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十四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docx
南平市“十四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前言5一发展条件6(一)现实基础6(二)发展环境10二'总体思路13(一)指导思想13(二)基本原则13(三)发展目标14三、空间布局17(一)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17(二)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带17(三)构筑六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群18(四)打造九个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19四'重点产业21(一)现代特色种养业21(二)农产品加工业24(三)休闲观光农业26(四)新兴农业产业27(五)特色优势产业28五、主要任务29(一)坚持夯实平台,提升农业产能29(二)坚持“三茶”统筹,促进高质量发展32(三)坚持三产融合,提升农业附加值34(四)坚持生态优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36(五)坚持改善设施,强化农业发展基础40(六)坚持建管并举,建设高标准农田42(七)坚持互联网+,推进农业信息化47(八)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力50(九)坚持规模经营,壮大农业新型主体52(十)坚持对外开放,拓宽农业市场54六、重大工程55(一)稳粮增效促进种业工程56(二)特色农业提质升级工程56(三)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工程57(四)智慧农业建设工程58(五)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工程58(六)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58(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59(八)全域绿色食品推进工程59(九)千亿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工程60(十)乡村振兴工程61七、保障措施62(一)加强组织领导62(二)加大投资力度62(三)实施项目带动63(四)开展试点示范63(五)强化检查监督64(六)优化发展环境64、/»刖5发展现代农业,既是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加快推进南平市现代农业发展,根据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特编制本规划。“十四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南平市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南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对南平“三农”工作的指示要求,特别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对南平工作提出的四个方面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赋予南平的新定位,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十四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突破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加注重挖掘农业特色优势,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提质增效,更加注重全域绿色发展,更加注重农民增收实效,突出新技术新业态引领作用,突出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创新,突出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构建,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等内容,优化“一区三带”空间布局,聚焦“五个一”优势特色产业,科学谋划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行动,构筑六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群,打造九个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千亿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统筹“三茶”发展,形成“10+N”全域绿色食品新格局,推动南平市特色现代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努力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一、发展条件(一)现实基础“十三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市上下坚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稳增长、促转型的战略举措,现代农业呈现稳步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南平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十四五”现代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生产稳定发展,20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80.97万亩,总产量117.82万吨。茶叶、果蔬、食用菌、中药材、畜牧、水产等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其中,奶类产量、家禽出栏量居全省首位,肉类、禽蛋产量居全省前列,为我国南方重要肉鸡产销基地,全省最大乳制品供应基地、重要商品猪调出区和禽蛋基地。推动茶叶、肉鸡、笋、粮油“四大百亿”产业集群建设,武夷岩茶获批全国首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国家级特色农业优势产业集群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4个、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省“最美休闲乡村”10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57元,年均增长率为8.6%。农业绿色发展加速推进。全力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探索“十大先行区”和“五节一循环”技术集成模式,全面确立了“一控两减四基本”农业绿色发展体系。完成畜牧业禁限养区调整划定,完成规模生猪养殖污染综合治理,规模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2%,农药、化肥使用量分别下降15%和14.06%,农业绿色发展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农业科技支撑显著增强。深化“南平机制”,建设科技特派员服务云平台,制定科特派标准,完善科特派学院。大力推广农业“五新”技术,建立“五新”技术示范片(点、基地)46个。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新增培育高素质农民1万名,新增科技示范户1.5万户以上。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探索“首席专家+领军企业+示范基地”三结合的集成创新模式,圣农白羽肉鸡祖代鸡培育国产化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推进市农科所省级农作物品种试验站、市区域性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武夷山市省级农作物品种试验站建设,建立省级农作物优质、特色新品种核心展示示范片点80个,示范面积2.8万亩,辐射带动优质稻示范推广200万亩。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日趋完善。农村确权赋权改革全面深化,全市1405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济合作社)完成赋码登记,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率达99.83%。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迅速,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工作,化解小农分散生产经营存在的“小农户与大市场”“小规模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推动现代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2020年,全市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流转总面积115.58万亩,流转率35.7%,位列全省第三。生猪、奶牛、家禽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99.6%、99.4%和99.5%0深入实施“五百工程”,五年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8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50个、农产品初加工中心151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9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向好。围绕打造“全域绿色食品”发展格局,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认证,组织开展例行检测、专项整治等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不断提升,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水平持续提高。全市“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675个,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28个,绿色食品189个,有机食品4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9个。主要农产品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6%。武夷山市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命名,顺昌县、浦城县、光泽县、延平区获得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命名,武夷山竹笋、顺昌柑橘、松溪茶叶、浦城水稻等4个县(市)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幅提高。组织实施连片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标准化池塘建设,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市建设改造高标准农田147.04万亩。深入实施农机购置和设施农业设备补贴政策,农业机械总动力235.9万千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8%;畜牧业自动喂料系统覆盖一半以上规模养殖场。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07万亩,比2015年增长350%。农业发展平台建设成效突出。齐心协力抓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2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0.3亿元,共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525个、面积200万亩。推进建瓯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武夷山市与政和县省级农民创业园,邵武市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与武夷山市、建瓯市省级农业科技园区,8个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为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创新平台和示范样板。专栏1:“十三五”时期农业发展主要指标指标名称计量单位2015年2020年年均增长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496.37587.143.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299.22329.76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2264185578.6粮食面积万亩373.64280.97省上核减产量万吨142.09117.82省上核减茶叶产量万吨6.807.933.1*水果产量万吨83.9048.93-10.2*蔬菜产量万吨198.10148.02-5.7食用菌产量万吨11.2715.316.3肉类产量万吨68.1086.915.0禽蛋产量万吨4.7511.1318.6奶类产量万吨9.8412.675.2*水产品产量万吨12.078.88-6.0农机总动力万千瓦228.55235.90.6注:*内数字为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全省下调。“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也应该清醒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不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劳动成本增加,农产品产销矛盾,多种因素造成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农业发展方式较粗放,农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土地流转困难,小规模农户经营耕地占主体,农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均有待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作用弱,农产品初加工多、深加工少,农产品知名品牌少。(二)发展环境“十四五”期间,南平市现代农业仍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发展阶段创造新需求。“十四五”期间,国家发展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转型升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市场潜能。新发展阶段推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品质消费、网络消费、绿色消费开始成为消费的主流,对农业升级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建立绿色生产体系等方面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这为南平市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新发展格局拓展新空间。“十四五”期间,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内需扩大为战略基点,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全面促进消费,为现代农业拓展了新的需求空间。对内将推动消费需求扩大,有利于增加特色优势加工农产品需求;对外将推进国内外两个市场同线同标同质,以大市场聚集全球要素,吸引更多国外居民到中国就业、居住、旅游、消费,采购更多中国商品,有利于增加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现代科技革命催生新业态。新一轮技术革命如火如荼,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基因定向转移、动物克隆等技术正成为新基因争夺和新技术竞争的制高点。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新型终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和应用,推动生产和服务的跨界融合,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应用、渗透和融合,催生生物农业、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农业大数据等众多新业态,涌现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众多新模式,为农业拓展功能、延伸产业链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也为培育和壮大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创造了优越的市场环境。改革开放深化释放新活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放管服”改革进入深化时期,将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以推动WTO改革和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抓手,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和全球化治理,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合作,推动现代农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形成,有利于现代农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释放现代农业发展潜力和活力。区位条件优化提供新支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国家支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福建具有多区叠加优势和对台优势。闽东北协同发展区的推进,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全省设区市中率先突破一千公里、铁路营运总里程位居全省第一,“南接北联”、“西进东出”的现代交通路网已经成形,沟通沿海服务中西部的战略地位推进的前锋平台作用愈发凸显,为现代农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提供了新支撑。“十四五”期间,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充满着机遇,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对南平市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新的挑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从国内看,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供给,从粗放型发展转变为集约节约型绿色发展,要素成本和环境成本持续上升,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为紧迫。从周边区域看,资源禀赋相似,市场发育程度相近,农业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相似,存在同质化竞争的区域格局。综上所述,“十四五”时期仍将是南平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尽管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和挑战,但现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没有改变。必须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努力创新发展模式,探索走出一条有南平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对南平“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特别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对南平工作提出的四个方面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赋予南平的新定位,按照市第六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为抓手,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厚植农业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强化农业科技、设施装备、人才、体制和政策支撑,推动“全域绿色食品”发展,加快形成适应发展新阶段、发展新格局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走出一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为建设新时代富美新南平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统筹农业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坚持协调发展。坚持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拓展功能,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与信息化融合,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构建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技术体系和政策体系,走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发展路子,着力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先行先试,深化南台农业合作,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统筹利用国内与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差异化发展、错位式布局,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增长点,增进人民的福祉,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三)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围绕建设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力争在稳定粮食生产、新型主体培育、农业产业融合、物质装备支撑、生态环境改善、智慧农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重点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全域绿色食品”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全市构建起更加健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420.16亿元、年均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903元、年均增长8.5%,现代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稳定281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和118万吨粮食产能,建设永久烟田40万亩,茶叶、果蔬、食用菌、笋干、烟叶(雪茄烟叶)、中药材、畜牧、水产等特色农产品保持稳定增长,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市场供给能力增强,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农业产业升级形成新格局。打造千亿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全面建成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5个农业产业强镇和2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市新型农业主体数量显著增加,新型农业主体主导、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物质装备获得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有效改善,标准农田中一等田比重显著提高,设施农业面积3.04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9%,农业领域物质装备显著改善,农业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绿色发展得到新提升。全面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规模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烟田地膜回收率和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率分别达到95%、90%、100%和45%,农药使用量减少6%以上,化肥使用量减少10%以上,病死动物实现无害化处置,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6%以上,全市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条件达到绿色食品标准250万亩以上,占全市耕地的70%,绿色食品认证数量达300个以上,形成“10+N”全域绿色食品发展新格局。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深度结合。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30亿元,休闲观光农业产值突破5亿元。农业对外开放呈现新局面。南台农业合作交流领域不断拓展,合作交流水平不断提高。深度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十四五”期间,农产品出口规模显著扩大,农业领域累计登记注册外商投资总额达到13.7亿美元。专栏2:南平市"十四五''现代农业发展指标指标名称计量单位2020年2025年年均增长(%)农林牧渔总产值亿元587.14714.355.0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329.76420.16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元/人18557279038.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4795.0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92953.0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96982.0累计“三品一标”个数个6758003.5专栏3:南平市“十四五”现代农业产量指标指标名称计量单位2020年2025年年均增长()粮食播种面积万亩280.97281基本稳定产量万吨117.821180.03茶叶产量万吨7.938.92.3水果产量万吨48.9352.01.2蔬菜产量万吨148.02155.51.0食用菌产量万吨15.3117.63.0烟叶收购量万担47.465.07.4肉类产量万吨86.91110.95.0禽蛋产量万吨11.1315.87.3奶类产量万吨12.67164.8水产品产量万吨8.889.82.0三空间布局(一)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南平最大的特色是绿色,最大的优势是生态。要坚持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字号”金字招牌引领作用,探索符合闽北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开展“五节一循环”引领性技术集成示范,率先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稳定,努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供给保障有力、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打造成为“闽江源生态经济区”。(二)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带“十四五”时期,全市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重点发展三条绿色农业发展带,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带:发挥山地生态优势,控制和治理坡地水土流失,发展茶叶、果蔬、食用菌、笋竹、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及反季节蔬菜和水果、温带型花卉、冷水性鱼类等高地农业,建设成为区域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带。沿江高效农业发展带:发挥闽江及其支流富屯溪、建溪沿岸等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严格控制乡镇工业、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养殖场及山塘网箱养殖污染,着力打造“水美经济”,发展优质水稻、健康养殖、亲水休闲康养等高效农业,建设成为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优良、竞争优势明显的沿江高效农业产业带。城郊都市农业发展带:发挥延平、建阳、建瓯等城市郊区的区位优势,以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发展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的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生态绿色农业、创意休闲农业、高科技农业,建设成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质量效益显著的城郊都市农业产业带。(三)构筑六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群“十四五”时期,全市积极引导农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空间布局,重点构筑六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群。粮油加工产业群:完善浦城、建阳、建瓯、武夷山等城市化地区现代粮油加工产业体系,提升“浦城大米”品牌影响力。在浦城、顺昌等地合理布局油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食用油精深加工产品。在浦城布局油菜产业基地,推动油用、饲用、花用、菜用、肥用等多元化融合发展。酿酒产业群:以建瓯、建阳、武夷山、政和、光泽、浦城、松溪为主体,推进酒类酿造产业集聚发展,支持建瓯白酒酿造产业做大做强,提高闽北特色的黄酒、果酒市场竞争力。茶叶加工产业群:以武夷山、政和、建瓯、建阳、松溪为重点,建设生态茶叶加工、茶食品及茶饮料生产等茶叶加工基地,提高茶叶精制加工比例,提升茶文化品味。积极开发茶多酚、茶氨酸和功能性保健食品。果蔬加工产业群:发展建阳桔柚和葡萄、建瓯锥栗、政和锥栗和吊瓜子等特色果蔬加工,建设一批优质水果加工和绿色蔬菜加工基地,重点开发果汁饮料、罐头等产品以及技术含量高的低温脱水蔬菜、冷冻或速冻菜、蔬菜汁等系列产品。食用菌加工产业群:在顺昌、浦城、邵武、建阳、延平、武夷山、光泽等地建设海鲜菇、灵芝、竹菰、茶树菇、香菇、黑木耳、姬松茸等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增强产业集聚和产品深加工能力。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支持开发菌类药物和保健食品。畜禽加工产业群:提高生猪、肉鸡、蛋品、乳品加工水平,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扶持发展牛羊兔和水禽加工产业。支持光泽、延平、建阳、建瓯、顺昌、浦城、邵武、政和等畜禽产品加工产业聚集,支持圣农、长富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四)打造九个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要求,全市重点打造九个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基地:执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守284.62万亩基本农田红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81万亩以上。支持武夷山、邵武、浦城、建阳、建瓯等国家产粮大县和水稻优势产区建设。竹笋生产基地:围绕丰产高效生态目标,建设以建瓯、浦城、建阳、顺昌、邵武、延平、武夷山、政和为重点的丰产竹林基地,“十四五”期间建设面积达到40万亩。发展以建瓯、建阳、武夷山为重点的鲜笋生产基地,2025年笋干产量(鲜笋折成笋干)达19.4万吨。茶叶生产基地:重点发展以武夷山、建瓯、建阳为主的乌龙茶,以松溪、邵武为主的绿茶,以武夷山、政和为主的红茶,以政和、建阳为主的白茶,支持武夷山全国生态岩茶基地建设,提升“武夷山大红袍”等公共品牌市场竞争力。2025年实现绿色生态茶园全域化,茶叶产量达到8.9万吨,名优茶产量比重占80%。水果生产基地:水果重点发展延平、建瓯、顺昌优质柑橘,建阳、建瓯、松溪南方葡萄、桔柚,光泽、邵武、浦城优质早熟梨、桃等优势落叶果和百香果、蓝莓、樱桃等优新水果,优化品种和熟期结构,建设优质水果生产基地。2025年果树面积达到2.08万公顷,总产量52.0万吨。蔬菜生产基地:蔬菜重点以建瓯、延平、建阳、浦城为主的上市型和鲜菜外调基地,以政和、浦城、建瓯、延平为主的高山蔬菜主产区,以建瓯、延平、松溪、邵武、光泽为主的设施栽培基地。2025年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7.6万公顷,总产量155.5万吨。花卉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延平百合、顺昌非洲菊、邵武和建瓯兰花、建阳玫瑰花,扶持邵武、建阳、延平、建瓯、顺昌、光泽、政和等绿化苗圃建设。2025年花卉苗木产业总产值达68亿元。食用菌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顺昌海鲜菇,建阳茶树菇,顺昌、邵武、武夷山、光泽竹荔,武夷山、顺昌姬松茸,浦城灵芝,松溪、浦城黑木耳,延平香菇,全面提升工厂化生产水平。2025年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7.6万吨,工厂化产量占总产量25%以上。畜禽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圣农肉鸡产业基地,长富和大乘奶源基地,顺昌、浦城闽北花猪、武夷黑猪等优质生猪基地,建瓯、武夷山、浦城、建阳的肉鸭、闽北白鹅加工型肉禽业,光泽、浦城、政和为主的上市型优质肉禽业,建阳、延平、邵武、顺昌等地蛋禽业。2025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42.7万吨,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96%o水产品生产基地:以在邵武、浦城、建瓯、光泽等7个水产品优势产区为重点,发展优势水产品,形成集育苗、养殖、加工和贸易为一体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基地。2025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8万吨,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提高到75%以上。四'重点产业(一)现代特色种养业现代特色种植业。粮食,按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和优质率的要求,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加大对种粮大户、产粮大县奖励扶持力度,抓好水稻、甘薯、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生产,大力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活动,提高粮食单产潜力,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水果,在稳定传统大宗水果生产基础上,扩大优良水果品种种植面积。茶叶,加快品种更新换代,优化茶类结构,推广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模式,加快发展生态标准化生产。食用菌,在稳定发展常规食用菌基础上,适度发展珍稀和药用菌类,推广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生产。竹笋,抓好低产竹林改造,开发、引进和推广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径竹、乡土竹种、名特优稀竹种,推广标准化栽培、定向培育、集约经营、基地化开发模式,提高竹笋的品质和竹林单位面积的效益。蔬菜,在稳定大宗蔬菜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设施蔬菜和高山反季节蔬菜,提高均衡供应能力。烟叶,合理改造和利用宜烟土地资源,提高烟叶质量和工业可用性,推动烟稻连片耕地轮作休耕模式,提升耕地地力。中药材,发展地方特色的道地中药材,推进名优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花卉,发展名优特观赏花卉、食用药用和工业用花卉,开发名优特新品种,推进花卉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现代畜牧业。优化畜牧产业结构,实现数量型畜牧业向质量效益型和绿色生态型畜牧业转变。稳定生猪生产,支持建设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和大中型生猪养殖场。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基本解决畜禽养殖面源污染问题。鼓励发展产业化程度高的奶牛、蛋肉鸡产业,打造圣农肉鸡千亿全产业链,扶持发展节粮型的牛、羊、兔等草食型畜禽。加强地方特色畜禽品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形成地方特色畜禽优势产区。鼓励发展养蜂业。开发利用饲草资源,鼓励养殖场(户)发展“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和人工草地,推广“粮草轮作”,促进种养良性循环。鼓励企业发展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养殖,并加强配套的饲料产品、原料、设备和添加剂研发生产。现代水产业。支持邵武、浦城、建瓯、光泽等4个水产万吨县建设,巩固和建设一批集约高效塘,推行标准化健康养殖方式,因地制宜拓展稻渔综合种养,开展大水面和山塘生态养殖,推广中华鳖、棘胸蛙生态养殖,泥纵、龙虾、中科3号、福瑞鲤、黄颗鱼等特色品种养殖。实施人与自然和谐的休闲渔业工程,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渔业和观赏渔业。现代种业。建设基础性、公益性育种科研创新平台,强化企业育种创新主体地位,落实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培育和推广一批优质高产、多抗广适、低损收获和适宜机械化作业、设施化栽培的新品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重点培育省级以上“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设一批种子生产基地。加大农作物、林木、花卉、畜禽、水产等珍稀、濒危、特有资源与特色地方品种的调查与收集力度,完善种质资源分类分级保护机制,新建和改扩建一批种质资源库(场、区、圃),加强闽北花猪、武夷黑猪等地方猪种保护和选育,建设武夷山九曲溪光倒刺鲍、建瓯建溪细鳞斜颌鲤、顺昌麻溪半刺厚唇鱼、浦城南浦溪半刺厚唇鱼、光泽西溪中华鳖和松溪河厚唇鱼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支持松溪百年蔗等珍稀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深度发掘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完善建设种子种苗质量监管体系,提升种业市场监管能力。(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围绕南平市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应时间,提高质量效益。果蔬、奶类、畜禽及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重点发展预冷、保鲜、冷冻、清洗、分级、分割、包装等仓储设施和商品化处理,实现减损增效。粮食等耐储农产品,重点发展烘干、储藏、脱壳、去杂、磨制等初加工,实现保值增值。食用类初级农产品,重点发展发酵、压榨、灌制、炸制、干制、腌制、熟制等初加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木竹藤棕草等非食用类农产品,重点发展整理、切割、粉碎、打磨、烘干、拉丝、编织等初加工,开发多种用途。烟叶烘烤,重点落实保湿增香烘烤技术,成熟采收、上部叶带茎烘烤和专业化烘烤,提升烟叶质量,彰显风格特色。提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品质,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要,把就业岗位更多留在乡村,把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重点支持产地新建或改造商品化处理中心和冷藏点,提升商品化处理能力。重点支持建设冷藏保鲜库、气调贮藏库、通风贮藏库、小型流动仓储保鲜冷藏运输设备,完善净化、预冷、分选、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设备。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加快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促进农产品多次加工,实现多次增值。发展精细加工,推进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清洁生产、智能控制、形态识别、自动分选等技术升级,利用专用原料,配套专用设备,研制专用配方,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系列化产品。推进深度开发,创新超临界萃取、超微粉碎、生物发酵、蛋白质改性等技术,提取营养因子、功能成分和活性物质,开发系列化的加工制品。推动圣农肉鸡千亿全产业链和粮油、茶叶、食用菌、笋4个加工百亿产业链建设,打造千亿生态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推进综合利用加工。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采取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推进稻壳米糠、麦萩、油料饼粕、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产品,提升增值空间。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水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布局加工产能,改变加工在城市、原料在乡村的状况。向中心镇(乡)和物流节点聚集,在农业产业强镇、商贸集镇和物流节点布局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就地增值,带动农民就近就业,促进产镇融合。向重点专业村聚集,依托工贸村、“一村一品”示范村发展小众类的农产品初加工,促进产村融合。创新农产品加工业态。推进农产品加工与销区对接,在产区和城市郊区布局中央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净菜加工和餐饮外卖等加工,满足城市多样化、便捷化需求。培育加工业态,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型加工业态。建设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在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和粮食主产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孵化中小型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和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整合现有的资源和政策,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开展信息、咨询、信用和融资等服务,使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成为创业服务平台。行动1: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计划千亿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计划:以圣农肉鸡千亿全产业链和茶叶、食用菌、笋、粮油4个加工百亿产业链为重点,力争到2025年实现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十百千万”目标,即食品销售收入超5亿元以上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0家以上,亿元以上食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00家以上,规上食品加工企业总产值达到100O亿元以上,从事食品加工的新型经营主体达到100oO家以上。建设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每年新建或改造蔬果产后商品化处理中心或单体蔬果冷藏库10个以上。到2025年全市蔬果产后商品化处理中心或单体蔬果冷藏库达到100个。农产品精深加工提质项目。引进一批畜禽肉品精深加工项目,建设禽蛋加工项目1个,新建屠宰项目1个。新建或改扩建一批食用菌精深加工、果蔬精深加工、粮油精深加工项目。(三)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发挥“武夷山”品牌优势,衔接大武夷旅游经济圈,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武夷田园小镇、武夷茶旅小镇建设,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健康养生农业。城郊创意农业。在延平、建阳等城市周边,发展集生产、科研、观赏、体验、娱乐为一体的城郊观光休闲项目,建设城郊型休闲农业。沿江水美经济。发挥闽江及其支流富屯溪、建溪水生态优势和“北山南水”地形地貌优势,大力发展“水美经济”,建设“水乡渔村”,发展休闲渔业和观赏渔业。山区森林人家。以各地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人家为重点,突出森林生态优势,发展集观赏、休闲、科普、探险、康体、健身等为一体的休闲森林。景区休闲农业。发挥武夷山等知名景区的品牌辐射带动作用,突出自然生态、田园特色、乡村民俗,发展集观光、休闲、养生、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行动2:休闲农业提升行动计划每年建设1个休闲农业重点县,打造2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建设5个美丽休闲乡村、5个休闲农业示范点。突出完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设施配套,打造精品工程。(四)新兴农业产业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生物育种产业重点发展主要粮食作物和水果、茶叶、蔬菜、食用菌等特色高产、抗病虫新品种,以及畜禽和水产品良种选育扩繁。生物农药产业重点发展微生物农药、转基因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兽用疫苗。生物肥料产业重点发展生物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基因工程药物、中成药及天然药物等产业以及以开发一类戒毒新药、骨关节炎特效新药、新型药用辅料。扶持农业新模式新业态。支持青年创新思维,大胆实践,创新创业,挖掘农业新功能、新价值,促进农业产业多业态复合、融合和创新,支持与互联网工具结合,鼓励打造农业分享经济、平台经济和体验经济,创造农业爆品、网红、IP。开展农业新模式新业态培训,重点支持一批农业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创业项目:专栏4:农业新模式新业态服务新业态:休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