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说课稿.ppt
土地改革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土地改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第三课。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要巩固新生政权。人民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采取了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的一系列措施。土地改革就是政治上采取的巩固措施之一。土地改革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本课与前两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最可爱的人贯穿起来,形成新中国巩固政权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同时又引发了下一课工业化的起步。作为巩固新中国政权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说教材,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再结合本课的自身特点,我制定本课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及其内容,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等历史基础知识。(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理解,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一、说教材,3、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和依据: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到初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知识水平和阅历使他们难以把握较抽象的理论。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设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难点设定为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二、说教学方法,学情分析:教法学法的运用要根据教情学情而定。我们的学生大多为农村出身,与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密切联系,也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同时,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及政权巩固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接触影视和文学作品,或与长辈的交流等形式对土地改革的有关情形也初步了解。因此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会产生一定的兴趣。,1、教法的运用: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本课我采用创设情境体验历史法,结合“读、讲、议、练”的综合教学法,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我又要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与学生一道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适时给以鼓励和指导,充分当好“导”的作用。2、学法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阅读法、对比法、讨论法、归纳法来把握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二、说教学方法,三、说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构想:教重启发、学重思维,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通过收集整理课本图片、查阅影视和文学作品、阅读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讨论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据此我在教学中将本课安排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堂延伸四个教学环节。,2、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年刚刚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三农问题做出了重大决策,预示着中国农村新的发展方向;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一个积贫积弱的人口大国解决了温饱,迈向了小康。近60年前,一个历史事件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那就是这里设计目的是联系现实,引入新课。,三、说教学过程,三、说教学过程,(2)讲授新课: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再利用多媒体演示解放前旧中国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图,提出探究问题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或说一说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这一环节学生通过直观对比探究能使学生明白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有:(1)国家要发展:旧中国的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农民要土地: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三、说教学过程,设问体验法:如何解决以上状况呢?是不是光用嘴说说就行了?如果你是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怎么办?(教师引导:应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这一环节学生进入历史角色,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多器官参与课堂,并体会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守法意识。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和辅助资料归纳、概括出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开始的标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根本任务: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步骤:全国分批进行。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目的是使学生独立阅读教材概括出这些内容,在这过程学生遇到不懂或归纳不全面的教师加以引导。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引导学生探讨土地改革的意义。,三、说教学过程,教师呈现补充资料,同学谈谈课前对家乡长辈的采访、交流资料1:这是1952年1月1日,为了宣传农村土地改革的胜利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种邮票,全套4枚,由孙传哲设计,上海大业印刷公司雕刻,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印制,1955年1月10日再版。生动地展示了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按照规定,农村划分出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几个阶级和阶层。没收来的土地和财产,被重新分配。无论是地主,还是雇农,每个人都得到一份土地。当然,最高兴的要数那些从前一无所有的贫雇农,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把土地证当作了宝贝,一直珍藏到今天。,三、说教学过程,资料2: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资料3: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资料4: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三、说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此活动能认识到: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这使人政权得到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三、说教学过程,(3)课堂小结:土地问题一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近代无论哪个阶级都没有处理好土地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的国情及环境,适应了农民的土地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基本经验。,三、说教学过程,三、说教学过程,(4)课堂延伸:当前中国农村往何处去?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到底是坚持继续分田到户,小户经营;还是鼓励土地集中,机械作业。希望同学们在做好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回去好好思考一下。此处设计目的是延续课堂内容,联系现实,拓展思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与祖国命运共呼吸的情怀。,四、说板书设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宏观地感知授课内容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学生课后复习、巩固、进一步理解、记忆这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