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21-2035年)(征.docx
-
资源ID:1746929
资源大小:251.50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北京市昌平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21-2035年)(征.docx
附件1北京市昌平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212035年)北京市昌平区园林绿化局二。二四年八月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栽体,是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对森林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安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推进昌平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国家和北京市关于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的要求,昌平区组织开展了北京市昌平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生态优先、分类施策、统筹协调、实事求是的原则,紧紧围绕昌平区林业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深化落实昌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以下简称“分区规划”)、北京市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紧密衔接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客观评价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系统分析林地资源现状,科学谋划林地保护利用的目标任务,合理提出林地保护利用策略和措施,是昌平区未来十五年林地保护利用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范围为北京市昌平区行政辖区内所有林地和依法可用于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规划期限为2021年一2035年。前言1第一章规划背景1一、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1二、腌与抖戡2第二章总体要求5一、指导思想5二、嫩原则5三、嫩目标6四、空间布局6五、主要任务9第三章全面保护林地11一、明确林地边界,稳定区域绿色屏障11二、坚持用途管制,制止林地无序逆转12三、实行分级管理,规范林地保护13四、节约集约用地,减少占用林地13五、积极补充林地,维持动态平衡15第四章高效利用林地17一、优化林地结构17二、保障重点用地18三、利用资源19第五章高质量经营林地21一、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21二、提高林地质量22三、雪亍差别化窗里23四、加强林期口森林安全24第六章加强重点工程和能力建设26一、重点工程建设26二、加强能力建设28第七章规范林地外林木资源管理31一、理顺经营管理机制31二、规范林地外林木资源经营31第八章保障措施33一、加强组织领导33二、落实政策机制33三、强化规划管理34附图36附图1林地资源现状图3637附图2林地资源规划图第一章规划背景一、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一)基本情况北京市昌平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上一轮规划)规划的林地面积为83136.34公顷,基准年为2009年,期限为20102020年。上一轮规划目标任务:考虑到全区林业及经济发展目标,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总体目标定为“两增一平一减”,即林地总量适度增加、森林保有量稳步增长、公益林面积保持稳定、占用林地规模得到有效控制。(二)实施评价上一轮规划期间,昌平区围绕增资源、保生杰、提质量、促发展、惠民生的目标,积极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着力提高新一轮百万亩造林、京津风沙源二期等工程建设质量,高位推进''留白增绿”和“战略留白”,增加绿化面积,扩大环境容量。持续开展森林经营抚育和通道复绿提质,优化森林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森林生态服务能力,全面完成了上一轮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指标。上一轮规划实施使昌平区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取得显著成效,森林面积、蓄积实现了双增长,人民生活环境绿色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有力促进全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实施平原造林以及京藏、京新、京礼高速绿道及京张高铁和市郊铁路怀密线(昌平段)沿线的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工程,建立“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全面深化古树名木管理,积极推进公园绿地建设,绿色空间大幅拓展,森林生态保障服务功能持续提高。二是持续开展景观造林、森林结构调整等森林健康经营,深化落实退耕还林、山区生态公益林补偿,大力扶持“一花三果”(百合花、革果、板栗和柿子)发展,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管理,积极培育休闲观光、康养旅游等新兴产业,林产业转型发展初见成效。三是全面落实分区施策、分级保护、分类经营等管理措施,不断完善林地用途管制、使用林地定额管控、林地变更动态监管等制度,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新局面逐步形成,为新时期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二、机遇与挑战(一)发展机遇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更加严格保护管理林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森林既是水库、钱库、粮库,也是碳库”“稳步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昌平区坚定不移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好园林绿化资源,守护好京西北的绿水青山,持续完善林地管理体系,科学高效利用林地,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林地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京津翼协同发展要求更加集约高效利用林地。昌平区是首都西北部重点生态保育区,森林和林地资源是构建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全国科教新区、北京特色文旅休闲区、城乡发展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基础。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进一步优化绿色生态空间,建立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丰富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价值不断增长,深化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及城市空间结构,协同跨区域生杰廊道建设,助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区建设,推动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京西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要求建立山清水秀生态游憩相融的绿色空间。昌平分区规划指出,以西北部山区重要生态源地和生态屏障为基底,以三条楔形绿地为主体,以各类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要素为节点,通过河流水系绿廊绿带相连接,构建全区“一屏三楔七河多点”的全域绿色空间结构。“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提出,“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首都西北部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更加凸显。”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不仅刚性传导落实分区规划有关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全力推动全域绿色空间建设,而且合理规划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结构和布局,稳定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蓄积量,构建山清水秀生态空间格局,打造首都西北部生态屏障,推动首都花园城市建设。全面篇行林长制要求压实林地保护利用责任.北京市关于全面建立林长制的实施意见要求强化领导干部生态保护属地管理责任,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四级林长制责任体系。为实现林长制目标考核中森林覆盖率、林地保有量、森林蓄积量等重要指标,在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制度速设,完善管理机制,压实林地保护管理利用的主体责任。(一)面临挑战林地保护利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国土空间约束趋紧,林地空间不稳定,配置不尽合理,涉及园林绿化的相关部门较多,现有资源保护管理压力日益加大,仍存在缺乏政策、制度整合等方面的问题,亟待“多规合一”。绿色空间提质增效任务艰巨。昌平区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多样性不高、生态仍然脆弱,平原地区森林空间结构不尽合理、防护景观效益不高,城区大尺度绿化美化进展相对缓慢、质量和服务功能还有待提高,林地保护利用压力大,亟待需要林地保护利用的顶层设计。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公众对绿色生态产品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现有绿色生态产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民的需求,但仍存在绿色空间功能较弱、森林文旅服务不足的情况,亟待不断提升林地生产力,满足市民对绿色美好生活的需求。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昌平分区规划、“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的总体要求,突出昌平区域特点和战略定位,加强城区内部与外围郊野绿色开敞空间的渗透融合,严守生态红线,以明确林地管理范围、优化空间格局、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为导向,强化调控、统筹协调林地保护与利用,提高林地保护利用效率,科学补充林地,着力推进“首都西北部重要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一流的科教新区、特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区、城乡综合治理和坏调发展的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二、规划原则坚持“多规合一”。以“三调”数据为底版,有机衔接分区规划、园林绿化专项规划、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等相关规划,纵深推进“多规合一”。坚持合理布局。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林地保护与利用,明确林地保护利用方向、重点和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优化重组林地空间,保障重要生态空间,筑牢首都西北部生态屏障,塑造高品质人居环境。坚持全面保护。坚持应保尽保、能保必保的原则,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及林地保护制度,全面保护现有森林、林木、林地,夯实绿色空间结构。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守住森林和林地空间边界。坚持科学利用。施行森林面积占补平衡,保障重点工程建设,明确林地利用上线,节约集约使用林地。着力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提高林地利用效率,推进林地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坚持差别管理。根据昌平区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实行林地保护利用的差别化管理的匏略,强化山区生态屏障、平原森林景观、城市森林建设,因地制宜,实施林地分类经营、分级管控,落实森林面积占补平衡、稳中有升。三、规划目标建立和完善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的林地保护利用体系,优化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林地空间格局,形成总量稳定、动态平衡、合理利用的林地可持续发展态势,为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打牢坚实基础。到2025年,林地保有量不低于79100公顷,森林保有量达到52000公顷,森林覆盖率在48.6%以上。到2035年,林地保有量不低于79500公顷,森林保有量稳定在52000公顷,森林凄盖率稳定在49.0%以上。四、空间布局按照分区规划,落实''一轴一带一廊、两城一区多点”的空间布局,综合考虑立地条件、资源分布、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差异,基于构建全区“一屏三楔七河多点”的全域绿色空间需要,沿用上期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的功能分区,全区林地划分为山区水源涵养功能区、风景林生态景观功能区、山前暖带果树产业发展功能区、平原沙化防治功能区,确定保护利用方向和途径,实施差别化管理,发挥林地效益。(一)山区水源涵养功能区该区是生态水源涵养保护的主体区,应最大限度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保障生态水源稳定与完整。包括兴寿镇、流村镇、十三陵镇、延寿镇和南口镇、阳坊镇、崔村镇、南邵镇的中山、低山区域。林地保护利用方向:调整和改善林分树种结构和布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提高水源涵养林质量,以林蓄水、保水、护土、净水、增景。合理进行生态经济利用,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发展森林旅游与休闲产业。林地保护利用途径:大力实施天然次生林保护,深化落实山区生态林生态补偿。发挥山区资源优势,科学发展绿色种植、特色养殖和山水民俗旅游等特色产业,转移影响生态和水源涵养功能的产业。(一)风景林生态景观功能区该区是生态景观价值实现的主导展示区,在不损害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的前提下,引导自然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最大限度展示森林生态景观空间,满足都市居民旅游休闲的生活需要。包括十三陵镇、流村镇、南口镇、延寿镇、兴寿镇、阳坊镇、崔村镇、城北街道、沙河镇、百善镇、东小口镇、天通苑南街道的部分区域。林地保护利用方向:加强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历史文化及山水资源充分保护,合理推进郊野公园、湿地公园建设,通过树种配置和营林技术改造单一林分结构,持续丰富林相。充分利用山区优美森林景观、文化景观、地质景观等资源优势,助力发展文旅产业,漕加建成区绿色开放空间。林地保护利用途径:深入开展森林健康经营,积极开展森林抚育。大力培育风景游憩林和营建生态果品观光区,促进自然体验型生态旅游,推动林产新业态健康发展。(三)山前暖带果梢产业发展功能区该区是经济果树产业的主导种植区,在稳定现有果树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加大果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全区苹果产业集约高效栽培模式比例,建设高效节水的鲜果果园。促进林农创收增收,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包括城南街道、城北街道、南口镇、马池口镇、阳坊镇、南邵镇、崔村镇、兴寿镇、流村镇、十三陵镇等镇的山前区域。林地保护利用方向:充分发挥经济林生态效益功能,进一步加快林果科技、产品、组织创新,加强老果园更新,提高种植矮化苹果、樱桃、桃、梨等树种的比例。持续推进新优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培训、示范和推广。林地保护利用途径:调整果树产业扶持政策项目,细化完善扶持政策内容,提高政策普惠度。通过增施有机肥、枝条还田、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技术措施,实现产业控源减量提质的目标。充分发挥部门监督、管理、引导、服务职能作用,加强产地检疫、果品质量安全监测,不断完善食用林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保障食品安全。收集产业信息,建设产业大数据平台,对果树、花卉、蜂、林下作物等林产品的产、管、销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滚动等更新管理。寻找契机,打造昌平区域特色果品品牌,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开阔观光休闲采摘线路,拓展林产品功能,增加果农收入。(四)平原沙化防治功能区该区林地是防治沙化侵蚀、保护土壤,建设生态宜居环境的重要支撑区,应不断改进森林结构和增强林网功能,增加植被攫盖,提高土壤保持能力,持续提升城乡生态宜居环境质量。包括小汤山镇、北七家钱、天通苑北街道、霍营街遒、回龙观街道、龙泽园街道、史各庄街道全域,以及城南街道、马池口镇、沙河镇、东小口镇、天通苑南街道、阳坊镇、南邵镇、崔村镇、百善镇、兴寿镇等的平原地区。林地保护利用方向:完善平原、城镇生态绿网,加速治理沙化危害,建设和谐宜居环境。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和绿化建设,以乔木为主体,提高植被覆盖,提升绿量,推进生态、生产、生活空间融合。林地保护利用途径:加强平原造林、生态林养护,确保绿地完整,适时改造更新防护林网,在不超过采伐限额管理的条件下积极推进成熟用材林的更新。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夯实生态惠民基础。五、主要任务全面保护林地。围绕昌平分区规划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优化林地空间格局,明确林地管理边界。实行林地分类管理、分级保护,严厉打击违法使用林地,以及破坏森林、林木、林地行为,减少林地逆转流失。积极有序补充林地,将确定的规划造林空间落地上图,确保林地动态稳定。商质量经营林地。全面编制和施行森林经营方案,科学开展森林结构调整、濯木林改造和退化林修复,严格实施森林更新管控,保证森林覆盖率目标实现和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实行分等经营和分类管理,持续提升林地林木质量,发展林下经济,增强防灾液灾能力,积极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林地生产力。合理利用林地。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加强山区一般绿化,稳步推进泥石流多发区、岩石裸露区植被恢复。规范林地利用秩序,节约集约使用林地,优先保障重点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公众服务和重大基础设施、民生项目使用林地需求。依法依规支持城乡建设等其他项目用地。积极修复被毁和退化林地,不断提高林地利用率,扩大生态建设成效,全力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强化林地保护利用全过程管理。全面贯彻执行森林法北京市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规划的严肃性和执行力。坚持和完善林长制,严格督察考核,形成长效机制(I建立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相衔接的基础信息平台,全面落实森林、林木、林地一体化、精准化动态监测监管,推进综合治理现代化。第三章全面保护林地一、明确林地边界,稳定区域绿色屏障(一)明确林地管理边界坚持国土空间唯一性和地类唯一性,以“三调”成果为统一底版,以昌平分区规划、“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及永久基本农田核实处置成果为依据,遵循依法依规'实事求是的原则,综合考虑地类来源的合理性、合法性,科学合理、及时准确地明确林地管理边界。在全市划定的耕地保护空间(含永久基本农田及储备区,下同)范围以外,对现状为森林植被覆盖的土地,按照“应划尽划、应保尽保”原则,依法稳妥有序恢受林地管理属性。对于平原生态林、山区公益林等享受政府政策的森林资源,依法依规优先纳入林地管理。(一)优化林地格局合理配置昌平区林地布局,落实林地边界,明晰林地管理属性,稳定林业发展空间格局。引导优化林地保护利用区域布局和结构,明确林地保护利用发展方向和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多样性,筑牢首都西北部绿色屏障。(三)明晰林地管理职责建立园林绿化主管部门与规自、农业农村、交通、水务等部门林地保护利用坏作机制,落实属地及部门责任,依法严格控制林地转为非林地。依据批准的林地范围,按照林地落界条件和精度要求,全面核实林地空间,不重不漏地将林地界线落地上图,分解落实到各镇(街道),记载林地保护等级等管理属性。结合森林经营活动,准确掌握林地范围变化、相关国土空间规划的批烫实施及更新维护,及时更新林地界线,将林地落界成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二、坚持用途管制,制止林地无序逆转(一)严格保护公益林地全面落实公益林地的管护责任,不断优化完善公益林补偿机制,确保公益林动态稳步,质量不断提高。增强全社会对保护和管理公益林的重要性认识,严禁私自改变公益林地的性质,加强公益林管护,加强对占用公益林地的监督管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占用公益林地,除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市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民生建设项目、国防外交建设项目,以及符合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规划的建设项目以外,不得使用一级国家级公益林地。(二)强化商品林地用途管制规范商品林地使用秩序,在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条件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目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规模经营。加强商品林地的使用管理,规范引导依法依规开展出租、出让、转让商品林地、林木有偿使用,但不得违法将林地改为非林地。(三)严格限制林地逆转实施林地用途管制,严格限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依法履行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程序,并监督执行。严格落实占用林地定额制度,规范工程建设使用林地。规范林地转化为其他农用土地,依法依规转为耕地等其它农用地的实行林地进出平衡。禁止毁林开垦、毁林挖塘,不得挤占林地,禁止盲目毁林开荒,如有开垦种植、破坏的林地,要限期依法逐步还林。等工作,搭建营造林业工程管理系统和森林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系统,及时掌握林地和森林资源的现状和变化情况,全面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园林绿化向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融合化、立体化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北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较多的区域优势,积极与科研院所、高校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科技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加强园林绿化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绿。将引进和培养人才相结合,大力引进和培养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养护管理、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的人才,不断借鉴先进理念,提升园林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管养水平。定期对基层林业队伍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基层人员的技术水平。第七章规范林地外林木资源管理一、理顺经营管理机制(一)厘清资源情况将林地外重要林木资源,按公园绿地、水库周边、河道两岸、农田林网、城镇周边,以及国家、市级古树名木等不同类型,纳入国土变更、园林绿化资源普查等专项调查工作,建立包括资源类型、生长状况、管理属性、地块属性、变更情况等信息在内的林木资源专题数据库,及时掌握林地外林木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动态变化情况。(一)窕善调整机制结合昌平区森林资源管理的特点和实际,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园则园,围绕城市空间结构和绿色空间结构建设的总体布局,健全林木资源管理制度,建立重要林木资源用地调整长效机制,有效保护重要生态区位的森林、林木资源。实事求是将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敏感、生态价值高的区域,通过年度国土变更,逐步调整纳入林地管理,增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完整性。二、规范林地外林木资源经营(一)防护林和特用林统筹开展防护林建设。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绦合治理理念,合理布局防护林带的走向、间距和宽度,优先选用树体高大美观、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的乡土长寿树种,加快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护路林、护堤护岸林等防护林的更新改造、缺失修复、景观提升,织补绿色空间,打通生态廊道,营造林、田、水、路相结合,开合有序的绿色空间,实现道路林荫化、河渠风景化、农田林网化。充分发挥特用林多功能效施。实施保护为主、分类经营,积极开展北京国际友好林等风景林的森林抚育和更新改造,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及时掌握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的生长状况,防虫、防火、防雷击,开展古树名木养护塞壮,有效保护珍贵珍惜物种资源和历史文化。严格执行北京市绿化条例有关规定,划定城镇林木养护等级,明确管理责任,规范开展景观维护提升,保障生产生活运行安全。加强实验林、环保林等其他特用林的养护管理,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协同发展。(二)经济林和用材林创新规范特色经济林产业。充分尊重农民、企业等经营主体意愿,引导科学选择搭配特色树种、品种及栽培模式,支持集约经营。加大对“京字号”产品种质资源的推广应用,鼓励经营主体创建果品、苗木、花卉等新品牌,支持开展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倡导建立稳定的多方利益联结机制,支持林果、园围的繁殖培育、加工销售等传统产业与采摘观光、生态休闱等新型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优质高效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建设。引导栽植丰产优质用材林。充分尊重经营者意愿,鼓励培育珍贵树种。加大用材林定向集约经营力度,实施中幼林抚育和低质林改造,加快形成大径级用材林,推广大径材套种乡土珍稀树种、林下养殖等“立体复合经营”模式。合理利用用材林的生态区位优势,完善市域绿色空间体系,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第八章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实施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I)把实施规划纳入政府工作中,强化规划执行力,充分发挥规划在林地资源管理中的引领作用。统筹部门协调。明确区园林绿化、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昌平分局、农业农村、水务等相关部门的任务分工,强化部门联动,严格规范林地管理,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运转高效的林地保护管理工作机制。规划实施中遇到重大事项及时按程序报告,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落实主体责任。区政府要度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管理主体责任,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规划一经批复,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将森林覆盖率、林地保有量等规划目标纳入林长制目标考核体系。明确区园林绿化、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昌平分局、农业农村、水务等部门的责任,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制止违反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行为。二、落实政策机制落实规划实篇政策制度。贯彻落实北京市林地保护利用的政策措施,加强林地林权管理,规范林地林权流转行为,不得非法改变林地用途和毁坏森林、林木、林地。稳定投入机制。加大生态建设财政补贴投入力度,楫定资金投入,拓展资金渠道。提高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等生态脆弱和生态区位重要区域林地的资金投入,防止毁林和森林退化。按照造林举度落实退化林地修复、补充林地造林的建设经费。确保规划编制、林地落界、规划实施、监测评价、数据管理以及林地执法监管、管护等资金投入。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补充林地和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三、强化规划管理加强规划衔接。加强规划与北京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昌平分区规划的衔接,并与交通、水务、文化旅游、农业农村、民政、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部门的相关规划相协调,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将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层层落实,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编制本辖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落实规划审批管理。规划经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审查同意后,由区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建立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定期评估制度,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规划定期评估结果,确需对规划进行修改和调整的,履行原规划编制审批程序。强化规划实瘟监测监管。依托国家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和北京市园林绿化智慧管理平台,优化完善集资源现状与规划信息于一体的林地保护利用“一张图”,构建涵盖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修编全流程的管理系统。开展园林绿化资源专项和年度等调查监测,完善林地空间与调查监测数据同步更新机制。健全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衔接、协调机制,推进规划数据与其他行业部门的共建共享,提升规划的服务能力。营造良好氛围。利用多种媒体,广泛深入地讲好林业故事,深入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的政策解读、舆论引导工作,增强全社会自觉保护林地、合理利用林地的意识。鼓励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森林自然教育和生态体脸等活动,推动生态产品富民利民,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实现全民共建、全民共享、全民受益。3631附件2北京市昌平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212035年)的起草说明一、制定背景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是林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属于国土空间规划的专项规划。是保障林业发展空间、实现林地科学经营管理、提高生态建设成效和森林综合效益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战略性、统筹性、基础性、约束性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林地保护利用等相关专项规划。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行动。是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赋予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职责、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基础工作。是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制定林地保护利用的政策依据。二、主要内容规划是紧紧围绕昌平区林业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阐明了规划期内昌平区林地保护利用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空间布局和主要任务,规划共八章二十六节。三、其他报市园林绿化局审核、完成区政府相关审批程序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