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老子的“道”“德”之意.docx
【讲义文稿】老子的“道”“德”之意极富中国文化特色的"德"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出现了21处,涉及治国理政方针、社会风尚培育、个人修养升华等层面。这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的重要性,也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指明了方向。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铸魂,充分展现"道德名城"的独特魅力。因此,梳理辨析老子的"道""德"关系,就成为我市打造"道德名城"的理论保障和支撑。春秋末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战国中期的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哲学思考,构成了道家思想传统的主要部分。历史地看,道家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在于:春秋末年、战国初期出现了一场极其深刻的政治社会变动,即所谓"礼崩乐坏",同时也酝酿了精神思想领域内新的发展契机,直接触发了诸子百家蜂起,引发了思想史上的"哲学突破"。道家哲学就是这次“哲学突破"最重要的成果之一。长期以来,虽然人们对道家思想的主旨和特征言人人殊、聚讼不已,但魏晋以来把道家思想概括为自然、无为的说法却影响深远。我们认为,"道""德"这两个概念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而"道德之意"乃道家哲学的理论基础与根本旨趣。史载老子是周朝的史官,"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史记)o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因为包括"道""德"两个部分即道篇和德篇,或者道经和德经,而被称为"上下篇"。道德经的思想主旨可以概括为“道德之意",而"道家”亦曾被称为"道德家"。需要说明的是,"道德之意"应读作"道、德之意",就是说老子是通过阐释"道""德"这两个关键概念而进行哲学思考的。老子哲学中的"道"与"德",明显经过了一次“概念化”的淬火与洗礼。这是一次"点铁成金”的转化,折射了哲学思考的必然性。老子赋予"道"以哲学意义,使之脱胎于日常词语而成为一个哲学概念。早先日常语义中的"道",指"道路"(引申为原则和规则)、说话(引申为思想和观念),但经过老子"点铁成金"的创造性转化,使其具有了万物本源、最高原则和究竟真理等多种意味,成为道家哲学乃至中国哲学中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概念之一。老子的根本创见体现于其对"无"的发现,并且通过"无"诠释了"道"。老子所说的"无",并非什么也没有的意思,而是针对"有"的反面,是对"有"的辩证否定,是指无形""无物""无名""无为"等。首先,"道"是"无形"的。老子认为,"道"作为究极概念(最局)本原、最局J概念和最Iw)原则),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道、不可名的。老子认为,道不可言,三不及道,名言和认知与道之间是相罔、相悖的关系。道不可言,言不及道,倘若"道"一旦被"道"(言说)出,"道"便不再是"道"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老子的"无名”理论还包含了政治哲学层面的意义,是对当时政治社会制度(礼乐制度)的无情批判。老子哲学中的"名",既指语言概念,也指名物制度。因为在老子看来,名物制度像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名"(语言概念)建构进来的,没有"名",万物无由出现于我们的思想世界之中,没有"名”的建构,礼乐制度及其依附于其上的仁义就不能不诉诸"名"。老子特别重视从"无为"角度阐释"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表达了他对无为而治的政治期望。"无为"的含义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针对"有为",即出于某种动机或功利支配下的社会政治行动而提出的批判性观点,其核心是否定世俗的干涉和控制的行为,是听凭自然的指引而行动的准则。老子"无为"政治哲学的核心观点就是:无须执着于"有为",应该根据"无为"原则,根据时势和人性的特点,灵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换个说法,如果说儒家推崇的教化、计划经济的模式属于"有为",那么道家追求的“自然"、市场经济的逻辑则是"无为"。老子还创造性阐释了"德”的概念,针对西周以来的"明德"(儒家继承了这点)传统,提出了"玄德"理论。"玄德"理论不仅包括政治哲学(匹配无为思想),也包括伦理学。"玄德"的"玄",指幽隐深远的意思,引申为难以把握和难以捉摸。就是说,老子构想出"玄德”的理念,旨在表明它是一种比"明德"更深远、更深邃、更基本的"德"。"玄德"与常识观念不同甚至相反:"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第十章);"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玄德"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就是不求回报,没有动机和功利,延伸来说就是自己有德于别人,但不认为自己有德,更不炫耀夸饰自己有德。这也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特点。在老子看来,"玄德"具有比通常所说的"明德"更深远、更深刻的意蕴。比如,孔子所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意思接近古代法典的"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而老子却说"报怨以德"(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似乎超然于德与怨的对立之上,"玄德"意蕴可见一斑。此外,"至智弃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无言无思,静以待时,时至而应"(吕氏春秋察今篇),恰好诠释了"上德不德"的命题。与"玄德"类似的,道德经中还有"上德""孔德"、"厚德""常德""大白""广德""质真""建德""至誉""归德""不争之德""真德""余德""长德""丰德""普德"等,以及庄子中的"天德""至德"等。这些修饰性词汇是对"道"之根本属性的阐释,是最为根源性的"德",是最高意义上的"德",是深远的"德",是包容、宽谅的"德",是谦卑、无我的"德",是纯朴、不争的"德老子奠定了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特征,"道德之意”乃是道家思想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庄子继承了老子衣钵,发展了老子思想。如果说道德经是"哲学诗"的话,那么庄子就可以说是"出自天籁"或"来自鸿蒙的歌吟",汪洋恣肆、天马行空、自由奔放,体现了"文的自觉”。庄子不但是哲学著作中的经典,而且是古典文学的杰作,滋育了中国艺术精神。此外,庄子还幽默风趣,议论新奇,旨趣华深,说理透彻,千载之下,罕能其匹。苏东坡说过,曾若有所思而不能言表,及读庄子,才知庄子先得己心。从思想上说,庄子可谓"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尽管学界认为庄子继承了老子衣钵而青出于蓝,但其很多思想是受到老子的启发和开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