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湾遗址:揭开甘青地区文明起源的面纱.docx
大地湾遗址:揭开甘青地区文明起源的面纱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邵店村东侧清水河谷阶地及南岸巨大的簸箕形山坡上,总面积约I1.O万平方米,当地人把这种中部略向内凹,坡度较缓而且宽阔的黄土地貌叫“大地湾”,遗址因此得名。大地湾遗址距今约7800-4800年,可划分为五个文化期:第一期属大地湾文化,第二至四期属仰韶文化早中晚期,第五期属常山下层文化,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大地湾遗址是我国罕见的经过科学划分和发掘的、跨越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大型遗址,为甘青地区的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证。见证中国北方从采集狩猎到早期旱作农业经济的演变。大地湾遗址是目前我国北方位置最靠西的早期旱作农业栽培与驯化中心,因位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其不同时期的经济形态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距今6万年时,大地湾遗址区域气候湿润,动植物资源丰富,即使完全依赖简陋的石英石片或碎屑工具进行采集和狩猎活动,先民仍然能过上比较稳定的生活。距今4.2万至3.3万年期间,气候环境恶化,食物极度匮乏,人口数量减少,石制品数量急剧减少。距今2万至1.3万年期间,陵着气候条件改善,大地湾出现了一种用玉石打制、可以装骨柄和木柄的细石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由此进入更为先进的采集狩猎经济阶段。距今8500至7700年,陇西黄土高原进入1万年来最为温暖湿润的阶段,大地湾一带由高级采集经济向早期栽培经济过渡。1980年,在大地湾一期遗存灰坑中发现了8粒黍的米粒。经科学家测定其与现代籽粒仍有较大差距,说明当时该地农业尚处于初始阶段,经济形态仍以采集和狩猎经济为主。距今7000年以后,随着气温和湿度的相对下降和人口压力的增加,单纯仰求于自然的生活方式渐渐难以为继,至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4900年),以种植黍和粟为主的农业经济成为当地先民经济生活的主体。大地湾遗址分别呈现了中国北方原始采集狩猎经济、先进采集狩猎经济、早期栽培经济与相对成熟农业经济4个不同发展阶段,不仅完整记录了所在区域距今6万年以来由采集狩猎经济逐步向农业经济过渡的人类活动历史,而且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北方从采集狩猎经济到早期旱作农业经济的演变过程。史前农业取得显著发展是中华文明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大地湾遗址中早期旱作农业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则为甘青地区文明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大地湾四期已处于部落向国家的过渡阶段。大地湾四期(距今5500-4900年)聚落从河边阶地向山地急剧扩展,主体部分面积达50万平方米,几百年时间内规模扩大了10多倍。对称结构、圈层状结构是此阶段聚落布局最大的特点:聚落主体部分在山上,以V区F400,E405和X区F901面积达200平方米以上的原始宫殿式建筑连线为对称轴,两侧至少有7个或7个以上的生活区。已经挖掘的V区和X区为宫殿区,为整个聚落的核心区;IX区为生活区与手工作坊区。山下部分I、II、III、IV和V1.H区为农耕区,属于边缘区。其中,F901是一座占地420平方米、保存较完整的多间复合式建筑,它是大地湾遗址中面积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房址。据测算,建造这样的建筑需要100个青壮劳动力382天一直不间断不间断的劳动才能完成。如果没有强大的社会公共权力,修建如此规模宏大、工程浩繁的接筑是难以想象的。建筑主体部分由主室、后室、侧室构成,主室前面连接敞蹙式建筑,它们的功能分别相当于古代宫殿建筑的堂、室、旁、夹和轩。在主室内中部偏前,与正门相对并与正门同处于南北中轴线上,有一个由泥圈围成的高于地面的蘑菇状灶台。礼记上说:“燔柴于大坛,祭天也;瘗埋于大折,祭地也,用骅犊。”落菊状灶台就是礼记里说的“大坛”,是燃烧祭天的圣火的祭坛。主室内出土一套量器,由条形盘、铲形抄、箕形抄、四把深腹罐组成且有准确的换算比例,这套标准量器是5000年前统一量制产生的见证;后室3件粗大的陶缸可能是用来盛装征收来的谷物的,是税收制度产生的肇始,是人们的行为了进一步规范被制度化的物证。主室前面连接的敞篷正是古代文献所说的“轩”,“堂”前设“轩”的格局,有“天子临轩”的意味。西侧室中发现11件叠在一起的大小相近的红陶钵,正如考古学者赵建龙所说,“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在这里集会并就餐的人,至少有11个之多。他应该代表11个小部落的首领。也可能是它管辖的11个村寨的首领”。可见,F901建筑是一处部落会堂,为大地湾乃至清水河沿岸原始部落的公共活动中心。大地湾四期发现的宏大聚落,突破了原始村落的限制,通过天的祭祀和统一的量制等,将分布于不同地域具备不同血缘关系和信仰的人群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统一,同时也产生了社会阶层初步分化的迹象,这些都昭示着大地湾四期已处于部落向国家的过渡阶段,是文明产生前的曙光。初显文明火花的彩绘和刻画文字。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分水岭,对文明的产生、传承和交流意义重大。大地湾遗址共发现36个彩绘和刻画文字,其中大地湾一期(距今78007300年)、大地湾二期(距今65005900年)各18个。因为无法辨别它们的读音与意义,长期以来,这些文字被学术界视为无法破译的原始密码。20世纪90年代以来,彝族学者将彝文中形态、结构上与西北地区的彩陶文字、安阳殷墟甲骨文相似或相近的字进行比较,释读大地湾、西安半坡等地出土的彩绘和刻画文字及甲骨文,揭开了长期笼罩在它们身上的神秘面纱。大地湾遗址出土陶文表达的原始意义大致分为以下五种场景:第一个是反映采集活动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第二个是反映狩猎活动与现象;三是反映建房、居住、出入活动;四是反映宗教活动;五是反映生殖崇拜。依据农业考古和环境考古,距今8000-6000年渭河上游先民过着以采集和狩猎经济为主、农业为辅的生活,而大地湾遗址一、二期彩陶文字,以词汇的形式记录了这段历史的整体面貌。然而,目前凭单个彩陶残片上的彩绘与刻画文字无法整理翻译出连读的句子,进而复原出采集狩猎生活的细节,所以大地湾陶文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但是它犹如黎明到来前的亮光,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前夜。苏海洋苏逸云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