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二章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ppt
第二章 人际关系心理学 的基本理论,梅奥(E.Mayo,1880-1949),美国人,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代表作为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1933年创立)。从1927年至1932年间,梅奥和他的学生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芝加哥霍桑工厂作了一些列的实验,称为“霍桑实验”。,人际关系(人群关系论)梅奥与“霍桑试验”,照明实验,霍桑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实验对象:绕线圈班组。阶段一:实验组:不断改善照明条件。对照组:照明条件不改变。结论:原来认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结果是两组都在提高。阶段二:把两名女工单独安排在一个房间,照明亮度降低。结果:产量任然提高。原因:一是工人在特定条件下工作,认为是雇主对她们的重视;二是试验中管理人员与工人、工人与工人之间关系融洽。启示:照明条件远非人际关系重要。,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梅奥认为企业中的人首先是“社会人”,即人是社会动物,而不是早期科学管理理论所描述的“经济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和人们的相互关系。强调企业管理人员与其下属之间的交往关系,强调生产中的人的因素,其宗旨是提高生产效率。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和作用(工人之间形成的)。,“霍桑实验”:1927年,梅奥应邀参加并指导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有关科学管理的试验,通常称“霍桑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生产率提高的原因不在于工作条件的变化,而在于人的因素;生产不仅受物理、生理因素的影响,更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一、人际交往理论(一)符号相互作用论(二)场合交往论(三)自我呈现论(四)社会交换论(五)T组理论,代表人物:米德等。米德的代表作:心智、自我和社会(“mind,self and society”)。理论观点:1、个体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单元,强调符号和语言的作用。2、研究个体、群体、社会是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对此的反应。3、提出公式:刺激 符号的意义 反应。,符号相互作用论,亚运会运动项目图标,场合交往论,代表人物:康波(A.W.Comb)和斯尼格(S.P.Snygg)等。理论观点:1、交往中的个体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所面对的交往情境,二是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的交往行为。2、强调特定的情境、特定的场合、特定的人。基本单位是行动(在特定场合下产生的行为)。,自我呈现论,代表人物:戈夫曼(1959)等。理论观点:1、人们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也可称印象管理。2、呈现是一种手段,报答才是目的。(交往者把自己的形象呈现给对方,不但希望对方可接受自己,同时也希望对方对自己提出相应的报答行为,以便他的判断和决策。)3、人在交往中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和目的,人总是通过周密的计划,呈现自我,保持良好自我形象。,社会交换论,代表人物:霍曼斯(G.C.Homans,1985)等提出,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理论观点:1.人的交往的本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人们在交往时,尽量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扩大满意度,缩小不满意度。收益、报酬(reward)代价(cost)=后果(outcome)2.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公平和互惠方能是相互作用长期保存。,R/C=R/C,实现了公平分配,心理比较平衡,交往继续;R/CR/C,内疚感,想方设法采取补偿行为;R/CR/C,抱怨和愤怒等消极情绪,并会采取行动(减少投入)或中断交往。,T组理论,代表人物:勒温等在40年代出提出。理论观点:1、交往中的人们都是按角色来行事的,只是大部分人没有感觉到自己。(明白自己所担任的角色,所处的地位)2、交往的动机和目的,埋藏于无意识中。(提高对潜意识交往动机的感受。)3、努力使交往双方藏于内心的感情表面化,引起情绪上的共鸣,形成好感,达成默契。4、通过人际交往敏感性训练(T组)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二、人际特质理论,代表人物:舒茨(W.Schutz,1958年)提出,以人际需要理论为基础阐述人际关系的理论。理论设想:1、每个人有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包容需要(表现为希望和他人交往、交际,有与人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支配需要(表现为在权利上有要求控制别人的愿望)感情需要(表现为在爱情和友谊上同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2、依据人的三种需求和人际关系的趋向(主动型和被动型),可以分为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倾向:主动/被动包容型,主动/被动支配型,主动/被动感情型,人际反应特质理论,三、人际激励理论(一)需要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2E.R.G理论 3成就激励理论(二)归因理论 1海德的通俗心理学 2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三)期望理论(四)公平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现实需要,需要理论着重研究激励的原因,以及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等。,我的朋友们,学习者,E.R.G.理论,生存需要(生理、安全、归属、饥饿、渴、工资、津贴、物质工作条件等),相互关系需要(社交、尊重),成员发展需要(自尊、自我实现、创造),奥德弗提出,他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种。,相互关系需要(社交、尊重),成员发展需要(自尊、自我实现、创造),生存需要(生理、安全、归属、饥饿、渴、工资、津贴、物质工作条件等),相互关系需要(社交、尊重),成员发展需要(自尊、自我实现、创造),成就激励理论,提出者:戴维麦克利兰(D.McClelland),关注成就需要。理论观点:1、人在生理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还有权利需要、友谊需要、成就需要三种。2、不同的人对这三种基本需要的排列层次和比重是不同的。3、高成就需要人的特点是:事业心强、注重实际、敢冒一定风险。4、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造就出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才。,海德的通俗心理学,提出者:美国,海德(F.Heider,1944,1958),最早提出归因理论。主要观点:1、人有两种需要,一种是形成对周围环境的一致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每一个人都具备,由生活检验积累,因此叫通俗心理学)2、因果归因遵循“不变原则”,即特定的原因和特定的结果之间的关系。3、行为或事件的归因:内部状态(人的因素)和外在环境(环境的力量),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提出者:韦纳(B.Weiner,1971)。主要观点:1、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应包括三个维度: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 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1979年补充的)2、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的内容: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如心境等)、别人反应(如他人帮助),期望理论,提出者:弗洛姆(V.H.Vroom,1964),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主要观点:1、个体在有明确的需要,又有达到需要的明确途径,实现需要的可能性时,其积极性是最高的。2、激励水平取决于行为的期望与行为的效价的乘积。激励水平(M)=期望值(E)效价(V)3、影响激励的因素除了期望值与效价外,还有关联性(指工作绩效和所得报酬之间的关系)、报酬、能力和个人选择的特定行为方式等因素。,公平理论,提出者:美国,亚当斯(J.S.Adams,1965)。主要观点:1、该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做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侧重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2、人的社会活动是以自己的潜能同社会交换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个人期待公平结果为前提。,不公平(报酬不足),增加结果,减少投入,不公平(报酬不足),增加结果,不公平(报酬不足),满足(行为没有改变),公 平,公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