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新冠感染俯卧位治疗专家建议(2023).docx

    • 资源ID:359805       资源大小:30.32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冠感染俯卧位治疗专家建议(2023).docx

    新冠感染俯卧位治疗专家建议(2023)一、俯卧位适应证与禁忌证二、俯卧位治疗的基本原则三、清醒俯卧位操作规范四、经典俯卧位操作规范五、俯卧位治疗期间的管理六、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974年,Bryan首次提出俯卧位通气(PPV)的概念。PPV通过改变患者体位使塌陷的肺泡复张,改善肺重力依赖区的通气/血流比例,减少无效腔而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膈肌运动方式和位置,利于分泌物的引流,进而改善氧合和廓清气道、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减少患者因氧合障碍导致的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和病死率。因此,该经典俯卧位治疗作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一种经济、符合病理生理特征的肺保护通气策略重要技术之一,广泛用于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1.D-19)重症或危重症在内伴有中、重度ARDS和重症肺炎患者的治疗。C0VID-19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人数持续大幅增加,迫切需要优化呼吸支持策略来降低插管率,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实现救治关口前移,以降低重症发生率与病死率。研究显示,对伴有低氧血症需接受鼻导管或氧气面罩、非重复呼吸面罩(NRBM)、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等无创呼吸支持的C0VID-19患者,辅以清醒俯卧位治疗,能有效改善氧合而降低插管率,从而改善预后。无论是经典或清醒俯卧位治疗,在适应证把控、安全性评估、实施方式选择与细节管控、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目前仍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流程。因此,结合上海市CoVID-19疫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制订了适合C0VID-19患者的俯卧位治疗技术实施规范,以加强管理,优化呼吸支持策略,以期切实有效降低重症发生率与病死率。一、俯卧位适应证与禁忌证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C0VID-19患者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适当的氧疗是治疗COV1.DT9患者的基本措施,并强调对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应当给予规范的俯卧位治疗,以改善氧合,提高救治成功率。因此,无论是接受氧疗(包括无创呼吸支持)还是有创通气的C0VID-19患者,均应创造条件给予清醒俯卧位或经典俯卧位治疗,前者可在普通病房进行,后者一般需在ICU内实施。(一)适应证1 .清醒俯卧位:在未吸氧时,患者一旦出现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94%和呼吸频率>22次min,可考虑实施俯卧位治疗。对需要通过鼻导管、氧气面罩、NRBM、HFNC或N1.PPV进行氧疗的患者,可根据其耐受性、安全性和舒适度实施俯卧位治疗。2 .经典俯卧位:对伴有中、重度ARDS需接受有创机械通气和(或)体外膜氧合器(ECMO;又称体外膜肺)治疗的重症或危重症COVIDT9患者,应在ICU内实施俯卧位治疗。(二)禁忌证应根据患者的疾病分型与病情演变特点,结合所在病区的实际医疗资源配置情况,来确定在不同病区实施俯卧位治疗的绝对禁忌证与相对禁忌证。1 .绝对禁忌证:即普通病房和ICU均不宜实施者。存在气道梗阻甚至窒息的风险;心源性肺水肿导致的呼吸衰竭;身体腹侧体表存在损伤或伤口而影响俯卧位实施;有颈椎、脊柱不稳定性骨折,需要固定;有青光眼或其他眼压急剧升高的情况;存在颅脑损伤等导致的颅内高压;存在明显的肺栓塞高危风险;急性出血性疾病。2 .普通病房不宜实施的绝对禁忌证,而在ICU严密监测下则为相对禁忌证:存在严重氧合障碍,氧合指数动脉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02)K1.OOmmHg或SpO2FiO214O;存在明显呼吸困难,呼吸频率40次/min;经皮氧饱和度无法实现准确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使用血管活性药(在充分容量复苏前提下,仍存在收缩压90InnIHg或平均动脉压65mmHg);神志异常或无法接受指令,不能与护理团队沟通,不能用语言或呼叫器呼叫帮助;自主行动困难或受限,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无法自主调整位置以获得舒适度或不能耐受俯卧位姿势。3 .普通病房和ICU内实施的相对禁忌证:伴有颜面部创伤、烧伤或骨盆骨折、多发伤伴不稳定性骨折;有癫痫经常发作等神经系统问题;存在过度肥胖(体重指数40kgm2);中晚期妊娠妇女;相关部位存在严重压力性损伤;型呼吸衰竭,除外慢性稳定的代偿期(PH值7.36)患者;有近期腹部创伤或外科术后或重度腹腔内高压;新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二、俯卧位治疗的基本原则实施俯卧位治疗,应针对不同患者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实施场所,制订目标方案,权衡利弊,加强监管,以取得最佳临床效果。(一)基本要求对于在普通病房接受氧疗的普通型或部分重型患者,若持续存在Sp0294%,且无禁忌证,应积极采取清醒俯卧位治疗;对于重症或危重症伴有中、重度ARDS患者,应在ICU内实施经典俯卧位治疗,以确保安全。(二)开始与结束时机及持续时间4 .开始时机:对符合适应证的患者,应尽早实施俯卧位治疗。5 .撤离时机:经临床充分评估,患者原发病情得以控制,肺部病灶呈吸收好转趋势,氧合情况明显改善,可考虑撤离治疗。清醒俯卧位:患者呼吸平稳,无需氧疗,Sp02能维持在94%以上。经典俯卧位:恢复仰卧位后氧合指数明显改善,PaO2FiO2>15Omm1.Ig且能维持6h以上。6 .需及时终止治疗情况:治疗24h后氧合未改善,甚至氧合指数迅速下降220%。治疗24h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进行性增高。治疗无法获益且出现相关并发症,尤其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时,如心搏骤停、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恶性心律失常、气管导管移位或脱出等。7 .持续时间:清醒俯卧位,每次持续时间应根据患者氧合改善和耐受情况确定,一般维持俯卧位24h后变换为仰卧位1.2h,再改为俯卧位,每天可重复36次,建议每天总治疗时间尽可能>12h。经典俯卧位,建议每次治疗时间尽可能维持12h以上。对于延长治疗时间可获益的患者,若耐受性良好,可考虑延长治疗时间。一旦出现明显并发症,则随时终止治疗。三、清醒俯卧位操作规范清醒俯卧位一般在普通病房进行,应严格把握患者指征,做好相关准备,严密监测实施过程,进行疗效评价,并做好应急处置准备。(一)操作前准备1 .患者准备:对符合条件的患者,治疗团队应事先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与宣教,说明治疗的作用、重要性及注意事项,取得理解与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 .病房准备:病房不应过度拥挤,床周围应保持Im左右间距,最好能使用床头床尾可调节升降的多功能病床。3 .物品准备:软垫(可用毛毯折叠而成)、床单、毛巾和枕头若干,紧急呼叫铃或呼叫器,氧饱和度监测仪、氧疗装置、吸引器和抢救车等。(二)操作规程清醒俯卧位可按五步法进行。(三)观察、监测1 .一旦患者转为俯卧位,应立即检查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氧饱和度情况,加强SpO2连续监测与定时巡查。2 .应关注患者胃肠道功能耐受情况,如口咽分泌物量、胃胀、反流等,避免发生误吸。3 .对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症及囊性纤维化等疾病患者,需特别关注痰液引流情况。4 .为患者提供触手可及的呼叫设施(紧急蜂鸣器、呼叫铃或手机等)。5 .只要患者能耐受,尽量保持俯卧位,也可在床上交替侧卧。(四)特殊人群实施清醒俯卧位治疗注意点1 .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器官功能储备下降,活动不利,应严格掌握指征,并按图1操作流程执行。老年患者清醒俯卧位时,使用HFNC较NIPPV的舒适度更好,面部压力性损伤和诡妄发生率更低。应注意预防眼部并发症,如眼压增加、角膜损伤等。越是高龄,越需加强气道管理,以减少气道并发症的风险。难以耐受俯卧位的患者,可尝试间断俯卧位或侧卧位,以减少疼痛相关并发症。合并营养不良较为普遍,应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搬动和更换体位时,动作应缓慢轻柔,避免医源性损伤。2 .妊娠患者:妊娠患者是俯卧位治疗的相对禁忌证,应根据孕期情况在产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除常规监测外,须加强胎心监测,以确保安全。妊娠患者俯卧位治疗流程,清醒俯卧位操作。俯卧位可采用鼓部和胸部支撑,以减少腹部压迫。在体位变化前后,应及时监测胎儿情况。A患者侧卧,面向氧气源。将床调整到头高足低位(反特伦德堡体位,约10。)。将23个枕头分别置于头部、妊娠子宫上方、骨盆水平(与耻骨联合对齐)及膝盖以下B帮助患者跪在两组较低的枕头间(当患者俯卧时,可调低小腿处枕头)。确保骨盆处枕头接触大腿。抬高床头C帮助患者向前俯卧于枕头I)降低床头但保持头高足低位。调整枕头,使患者舒适。确保妊娠腹部不受压。再次连接孕妇和胎儿监护仪3 .肥胖患者(体重指数230kgm2):4 需注意耐受性和发生压力性损伤;对无法耐受的肥胖患者,可考虑采用侧卧位;侧卧位亦无法实施的肥胖患者,可尝试翻身床。四、经典俯卧位操作规范(一)建立俯卧位治疗团队应建立由医师、呼吸治疗师、护士等组成的俯卧位治疗团队,职责分明,高效合作,以确保疗效和安全。其职责分工见表1。(二)操作前准备1 .患者评估:血流动力学,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可耐受体位变化。镇静状态,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治疗时,建议给予深镇静,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为一54分。人工气道,确认气管插管或套管位置,清理气道及口鼻腔分泌物;检查气囊压力,确保在安全范围2030cmH20,同时清理气囊上分泌物,减少误吸。胃肠道,实施俯卧位前Ih应暂停管饲,并评估胃残留量,避免反流误吸。其他,检查各导管是否在位通畅,并确认可否暂时夹闭;检查局部敷料是否需要更换;检查并记录易受压部位皮肤状况。2 .物品准备:翻身单(可承担患者重量且大小合适的床单)、方形与椭圆形泡沫辅料数张、头枕(软枕或马蹄形枕头)、23个圆柱形枕头、硅胶软枕数个。3 .患者准备:确定翻转方向,根据仪器设备连接及患者体位翻转的方便性,决定患者是由左向右还是由右向左进行翻转。将电极片移至肩臂部,整理监护仪各连接导线,并留足够长度便于翻转。夹闭非紧急管路(如尿管、胃管等),妥善固定各导管,防止滑脱,整理各管路方向与身体纵轴方向一致,并留足够长度便于翻转。(三)操作流程可采用徒手翻身法、信封法、更换床单法,考虑到安全性与方便性,目前多推荐使用信封法。1 .翻转流程:位于患者头端的医师或呼吸治疗师负责监管气管插管、呼吸管路和头颈部,协调团队行动。A将患者侧翻,并在下方铺清洁床单。B患者仰卧于床单上。将护理垫分别置于胸前、会阴部,吸水面朝向患者皮肤;将两个枕头分别置于胸部、骨盆、膝盖下方,另备两个枕头置于头端可触及的地方。男性患者注意避开生殖器部位。C将翻身单覆盖于枕头上(颈部以下),患者双手置于两侧紧贴身体。由位于头端的第一人固定患者的人工气道及呼吸机管路,其余人将患者身上、身下两层翻身单边缘对齐,将其同时向上卷翻身单至最紧,并固定其他导管。D由第一人发出指令,与其余人同时将患者平移至床一侧,确认患者及管路安全后,听第一人指令同时将患者翻转为90。侧卧位。E所有人同时将患者(由左向右或右向左)行180°翻转至俯卧位。F将患者头稍偏一侧,头下放置护理垫和减压枕,留出足够空间确保人工气道通畅,便于吸痰操作;气管切开患者需确保颈部悬空。确认胸腹部未受压,将肢体置于功能位。整理各导管在位通畅并固定。确认易受压处均已放置减压敷料或硅胶软枕2 .翻转后处理:3 .终止俯卧位:终止俯卧位前须再次确认气管插管或套管位置,清理气道及口鼻腔分泌物,并妥善固定好各管路和连接线。听第一人指令,同时将患者翻转为90。侧卧位,撤除身上的敷料及软枕,整理好病床,然后5人同时将患者(由左向右或右向左)行180°翻转至原有体位。重新整理并妥善固定各管路,并确认是否在位通畅。清洁颜面部,更换气管插管固定胶布,进行口腔护理。再次检查并记录易受压部位皮肤状况。评估是否需要调整镇静镇痛药物剂量,恢复管饲。五、俯卧位治疗期间的管理(一)生命体征监测1 .观察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及SpO2,翻身时将电极片安置于背侧,正确记录翻身前后上述数据。2 .密切观察意识及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等情况。3 .镇痛镇静管理,如患者躁动,遵医嘱适当镇痛镇静,提高耐受性与依从性,必要时加用保护性约束。4 .管路安全,加强观察导管刻度是否与俯卧位前一致,记录管路名称及置管长度,确保通畅,防止出现压迫、扭曲、移位、脱出等情况。(二)实验室指标监测经典俯卧位通气至少24h检测1次动脉血气分析,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检测频次;清醒俯卧位至少每日检测1次动脉血气分析,必要时增加频次;以防低氧未改善、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三)体位管理1 .注意患者体位,尽量保持中轴位,应用软枕支撑身体的主要受力部位,确保支撑方法正确,避免胸腹部过度受压。2 .应采用头高足低位(反特伦德堡体位),以促进静脉血回流、降低眼压,减轻面部水肿。清醒俯卧位时,床头轻度抬高10°即可,可采用海豚式体位(图6);经典俯卧位时尽量保持床头抬高30°,须密切监测患者耐受性,警惕并发症。(四)气道管理1 .俯卧位前需进行彻底的口腔护理,并鼓励患者主动咳痰,对不能主动咳痰者,操作前吸净口鼻腔和气道内分泌物。2 .加强体位引流排痰:重症患者卧床久、体能差、咳嗽弱,分泌物黏稠易聚集在重力依赖区和双下肺部位,俯卧位时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引流,应及时清除。3 .气道湿化:应依据环境温度、患者耐受性、依从性及分泌物的量与黏稠度等进行恰当的气道湿化。4 .酌情予以雾化吸入解痉、祛痰药。六、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一)颜面部水肿俯卧位时患者颜面部处于低垂部位,容易出现水肿。轻度水肿一般在转至仰卧位几天后便可消退。1 .给予保护敷料或垫高头部15°30°可减轻水肿发生。2 .若水肿严重,可根据皮肤恢复情况,确定除去保护敷料的时机,以免造成水肿部位皮肤撕裂伤。3 .俯卧位期间,如应用镇静镇痛药物易导致患者眼睑松弛、眼球凸出、眼睑和球结膜水肿等眼部并发症。应做好眼部保护,及时使用眼部保护贴、涂眼药膏等。(二)压力性损伤好发部位为胸部、乳房、生殖器、骨隆突处,如颤骨、下颌、器崎、膝部和足趾等,需要格外注意,尤其接受长程俯卧位治疗者,更易发生。1 .对于高风险患者,可增加间断俯卧位频次。2 .翻身时须对损伤好发部位进行评估,可选择使用聚氨酯泡沫敷料支撑。3 .至少每2h调整1次头部位置,使用各种俯卧位床垫、头枕可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4 .加强基础疾病管理,注重改善营养状态。(三)神经麻痹及损伤1 .肢体采取自然屈曲的功能体位,避免极度屈曲外旋,减少神经肌肉张力或损伤。2 .肢体位置应每2h调整1次,避免神经麻痹或损伤。(四)气道相关并发症常见并发症主要有口咽部出血、气道出血、梗阻、导管脱落等。1 .可采用集束化护理策略降低气道相关并发症。2 .在翻身过程中由专人负责气道管路,加强团队协作,避免出现管路脱出或移位。3 .如果怀疑气管导管堵塞或脱出,应立即评估与处理,必要时将患者转回仰卧位,重新固定或更换导管。4 .合理应用镇静药物,酌情使用肌松剂。(五)胃内容物反流/误吸1 .优先推荐采用幽门后喂养。2 .实施前Ih暂停管饲,评估胃残余量。3 .管饲速度一般无需调整,实施Ih后逐渐恢复原先速度,但须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呕吐、反流等情况,可考虑使用促进胃肠动力药、经鼻肠管途径喂养及适度抬高床头等措施。(六)心血管并发症俯卧位时,因腹内压、胸内压的改变可影响回心血量,可能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发生心跳呼吸骤停。1 .须密切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SPO2、动脉血气、呼吸机参数等,及时发现异常问题并处理。2 .一旦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未建立人工气道者,可立即恢复仰卧位并开始心肺复苏;已建立人工气道者,应先进行反向心肺复苏,直至治疗小组到达后恢复仰卧位,再继续常规心肺复苏。反向心肺复苏操作要点:3 按压部位为第7至10胸椎(手掌上缘平肩胛下线,掌根部置于后正中线),除颤电极片后前位放置(后侧为左肩胛下区,前侧为胸骨左缘第3至4肋间水平),操作要求同常规心肺复苏。4 立即呼叫相关人员到现场进行体位翻转。若已有人工气道,确保与呼吸机连接良好。翻转至仰卧位后应继续常规心肺复苏,再次确认各导管、导线未移位或扭曲。

    注意事项

    本文(新冠感染俯卧位治疗专家建议(2023).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