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ocx
广东省标准ODDBJ15-51-2020备案号J10999-2020广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esignStandardforEnergyEfficiencyofPub1.icBui1.dingsinGuangdongprovince(预览版)2020-09-28发布2021-02-01实施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广东省标准广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esignStandardforEnergyEfficiencyofPub1.icBui1.dingsinGuungdongprovinceDBJ15-51-202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0999-2020批准部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实施日期:2021年02月O1.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广东省标准广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公告粤建公告202064号经组织专家委员会审查,并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备案同意,现批准广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广东省地方标准,编号为DBJ15-51-2020,其中第4.3.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标准自2021年2月1H起实施,原广东省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15-51-2007)同时废止。本标准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并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门户网站(http)公开。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0年9月28H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V20I6年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粤建科函20163007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以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3GB50189为依据,对原广东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W>J>DBJ15-51进行修订。本标准在修订过程中,经广泛调查研究,认其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本标准包括10章及附录。主要内容有:I.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建筑与建筑热工;5.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6.给水排水:7.电气:8.可再生能源应用:9.超低能耗建筑:10.建筑节能设计审查。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在最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基础上,对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参数、用能设备的性能参数的限值做了相应的修改和提高,并新增了一档更高标准的高要求值:新增了空调系统冷源系统能效系数的内容,新增了基本规定及超低能耗建筑两个章节。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第43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标准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解。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窕院集团股份仃限公司广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组(地址:广州市先烈东路号,邮政编码510500)。本标准主编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建筑节能与墙材革新管理办公室东莞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珠海兴业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市设计院广东南海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杨仕超唐毅孟庆林廖坚卫赵立华江刚邢华伟西伟陈建晦吴晓脩邓秀梅罗多任俊李维路关旋晖张宇峰杨焰文郭勇唐辉强严淑珍刘棚陈宇震杜文淳张优玲肖建平区燕琼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力行金勇强徐进郑爱军罗志今徐啜宁朱宝峰何治新胡振球目录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64建筑与建筑热工74.1 般规定74.2 建筑设计74.3 困护结构热工设计104.4 闹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定144.5 建筑和建筑热工节能设计一般步骤155通风与空气调节175.1 一般规定175.2 冷源与热源175.3 输配系统215.4 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226绐水ft水276.1 一般规定276.2 给水与排水系统设计276.3 生活热水276.4 计量与控制287气307.1 一般规定307.2 供配电系统307.3 照明系统307.4 谐波防治327.5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327.6 用电分项计量与能耗监测338可再生能源应用368.2 太阳能光伏系统368.3 太阳能热水系统379超低能耗建筑389.1 般规定389.2 建筑设计优化389.3 系统能效优化3910建筑节能设计审杳4110.1 一般规定4110.2 按照规定性指标进行建筑照护结构审查4110.3 按照权衡判断法进行设计审杳4210.4 暖通空调审查4210.5 给水排水审查4310.6 建筑电气审杳43107建筑节能设计审查资料44附录A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59附录B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60附录C围护结构统计方法规定66附录D典型外墙构造的热工性能指标67附录E典型屋面构造的热工性能指标89附录F建筑围护结构外表面吸收系数100附录G建筑热工设计常用参数101附录H常用建筑材料性能计算107附录I空调系统的冷源系统能效系数计算110附录J建筑物内空气调节水管的经济绝热厚113本标准用诃说明115引用标准名录116ContentsIGenera1.Provisions12 Terms23 Basicregu1.a1.沁n64 Bui1.dingandEnve1.opeTherma1.Design74.1 Genera1.regu1.ation74.2 Architectura1.Design74.3 Bui1.dingEnve1.opeTherma1.Design104.4 Bui1.dingEnve1.opeTherma1.PerformanceTrade-off144.5 Genera1.StepsofBui1.dingandBui1.dingTherma1.EnergyEfficiencyIS5 Venti1.ationandAirConditionin175.1 Genera1.regu1.ation175.2 HeatingandCoo1.ingSouse175.3 TransmissionandDistributionSystem225.4 Venti1.ationandAirConditioningSystem236 WaterSupp1.yandDrainage286.1 Genera1.regu1.ation286.2 WaterSupp1.yandDrainageSystem286.3 Therma1.System286.4 MonitorzControIandMeasure297 E1.ectric317.1 Genera1.regu1.ation317.2 PowerSupp1.yandDistributionSystem317.3 1.ighting317.4 HarmoniousContro1.337.5 MonitorSystemofBui1.dingEquipments337.6 E1.ectricityItemizedMeasurementandEnergyConsumptionMonitoring348 Renewab1.eenergyApp1.ication378.1 Genera1.regu1.ation378.2 So1.arPhotovo1.taicSystem37i1.1.8.3 So1.arHotWaterSystem389 U1.tra1.owEnergyBui1.ding399.1 Genera1.Regu1.ation399.2 Bui1.dingDesignOptimization399.3 SystemEnergyEfficiencyOptimization4010 Bui1.dingEnergyEfficiencyDesignReview4210.1 Genera1.Regu1.ation4210.2 Bui1.dingEnve1.opeReviewBasedonPrescriptiveIndicators4210.3 DesignReviewBasedOnPerformanceTradeoff4310.4 Venti1.ationandAirConditioningReview4310.5 WaterSuppIyandDrainageReview4410.6 E1.ectricReview4410.7 Bui1.dingEnergyEfficiencyDesignReviewMateria1.s45Appendix A Ca1.cu1.ationofAverageAeatTransferCoefficientofExterna1.Wa1.1.S9Appendix B Bui1.dingEnve1.opeTherma1.PerformanceTradeoff60Appendix C Regu1.ationsonStatistica1.MethodofBui1.dingEnve1.ope66Appendix D Therma1.PerformanceIndexofTypica1.ExteriorWa1.1.Enve1.ope67Appendix E Therma1.PerformanceIndexofTypica1.RoofStructure89Appendix F AbsorbiIityFactorofOuterSurfaceofBui1.dingEnve1.ope100Appendix G CommonParametersofBui1.dingTherma1.Design101Appendix H Performanceca1.cu1.ationofcommonbui1.dingmateria1.s107AppendixAppendix1Ca1.cu1.ationofEnergyEfficiencyCoefficientofCo1.dSOUrCeSysteminirConditioningSystem110AppendixJEconomicInsu1.ationThicknessofAirConditioningWaterPipesinBui1.dings112Exp1.anationWordinginThisStandard1141.istofQuotedStandards115Addition:Exp1.anationofProvisions1171.0.1为贯彻执行国家和广东省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改善公共建筑的室内热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利用,降低建筑能耗,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内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1.03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按专业分别说明该工程项目采取的节能措施,并宜说明其使用要求.1.0.4当建筑高度超过15Om或单体建筑地上建筑面积大于20(K)OOm2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各项规定外,还应在方案阶段或初步设计阶段组织专家对节能设计进行专项论证。1.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广东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0.1开敞式建筑OPCnbui1.ding建筑正常使用时,围护结构不封闭且处于自然通风状态的建筑。2.0.2透光幕墙transparentcurtainwa1.1.可见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内的幕培。2.03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sing1.efacadewindowtowa1.1.ratio建筑某个立面的窗户洞口面积与该立面的总面积之比,简称窗墙面积比。2.0.4太阳得热系数(S"GC)so1.arhea1.gaincoefficient通过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塔)的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与投射到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外表面上的太阳辐射量的比值.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包括太阳辐射通过辐射透射的得热量和太阳辐射被构件吸收再传入室内的得热量两部分。2.0.5附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bui1.dingenve1.opetherma1.performancetrade-off当建筑设计不能完全满足国护结构热工设计规定指标要求时,计算并比较参照建筑和设计建筑的全年供暖和空气调节能耗,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的方法,简称权衡判断。2.0.6参照建筑referencebui1.ding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时,作为计算满足标准要求的全年供暧和空气调节能耗用的基准建筑。2.0.7建筑遮阳系数shadingcoefficientofbui1.dinge1.ement在照射时间内,同一窗口(或透光围护结构部件外表面)在有建筑外遮阳和没有建筑外遮阳的两种情况下,接收到的两个不同太阳辐射量的比值。2.0.8单一立面外窗平均传热系数average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awindowinafacade建筑某一个立面的外窗的传热系数按各自面枳加权平均的数值,简称外窗平均传热系数。2.0.9传热系数(K)heattransfercoefficient在稳态条件下,用护结构两侧空气为单位温差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单i:W/(m22K)«单层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2.0.9-1)K=1.(+0.16)式中(2.0.9-2)Rd-单层材料的厚度(m):单层材料的导热系数IW1.(mK)。多房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2.0.9-3)(2.0.9-4)K=I/(&+&+.代+0.16)式中Ch单层材料的厚度(m):单层材料的导热系数W/(mK)。注:0.16(m-K'W)为内外两个空气边界层的热阻伯,其中外表面为0.05(而KW),内表面为0.11(m2K.'W).2.0.10围护结构的平均传热系数averagehea1.transfercoefficientofenve1.ope考虑热桥的影响后,屋面或不同朝向外埔等外围护结构(不含门窗)的传热系数.2.0.11热惰性Iherma1.inertia受到波动热作用时,材料层抵抗温度波动的能力,用热情性指标(D)来描述。单一均质材料层的热情性指标:D=R.S(2.0.11-1)式中:D材料层的热情性指标,无量纲;R一一材料房的热阻(m2KV);s材料的蓄热系数W(11K)。多层匀质材料层组成的闱护结构平壁的热情性指标:D=D1+D,+.+D(2.0.11-2)式中D1,6Dn一一各以材料的热情性指标,无量纲,其中实体材料层的热情性指标应按本标准公式(2。Ii-I)计算,封闭空气层的热情性指标应为零.2.0.12平均热情性指标averagetherma1.inertiaindex考虑热桥的影响后,屋面或不同朝向外墙等外困护结构(不含门窗)的热惜性指标。计算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二(三)向非匀质更合围护结构的平均热惰性指标时,应先将非匀历史合围护结构沿平行于热流方向按不同构造划分成若干块,再按下式计算:万=4-(2.0.12)式中一一非匀质包合围护结构的热情性指标,无量纲:Af,42,4,i平行于热流方向的各块平壁的面积(mD:D1.D:D一一平行于热流方向的各块平壁的热情性指标,无星纲,应按本标准公式(2.0.11-1)计算。2.0.13输送能效比(ER)ratioofaxia1.powertotransfcricdCOO1.ing(heat)quanity空调冷热水循环水泵在设计工况点的轴功率,与所输送显热交换用的比值无因次“2.0.14冷源系统能效系数(EER-SyS)energyefficiencyratioofcoo1.ingsourcesystemin1.cg11Ucdcocfficien1.ofpcrfo11nanccofcoi1.i11g(heat)energy在设计工况下,电驱动的制冷系统的制冷量与冷水机组、冷水泵、冷却水泵和冷却塔风机的净输入功率之和的比值。2.0.15冷热能综合能效比Comprehensiveenergyefficiencyratioofheatandco1.denergy在热回收模式下空调(热泵)设备的制冷员与回收的冷凝热量之和与设备输入功率的比值。2.0.16计量装置meteringdevices用来度量电、水、燃气等建筑能耗的仪表、电流互感器、脉冲采集器等辅助设备的总称。2.0.17用电分项计量itemizedmeteringofbui1.dingenergyconsumption按照建筑物用电能耗的类型进行划分,如照明及插座、空调、动力、特殊用电等,进行电能数据采集的计量方式。2.0.18能耗分类计&sortedmeteringofenergyconsumption按照建筑物消耗的能源种类进行划分,如电盘、水量、燃气量、集中供冷量、集中供热量等,进行能耗数据采集的计员方式。2.0.19能耗监测系统monitoringsystemsforenergyconsumption通过安装分类和分项能耗计量装巴,采用远程传输等手段实时采集能耗数据,实现建筑能耗的在线监测与动态分析功能的软件和硬件系统的统称。2.0.20太阳能保证率so1.arfraction太阳能供热水、采暖或空调系统中由太阳能供给的能量:占该系统总消耗能量的百分率.2.0.21中国加权效率Chinaweightedefficiency逆变器不同输入电压下反应中国日照资源特征加权总效率的平均值.2.0.22瞬时效率截距instantaneousefficiencyintercept指按标准方法测试的用来衡量集热涔效率的性能指标。2.0.23总热损系数overa1.1.heat1.osscoefficient集热器中吸热体对环境空气的平均传热系数.2.0.24超低能耗建筑u1.tra-1.owenergybui1.ding指建筑能耗指标达到地方规定的能耗指标引导值的公共建筑,3基本规定3.0.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应首先做好规划与建筑设计,优化机电设备系统,各专业协调.以人为本,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符合建筑节能的目标要求.3.0.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应在规划设计阶段进行总图优化设计,控制建筑的体量,优化朝向、窗墙面枳比、遮阳立面设计,减轻热岛效应等。3.0.3合理布置建筑平面,合理设置开敞、半开敞空间,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配合暧通设计协调冷热源、冷却塔或室外机的位置。3.0.4公共建筑用护结构应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提高屋面、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宜采用自保温或内保温,降低外门窗、玻璃幕墙、采光顶的太阳得热系数。3.0.5根据公共建筑功能需求选择适宜的空调形式,合理划分系统,控制冷热媒输送距离,冷热源机用位置宜位于或靠近冷热负荷中心:选择高效的冷热源设备,合理配置变频水泵,与建筑设计协调冷却塔或室外机的位置及散热条件。3.0.6合理控制通风空调系统设备容量及风管长度:空调新风量应取值合理,合理利用过渡季室外新风;空调自控系统完善,室内温度传感器的位置设四合理。3.0.7生活热水系统宜充分利用余热、废热,选择高效的热源设备及水泵,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设置计量装设及水泵变频装巴,3.0.8电气系统宜选用能效高、经济合理的节能产品,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满足节能控制及运行管理的需求。3.0.9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应与主体工程I可步设计,并做好分项计珏。3.0.10根据建筑及设备系统设计,进行建筑年能耗估算,全年运行能耗包括供暖、空调、通风、绐排水、电气、电梯、照明、动力设备、办公设备及其他配备设备的能耗。3.0.11建筑的能耗指标不应高于广东省标准公共建筑能耗标准DBJ/T15-126的约束值.3.0.12根据建筑设备系统的配置,计停建筑的用电负荷指标。用电设备包括供暖空调、通风、给排水、电气、电梯、照明、动力设备、办公设备及其他配备设备。3.0.13建筑用电负荷指标应符合所在地相应建筑类型用电负荷指标的限值要求。4建筑与建筑热工4.1 一般规定4.1.1 公共建筑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栋建筑面积大于300m?的建筑,或埴栋建筑面枳小于或等于300m?但总建筑面积大于100Om2的建筑群,应为甲类公共建筑:2单栋建筑面积小丁或等T三m2的建筑,应为乙类公共建筑:3开敞式建筑为丙类公共建筑。4.1.2 公共建筑的困护结构应满足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丙类公共建筑可不做节能设计和计算。4.1.3 代表城市的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应按表4.1.3确定。*4.1.3代襄城市建筑篇工分区气候分区代表性,市及热冬冷堆区相关4热冬北区(AK)梅州(祗县区、y运11、娱宁市、尔岭县.梅江区)、何淞(东海县、连千县.和平县、龙川县、源城区.清远(英樽市、连州市.阳山县、连山壮族瑶族白治县、连南瑶自治X、(fcWtt).肇庆怀生丛)暖地区南区(BE)广州、深圳,珠海.中山、汕头、油尾.mm.佛山、息州、东莞.云浮、潮州.江门、茂名、阳江、湛江、梅州五华县、丰顺Ii,大埔县)、河海(紫金县).清远(iJrK.沛城K)、亲友(科州区、鼎湖X,淘吧区.四会市、广十县、赵庆W、封开4.1.4 建筑群的总体规划应采取减轻热岛效应的措施,总体规划和总平面设计应有利丁自然通风和冬季日照。4.1.5 建筑的主朝向宜选择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建筑平面布置时,不宜将主要办公室、客房等设巴在正东和正西、西北方向,建筑的主要功能房间宜避开受季最大日照朝向。4.1.6 建筑的过渡空间和公共空间宜设置成开敞、半开敞空间和非空调房间:人员常驻房间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应结合外门窗、内门、通道等组织好臼然通风,必要时可辅以机械通风或风扇满足室内热舒适需求;应结合用护结构隔热和遮阳措施,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4.1.7 建筑总平面设计及平面布置应合理确定能源设法机房的位置,缩短能源供应输送距离.冷热源机房宜位于或绑近冷热负荷中心位置集中设岂。4.2 建筑设计4.2.1 甲类公共建筑各单立面窗墙面积比(包括透光器培)均不宜大于050.4.2.2 单立面窗墙面积比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凸凹立面朝向应按其所在立面的朝向计算,其计算面积为在该立面的投影面积:2楼梯间和电梯间的外墙和外窗均应参与计算:3外凸窗的顶部、底部和侧面的面枳不应计入外墙面枳:4当外墙上的外窗的顶部和测面为不透光构造的凸窗时,窗面积应按窗洞口面积计算:当凸窗顶部和侧面透光时,外凸窗面积应按透光部分实际面积计算。4.2.3 甲类公共建筑单一立面窗堵面积比小于0.40时,透光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50:甲类公共建筑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大石等丁0.40时,透光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丁0.30“4.2.4 建筑各朝向外窗(包括透光幕鼎)均应综合考虑安全性、建筑造型、建筑功能和经济性,合理采用各种固定或活动式等有效的建筑外遮阳措施,外遮阳应按卜列要求设计:1外廊、阳台、挑樵等应纳入遮阳设计中:2东西向外遮阳宜为活动式,南向外遮阳宜为水平式:3建筑物外遮阳装置应兼顾通风及冬季日照。4.2.5 建筑立面期向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1北向应为北偏西30°至北偏东15°2南向应为南偏西30°至南偏东45°:3西向应为西偏北60"至西偏南60'(包括西偏北60°和西偏南60°);4东向应为东偏北75°至东偏南45°(包括东偏北75°和东偏南45°)。4.2.6 甲类公共建筑的屋顶透光部分面积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10%。当不能满足本条的规定时,必须按本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权衡判断。4.2.7 公共建筑的空调房间中,除对室内温度、湿度、风速有严格要求的特殊房间(如档案库、陈列室、手术室等)外,在有人员经常活动的房间,均应设厘开启窗或采用独立的通风换气装置。设置开启窗时,其有效通风换气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4.2.8 建筑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可开启窗扇,其有效通风换气面积不宜小于所在房间外墙面积的1()%«2乙类公共建筑外窗仃效通风换气面积不宜小于窗面积的30%。3外窗(包括透光幕墙)的有效通风换气面积应为开启扇面积和窗开启后的空气流通界面面积的较小值。4人员密集且人员常驻的空间(如教室、大开间办公室)应加大通风面积,并宜设置高窗通风。4.2.9 设置房间空调器的建筑,无集中新风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中、小学教室及幼儿园活动室、寝室应设置被动式通风装置:2其他公共建筑宜设置被动式通风装置,4.2.10 内设有空调且频繁开启的建筑物的外门宜采用白动门、闭门器等隔热及避免空气渗透的措施,当有穿堂风时,宜设门斗。4.2.11 建筑中庭等公共空间宜采取自然通风降温措施,必要时设置机械排风措施,4.2.12 建筑室内房间宜采取风扇调风补偿热舒适措施“风扇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I风扇应设置在承载力满足要求的构件上,且合理设置预埋件:2风扇运行不应影响室内照明:3宜根据风扇的流场分布特征设计风扃的安装位盥和数量:4风扇转速宜多档调节。4.2.13 建筑设计应充分利用天燃采光.天然采光不能满足照明要求的场所,有条件时宜采用导光、反光等装置将自然光引入室内。4.2.14 人员长期停留房间的内表面可见光反射比宜满足表4.2.14要求:表4.2.13房间内表面可见光反射比要求房间内一面检置可见光反射比0.7-09埴面0.5-0.803-0.54.2.15 空调建筑大面枳采用玻璃窗、玻璃幕墙时,宣根据建筑功能、建筑节能的需要,采用智能化控制的遮阳系统、通风换气系统,智能化的控制系统陶能够感知大气的变化,能结合室内人员的需求,对遮阳装置、通风换气装身进行实时的控制。4.2.16 空气源空调机组的室外机位的设贪应满足以下规定:1应设置在通风良好、安全可靠的地方,并应方便人员安装、维修及清洗。2不应将空调室外机设置在闭口天井内,或宽度小于4mI1.进深大于6m的凹槽内。3应远尚高温或含腐蚀性、油雾等有害气体的推风。4应避免机组的噪声、气流对周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5空调室外机的进、排风口不应被遮挡。为美观而设置的遮蔽白叶应采用水平百叶,口通风有效面积应达到90%以上。6排风与进风之间不应发生明显的气潦短路。进、排风门设在同一立面的空调机位应保证有足够的进风面积,否则应设置为侧面进风。7避免多台相邻室外机排风气流的相互干扰。当室外机水平多列布氏时宜有合理的间距或将室外机架空,架空采用的构造物的形式及高度应有利于室外机进风。4.2.17 当冷却塔进风空间设置遮挡时,有效通风面积应满足冷却塔的散热需求,且满足本标准第5.3.8条的要求。4.2.18 电梯应具备节能运行功能。两台及以上电梯成组使用时,应设置群控措施,电梯应具备无外部召唤I1.轿厢内段时间无预置指令时,自动转为节能运行模式的功能。4.2.19 自动扶梯、自动人行步道应具备空战时暂停或低速运转的功能。43围护结构热工设计4.3.1 根据建筑焦工设计气候分区,甲类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分别符合表4.3.1-1和4.3.1-2的规定,当不能满足本条的规定时,必须按本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权衡判断.*43.1-1更热冬冷地区甲类公共建筑B1.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传&MkKWnKH太IBiHI1.(StSHGC(东、南、西北肉)画BTttK热侑性指*)2.5<0.40BT>MWIMmiM*|»2.50.50而IS,热情性!昧1X2.5).60KPMWiMIIHiMMr(»2.5<)jnJK1.W外空气的架空速外««<0.70_单一立国外Ir«)Iffi比WO35Q¾XWHg根比Wo.MOJoVf1.WI比WMO3.0<2.61).44U8).44IXI.44机4QV一面农比0.5D2.4O35UO0.50<MIG1.比40.602.2O57O.JOU.60VBI枳0.7007。VV31.比W<80、2.2<2,0W0.M31.35).2MU5ri却比>。£。<1.4i0.24M0UUM分(BUIf1.iW0%>2.6«1.30注,I当!和体所用材料的给工住俺1不在本标准附录中时,令察注明者关节能W产A的性值指标翼求.2外堵和璃的隔偏性SIB足B1.家柝准GB50176的IMA家.表4.3.1.2及偏冬地区甲类公共建筑国护结构络工性能限值传勃JK敷KW<m2K>)太阳«HM(敷SiiGC(东、南、西角北向)及面X25.护皓糊如性1V*1)>250.500.70W(4*S*)回护笛糊MH例柝>2.5>>253S(I<5底面接”外空气的架空或外赞校横1.50单一立外枳比W0205.2WMO/_IO1).2OV埴面仅比WoaO4.0<4).400.40Va)03Y盲IM枳比WMQ3.00JS0.40D.WV面租比Woso27$03&400.5OV册面枳比40.60dW0.28Q.3S0.6(IV,丽比W0.7015<0.24/0.301).7OV墙面程比W<MUI15022AU6三1.i三R½>0)<2.00.1K0.26UM明警分(KUUt明每分%)GO030tt1当覆和墙体所用材料的给工性侵指标不在本标准附录中后.必筌注则有关中*W产晶的性能指标央求2外1M>1I的Iii偏性加Sim足B1.家«Mt<RA*MttTimIS>GB50176的RH1«求.4.3.2 根据建筑热工设计气候分区,甲类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宜分别符合表43.2-1,43.2-2的规定“表4.321夏络冬冷地区甲类公共建筑B1.护结构焦工性修表襄求值恨护结构部健传出系数K(W(m-K)太阳JM热条数SHGC(东、南.西向,北向fi!面由护玷构裆情性指标D<2532困护结构机憎性折机D>25W0.40外墙(笆括非遗光一熔)困护结构热情性指标DW25050凰护给梅热情性后标D>2J-IiH1.的立面外商<包括透光辄堵)窗坡面枳½WQ202.80.2。<曲端血枳比WOjoW2.40.MH)30030窗指面枳比W0.402.1.W0.8Q300.4OV食墙而税比三。.502X)0.2SU300,OV窗墙面枳比W0.60W1.S0.2X.300N>-.Jp1.i¼i1.'o1.8202x0.70V窗墙面积比£。,800.2.X)28窗圾面积比>0.801.4WO.194)24住以透明酢分(屋顶透明部分面积W20%)2.1.0.24表4.322康热冬盛地区甲类公共建筑BI护结构捂工性能高要求值也妒玷构部位传热系数KW(m-K1.太阳神热系tSHGC(东,南、西向/北向)限面IH护结构热情性指标DW1.SWO.32困护结构热情性指标D>250.40外墙(包括非透光停墙)闱护结构热情件指标DW1.5这GTO凰护结构热情性ISMD>251.0单一立面外画<包括透光吐)窗墙面积比W0203.503Q,0.20亩墙面积比£030妥3.5-O.VM3I0.3Ov做墙而积比W0.403.0O.2*O3O0.4OCSf墙面积比W0.5027O.2K.O.3O0.50窗墙面枳比W0.60W2.S0.21/0.280.60<询堆而枳比W0.70W25W(Mwa240.7OV窗培面积比W0.80W250.1.*0.21.窗墙面同比>0.80200.14*0.21M项透明酢分(顶透明部分面积W10%)3.0G244.3.3 乙类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应符合表4.3.3的规定。表4.3.3乙类公共电KS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围护结构部位屋面性热系数KW,'(nrK)1夏热冬冷地区I夏热冬Wt地区0.70妥0.90一;闸热JMkSHGC外墙(包括非透光需垓W1.O1.5举立面外由(包括透光需班)43XI<4.0032星X!透明分(屋顶透引部分而枳£20%)W304.0妥0.350.30I当犀顶和状体所阳材M的妁工性能指标不在本标准处录中时.必须注明有关节能材料或产&的性优指标要:求.2外堵和屋顶的隰热性能应他满足国家标准民用武依热I:役计震范GB50176的隔热要求.4.3.4 乙类公共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宜符合表4.3.4的规定*43.4乙类公共建筑BI护结构热工性能高要求值围护结构郃位传热鬃数K|W,dn:K)|夏融冬冷地区备冬耽区一热嬴数SHGC夏热冬冷熔区I夏热冬暖地Br屉面三0.500.70外墙(包括非透光IJMnW1.O1.2朗立面外商(包括透光SJ培)W3。4.0SOJO<030星为透明辞分属顶透明部分面积W20%)W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