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技术规程.docx
全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技术规程(试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二O二三年五月I范围I2规范性引用文件I3术语和定义33.1 林草生态综合监测33.2 图斑监测43.3 样地调查43.4 监测数据橘合44总则44.)目的和任务44.2 对象与时点64.3 技术路线64.4 技术要求65准备工作105.1 组织准备105.2 技术准备1053资料准备105.4 装备准备I1.6底图制作116.1 DOM制作116.2 调查监测范困确定126.3 定期阔查成果融合127图期»1137.1 监测内容137.2 变化图斑提取147.3 验证核实167.4 数据更新177.5 专题数据库生成188样地调查198.1 抽样设计198.2 森林样地调查218.3 草原样地调查408.4 湿地样地调查518.5 荒漠化/沙化样地调查588.6 石漠化样地调查599数据库建设619.1 基本内容619.2 数据组织619.3 数据库部署629.4 命名规范629.5 数据建库63IO数据处理与统计6410.1 数据处理6410.2 数据统计6511召价68I1.I林草资源分析评价6811.2林草生态状况评价7212调查监测成果7412.1 数据库7412.2 统计表74123图件7512.4 成果报告7513质量检查7513.1 准备工作检查7513.2 调查质址检杳7613.3 数据检查验收7613.4 质量综合评定76参考文献78附录I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全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的总则、监测内容、监测方法、质量检查、分析评价和产出成果等。本标准适用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林草生态综合监测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GB/T39612-2020低空数字航摄与数据处理规范GB"38590-2020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GB"38582-2020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GBzT35377-2017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33027-2016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GB/T15968-2016遥感影像平而图制作规范GB/T30363-2013森林植被状况监测技术规范GB<27647-2011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规范GBZT27648-2011重要湿地监测指标体系GBfF26424-2010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24255-2009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GB/T17296-2009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GB20483-2006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GB/T12329-1990岩溶地质术语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1.Y/T3321-2022草原生态价值评估技术规范1.Y/T2908-2017主要树种龄级与龄组划分1.Y/T2899-2017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1.Y/T2794-2017红树林湿地健康评价技术规程1.Y/T266I-20I6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枫香1.Y/T2660-2016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木荷1.Y/T2659-2016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桦树1.Y/T2658-2016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株树1.Y/T2657-2016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柳杉1.Y/T2656-2016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冷杉1.Y/T2655-20I6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云杉1.Y/T2654-2016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落叶松1.Y/T2264-2014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杉木1.Y/T2263-2014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马尾松1.Y/T2262-20I4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云南松1.Y/T2261-2014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湿地松1.Y/T2260-2014立木生物量模型及碳计量参数一油松1.Y/T2241-2014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规范1.Y/T2084-20I3国家级公益林区划技术规程1.Y/T2012-20I2林种分类1.Y/T1957-2011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处理统计规范1.Y"1954-2011森林资源调查R星遥感影像图制作技术规程TDzT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NY/T1579-2(X)7天然草原等级评定技术规范NY/T1233-26草原资源和生态监测技术规程NY635-2015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HJ442-2008近海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623-2011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HJ1172-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生态系统质量评估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自然资办发(2020)51号)全国草原监测评价工作手册(2021年)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规定(2019年修订)岩溶地区石漠化调查技术规定(2021年修订)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林草生态综合监测integratedmonitoringofforest,grass1.andandtheeco1.ogica1.conditions指森林、草原、湿地资源及其生态状况调查监测,以及荒漠化;沙化/石漠化监测的总称,又称林草湿荒监测。3.2 图斑监测po1.ygonsmonitoring以图斑为单元,采用遥感判读和地面核实相结合的方法,监测图斑变化,更新图斑属性,获取各类林草湿资源与荒漠化/沙化/石漠化面积、分布及其动态变化信息的过程。3.3 样地调查SamP1.ep1.otsurveying以样地为单元,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判读相结合的方法,调查更新样地(样方)、样木因子,获取各类林草湿资源储量、质量、结构和荒漠化/沙化/石漠化状况及其动态变化信息的过程。3.4监测数据耦合monitoringdatacoup1.ing以图斑监测和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抽样回归和关联耦合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样地调查数据和图斑监测数据耦合,实现林草资源调查监测数据以点推而、点面衔接的过程。4总则4.1 目的和任务准确掌握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林草湿资源的种类、数量、结构、分布、质量、功能、保护利用和荒漠化/沙化/石漠化状况及其消长动态和变化趋势。每年产出林草湿资源与荒漠化/沙化/石漠化现状及动态变化,每5年评价林草湿资源及林草生态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科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林草资源监督管理,、林长制督查考核、编制林草发展规划、防沙治沙与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等提供决策支撑,为实现林业草原国家公园“三位一体''高质量融合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施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推动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信息服务。具体任务包括:a)建立健全全国林草湿荒调查监测评价体系,完善调查监测评价技术标准规范。b)开展林草生态综合监测“图数库”和上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的变化图斑对接,形成本年度的调查监测本底。c)开展图斑监测,包括林草湿荒图斑变化遥感判读、验证核实、数据更新,获取林草湿荒的种类、数量、分布现状及其变化数据。d)开展样地调查,包括林草湿荒样地判读、样地测设、因子调查、样地所在图斑信息核实等,获取林草湿荒的储量、质量、结构及其变化数据。e)开展数据库建设,完善林草湿荒图斑监测和样地调查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工具软件和管理平台,提升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数据处理能力。f)开展统计分析评价,产出林草资源现状、动态和生态状况评价数据,编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成果,完成相关专题分析。g)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重点推进林草湿荒体化调查监测抽样设计优化、林草生态评价指标和综合监测方法研究,加快推进新技术、新方法应用试点及基础计量数表建设。4.2 对象与时点调查监测对象为林草湿资源和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包括:林地、草地、湿地及其附着的森林资源和草资源,其他土地上的林木资源,荒漠化/沙化/石漠化监测范围内的土地退化状况。年度监测截止时间点为每年12月31日。4.3 技术路线以上一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为本底,对接最新林草湿荒图斑,形成林草生态综合监测的图斑监测底图:以图斑为单元,统开展基于遥感技术和验证核实的全覆盖监测,获取林草湿荒各类面积、分布变化数据。以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抽样体系为基础,系统抽样和空间/属性均衡抽样相结合,优化完善林草湿荒抽样调查框架;以样地为单元,开展基于地面实测的储量和结构调查,获取林草湿荒各类储量、质量、结构数据。综合利用图斑监测和样地调查数据,建立林草湿荒调查监测数据库,分析评价林草湿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结构、功能、保护利用和林草生态、十.地退化状况及其变化情况,产出林草湿荒调查监测年度报告。全国林草湿荒调查监测的技术路线框架见图Io4.4 技术要求4.4.1 基础数据要求a)平面坐标系统采用CGCS20(X)国家大地坐标系:b)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C)地图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其中,1:2000、1:X成果产出林华理位数据用林华湿讹统计衣各类。麴图图1技术路线图5000、1:10000标准分幅图或数据,按3。分带;1:50000标准分幅图或数据,按6。分带。d)遥感影像原则上采用调查年度时相为69月的遥感数据,突出植被信息;石漠化监测的遥感影像以912月为宜,突出冬季植被信息,保留4波段16bit所有图像信息,满足植被状况信息自动提取:空间分辨率优于2m;图像中云、雾覆盖面积少于5%,且不能覆盖在重点区域。e)草原植被盖度、产草量遥感建模数据空间分辨率不低于20m;波段数量不少于6个,旦包括近红外、短波红外波段:时相为69月,影像时间与外业调查时间间隔在30天之内;云、影覆盖面积少于5%,且不能覆盖在重点区域。4.4.2 调查精度要求a)地面样地定位精度优于Im;无人机样地正射影像空间分辨率优于005m°复位样地周界长度误差应小于1%,新增或改设样地周界测量闭合差应小于0.5%。b)林木胸径记载到01cm;树高记我到0.1m;草群平均高度记载到ICm:植被盖度记载到1%。c)产草量、生物量记载到1.gm2°d)在优于1:100OO的比例尺上,图斑界线的区划误差不得大于0.5mm,不明显界线不得大于1.0mm。4.4.3 主要指标精度要求a)生物量、碳储量精度90%以上(按可鸵性95%计算,下同)Ob)森林蓄积量:凡活立木蓄积量在5亿11?以上的省,精度要求在95%以上,其余各省在90%以上。c)林木总生长量:活立木蓄积量在5亿门以上的省要求90%以上,其余各省为85%以上。d)林木总消耗量:活立木蓄积量在5亿起以上的省要求80%以上,其余各省不作具体规定。e)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六大牧区省(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95%以上,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山西、陕西、宁夏、云南90%以上,其余各省不作具体要求。f)草原产草量:参照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精度要求。4.4.4 其他技术要求a)图斑区划调查以县级单位为调查基本单位,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以国有林业经营单位为调查基本单位。b)林地、草地、湿地、耕地、园地区划最小面积400nF,其他土地区划最小面枳600m2,荒漠地区可适当减低精度,但不应低于150Om2。细碎小斑按边界相邻原则合并。对于小于最小图斑面积的孤立林草湿图斑予以保留。林带采用面状图斑表示。c)因季节性涨水、遥感影像阴影、卫星侧视角及影像校正误差、人为落图位移等导致图斑边界变化,现地未发生变化的,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如不能准确确定偏移情况,则维持原图斑界不动。d)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监测原则上以最新林草湿资源图的图斑界线为基准,并视情况可适当进行细化,不得修改和合并林草湿图斑边界。e)图斑发生合并、分割等变更时,应当保持与原图斑面枳衔接致。f)森林固定样地复位率要求达到98%以上;固定样木复位率要求达到95%以上。g)草原、湿地样地复位率要求达到80%以上。5准备工作5.1 组织准备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职责分工、工作要求、实施步骤、进度安排、质量管理、主要成果等,组建专业调查监测队伍,设立质量管理机构。5.2 技术准备制定技术方案和技术规程,明确监测方法、技术标准、操作流程、成果要求和质量管理措施等,制定省级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开展技术培训。5.3 资料准备5.3.1 基础数据资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多光谱遥感数据,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及其年度变更数据,各级行政区域界线、经营单位界线等资料。5.3.2 调查监测资料上一年度林草湿荒调查监测成果,最新的森林、草原、湿地和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定期调查成果,相关专项调查监测成果及上一年度的“落地上图”数据。5.3.3 模型数表资料立木材积表、生长率表、立地类型表,以及立木生物量模型和碳计量参数、草原产草量模型、草原植被盖度遥感反演模型、森林生长率与储量模型、蓄积量估测模型、湿地生物量模型、湿地生态状况评价模型、无人机样地植被提取模型、石漠化植被盖度智能提取模型,数据字典等。5.4 装备准备5.4.1 调查设备GNSS定位设备、无人机及机载传感器、照相机、数据采集器、全景摄像机等仪(机)器,激光测距仪、便携式溶解氧测定仪、便携式土壤含水量测定仪、罗盘仪、测高器、测绳、皮尺、钢直尺、围尺、样方框、刺针、便携式电子秤、砍刀、剪刀、割草刀、铁锹、铁锤、标牌、标桩、样品袋、铝盒、记号笔、标签等调查工具,以及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管理的软硬件。5.4.2 外业装备野外服装、防护用品、应急药品、求救设备等劳保用品以及专业工具包。6底图制作6.1DOM制作6.1.1遥感数据源要求a)遥感数据成像时间为69月,石漠化监测912月为宜:b)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优于2m,重点监测区域优于1m:多光谱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优于20m,波段数量不少于6个,且包括近红外、短波红外波段;c)云量覆盖面积少于5%:d)相邻影像之间应有不小于影像宽度4%的重费;e)数据接收的侧视角一般应小于15°,平原地区不超过25°,山区不超过20°f)数据不存在条带、斑点噪声、行丢失等现象。6.1.2遥感图像处理收集卫星影像和航空账像,经正射校正、融合增强、镶嵌分幅等过程,制作形成数字正射影像(DOM),保留4波段16bit所有图像信息。处理方法执行1.Y/T1954-2011森林资源调查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技术规程,DOM的主要技术要求见附录F。6.2 调查监测图斑确定林草湿资源调查监测图斑依据上一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在林草湿资源图中剔除改变林地、草地、湿地地类的图斑,补充新增的林地、草地、湿地图斑;荒漠化/沙化/石漠化调查监测图斑为上一年度荒漠化/沙化/石漠化调查监测范围内的图斑。6.3 定期调查成果融合在林地、草地、湿地以及荒漠化/沙化/石漠化调查监测范围内,融合最新的森林、草原、湿地及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定期调查监测成果,更新图斑信息。属性记载内容见附录C.1.7图斑监测7.1 监测内容7.1.1 行政区域和经营范围界线变化。包括省界、县界、乡界等行政界线以及村界、林业经营单位、自然保护地界线等。7.1.2 地类和植被覆盖类型变化。包括林地、草地、湿地和其他土地之间的变化,林地内、草地内、湿地内各类型之间的变化,以及乔木、竹林、灌木、幼树、草本等植被覆盖类型之间的变化:也包括荒漠化/沙化/石漠化监测范围内的林地、草地、湿地、耕地、园地、其他土地以及乔木、竹林、灌木、幼树、草本、作物等植被覆盖类型之间的变化。7.1.3 自然属性变化。包括森林的起源、优势树种(组)、龄组、单位面积蓄积量等;草原的草地类、优势草种、植被盖度、单位面积产草量等;湿地的植被类型、植被面积、受威胁状况;荒漠化/沙化/石漠化类型(状况)、程度、植被总盖度等。7.1.4 管理屈性变化。包括权属、森林类别、林种、公益林事权等级、保护等级,草原利用方式、基本草原、划区轮牧,湿地管理等级、保护与利用方式等。7.1.5 图斑属性补充。补充完善草原、湿地图斑的属性赋值,包括草原型、优势草种、功能类别、植被结构,湿地管理等级、保护形式、利用方式、植被类型、植被面积、受威胁情况、水质类别等。同一图斑出现两种以上屈性值时,需进行补充区划。7.2 变化图斑提取7.2.1 人工智能变化识别分析前后期遥感影像特征发生变化的情况,按建设项目使用、采伐(割)、开垦、灾害、生态保护修复及其他等判别变化类型,并分别类型进行标定,形成遥感解译标忐库和变化类型数据标签。将遥感解译标志和变化类型标签数据输入到人工智能识别模型,根据调查监测业务需求,基于已有的影像数据和图斑数据进行变化图斑样本生产,建立种类和空间分布均衡、代表性全、质量高的大量样本集,进行深度学习迭代训练,获取李生神经网络模型等算法的最优参数,宜到模型训练准确率达到85%以上。达不到准确率要求的,需检验和补充完善解译标志与变化类型标签,调整模型训练参数,重新迭代训练。利用训练后的最优模型,对监测区域进行人工智能变化识别,提取变化图斑,标记变化类型。变化类型及代码见附录A.51.1,按一级代码填写。7.2.2 变化图斑遥感判读对人工智能识别的变化图斑,根据两期遥感影像的特征变化情况,结合有关业务管理资料判定地块变化原因类型,修改完善和补充区划变化图斑的边界。此外,对以下儿种情况进行区划判读,填写变化原因类型:a)林草湿外植被覆盖类型为乔木覆盖或竹林覆盖且发生变化的;b)地类为乔木林、竹林和灌木林的图斑中,两期影像均未反映出乔木、竹类和灌木覆盖特征的部分,且不为幼龄林的:C)对接融合后标注不一致的林草湿图斑,根据遥感影像特征进行判读核实后,仍发现明显不一致的:d)石漠化监测范围内的耕地图斑,根据影像特征进行判读核实,存在明确梯土化或生态修复痕迹的;其他图斑凡植被盖度明显变化,变动幅度超过10%的。变化图斑记录见表1。表1变化图斑遥感判读记录表变化图斑号W县乡忖横坐标纵坐标而积曲地类巡当刘读变化类型前用时相后期时1务注7.2.3 植被盖度提取以石漠化调查监测区林草变化图斑现地调查植被状况为依据,按植被总盖度等级进行标定,形成遥感解译标志库和植被盖度标签,输入人工智能植被盖度提取模型,进行深度学习迭代训练与检验,优化系统参数,对石漠化区进行植被盖度智能提取,以图斑为单位进行记我。7.2.4 变化图斑复判对判读区划的变化图斑,逐进行界线核对和变化原因类型复核。7.3 验证核实以杳阅资料、野外验证、无人机拍摄识别等方式,核实变化图斑的范用界线,记录变化类型、地类、植被覆盖类型、管理和自然属性等变化情况。地类按现地的实际情况确定,记载到三级地类:无三级地类的,记载到二级或一级地类。具体要求为:林草湿图斑的地类按现状填写到三级地类,现状为建设用地等非林草湿地的,按级地类填写:耕地、园地和其他土地上的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图斑,按现状填写到二级地类;其他图斑的地类原则上转录国土三调的级地类(尤其是耕地和建设用地),确实存在错误的可按实际填写。植被覆盖类型以上一年度为本底,对发生变化的进行更新,填写到三级。地类和植被覆盖类型划分标准见附录AJ、A.2oa)判读区划的变化图斑与档案记录的位置、范用、信息对应一致的,或当地人员举证确认的、可以直接判定的变化图斑,根据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举证资料等记载变化图斑的前地类、现地类、变化原因类型等屈性及其他变化情况,并上传相关佐证材料。b)判读区划的变化图斑与档案记录不对应的,通过高清影像、航片等可以室内判定的,根据影像资料记载变化图斑的前地类、现地类、变化原因类型等属性及其他变化情况,并上传图斑两期影像截图;无法室内判定的,应进行现地核实,通过现地拍照、航拍判定是否发生变化及变化情况,记录变化图斑的前地类、现地类、变化原因类型等属性及其他变化情况。使用带卫星定位和方向传感器的设备,对变化图斑地块拍摄实地照片,按要求上传至平台。照片信息包含实地卫星定位坐标、拍摄方位角、拍摄时间等。C)判读区划的变化图斑之外,应根据相关资料(包括造林、抚行、退化林修复、种草改良、工程建设项目用地、土地整治等的“落地上图”数据)或现地发现的变化地块,补充勾绘图斑,核实记录变化图斑的前地类、现地类、变化原因类型等属性及其他变化情况,并按要求上传相关佐证材料。尤其应关注正向变化,客观反映未成林造林地是否转为幼林,灌木林、疏林是否转为乔木林,其他土地是否转化为乔木林、竹林及灌木林。d)对图斑区划不合理、属性因子不完善的,进行补充区划调查,填写相关因子。变化原因及代码见附录A.51.I,按二级代码填写。凡石漠化状况或程度发生变化的,填写石漠化变化原因,变化原因及代码见附录A.51.2。带核实标注的石漠化图斑,应通过现场调查及档案信息、举证资料等方式,开展石漠化字段属性核实确认。变化图斑的调查记载数据库属性结构见附录C.2。7.4 数据更新7.4.1 对涉及地类变更的图斑,在上一年度国土变更调杳成果形成后,根据验证核实数据,对图斑的界线和属性进行更新。7.4.2 对未涉及地类变更的图斑,采用生长模型、回归模型或遥感反演模型更新方法,对龄组、蓄枳量、生物量、碳储量、产草量、植被盖度等主要因子进行更新。7.4.3 经批准补进调出的国家级公益林,以及经审核工程建设项目使用的国家级公益林,应参照相关成果资料对森林类别、林种、事权等级、保护等级等管理属性进行更新。没有批准或审核的,不得调整。7.4.4 对行政界线、林业经营范围界线、自然保护地界线等有调整的,应进行相应更新。7.4.5 经过行政区域和经营范围界线、地类和植被覆盖类型、自然和管理属性更新后,形成林草湿荒图斑更新数据库。数据库属性结构见附录C.1。7.5 专题数据库生成7.5.1 森林专题数据库。从林草湿荒图斑更新数据库中,提取森林、林地、林木图斑以及相关屈性因子,形成森林专题数据库。数据库属性结构见附录C.3。7.5.2 草原专题数据库。从林草湿荒图斑更新数据库中,提取草地图斑和相关属性因子,形成草原专题数据库。数据库属性结构见附录C.4。7.5.3 湿地专题数据库。从林草湿荒图斑更新数据库中,提取湿地图斑和相关属性因子,形成湿地专题数据库。数据库属性结构见附录C.5。7.5.4 荒漠化/沙化专题数据库。从林草湿荒图斑更新数据库中,序号中文名乔木林竹林哪奥其他灌木林藐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刖Jti边地火烧磔地三61地突面积等场62地美筌化履囚*63“无特殊时检.64乔木林面枳比例65调连日期注,衣格中“”我东必须埴写(第13.17项在石浜化监测莅园内的M林地样JMrtMiwr.).”左小视俯况埴耳,空格去示不用填写.b)跨角林样地因子。跨角林样地是指优势地类/植被覆盖类型为非乔木林和疏林,但跨有外延面积1亩以上有检尺样木的乔木林或疏林的样地。如果优势地类/植被莅盖类型是乔木林,但另有分界线非常明显的跨角乔木林,且起源或树种不同或龄组相差2个以上,不宜划为一个类型时,也应当跨角林样地对待。需调查跖角乔木林或疏林的而枳比例以及跨角林的植被粗盖类型、权属、林种、起源、优势树种、龄组、郁闭度、平均树高、径组、林龄结构、树种结构等因子,填写跨角林样地调查记录(见附录B表B.I.3.2)。面积比例按小数记载,精确到0.05。c)荒漠化/沙化/石漠化调查因子。按8.5和8.6的有关要求,填写荒漠化/沙化/石漠化调查记录表(见附录B表B1.33)。823.2样木因子调查调查对象为乔木,起测胸径为5.0cm。乔木的认定标准为:有明显主干,且树高达到或将来能达到5m以上。矮化经营的灌木型乔木不作为调查对象。样木因子按附录B表B.1.4调杳记载:一样木号:以固定样地为单元进行编号,并长期保持不变。对新设(增设或改设)样地,只要求对活立木进行编号。凡树干基部落在边界上的林木,应按等概原则取舍。般取西、南边界上的林木,舍东、北边界上的林木。固定样木被采伐或枯死后,其编号原则上不再使用,新增样木编号接前期最大号续编;当样木号超过999时,应从1号开始重新起编,但应避免重号。采用明标(如挂设样木标牌)或暗标(如采用不明显锯痕)方式固定样木编号。 立木类型:用代码记载。立木类型代码见附录A.36. 检尺类型:调查确定样木检尺类型,用代码记我。检尺类型代码见附录A.37。关于进界木和漏测木的界定,各省可利用各个树种组的胸径生长率模型计算5cm样木的平均胸径生长量,以5cm加上2倍生长量作为判别进界木和漏测木的参考。 树种名称:按附录A.18所列树种(组)调查,用树种名和代码记载。 胸径:在树干距上坡根颈1.3m高度(长度)处测量样木胸径,以Cm为单位,记载到小数点后I位。般要求采用红油漆标记等方式固定胸高线。为了防止大径级样木胸径测量有偏,应以单木生长率模型推算的胸径作为参照。本期确定的采伐木、枯立木、枯倒木的胸径按前期调查记录转抄。 林层:按附录A.24规定的林层结构划分标准,调查确定样木所属林层,用代码记载。溜角类型序号:确定样木所在的跨角植被覆盖类型,并用序号记载。 方位角、水平距离:每株样木均应测量方位角和水平距离。方位角以度为单位,水平距离以m为单位,均保留1位小数。也可以用纵坐标、横坐标代替方位角、水平距离对样木进行定位。 备注:补充记载些有必要说明的信息,如:国家1、11级保护树种和其他珍贵树种、野生经济树种、分叉木、断梢木、同免木等信息。根据样木的方位角和水平距离(或纵坐标和横坐标),绘制样木位置图(见附录B图B.1.4)。823.3其他因子调查其他调查内容还包括树(竹)高调查测量、植被调查、下木调查、森林灾害调查、天然更新调查、未成林造林地调查、复查期内样地变化情况调查,以及样地所在图斑主要因子调查,调查结果按附录B中的表B.1.5.1B.1.5.8要求记载。其中,树高调查、植被调查、未成林造林地调查、复查期内样地变化情况调查和样地所在图斑主要因子调查,按以下要求进行:a)树高调查。对于乔木林样地,应根据样木平均胸径,选择主林层优势树种平均样木35株(纯林3株,混交林4或5株),以及优势木3株(最高2株、最大1株)、最小直径样木3株,用测高仪器或其他测量工具测定树高,记载到0.1m。b)植被调查。林地范围内植被覆盖类型为乔木林、疏林、观测小样方状况的Imx1.m测产小样方,但不得与样线和观测小样方重登。以样地中心点正西方向Im作为东南角点,设置1个IOmx1.Om(当灌木冠幅较小且分布均匀时,可缩小至5mx5m)的大样方。d)样线长度。六大牧区和宇夏的样线长度统一采用40m;黑龙江、辽宇、吉林、河北、山西、陕西、云南等7个省份在省内分副总体,同一副总体内采取同一样线长度(40m或20m);其余17个省份,全省采用同样线长度,或省内分副总体,同一副总体内采取同一样线长度。e)样方改平。坡度在15度以下测产样方可以不改平,坡度在15度以上需进行改平,要求测产样方投影面积Im2。8.3.2样地调查样地用于调查记录样地的相关属性,包括地形因子、土壤因子、地表特征,以及草原类、草原型、植被结构等因子。样地因子中的单位面积产草量、优势度、裸斑面积比例等指标通过样线、样方的调查结果测算。根据样地调查表格式和要求进行样地基本信息的调查填写,并对样地进行拍照。样地调查表见附录B表B21,其中的荒漠化/沙化/石漠化调查因子,参见8.5和8.6。1)调查因子a)样地号:对样地进行统一编码,编码格式为县代码+3位样地编号,如“530627001”,样地编号不允许出现卡号;b)样地规格:填写样地规格,填写40m或20m半径样圆:c)样地区位:填写样地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地区、盟)、县(市、区、旗)、乡(镇、苏木)、村(嘎查)名称;d)照片编号:填写统一编号,在样地号后续接序号“_1”,如“530627001”:e)样地中心点经纬度坐标:填写样地中心点的经纬度坐标,统一为卜进制度格式,保留6位小数;f)样地中心点CGCS2000坐标:填写样线起点投影坐标,按照3度或6度分带加带号,填写整数;g)海拔:用海拔仪或查地形图确定样地位置海拔值,单位为米,保留整数;h)坡度:调查样地的平均坡度,保留整数;i)地貌:按大地形确定样地所在地貌类型(见附录A.4),用代码填写:j)坡向:确定样地所在位置的坡向类型(见附录A.5),用代码填写:k)坡位:填写样地所处坡地的位置(见附录A.6),用代码填写;1)土壤质地:确定样地土壤质地(见附录A.8),用代码填写;m)土层厚度:通过实测剖面、外业观测、查阅资料等方式调查样地的土层厚度,单位为厘米,保留整数;n)地类:填写调查认定的草地地类(见附录A.I),按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它草地用代码填写;0)草原类:根据草原类型分类系统(见附录A.38),确定样地草原类;p)草原型:根据草原类型分类系统(见附录A.38),确定样地草原型;q)优势草种:根据样方测定结果填写优势草种;r)草原起源:根据人为干预程度填写(见附录A.39),按天然、人工用代码填写;s)植被结构:根据植被结构层组成确定样地植被结构类型(见附录A.42),按草本型、灌草型、乔草型和乔灌草型用代码填写;t)利用方式:调查填写草原利用方式(见附录A.4I.I),按全年放牧、冷季放牧、暖季放牧、打(割)草场、自然保护、景观绿化、科研实验、水源涵养、固土固沙、其他用代码填写;u)利用强度:调查填写草原利用强度(见附录A41.2),包括轻度利用、中度利用、强度利用、极度利用;v)地表特征:调查填写砾石覆盖面积比例、覆沙厚度、盐碱斑块而积比例、地表侵蚀类型、地表侵蚀程度等;W)荒漠化/沙化/石漠化状况:调杳填写荒漠化类型、程度,沙化类型、程度,石漠化状况和程度等相关因子。围即为样地范围,湿地图斑面积为实际样地面积。当样地中心点因季节原因不可及时,选择适当时间开展调查;当样地中心点永久不可及时,优先在中心点所在图斑内调整位置;图斑整体不可及时,应当按照同属地原则就近选择同类型的湿地图斑布设样地,记录变更的中心点位置。8.4.1.5植物样方设置植物样方的大小由植被类型确定,乔木样方为1个面积为0.06008hnF之间的方形/长方形/圆形(按照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各省固定样地的大小和形状);灌木样方般情况下为I(X)m2(IOmx1.Om),当灌木冠幅较小且分布均匀时,可缩小至25m?(5m×5m);草本植物为3个In?小样方(IrnXIm)O植物样方的布设根据样地内植被情况确定,样地植被分布均匀时,按照样方布设标准统一布设(详见图2);若样地植被分布不均,可根据植被群系情况调整样方位置,确保每个植被群系内至少有一个植物样方。若样地面积小于0.5hnf时,样方布设参照上述原则确定。8.4.2样地调查8.4.2.1样地因子调查样地因子调查包括位置坐标采集、调查因子记载、样地照片拍摄等。样地调查记录见附录B表B.3.I,其中的荒漠化/沙化调查因子,参见8.5。样地号:总体内布设的各类别样地统一编号,不得出现植物种类:调查样方内植物种类,按照格式记录到调查表格。8.4.2.3国家(含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监测评估以每个国家(含国际)重要湿地作为样地进行现地监测。国家(含国际)重要湿地范围面积(ho?):描述湿地公约登记而枳。湿地面积(hm2):以最新国土年度变更调查数据为准,包括国家(含国际)重要湿地边界内湿地总面积、不同类型湿地面积。水源补给状况(水文):包括降水、地表水、地卜水、海水、人工补水等。地表水水质:收集与本湿地相关的水质监测站数据,按年度及各个断面号分别列出。地表水富营养化程度。湿地植被覆盖率:湿地中的植被(含非湿地植被,但不包括浅海水域部分)面积(hnf),及占湿地总面积的百分率。一物种多样性:包括湿地植物种数及变化,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种数及变化。水鸟种类和数量:水鸟种类及变化,主要类群数量。珍贵、濒危物种数量、种群数量、栖息地情况。植物入侵状况:外来物种入侵面积(hm2)o土地(水域)利用方式变化状况。碳储量。C)湿地构成。各类型湿地面积比例、湿地植被面积比例。计算方法参见附录D.3.3。d)湿地质量。包括湿地水质状况、水源保障情况、生物多样性状况及综合质量状况。评价方法参见附录D.3.4e)湿地保护利用。包括湿地保护、利用及受威胁状况。评价方法参见附录D.3.5。f)国家(含国际)重要湿地。包括水源补给、水质、生物多样性、植物入侵、利用方式变化等。参见附录D36。11.1.4林草资源综合评价11.1.4.1 林草湿总面积林地、草地、湿地面积之和。11.1.4.2 林草覆盖率林草植被综合覆盖度20%(含)以上的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百分比。11.1.4.3 植被综合覆盖度以样地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面积加权统计方法,计算植被综合覆盖度,按高(270%)、中(4(1.69%)、低(«)%)三级统计分析林草植被覆盖状况及其变化情况。计算方法参见附录D.4.3。11.1.4.4 单位面积生物量和碳储量林草湿单位面积生物量和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分别以每公顷生物量和碳储量表示。评价方法参见附录D44。11.1.4.5 林草立地质量选取多年平均降水量、湿润指数、年平均气温、NIoC的积温、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土层厚度、腐殖层厚度共10项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林地、草地的立地质量等级进行综合评定。评价方法参见附录D.4.5。11.1.4.6 状况评价11.2.1 林草生产力指林草生态空间的生物生产能力,用森林或草原单位面枳生物量(或蓄积量)的年均生长量表示。计算方法见附录D51.11.2.2林草碳汇量包括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