填写日期:20XX年10月18日一、项目概况主要包括项目原定的建设目标、项目进度及考核指标。一、建设目标20XX年,我科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微创技术在心脏大血管外科中的应用和探索”,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分别为:(1)微创心脏瓣膜手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2)复杂冠心病“杂交”手术的临床研究;(3)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策略研究;(4)胸腔镜/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探索。以上四部分内容全面涵盖了瓣膜病、冠心病、主动脉疾病及房颤等心血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病的微创治疗研究。作为目前国内领先的微创心血管外科中心之一,我们期望通过该项目的成功实施,达到以下目标:1.为我国微创心血管手术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2 .进一步降低心血管外科手术创伤,提高治愈好转率,降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3 .优化现有微创手术方案,探索新的微创手术方式。4 .继续保持XX医院在国内微创心血管外科领域的领先地位,进一步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5 .完善XX医院心血管外科微创方向人才梯队建设,并成为国内微创心血管手术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6 .通过技术推广和交流,促进我国微创心血管手术整体水平的提高。二、项目进度及考核指标、微创心脏瓣膜手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时间项目进度20XX年7月T2月1. CRF表和评分量表的设计和印制。2. 患者知情同意书的设计和印制。3. 数据采集、随访登记和统计分析人员的培训。20XX年1月-20XX年12月1. 按随机原则将二尖瓣手术患者与主动脉瓣手术患者分为微创组与传统组。平均每月完成微创二尖瓣手术23例、传统二尖瓣手术23例、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12例,传统主动脉瓣置换术12例。24个月内共完成100例二尖瓣病变和60例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入组和手术。2. 患者出院前完成围术期资料的登记工作。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分别通过门诊、电话、通信、上门等方式随访,登记相关资料。20XX年1月T2月1. 完成160例入组患者围术期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两种手术有效性、安全性比较的初步结论。2. 参加全国会议交流,报告中期结果。3. 继续随访至患者出院后1年,登记相关资料。4. 继续扩大样本量,完成更多患者入组。2015年1月T2月1. 完成所有患者出院后至少1年的随访和资料登记工作。2. 完成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最终结论。3. 完成相关论文23篇,其中至少1篇在SCl期刊发表。4. 在全国和国际会议上汇报最终结果。2、复杂冠心病“杂交”手术的临床研究时间项目进度20XX年7月一12月1. 向XX大学附属XX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申报。2. 获批后完成CRF表、评分量表、患者知情同意书等文件的设计和印制。3. 数据采集、随访登记和统计分析人员的培训。20XX年1月-20XX年12月1. 平均每月完成冠心病杂交手术12例,36个月内共完成约50例患者的杂交手术。2. 患者出院前完成围术期资料的登记工作。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分别通过门诊、电话、通信、上门等方式随访,并安排患者完成心超、冠脉造影或冠脉CT等检查,登记相关资料。3. 按照相同基线水平的原则匹配同期行冠脉介入手术的患者50例,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的患者50例,按同样的方式进行随访并登记相关资料。2015年1月T2月1. 继续随访至上述150例患者出院后至少1年。2. 有条件的前提下继续扩大样本量,完成更多患者入组。3. 比较三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和费用,随访期间死亡率,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再次再血管化时间和次数等指标,得出最终结论。4.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完成论文1一2篇,其中至少1篇在SCI期刊发表。5. 在全国和国际会议上报告。3、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的优化策略研究时间项目进度20XX年7月T2月1. 向XX大学附属XX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申报。2. 获批后完成CRF表、知情同意书等文件的设计和印制。3. 数据采集、随访登记和统计分析人员的培训。20XX年1月-20XX年12月1. 根据病变不同解剖条件和累及范围,将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不同的“杂交”手术治疗。2. 患者出院前完成围术期资料的登记工作。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分别通过门诊、电话、通信、上门等方式随访,并安排患者完成心超、主动脉CTA等检查,登记相关资料。2015年1月T2月1. 继续随访至患者出院后至少1年。2. 统计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和费用,随访期间死亡率,中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再次手术率等指标,得出最终结论。3.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完成论文2-3篇,其中至少1篇在SCI期刊发表。4. 在全国和国际会议上报告。4、胸腔镜/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探索时间项目进度20XX年7月-20XX年6月1. 派学科骨干赴国外高水平医院参观学习,掌握基本理论、熟悉操作流程。2. 多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开拓眼界,加强交流。20XX年7月-20XX年12月1. 先开展胸腔镜辅助双侧开胸小切口房颤射频消融术,积累经验。2. 在熟练掌握上述术式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全胸腔镜及机器人手术治疗房颤的可能性、效果及安全性。3. 研究制定全胸腔镜及机器人手术治疗房颤的适应症、禁忌症、入路选择、器械使用、消融方法、紧急情况处理等方面。4. 向卫生行政部门和XX大学附属XX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申报审批。20XX年1月-20XX年12月1. 选择合适病人开展该技术。2. 密切随访。2015年1月T2月1. 完成论文1-2篇。2. 在全国和国际会议上报告。二、项目执行情况根据项目既定的建设目标、项目进度及考核指标,目前项目执行情况及考核指标完成情况。1 .微创心脏瓣膜手术临床研究我科20XX年开始常规开展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支持下,20XX年以来微创心脏瓣膜手术数量显著增长。主要包括微创二尖瓣置换或成形术、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微创三尖瓣置换或成形术、微创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微创主动脉瓣+升主动脉置换术、微创二尖瓣手术+房颤射频消融术、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微创二尖瓣成形术等。目前我科每年共开展各种微创心脏瓣膜手术750例,居国内首位。20XX年底以来,我科还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69例,其中机器人辅助二尖瓣成形术24例,均仅次于解放军总医院,居国内第二位。可以说,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促进下,我科已成为目前国内开展微创心脏瓣膜手术数量最大、水平最高、种类最齐全的心脏外科中心。由于我科在国内微创心脏瓣膜手术方面的领先地位,近两年来全国各地的瓣膜病人慕名而来,甚至吸引了美国籍和法国籍的病人前来手术。国内20余家医院先后派出医疗、护理以及体外循环方面的骨干来我科进修或学习,王春生教授也应邀在十余次国内学术会议以及20XX年亚洲胸心外科年会上就微创心脏瓣膜手术专题进行演讲和手术示范,并赴30余家医院进行手术演示。20XX年王春生教授当选中国医师协会瓣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XX年当选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协会(ISMICS)会员,并同时成为国亚洲机器人外科协会创始会员,已成为国内微创心脏外科的领军人物。20XX年、20XX年和20XX年,我科连续三年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学习班”暨“国际微创心血管外科论坛”,参会人数分别为80人、200人和300余人,境外参会人数也逐年递增,目前已成为国内微创心外科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年度盛会。20XX年的第四届“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学习班”暨“国际微创心血管外科论坛”,我科与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协会(ISMICS)合作,成为经过ISMICS认证的培训课程,参会人数达到为500人,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我们意识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光手术量的堆砌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已开展以下有关微创手术领域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且均已通过XX大学附属XX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分别是:(1)经右胸前外侧微创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行二尖瓣手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WHO国际临床试验一级注册平台)注册,该研究同时获20XX年XX市科委医学引导项目资助(项目号:114119a9200)°共计划入组100例,研究进展顺利,目前已顺利结题。研究结果将在20XX年11月全国年会上报道。(2)两种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优劣的回顾性临床研究。该研究将纳入经右胸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50例、经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50例,并选择正中开胸患者作为对照组。目前已纳入60余例,进展顺利,初步结果在20XX年11月全国年会上发表。(3) 一次性使用术后局部麻醉镇痛系统与经静脉病人自控式镇痛系统在经肋间切口微创心脏手术后镇痛效果和安全性的比较。该前瞻性研究也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WHO国际临床试验一级注册平台)注册。共计划入组100例,目前已入组50例,研究进展顺利。(4)计划开展微创心脏瓣膜手术肺损伤的预防及治疗基础研究,正在前期预实验阶段。2 .微创冠心病手术的临床研究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老年病、常见病和多发病,如何有效又安全的开展冠脉搭桥手术是近年来临床的热点问题,目前,我院主要开展以下三种方式的微创冠心病手术。(1)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微创冠脉搭桥术装配达芬奇机器人以后,我科常规开展经左胸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微创冠脉搭桥术,目前已成功完成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微创冠脉搭桥术30例,成功率100%,解决了以往冠脉搭桥术需正中开胸,创伤大出血多、并发症发生率高的问题。针对部分患者左胸小切口定位困难的问题,我们还与影像科联合设计了通过术前影像学方法进行患者前降支斑块及切口定位的实验研究,目前正在前期准备阶段。(2)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除机器人辅助搭桥手术以外,微创冠脉搭桥手术还包括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目前我院90%的冠脉搭桥手术均采用心脏不停跳技术,成功率99%,其中包括大量高龄、肥胖、血管条件差、内科合并症多等高危病人。北至黑龙江、南至云南贵州、西至新疆的大量患者均慕名来我院就诊手术,目前每年开展500例以上,年均增长10%o(3)复杂冠心病“杂交”手术针对冠状动脉病变较为复杂、累及血管较多、单纯靠机器人手术难以完全再血管化的患者,既往只有开胸手术一种解决方案。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支持下,针对这类病人,我们探索心外科与心内科联手开展“杂交”手术。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由心外科、心内科医师根据患者病史、辅助检查结果及造影结果共同讨论决定“杂交”治疗方案,一般首先由心外科医生应用达芬奇机器人实施左乳内动脉一前降支(或对角支)吻合,然后一站式或短期内由心内科医生完成其他病变冠脉的介入治疗(情况特殊者也可顺序相反),这样患者既能获得乳内动脉的远期通畅率,又能兼顾微创的治疗效果。按照计划,我们将在5年内完成50例复杂病变冠心病患者的“杂交”手术,目前己顺利完成10例,均取得预期效果。该研究同时获20XX年XX市卫生局“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建设项目资助。3 .微创主动脉手术的临床研究我院常规开展所有主动脉开放性及腔内手术,包括BentalKWheat,s术、升主动脉置换/成形、全/半弓置换、象鼻干手术、降主动脉支架植入、带分支支架植入、降主动脉置换、主动脉缩窄纠治、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等。尤其具有特色的疑难手术包括:主动脉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手术;主动脉弓部开放手术中带分支支架植入;全降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B型夹层腔内修复术后逆向撕裂的开放手术;全球首创“封堵器”治疗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手术数量和效果均居国内领先地位,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华东地区的主动脉夹层大部分均送往我院,包括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患者也慕名前来求医。每年我院主动脉手术约400500例,且每年递增15%以上。王春生教授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大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国内主动脉外科的权威。在微创主动脉手术方面,我们主要开展以下两大方向的临床研究:(1)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我院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每年约开展300例左右,治愈/好转率93%,总死亡率控制在1%左右,均居国内领先地位。除常规腔内支架植入术以外,对于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全球首创应用“封堵器”技术,增强了腔内治疗的“靶向性”,避免覆盖近远端重要动脉分支及其带来的内脏动脉重建手术和截瘫,进一步提高了腔内治疗的安全性。而且封堵器技术比常规人工血管内支架修复更加经济,目前常用的支架价格昂贵,进口产品约10万元/枚,即使国产支架也得7万元/枚,而血管封堵器售价仅约1万元/枚,故与传统腔内修复术相比,新疗法成本低,效益高。(2)StanfordA型夹层的个体化“杂交”手术治疗StanfordA型夹层是临床最危险、手术最困难、手术创伤最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心外科疾病。为此,世界各主要心外科中心均致力于研究如何简化手术方式、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微创方法,各种“杂交”手术应运而生。我科针对StanfOrdA型夹层不同解剖条件以及病变累及范围,为患者制定和实施个体化的“杂交”手术方案。目前己进行以下工作的探索与总结:(a)深低温停循环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置换+直视下降主动脉内支架象鼻干植入。目前累计完成350余例,取得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在20XX年、20XX年全国年会上均做了相关报道。(b)深低温停循环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置换+直视下降主动脉内三分支支架植入。目前已完成20例,经验总结在20XX年全国年会上报道。(c)完成升主动脉至无名、左颈总动脉搭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目前共完成14例,技术成功率100%,无死亡,随访612个月,无内漏。(d)采用无名/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技术完成TEVAR12例,技术成功率100%,无死亡,随访612个月,内漏2例。(e)采用右一左颈总动脉一左锁骨下人工血管旁路联合TEVAR治疗主动脉夹层7例,技术成功率100%,随访612个月,无移植物血栓,无内漏。4.微创房颤手术的探索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自2003年我科成功实施第一例心外科手术同期行房颤消融以来,结果10年的发展,房颤消融手术已成为我科主要特色之一。近年来,为降低手术创伤,国际上对微创房颤射频消融术进行了多种探索性工作,但尚未形成公认的最佳手术方案。我科也紧跟国际前沿,进行了以下探索:(1)对于合并心脏瓣膜疾病的房颤患者,我们开展经右胸微创小切口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单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目前,此类手术已进行了30余例,房颤消融成功率达75%,国内尚未见报导,远期疗效尚在进一步随访和总结中。(2)对于房颤不合并心脏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我们采用双侧小切口微创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在心脏不停跳状态下通过小切口进行心外膜消融,且可使用双极消融钳,具有透壁程度高、患者损伤小、操作快速准确、并发症少、疗效好等优点,消融成功率高达80%以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3)全胸腔镜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创伤最小、难度也最高,目前我们己开展2例,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L技术研发及推广情况原有技术的创新或改进情况。新技术的开展情况(名称、数量、使用情况、使用效果、推广情况,对疗效及医疗费用的影响等)。其他。一、原有技术的创新或改进情况1、胸腔镜辅助微创心脏二尖瓣手术20XX年以来我院微创二尖瓣手术由原来直视小切口微创手术改进为胸腔镜辅助微创二尖瓣手术,从而使视野暴露更满意,患者手术创伤更小、出血量更少、输血比例更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也降低了患者总费用。随着技术的改进,患者例数也水涨船高,20XX年微创二尖瓣手术46例,占所有单纯二尖瓣手术16.2%,20XX年微创二尖瓣手术64例,占所有单纯二尖瓣手术21.7%,20XX年微创二尖瓣手术141例,占所有单纯二尖瓣手术43.3%,20XX年微创二尖瓣手术155例,占所有单纯二尖瓣手术44.5%。20XX年1-9月,微创二尖瓣手术138例。目前,我院每年开展的微创瓣膜手术量具国内首位。2、经脚骨上段微创主动脉瓣手术既往我院开展的微创主动脉瓣手术经胸骨右缘第三肋间,该切口虽然不破坏胸骨,美容效果较好,但需切断右侧乳内动脉,且对主动脉位置靠左的患者暴露有一定困难。经过与国外同行的充分交流与讨论,20XX年起,我科对部分病人实施经胸骨上段切口微创主动脉瓣手术。手术小组需术前充分研究患者胸部CT片,为患者制定手术入路与方案,对主动脉靠右侧的患者采用经胸骨右缘第三肋间切口,对主动脉靠左侧的患者采用经胸骨上段切口。经过上述改进,明显降低了微创主动脉瓣手术的风险和难度,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3、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体外循环对患者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均有明显的损害,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避免了体外循环对患者的损伤,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特别对高龄、肝肾功能差、左心室功能低下等高危患者具有更大的优势。20XX年我院90%的冠脉搭桥手术均采用心脏不停跳技术,手术成功率达99%,北至黑龙江、南至云南贵州、西至新疆的大量患者均慕名来我院就诊手术。4、冠心病“杂交”手术对于高危、多支冠脉病变,无法通过支架植入解决问题的患者,既往只有开胸手术一种解决方案。针对这类病人,我科与心内科联手开展“杂交”手术。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由心外科、心内科医师根据患者病史、辅助检查结果及造影结果共同讨论决定“杂交”治疗方案,一般首先由心外科医生应用微创技术实施左乳内动脉一前降支(或对角支)吻合,随后一站式或短期内由心内科医生完成其他病变冠脉的介入治疗,这样患者既能获得乳内动脉的远期通畅率,又能兼顾微创的治疗效果。目前我们己顺利完成10例,均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该研究已获20XX年XX市卫生局“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建设项目资助。5、原位骨骼化双侧乳内动脉获取技术用于全动脉化冠脉搭桥既往冠脉搭桥多采用左乳内动脉+大隐静脉的桥血管吻合方式,乳内动脉是冠脉搭桥最好的桥血管,而大隐静脉则远期通畅率不高。对于大隐静脉曲张的患者,另外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是槎动脉,但槎动脉容易痉挛、且获取时前臂切开创伤较大。自20XX年起,我们对于70岁以下无糖尿病和无胸骨疏松患者,采用双侧原位骨骼化乳内动脉作为冠脉搭桥桥血管的解决方案,该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乳内动脉具有最高的远期通畅率,是公认的搭桥“金标准”;(2)骨骼化技术获取乳内动脉将对胸壁创伤减小到最低,且最大限度保证乳内动脉的长度;(3)双侧原位技术保证了充足的血流量供应,避免“Y”型吻合技术血流量不够的隐患;(4)靶血管不超过三支的患者无需获取其他桥血管,减少了患者的损伤,也无需对主动脉进行操作,避免了主动脉夹层、斑块脱落、近端吻合口出血、扭曲、狭窄等并发症。目前已应用44例,手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冠脉CT,全部乳内动脉均保持通畅,取得很好的效果,且不增加患者任何费用。6、内窥镜大隐静脉获取术大隐静脉是冠脉搭桥术中最常应用的桥血管之一,但常规的大隐静脉获取需全长或分段切开下肢皮肤、皮下组织,存在出血多、愈合慢、患者痛、易感染等问题。20XX年,我院开展内窥镜大隐静脉获取术,仅通过下肢两个1.5Cm的小孔即可获取大隐静脉全长,而且获取质量高,完全可满足冠脉搭桥需要。该技术明显减轻患者的创伤和痛苦,受到患者的欢迎。7、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是心脏大血管外科最危险、处理最棘手、开胸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疾病。而微创腔内治疗则大大降低手术风险,改善患者预后。为此我院创建了国内首家“腔内血管外科中心”,近三年来,更是将腔内治疗的手术死亡率降至1%左右,截瘫率由25%降至0.8%,显著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目前我院已完成全球最大样本(2091余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主动脉夹层的微创腔内治疗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除常规腔内支架植入术以外,对于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全球首创应用“封堵器”技术,增强了腔内治疗的“靶向性”,避免覆盖近远端重要动脉分支及其带来的内脏动脉重建手术和截瘫,进一步提高了腔内治疗的安全性。而且封堵器技术比常规人工血管内支架修复更加经济,目前常用的支架价格昂贵,进口产品约10万元/枚,即使国产支架也得7万元/枚,而血管封堵器售价仅约1万元/枚,故与传统腔内修复术相比,新疗法成本低,效益高。并为此自主设计FUStar可调弯鞘,成功产业化,获得了美国FDA和欧盟(CE)认证。8、胸腔镜辅助及全胸腔镜房颤射频消融术孤立性房颤发病率高,但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经导管消融术也有较高的复发率。我们采用WOlfMini-maze微创消融手术,通过胸腔镜辅助,在心脏不停跳状态下进行心外膜消融,损伤小、操作快速准确、并发症少、疗效优于经导管射频消融术。20XX年,还探索了全胸腔镜房颤射频消融术,该术式完全通过胸壁几个小孔就完成消融操作,是目前创伤最小的消融手术。二、新技术的开展情况1、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20XX年下半年,在卫生部的批准下,我院开始常规开展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截至目前共完成69例,其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4例,二尖瓣成形术24例,房缺修补术5例,左房粘液瘤切除术2例,心包囊肿切除术4例。手术全部取得成功,住院期间死亡率0%,仅1例中转正中切口。患者手术创伤明显减少,出血量明显降低,住院期间90.7%患者未输血,平均术后住院日由常规7天左右缩短为4.2天。出院后短期内即能正常生活与工作,生活质量更高、自信心更强,深受患者及家属欢迎。2、复杂微创瓣膜手术(主要包括:微创多瓣膜手术、微创二尖瓣手术+房颤射频消融术、微创主动脉瓣+升主动脉置换术、微创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既往我们开展的微创瓣膜手术多为单一瓣膜手术,如微创二尖瓣手术或微创主动脉瓣手术,对于更为复杂的多瓣膜病变、瓣膜病合并其他器质性心脏病以及再次瓣膜手术等往往仍采用常规正中开胸径路。20XX年以来,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我们通过参观借鉴国外先进心外科中心经验以及与国外专家充分交流,并大量阅读文献后在国内领先开展了多种复杂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包括微创多瓣膜(如二尖瓣+三尖瓣、二尖瓣+主动脉瓣等)手术13例,微创二尖瓣手术+房颤射频消融术32例,微创主动脉瓣+升主动脉置换术5例,微创再次心脏瓣膜手术28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前三种术式成功率100%,无一例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微创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死亡率仅7.1%,输血率仅54%,均显著低于传统的正中切口手术。术后住院天数缩短,恢复时间缩短,间接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该技术亦推广至全国十余家医院。3、A型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置换+直视下降主动脉内带分支支架植入针对A型主动脉夹层,既往“支架象鼻干”手术虽然已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但由于部分患者主动脉弓部三大分支位置较深或撕裂严重,人工血管吻合十分困难,且易损伤喉返神经和膈神经,一旦发生出血难以控制,一直是心外科医生面临的棘手问题。我中心研制并获得专利的“带分支覆膜人工血管支架”(专利号20XX20530993.0),可一并处理弓部三分支和降主动脉夹层,使主动脉远端吻合口位于无名动脉近端,手术过程得以进一步简化,明显缩短了手术中深低温停循环的时间,减少体外循环和深低温停循环所致并发症,降低了出血机率,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使原本极高的手术难度简化为与单纯开放式升主动脉人造血管替换术相近。目前已进行20例,取得了很好的近期效果,经验总结曾在20XX年全国年会上报道。4、A型主动脉夹层开放与腔内“杂交”手术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重要的损伤来源于深低温停循环,如何尽可能避免或缩短这段时间对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特别是神经系统并发症具有巨大的意义。20XX年以来,我们针对A型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累及升主动脉与主动脉全弓者采用升主动脉置换+升主动脉至颈部动脉搭桥+腔内支架封闭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夹层,目前共完成14例,成功率100%o针对主动脉夹层(或动脉瘤)主要累及远端半弓的患者采用右一左颈总动脉动脉搭桥+腔内支架封闭远端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夹层,目前共完成15例,成功率100机此外,采用无名/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技术完成TEVAR12例,技术成功率100%,无死亡,随访612个月,内漏2例。5、微创手术后局部麻醉镇痛新技术心脏手术后患者切口疼痛十分常见,常常严重影响患者生理与心理的恢复,而既往常规使用的全身使用镇痛药物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对于微创心脏手术患者,有效且副作用低的镇痛措施显得尤为必要。20XX年,我们对20余例微创心脏手术患者采用局部麻醉镇痛装置,并将其镇痛效果和安全性与传统镇痛产品比较,结果令人满意,该局部镇痛装置操作简单、镇痛效果好,无明显副作用。该前瞻性研究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WHO国际临床试验一级注册平台)注册。2.人才培养情况一、医师学习新技术情况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支持下,近3年来我科室医师新技术学习热情高涨,其中在微创方向新技术学习情况如下:1.复杂病变的微创二尖瓣成形新技术:20XX年-20XX年,全球著名的德国二尖瓣及微创心外科专家Patric教授、德国心血管外科学会候任主席Cremer教授、美国微创心外科专家周展东教授、瑞士微创心外科专家JaCobS教授,美国微创心外科专家、ISMlCS前主席Wolf教授等先后来我院访问,与王春生教授、魏来医师等就微创二尖瓣、主动脉瓣手术技术等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特别是在二尖瓣前叶脱垂、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次微创瓣膜手术等复杂微创手术方面提出很多新的见解。近3年来,王春生教授也多次出国参观考察,消化吸收国内外专家意见并不断摸索,目前已开展70余例复杂病变的微创二尖瓣成形手术,无转瓣膜置换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无反流加重需再次手术干预的患者。2 .达芬奇机器人全内镜冠状动脉吻合技术:20XX年6月,魏来医师赴美国华盛顿参加第11届国际微创胸心外科协会年会,20XX年7月,魏来医师与沈金强医师参加第3届国际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研讨会。通过进一步学习,掌握了达芬奇机器人完全内镜下冠状动脉吻合技术。回院后,己在猪心上探索了达芬奇机器人完全内镜下冠状动脉吻合实验。3 .骨骼化获取左乳内动脉技术:20XX年底,赖颖医师赴美国克利夫兰中心学习了骨骼化乳内动脉获取技术,该技术能更小的减轻乳内动脉获取时对胸壁的损伤。赖医师回国后不但自己应用于临床,而且带动全科年轻医生学习该项新技术,目前我科室80%乳内动脉获取均应用该技术。4 .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技术:20XX年8月,美国著名冠心病外科专家Puscas教授来我院访问,通过交流及观看其全动脉搭桥手术演示,并查阅大量文献,夏利民医师与魏来医师开展了应用双侧原位乳内动脉的全动脉化搭桥技术的研究,并于9月在我院首次成功应用于临床,目前已完成44例,成功率100%,该技术避免了大隐静脉远期通畅率低的弊端,避免了下肢切开,能明显延长桥血管的远期通畅率,且不增加任何费用,造福了患者。5 .内窥镜大隐静脉获取技术:20XX年5月,美国冠心病外科专家JameSKraft来我院访问并演示了国际上最新的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技术,该技术能大大减轻患者下肢创伤与疼痛,最大程度减少了感染等风险。通过学习,魏来医师与刘欢医师已完全掌握该技术,并开展了5例,全部取得成功。6 .全胸腔镜房颤射频消融技术:20XX年6月,美国著名的全胸腔镜房颤手术专家MitrUka教授来我院交流,王春生教授、丁文军教授、魏来医师等向他全面学习了如何在完全内镜下完成孤立性房颤射频消融手术,并在他的指导下开展了2例全胸腔镜房颤射频消融术。7 .弓部主动脉瘤杂交新技术:针对弓部主动脉瘤手术难度大、并发症率、死亡率高的弊端,王春生教授与符伟国教授学习国际最新进展,并多次到国外著名大血管外科中心实地参观学习,制定了XX医院主弓部动脉瘤杂交手术技术方窠。20XX年以来,两位教授密切合作,己成功为14余名患者开展升主动脉至颈部动脉搭桥+腔内支架封闭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瘤,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8 .主动脉腔内治疗新技术:主动脉腔内治疗手术中,分支病变和夹层远端破口的妥善处理一直是大血管外科的难点和热点,多年来符伟国教授及其团队潜心钻研,并开发出不少适合国人的新器械、新技术。如“开窗型”支架技术和夹层远端内膜破口封堵器的成功应用使部分原本需开胸手术的患者避免了开胸手术的痛苦和巨大风险,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二、派遣医师国内外学习情况略3年来共有50位进修医生来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进修学习,另有手术室护士及监护室护士共14人来我科进修。医师分别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山东、辽宁、陕西、云南、新疆、广东等19个省份,其中三级医院51人,二级医院13人。二、出院患者中外埠患者比例外埠省市患者比例20XX年59.46%,20XX年60.04%,20XX年1-9月60.88%。三、学习班、培训班开展情况1.20XX年7月,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二届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学习班,参加人数200人。1. 2OXX年6月,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三届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学习班暨国际微创心血管外科论坛,参加人数300人。3. 2OXX年5月,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四届“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学习班”暨“国际微创心血管外科论坛”,我科与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协会(ISMICS)合作,成为经过ISMICS认证的培训课程,参会人数达到为500人。4. 2OXX年7月,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国际二尖瓣成形艺术培训班,参加人数50人。5. 20XX-20XX年,共举办三次亚太地区血管外科腔内治疗新技术、新应用学习班。参加人数1500人次。6. 20XX-2OXX年,每年举办“中国血管外科论坛"(CEC),与该学习班并轨,以专家讲课与手术转播的新颖方式吸引了更多学员参加,平均每届累计培养学员1000余人。四、向外推广适宜技术情况作为国内最权威的微创心脏瓣膜专家,王春生教授已将微创二尖瓣置换术、微创二尖瓣成形术、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等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广东等多个省份30余家医院,为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在国内的普及和推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引领下,这些医院大部分已能独立开展微创心脏瓣膜手术,有的手术数量能超过每年100例,还有的医院甚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造福当地广大患者。作为国内最权威的主动脉腔内手术专家之一,符伟国教授创建了国内首家“腔内血管外科中心”,他将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新技术推广至全国47座城市的98所三级甲等医院。近5年来每年举办“中国血管外科论坛"(CEe),与该学习班并轨,以专家讲课与手术转播的新颖方式吸引了更多学员参加,累计培养学员4000余人。XX医院已经成为美国MedtronicaCOOK>Bard>Boston和Cordis公司在中国的血管外科腔内微创技术培训中心,接待与培训了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新加坡,以及全国各地的专科医生400余人。4、经费配套及使用情况实际到位资金情况(包括政府拨款及医院配套)。资金使用情况(具体使用的项目和额度,购买的设备情况)。财政拨款500万元,医院配套500万元,共100O万元,已全部到位。目前全部用于我科临床急需使用的医疗设备采购,共使用10146271元。详见下表:设备名称购置金额供应商到货验收情况已支付金额支付日期情况备注手术头灯¥380,000康迎已验收¥380,00020XX-07-23已结财政拨款手术头灯¥144,000兰德马克已验收¥144,00020XX-06-21已结财政拨款微创心外科手术器械¥256,000怀瑜已验收¥256,00020XX-08-20已结财政拨款人工心肺机¥1,637,800佛岚未到货¥1,637,80020XX-09-04未结财政拨款,设备科要求东院区启用时交货人工心肺机¥2,380,000普菲特未到货¥2,380,00020XX-09-04未结财政拨款,设备科要求东院区启用时交货人工心肺机¥2,980,000睿德未到货¥2,980,00020XX-09-04未结财政拨款202200元,医院匹配2777800元,设备科要求东院区启用时交货微创心外科手术器械¥788,471朗俊未到货¥788,471预付未结医院匹配,设备科要求东院区启用时交货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700,000康发行未到货¥700,000预付未结医院匹配,设备科要求东院区启用时交货呼吸机¥880,000德尔格未到货¥880,000预付未结医院匹配,设备科要求东院区启用时交货合计¥10,146,271¥10,146,271三、项目效果1 .医疗服务量(年门诊量、年专家门诊量、年出院患者数量、年手术量等)的变化。2 .服务效率(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平均术前等待时间等)的变化。3 .医疗服务质量(诊断符合率、治愈率、好转率、并发症发生率、I类切口感染率、疑难危重症比例和抢救成功率、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人均用血量等)的变化。4 .医疗费用(门诊均次费用、住院均次费用、门诊和住院的药品比例)的变化。5患者满意度的变化。6.其他方面。(以上可以表格方式填写)指标名称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1-9月年门诊人次2631426452275082874222256年专家门诊人次1814317214192671602012242年出院人数29142976299730522426年均手术量28352874285029452226平均住院日(天)Il13131313床位使用率(%)100100100100100平均术前等待时间(天)3.93.53.33.23.1诊断符合率()100100100100100治愈/好转率()95.495.896.196.396.4并发症发生率()7.67.27.67.47.1I类切口感染率()0.930.940.980.910.93疑难危重症比例()4550505055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