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方案(2023年)(2024年).docx
-
资源ID:1842534
资源大小:121.90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云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方案(2023年)(2024年).docx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发布云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方案(2023年)的公告按照生态环境部2023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动态更新工作方案(环办环评函(2023)81号)要求,我厅组织开展了云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动态更新工作,更新成果已报生态环境部完成备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以公布。云南省生态环境厅2024年11月19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方案(2023年)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重要举措,是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的重要内容。按照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3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动态更新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办环评函(2023)81号)要求,对云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进行更新调整,优化全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提出本更新方案。一、调整原则坚守底线,保持稳定。以生态功能不降低、环境质量不下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突破为底线,优先保护单元的空间格局应保持基本稳定,重点管控单元的空间格局应与环境治理格局匹配,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应保持一定的延续性。依法依规,科学规范。以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相关规定为依据,落实“十四五”生态环境管理目标,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完善与全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立足实际,分类准入。落实国家和云南省最新要求,结合地方实际,聚焦生态环境特征、目标和问题,强化区域流域统筹,从优化空间布局约束、管控污染物排放、防控环境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差异化调整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二、调整结果(一)生态保护红线及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1 .生态保护红线和一般生态空间。衔接云南省“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联动更新生态保护红线,全省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3456.71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9.61%o全省共划定一般生态空间面积72510.93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8.92%。2 .环境质量底线(1)水环境质量底线。到2025年,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重点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饮用水水源得到有效保护,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明显上升,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11I类比例达到92.1%,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和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力争达到40%o(2)大气环境质量底线。到2025年,云南省环境空气质量稳居全国前列,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标,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lO)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得到有效控制,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20.5微克/立方米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8.8%。(3)土壤环境风险防控底线。到2025年,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安全利用水平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3%左右,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得到有效保障。3.资源利用上线(1)水资源利用上线。到2025年,全省年用水总量控制在177.0亿立方米以内。(2)土地资源利用上线。到2025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85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5709万亩。(3)能源利用上线。到2025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以上,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二)生态环境管控单元本次调整综合考虑了环境管理要求与区域发展需求,衔接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三区三线”划定等工作,以及水环境管控分区、大气环境管控分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分区调整结果,科学调整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3类生态环境管控单元。1 .优先保护单元。共387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8.53%,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和一般生态空间优先保护单元。2 .重点管控单元。共662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14%,主要包括开发区及工业集中区重点管控单元、城镇生活污染重点管控单元、土壤污染重点管控单元、农业面源污染重点管控单元、矿产资源重点管控单元、大气环境布局敏感重点管控单元和大气环境弱扩散重点管控单元。3 .一般管控单元。共129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2.33%,为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以外的其他区域。(三)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应保持一定的延续性,保持“省级总体管控要求一州(市)总体管控要求一单元管控要求”3个层级,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结合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区域生态环境主要特征、突出问题和环境质量目标,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更新总体管控要求和各管控单元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省级总体管控要求遵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云政发(2020)29号)执行。同时,省级层面制定了滇中城市群、重点高原湖泊流域、金沙江流域、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及沿边开放经济带等重点区域流域总体管控要求。州(市)总体管控要求和单元管控要求由州(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并发布。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级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和本次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调整结果,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加强成果应用,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底线约束和决策支持作用,保障全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附图:云南省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图附表:1.云南省生态环境管控单元调整结果统计表(2023年)2 .云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总体管控要求(2023年)3 .云南省重点区域流域总体管控要求(2023年)附图云南省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图省级行政中心地级行政中心县级行政中心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省级界地级界县级界比例尺1:3300000本图境界不作划界依据注:五华区盘龙区官茂区西山区云用r生态环境厅监制云南省生态环境工18砰估中心编制审图号:云S(2024)174号第6页共20页附表1云南省生态环境管控单元调整结果统计表(2023年)州(市)优先保护单元个数占国土面积比例(%)重点管控单元个数占国土面积比例(%)一般管控单元个数占国土面积比例(%)昆明市4244.727619.061436.22昭通市3340.40499.031150.57曲靖市2745.895522.95931.16玉溪市2749.68479.57940.75保山市1542.452919.40538.15楚雄州3048.99526.621044.39红河州3940.286311.281348.44文山州2441.68394.23854.09普洱市3044.71525.441049.85西双版纳州954.62176.62338.76大理州3645.16578.661246.18德宏州1544.912913.74541.35丽江市1558.00243.78538.22怒江州1276.08182.34421.58迪庆州975.61130.71323.68临沧市2443.01426.16850.83州(市)优先保护单元个数占国土面积比例(%)重点管控单元个数占国土面积比例(%)一般管控单元个数占国土面积比例(%)合计38748.536629.1412942.33附表2云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总体管控要求(2023年)管控单元适用对象生态环境管控要求全省全省1 .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政策,强化污染防治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按照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环境准入,强化污染物排放管控,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2 .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保护优良水体和饮用水源,整治不达标水体,统筹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3 .巩固提高环境空气质量,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和用地结构,加快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力口强“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加大机动车污染防治和扬尘综合治理力度,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4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对农用地实施分类管理,对建设用地实行准入管理,确定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对污染地块开发利用实行联动监管。5 .严守资源利用上线,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实施工业节能增效,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管控单元适用对象生态环境管控要求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优先保护单元按照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自然资发2022142号)云南省自然资源厅云南省生态环境厅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工作的通知(云自然资202398号)执行。后续若国家和省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管控政策发生调整,按调整后的管控办法执行。优先保护单元一般生态空间1.一般生态空间优先保护单元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参照主体功能区中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开发和管制原则进行管控,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控制,防止过度垦殖、放牧、采伐、取水、渔猎、旅游等对生态功能造成损害,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涉及占用一般生态空间的开发活动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没有明确规定的,加强论证和管理。2.暂未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自然保护地按照自然保护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重要湿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云南省湿地保护条例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的意见等进行管理;生态公益林依据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云南省公益林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天然林依据国家林业局关于严格保护天然林的通知(林资发C2015)181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厅字201939号)等进行管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依据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办法进行管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地下水管理条例云南省地下水管理办法等进行管理。3 .重点高原湖泊流域按照云南省重点高原湖泊保护条例、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九大高原湖泊“三区”管控的指导意见等进行管理。4 .一般生态空间中的永久基本农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云南省土地管理条例等进行管理。重点管控单元开发区及工业集中区重点管控单元L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项目审批严格落实国家和云南省相关政策要求。严格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置换相关政策,严管严控新增电解铝和工业硅产能。采取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提升高耗能项目能耗准入标准。持续加强产业集群环境治理,高起点设定项目准入类别,引导产业向“专精特新”转型。新建、改建、扩建“两高”项目须符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法定规划要求,满足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碳排放达峰目标、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相关规划管控单元适用对象生态环境管控要求环评和相应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环评文件审批原则要求。2.合理规划产业分区和功能定位,禁止不符合开发区规划要求的项目入区;合理规划居住区与工业功能区,在居住小区和工业区、工业企业之间按照要求设置环境防护距离及生态隔离带。加强污染防治,在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基础上,根据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降低排放强度。开发区及区内企业实现“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开发区按照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确保稳定运行,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强化企业环境风险防范设施设备建设和运行监管,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企业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监管机制。推进开发区生态化、循环化改造,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城镇生活污染重点管控单元1 .推进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全覆盖,加快建设完善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建制镇生活污水截流、收集,取缔城市建成区内生活污水直排口。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改造,加强污泥资源化利用处置能力建设。加快修复更新老旧管网,因地制宜稳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建制镇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推动处理能力向乡村延伸。2 .县级及以上城市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严格建筑工地施工扬尘监管,加强噪声、臭气异味、油烟、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防治。3 .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加快完善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置设施。4 .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水产品推广普及,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5 .以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沿江城市、重点高原湖泊流域城市为重点开展汛期污染防控,加快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在汛期前科学开展管网、污水预处理设施、调蓄池清掏工作,合理谋划污水调蓄设施及快速净化设施建设,推动雨污溢流口综合整治,降低城镇汛期面源污染,提高汛期污染防控能力。重点管控单元土壤污染重点管控单元L加强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源排查整治,强化监督检查,严格排放管控,实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控。2.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区域按照要求执行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以危险化学品生产、炼焦、铅锌矿采选和冶炼、铜矿采选等行业为重点,加强关闭搬迁后腾退地块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加快处理历史遗留冶炼废管控单元适用对象生态环境管控要求渣,全面整治固体废物堆存场所,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3 .鼓励工业企业集聚发展,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化解过剩产能等要求,有序搬迁或依法关闭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严格执行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等环境准入要求,涉重金属行业分布集中、产业规模大、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制定实施更严格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准入标准,依法关停达标无望、治理整顿后仍不能稳定达标的涉重金属企业。4 .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对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农用地依法采取风险管控措施,巩固和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5 .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内地块的准入管理,强化土地收回、征收和转让等环节联合监管,对暂不开发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6 .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环境监管,压实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全面履行法定义务,采取措施防止新增污染。加强企业拆除活动监管,防范拆除活动污染土壤。农业面源污染重点管控单元L围绕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2 .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农膜回收行动,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3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环境友好型作物种植规模。4 .加快开展重点高原湖泊流域农田径流污染防治,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推行生态种植模式,推广使用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精细农业等技术,严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肥作物种植,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矿产资源重点管控单元L推进矿产资源开发规模化、集约化和转型升级,推动绿色矿山建设,严格执行矿山最低开采规模标准,加强矿产资源绿色勘查开发。2.强化矿产资源开发污染综合治理,降低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严格采矿选矿废渣环境管理,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回收利用率。大气环境布局敏感、弱扩散重点管控单元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大气污染排放管控,严格论证新建、扩建钢铁、石化、化工、焦化、建材、有色冶炼等高污染项目,确保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管控单元适用对象生态环境管控要求一般管一般管控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基本要求,项目建设和运行应满足产业准入、污染物削控单元单元减、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管理规定和国家法律法规要求。附表3云南省重点区域流域总体管控要求(2023年)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管控要求滇中城市群总体管控原则: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分工有序、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依据滇中城市群生态环境特点,形成以“三江”“六湖”“三大水系分水岭”为骨架,以重点生态功能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和其他点状分布的重要生态空间为核心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1 .坚持滇中城市群内外生态建设联动,加快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积极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大哀牢山、轿子山、会泽黑颈鹤、元江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推动金沙江中游河谷水土保持区、红河河谷水土保持区、珠江源水源涵养区、金沙江一红河分水岭水源涵养区、牛栏江一南盘江分水岭水源涵养区的保护与修复,维护区域生态安全。2 .加强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严禁围垦河湖水域,开展湖滨带、重点湖库及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序迁出珠江源等重要水源涵养区内现有工业。提升农田、农村集水区河段滨岸植被面源污染截留功能,提高城市河段滨水植被的固岸护坡和城市景观功能。3 .深化跨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治,实施流域分区管治策略。在江河源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其上游,严禁发展高风险、高污染产业,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低水平扩张和重复建设,加大化工等行业关停整治力度。建立跨境断面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和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重点加强金沙江、南盘江、红河、牛栏江、黄泥河等省际跨界河流及普渡河、泸江、甸溪河、曲江、绿汁江等跨州(市)河流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沿线城乡污水管网建设,因地制宜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资源化利用,做好生活污水收集处理。4 .统筹“六湖”污染治理。坚持“一湖一策”治理思路,实施精准治理、系统整治。落实湖长职责,提高“六湖”保护立法质量,推动重点污染物减排工程落地实施,完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体系,重点构建湖泊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推进“四退三还”(退人、退田、退房、退塘,还湖、还水、还湿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恢复流域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管控要求生态功能。水质优良的抚仙湖坚持保护第一、治理为要、科学规划、绿色发展。水质较好的阳宗海继续强化污染监控和风险防范,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消除阳宗海珅污染风险,综合防治周边污染,加强开发区和农村生活“两污”治理。对污染较重的滇池、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坚持综合治理,提高湖泊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质量,加强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截污治污效果。滇池实施最严格的管控制度,严格控制沿湖岸带旅游设施和房地产项目。完善滇池精准治污体系,强化全流域精细化管理,提升污水处理系统与环湖截污系统效能。5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建立健全昆明、曲靖、玉溪、楚雄、红河5个州(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席会议机制,统一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启动及分级标准,实现跨区域联防联控。持续推进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污染深度治理,有序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强以柴油货车为重点的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等移动源污染防治。6 .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加强农用地保护与安全利用,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及修复,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依法加强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督促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依法落实土壤污染防治义务。7 .推进固废危废重金属污染联防联治。加强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从生产源头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推进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提升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强大宗固体废物堆存的污染防治,全面摸底调查和整治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加强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的监管,从源头杜绝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合理配置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能力。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强化对涉重金属行业企业的环境监管,推动涉重金属企业实现全面达标排放。在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地区严格执行重点重金属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建设绿色矿山,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大力开展粉煤灰、磷石膏、炉渣、冶炼废渣、尾矿等资源化利用。推动东川区、个旧市等重金属重点防控区域有色金属行业工艺改造升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点局原湖泊流域总体管控原则:重点高原湖泊流域重点应继续削减入湖污染负荷,保护和修复湖泊生态功能,加强流域空间管控,严格控制环湖开发强度,禁止新建化工、印染等高风险项目,加大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1.生态保护核心区是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体系的核心区域,是湖泊生态空间管控最严格的主导功能区,禁止开展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实现清零留白,恢复自然生态。全面退出无关设施,严格管控建设活动,严格污染防控与治理,加快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自然生态修复恢复,维护生态系统稳定。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管控要求2 .生态保护缓冲区以减少人口、产业、建设用地、污染物排放总量为目标,实行严格的管控措施,严禁开发建设活动,鼓励人口和产业有序退出,增强湖泊生态系统净化能力、调节能力和修复能力,最大限度降低入湖污染负荷,实现湖泊生态扩容增量。禁止人口迁入、禁止新增建设项目、禁止扩大建设规模、禁止破坏生态空间、禁止水资源浪费、禁止新增排污口(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除外)、禁止污水直排、禁止生产生活垃圾无序处置、禁止“大药大肥”方式种植、禁止规模化养殖。3 .绿色发展区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切实在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上发力,最大限度留足绿色高质量发展空间,积极探索符合湖泊流域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全力将绿色发展区打造成全省绿色高质量发展典型示范区、“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管控要求金沙江流域总体管控原则:金沙江流域重点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沿江开发规划和空间管制,统筹推进岸线开发利用、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廊道建设,确保一江清水流出云南。1 .禁止违法利用、占用长江流域河湖岸线。禁止在金沙江岸线保护区和保留区内投资建设除事关公共安全及公众利益的防洪护岸、河道治理、供水、生态环境保护、航道整治、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以外的项目。2 .禁止在金沙江干流、长江一级支流建设除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投资主管部门、省级有关部门批复同意以外的过江基础设施项目;禁止未经许可在金沙江干支流及重点湖泊新设、改设或扩大排污口。3 .禁止在金沙江干流、长江一级支流、水生生物保护区和长江流域禁捕水域开展天然渔业资源生产性捕捞。4 .禁止在金沙江干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禁止在金沙江干流岸线三公里范围内和长江一级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尾矿库、冶炼渣库和磷石膏库,以提升安全、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为目的的改建除外。5.建立金沙江流域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等大型水利工程的水资源调度长效机制,保障生态流量下泄,优化配置流域水资源,推进水系连通工程建设。6.实施好金沙江“十年禁渔”,推动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加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段)生态保育与恢复工作,加强对河流、湖泊、沼泽等自然生境和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提高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功能。禁止在赤水河流域安排重污染企业和项目,禁止在赤水河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布局对生态系统有严重影响的产业,禁止在赤水河干流和珍稀特有鱼类涧游的主要支流进行小水电开发。7.优化调整流域涉磷产业布局。推动长江流域磷化工及磷化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向安宁产业园区、禄丰产业园区、镇雄产业园区、会泽者海化工园区、宣威羊场化工园区等化工园区集中布局,新建、扩建磷化工项目必须布设在化工园区内。推进普渡河流域涉磷等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强化“三磷”企业污染防控,新增总磷排放的磷矿及磷化工企业,所在断面总磷超标的,实施总磷排放量2倍或以上削减替代。提高磷石膏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控水平,加大散小型重点涉磷行业监管,提升工业园区水污染集中治理水平。8.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提升沿江城镇、沿江近岸村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能力,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鼓励和支持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做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加强养殖投入品管理,限制使用化学药品,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管控要求推进生态健康养殖。9.上述条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不一致的情形,应当从其规定。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管控要求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总体管控原则: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持区域生态功能不退化,开发建设项目应积极避让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敏感脆弱、生态风险高的区域。1 .深入实施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计划,依托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及生态文明科教示范基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基地建设,加强梅里雪山一碧罗雪山寒温性针叶林区、云岭山脉寒温性一暖温性针叶林区、滇西北高原湖泊群、高黎贡山北段温凉性针叶林区等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整体保护。2 .加强野生动植物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禁止对野生动植物进行滥捕滥采,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珍稀濒危物种重要栖息地和迁地保护体系,推进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小区建设,开展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滇金丝猴、林麝等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及大树杜鹃、朱红大杜鹃、云南梧桐等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人工繁育和回归。3 .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监管和防控,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强封山育林,恢复自然植被。4 .加强区域污染治理。到2025年,兰坪县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8%,新改扩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应遵循重点重金属减量替代原则。5 .合理开发旅游资源,避免对区域生态功能造成不利影响。6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系统观测网络。沿边开放经济带总体管控原则:滇南沿边经济带应重点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连通性,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性;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提高生物安全水平。1 .维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退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应积极避让具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敏感脆弱、生态风险高的区域,在大气环境弱扩散区严格限制布局大气环境高污染排放工业项目。强化沿边开放经济带污染治理,提高制糖、橡胶行业废水处理水平。2 .加强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的保护,严格控制热区经济作物规模,减少对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的影响。应以生态系统原真性保护为主,减少对核心区域的人为扰动,修复物种走廊带,治理有害物种入侵。严禁砍伐森林和捕杀野生动物,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发展热带农业和生态旅游业。3 .强化沿边经济带生态建设。以南部边境生态屏障区为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退化林修复、退耕还林、湿地保护恢复等,强化边境生态安全建设。加强旗舰物种生境保护恢复,推动沿边地区生物多样性廊道建设,因地制宜科学构建促进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态廊道,着力解决自然景观破碎化、保护区域孤岛化、生态连通性降低等突出问题。合理布局建设物种保护空间体系,重点加强亚洲象等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保护管理,保护其栖息生境。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管控要求4 .在沿边开放中强化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加快推进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等绿色发展,充分发挥沿边地区区位优势,共筑沿边生态安全屏障。5 .严防外来有害物种入侵,严格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健全外来入侵物种联防联控部门协调机制,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完善外来物种入侵防范体系,构建外来物种风险评价和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农田、渔业水域、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监测、预警、控制、评估、清除和生态修复等工作。6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国际合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科学研究与相关技术的交流,建立跨境保护合作机制。强化沿边生态保护监管,加强沿边生态环境建设,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推进跨境生态环保合作,统筹防范沿边生态环境风险,维护边境生态安全。注释:滇中城市群空间范围为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4个州(市)及红河州北部的蒙自市、个旧市、开远市、建水县、石屏县、弥勒市、泸西县7个县(市);沿边开放经济带空间范围为保山市、红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怒江州、临沧市等8个沿边州(市);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空间范围为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市和德钦县、维西县,怒江州的泸水市和贡山县、福贡县、兰坪县,大理州的大理市和宾川县、剑川县、鹤庆县、洱源县、云龙县,丽江市的古城区和宁茬县、玉龙县,保山市的隆阳区和腾冲市,共5个州(市)18个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