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docx
大自然的语言同步练习大自然的语言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字留意正确的一项是()A.冰雪溶化(r6ng)孕育(yun)翩然归来(PiGn)农谚(ydn)B.簌簌落下(shu)了解(jie)无影无踪(n)纬度(wei)C.衰草连天(shui)连翘(qiGo)层峦叠嶂(Zhdng)弋阳(yi)D.风雪载途(ZhGi)隧道(su1)头晕目眩(XUdn)窥见(kuT)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1)A.百感交急B.斤斤计较C.满院狼藉D.昂首阔步(2) A.得心应手B.迫不急待C.原形毕露D,令人喷饭()()(3) A.在所不昔B.谈笑风声C,难能珍贵D.记忆犹新()()(4) A.哭笑不得B.以物谕人C.入木三分D.花团锦族()3,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1)物候观测运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困难得多。()得多。A.灵验B.灵敏C.敏捷D.敏捷(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A.视察B.观测C.预料D.观望(3)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之谜,()了这些重大历史事务发生的时间。A,确定B.制定C.确定D.确定(4)影子戏,在这里产生了()的力气,它战胜了时间和距离,成为我们手中的一个驯服工具,为我们忠实地服务。A.神圣B.奇妙C.神异D.奇妙4 .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A.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顺,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B.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依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D.物候现象的来临确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5 .下列句子依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古代把大豆叫做“菽”,秦汉以后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在很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觉大豆的残留印痕。很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ABCD6 .下面是一则广告,有人对其中六处提出修改看法,这些看法分成四组,最恰当的一组是:()这个工厂经工程技术人员细心探讨设计,推出新产品彩色搪瓷浴缸,具有造型美观,瓷面光滑,色调艳丽,质量稳定,经久耐用等特点,适应中、高档宾馆、饭店及现代住宅志向卫生洁具。(1)“经久”改为“坚实”(2)“洁具”改为“用具”(3)“适应”改为“适宜作”(4)“志向”前加“的”字(5)“卫生”前加“的”字(6)“新产品”后加破折号A、(6)B、(6)C、(2)(3)(4)D、(6)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画人画鬼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筹”,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入骨三分”,则概括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今日这节课要学习他的名篇促织,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A.,。8 .o;“”。C.,:?D.o,一?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其次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顺,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句,这段文字是按依次解说事理的。(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答:(4)文中运用了、等说明方法。(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答:(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留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支配农事。杏花开了,就似乎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似乎在示意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起先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1)说明“据以支配农事”这句话的意思。答:(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答:(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推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7”,错的画“X”。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分。()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确定农事的支配。D.要留意视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答:(8)本段的说明依次是()A.时间依次B.空间依次C.逻辑依次(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立春过后,大地慢慢地沉睡中(A.醒悟B.醒悟;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溶化,草木萌发,各种花(A.次第;B.连续;C.接连;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燥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慢慢变黄,在秋风中(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无影无踪。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打算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留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支配农事。杏花开了,就似乎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似乎在示意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起先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1) .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2) .说明词语:无影无踪扃羽然(3) .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B.气候改变;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改变。(4) 两段文字的说明依次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5) 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三、课外阅读气候的威力(节选)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干脆、最常常的对手则是变化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恳求,又敬畏;既感谢,又恐惊,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事实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究竟有多大的威力!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她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遇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的威逼。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所终。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觉了他的尸体。大风的干脆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她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一88.3°C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一89.6°C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一94.5°C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逼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寒冷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化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打算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终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限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1 .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2 .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依据自己驾驭的气候方面的学问,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详细,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3 .本文采纳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纳的表达方式是,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4 .本文第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和,试依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5 .请依据对本文的理解,顺着本文的写作思路,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语言简明概括,过渡自然,60字以内)。大自然的语言1. C2. (1)AB(2)BC(3)AB(4)BD3. (1)B(2)B(3)C(4)B4. C5. A6. D7. A(一)(1)影响物候的其次个因素经度的差异(2)第一句话按概括到详细的依次解说事理。(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精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二)(1)依据这些来支配农事。(2)荣枯去来(3)据以支配农事。11杏花开了割麦插禾。11这样看来(4)传语示意唱歌(5) A.×B.C.D.×(6)B(7)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起先唱歌(8) A(三)1.BAC2 .无影无踪:这里指消逝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3 .A4 .时间依次;举例子5 .不行。以上状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1、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是:风大而猛、极度寒冷、变化莫测。2、答案示例:(1)新疆某些地区常年多风,当地居民合理地利用风能建立了很多风力发电站,为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夏秋季节多雨,往往形成洪涝灾难,给人民生活和当地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3、记叙(或叙述)这是为了说明南极风大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逼(或南极大风的威力,大意正确即可得分)4、举例子列数字这是为了说明南极气候极度寒冷。5、南极的气候的确显示出不同于其它大陆的威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南极气候将被逐步揭开奇妙的面纱,从而造福于人类。记鸟语林语堂到了日月潭,每一个毛孔都舒适起来了。毛孔可以泄汗,泄汗就可以使汗化气,汗化气即削减热度,所以这是一副自然冷气机。人身有三万六千毛孔,就有三万六千架的小型冷气机。所以出得汗,就爽快。避暑要诀,倒不确定在不出汗,是必要出汗时,汗出得来。你穿上洋服,挂领带就有十一层布封在脖颈上,把冷气机堵住,汗出不来,气泄不得,非造物之罪也。(外衣领处必是夹的,故两层,再翻领是四层;衬衫此处又翻领又为四,合为八,领带二,又加当中铺垫一层为三,故为十一,即十一道封条,不许泄气)假定不被封锁,清风徐来,轻轻吹过毛孔上小毛,就特别适意。若是不居山上而居城市,山风吹不到,是人为的,又非造物之罪也。领带之为物,乃北欧寒带演化出来的服装,与热带最不适宜。有时入乡随俗,不得不戴,真是无可奈何。这且表过不提,单说日月潭的鸟语。公冶长懂鸟语,这不是不行能,只是常人不大理睬而已。语言发源于诗歌,先有感叹吟唱,然后有文字语言。这是语言学上的Sing-SongTheory。世界文学史,都是先有诗歌,才有散文,所谓“诗亡然后春秋(散文)作”,原来是应当如此的。所谓语言,只是传达意思的方法。蜜蜂觅到好花盛开处,回来巢中向他蜂作特殊跳舞,报道消息,并指示花园方向,是一种语言。两蚁相遇于途中,交须一会,亦是传达的意思。所以中文说鸟语,不说鸟歌,是对的,是能特殊体会鸟类的生活。新近我家买几只鸡来养。有一早晨一小雄鸡突然学唱,负起他司晨的责任了。其声音嘶而促,绝不像大雄鸡的响澈。你确定想不到,这一唱,把笼中的小姐都发昏了,个个心里乱跳,发出温顺缱绻的声音,说“我在此地”。其声音,有母鸡呼小鸡的温顺,而却没有老母鸡的粗鄙。日月潭有各种野鸟。在晨光熹微、宇宙寂静,可恶的人类尚在梦寐中之时,众鸟可以逍遥自由无忧无虑她开他们的交响乐会。也许日月潭的鸟语可分四五种,而最特殊的是一种我所谓时哉鸟,唱的主调是“时哉时哉!”重叠的唱,而加以啊啾的啪喉音。那天我没听见子规鸟的“思归!思归!”不知有没有。我想春天应当有的。江浙人说子规的叫是弟弟哭他被继母迫死的哥哥,泣血而死,化为杜鹃,因为江浙音呼“哥哥”为“孤孤”。众鸟的语式不同,其中?也有:“快起来!快起来!”这是早眠早起很勤谨的一种小鸟,呼其同类,觅好虫吃。“臊!臊!害臊!”声音特别粗暴。这是一种厌世的岩栖高士,以为举世沉浊,不足与庄语,无疑的,他是黄老派的。“莫踌躇!莫要踌躇!可别胡涂!”声音特别轻细而婉约动人。其余还有仅发唧唧咄咄的短音。时哉鸟,唱的唯音特殊多,夹杂别的话,再以“时哉!时哉!”主题为结束。这样此唱彼和,隔山相应,鸟音渡水而来,以湖山为背景,以林木为响声,透过破晓的蓝天,传到我的耳朵来,自然成一部自然的交响曲。这是在庭院内以鸟笼养鸟所领会不到的气象,其自然节奏及安插,连他们的清寂停顿而后再来,都是有生气的,百鸟齐鸣的情形,也许如此。1 .文章第一自然段说明日月潭的气候是,这样写与鸟语的关系是,作者写领带的目的是,获得的艺术效果。2 .其次自然段文字不长,但涉及的内容特别丰富,涉及的体裁有,涉及的语言有,涉及的时空有,涉及的动物有,写这些的目的是O3 .从第四自然段起先才真正进入写鸟语层次,一共写了种鸟语,重点写鸟语,其用意是O4 .你还听到过哪些鸟的叫声?能否摹拟出它们的语言来?可不行以举出两三个例子?参考答案:1 .暖和偏热为写鸟语作了铺垫打算为写鸟语作注脚富有情趣、可读性强2 .诗歌、散文口语和书面语古代和世界蜜蜂和蚂蚁为写鸟语供应科学依据3 .五时哉鸟一是因为这种鸟的叫声特殊,二是作者有惜时感悟4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