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北桥头连接道工程工程--桥梁及支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
大桥北桥头连接道工程工程桥梁及支挡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31.1 项目建设背景31.2 设计范围及内容32、设计依据及规范32.1 设计依据32.2 主要设计规范3国家标准3住建部规范3交通部规范4地方标准43、上阶段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44、建设条件41.1.1 区域的自然条件(捕于地勘报告)41.1.2 1.l地理位蜂场地交通41.1.3 地形地貌51.1.4 1.3气象与水文51.1.5 地属构皱地震51.1.6 地层岩性51.1.7 基岩面及强风化带特征61.1.8 水文地质条件61.1.9 松散层孔隙水61.1.10 基岩裂隙水74,110地下71.1.11 岩土体透水特征71.1.12 水土腐蚀性评价71.1.13 不良地质作用71.1.14 特殊性岩土及有害气体74.2 工程地质评价84.2.1 场地稔定性及适宜性评价84.2.2 地震效应皿84.2.3 地震效应评价地震稔定性评价94.2.4 连接桥梁工程频皿94.2.5 地下水作用和水土腐蚀性评价124.2.6 均匀性124.2.7 对相邻建构筑物的影响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134.2.8 磁睇分析134.2.9 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134.2.10 地下水作用评价144.2.11 岩土物理力学指标确定154.3 结论及建议164.3.1 结论164.3.2 建议165、技术标准175.1 本项目技术标准175.2 相关道路设计技术指标176、主要材料1712.6 上部结构施工2612.7 桥台2712.8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特别说明2713、麓工验收标准及要求2814、其它2815、支挡结构设计2915.1 雌2915.2 设计标准29153设计原则2915.4 主要材料2915.5 重力式挡墙施工要求3115.6 施工要求326.1 混凝土186.2 Bi应力钢束186.3 普通钢筋186.4 结构用钢196.5 支座196.6 伸缩缝196.7 桥面铺装196.8 桥面排水196.9 焊接材料197、桥梁设计197.1 桥梁总体布Jt197.2 其他208、耐久性设计218.1 混凝土原材料的要求218.2 混凝土的施工要求218.3 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防腐228.4 混款土的防护涂装229、维护设计2210、抗震设计2311、环保及节能2312、施工要点2312.1 总体要求2312.2 测量2412.3 混凝土2412.4 强力副束2412.5 钢材、钢筋262.1设计依据1)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2)两江新区鱼复工业园规划图3)业主提供的1:500实测电子地形图4)2022年11月郭家沱大桥北桥头连接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次性勘察),江西东华理工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5)郭家沱大桥北桥头立交施工图6)业主提供的其它资料和文件2.2主要设计规范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2019年版)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5224-2014)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2015)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2019)住建部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2019年版)1、工程概况1.1 项目建设背景项目坐落于工业园区西南角,紧邻郭家沱望江休闲小镇,位于铜锣峡下口处的长江北岸之滨,东接鱼嘴,西连铁山坪,南临长江,与南岸区广阳岛隔江相望。项目起点顺接现状郭家沱北桥头立交匝道,终点接规划佳盛路三期交叉口,道路总长482.209m,等级为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为30kmh,标准路幅宽度为21m,双向四车道。本次项目郭家沱大桥北桥头连接道作为交通转换性道路,且周边快速路及桥头立交均以建成通车,本次连接道作为周边区域进去快速路六纵线的重要交通转换通道,因此现对道路的设计及建设已迫在眉睫,避免将来形成交通瓶颈.1.2 设计范围及内容本次道路设计包含郭家沱大桥北桥头连接道道路及配套工程设计,郭家沱大桥北桥头连接道设计起点顺接现状北桥头立交匝道B、C,实施起点分别为与B匝道顺接处K0+25.599(X=70110.305,Y=75286.516),与C匝道顺接处K0+026.1632(X=70110.385,Y=75287.309),道路自南向北,设计终点位于规划佳盛路三期交叉口,KK0+482.209(X=70357.173,Y=75332.899)处,道路设计全长482.209m,道路标准路幅宽度21m,设计速度30kmh°本次设计包含路基工程、路面工程、交通工程、结构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综合管网。本章节为郭家沱大桥北桥头连接道桥梁及支挡工程施工图设计。2、设计依据及规范初步设计专家审查意见执行情况目前本项目初设已进行了专家审查,桥梁专业审查意见为通过。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具体修改意见及执行情况如下:D补充既有桥墩技术状况说明;回复:按审查意见补充既有桥墩技术说明,详见设计说明6.6.4。2)、补充对连接道隧道施工的施工组织设计。回复:按审查意见进行复核,在下阶段施工图设计中明确相关施工组织设计。3)、单箱三室箱梁宜采用不平行直线型腹板构造回复:按审查意见进行复核,为保证与既有桥梁接顺,右线桥横断面保持与既有桥梁一致,即采用单箱三室构造,翼缘板悬臂1.5m,考虑后期施工便利性,边腹板局部为曲线段。支挡结构专业审查意见为修改通过。具体修改意见及执行情况如下:无意见4、建设条件4.1 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摘于地勘报告)4.1.1 地理位置及场地交通本项目坐落于重庆两江新区鱼复工业园区西南角,紧邻郭家沱望江休闲小镇,位于铜锣峡下口处的长江北岸之滨,东接鱼嘴,西连铁山坪,南临长江,与南岸区广阳岛隔江相望。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39-2010)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交通部规范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公路行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3360-01-201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JTG/T3512-2020)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JT/T529-2016)公路桥梁盆式支座(JT/T391-2019)公路桥梁伸缩装置通用技术条件(JT/T327-2016)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JTG/T3310-2019)地方标准重庆市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技术规定(2017年版)3、上阶段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场地南侧ZK23附近有一处混凝土修筑的灌溉池塘,水域面积约2511水深约2mo此外,未见其他地表水体。4.1.4地质构造及地震场地地质构造上位于大盛场向斜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优势产状130oZ38°。勘察区内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1)裂隙LXI:产状75°/80°,裂隙间距14m,张开13mm,无充填物,裂面平直,延伸13m,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2)裂隙LX2:产状200°/85°,裂隙间距26m,张开度14mm,裂面粗糙,泥质或岩屑充填,延伸25m,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经地面调查及钻探揭露,岩层面微张闭合状,结合很差,尤其是砂、泥岩结合层面,容易泥化形成泥化夹层,属软弱结构面。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据区域地质资料,建设场地内未见构造破碎带、断层及活动性断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4.1.5地层岩性通过地质钻探、地面地质调查和搜集相关地质资料,场地内出露地层由新到老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Q4)土层、鱼塘塘底出露冲洪积淤泥质粉质黏土(Q4al+pl)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沉积岩层。各层岩土特征由新到老分述如下:(1)人工填土(Q4ml):杂色,以素填土为主,稍湿、松散稍密,主要由粘4.1.2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中部高、两侧低,大部分区域保持原始地貌,整体呈斜坡状,现状鱼望路位于坡脚或近坡脚位置,横向地形坡角大,斜坡区域地形坡角1530°为主,局部陡坡、陡坎地段可达4560°,斜坡地段覆盖层厚度较小,部分基岩出露:坡脚沟谷地段及已建断头桥位置地形较平缓,坡角一般38°左右,覆盖层相对较厚。现状地面高程209.42257.72m,相对高差48.3m左右。4.1.3气象与水文勘察区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冬暖春早,夏热秋短,降水四季分配不匀,多伏旱、日照少、湿度大、雾日多、风速小等特点。据市气象局资料:勘察区多年平均气温18.4C,月平均最高气温是8月为28.1,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为5.7,日最高气温44,日最低气温-L8C。多年平均降水量1059.8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59月,其降雨最高达746.Imm左右,多年平均日最大降雨量122.9mm,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日数占全年降雨日数的62%左右,小时最大降雨量可达62.1mm。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左右,绝对湿度17.7hPa左右,最热月份相对湿度70%左右,最冷月份相对湿度81%左右。风:全年主导风向以北风为主,频率13%左右,夏季主导风向为北西,频率10%左右,年平均风速为L3ms左右,最大风速为26.7In/s。雾日:全年平均雾天日数3040天,最大年雾天日数148天。场地勘察范围西侧ZK46附近见一池塘,水域面积约1500Hl1,水深不足1m;胶结,主要矿物成份有:石英、长石等:强风化层厚度一般约1.23.0m,强风化岩芯多呈碎块状、短柱状,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岩芯呈柱状、长柱状,岩体较完整完整,属较硬岩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II级,部分含泥质较重,夹含泥质条带,为场地次要岩性。4.L6基岩面及强风化带特征基岩面特征:场地基岩面与地形坡角基本一致,一般约15-30oo受地形影响,斜坡上的岩土界面起伏较大,基岩面与斜坡坡度基本一致,沟谷内相对平缓,局部平缓或陡坎。强风化带:场地内分布的基岩岩性主要为泥岩和砂岩,岩体呈互层状产出。基岩强风化层网状风化裂隙较为发育,岩质极软,岩芯较破碎,呈碎块状、短柱状,个别甚至呈碎屑状、岩粉状,钻探揭示强风化层厚度一般约1.20510m,特别是泥岩抗风化能力差,多见网状裂隙,强风化层相对较厚,多呈碎屑状。强风化带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4.L7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地下水赋存介质及水动力特征,区内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4.1.8松散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松散层中,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下管网渗漏补给,在岩土界面上从高处往低处排泄或下渗进入基岩裂隙中。该类型地下水水量大小受地貌和覆盖层范围、厚度、透水性制约,受季节、气候影响大。在原始地貌丘包地带,覆土层薄,除雨季外一般无地下水;在原始地貌沟心地带,覆土层较厚,有少量地性土夹泥岩、砂岩碎块石等组成,碎块石粒径1065mm,含量40%55%,为场地道路平场时机械堆填、附近居民楼修建所形成,未碾压夯实,回填时间大于IO年。填土性质差异大,钻探揭露厚度O.34.Om(ZK47),为特殊性土层,主要分布于既有道路及居民聚集点附近。(2)残坡积土层(Q4el+dl):粉质粘土,浅褐色、黄褐色,未见包含物,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可塑硬塑状。该层广泛分布于场地表层或者人工填土层以下。该层厚度一般约O.45.7m(ZK35)o广泛分布于坡体坡顶及坡角,坡底冲沟内土层厚度较大。(3)淤泥质土层(Q41)黑褐色褐红色。呈软塑流塑状态,淤积成因。摇振反应无,稍有腐臭味,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主要分布于场区鱼塘塘底及水沟内,仅两个钻孔揭露,钻探揭露厚度为8.5In(ZK46)omm不整合接触为强氧化环境下的河湖相碎屑岩沉积建造,由砂岩泥岩不等厚的正向沉积韵律层组成,为本场地内的主要岩层。(1)泥岩(J2sMs):红褐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粘土矿物;强风化层厚度一般约L25.1m,强风化岩芯多呈碎块状、短柱状,风化裂隙发育;中风化岩芯呈柱状、长柱状,岩体较完整,属软岩,部分含砂质较重。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级。泥岩广泛分布于表层第四系土层以下,为场地内的主要岩层。(2)砂岩(J2s-Ss):灰褐色、灰色,细粒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钙质市地方经验综合提供:场地内素填土渗透系数取经验值10.002000md,为强透水层;粉质黏土渗透系数取经验值0.0050.0IOmd,为微透水层;泥岩、砂岩渗透系数取经验值0.0150.200md,为弱中等透水层。4.1.12水土腐蚀性评价场地及周边无污染源,据邻近建筑场地经验,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年版第12.2节H类环境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腐蚀性。由于场地及周边无污染源,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第12.1.1条规定,本次未采集土试验样进行腐蚀性分析,根据调查,场地周边未见污染土的堆放,未见污染土进入场地,平场后地表均为原生土壤,土层未被污染。据邻近建筑场地经验,综合判定场地地下水和土体对混凝土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水、土对混凝土、钢筋等建筑材料腐蚀的防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18)的规定。4.L13不良地质作用经调查和收集资料,勘察范围内地层层序正常,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整体稳定性较好。场地内未发现埋藏河道、沟滨、墓穴、孤石等不利地下埋藏物。4.1.14特殊性岩土及有害气体(1)素填土,其物质成分不均匀,密实度差别大,厚度差别大,在场地内分布不均。素填土主要由修建道路、房屋地坪和弃渣回填形成,物质成分主要砂泥岩块(碎)石和粉质粘土组成。骨架颗粒粒径20600mm为主,部分可达下水存在,其流量随季节变化大。雨季时,地下水埋藏浅,枯水期时,地下水埋藏深,为季节性潜水。1.1.1 9基岩裂隙水基岩中的地下水按其储水介质及水动力特征可细分为风化裂隙水及砂岩裂隙水。风化裂隙水赋存于岩体强风化裂隙中。主要受降雨、地表水和上部土层孔隙水补给,流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不具统一潜水面。地下水受地形、岩性及风化裂隙发育强度控制,故富水性差异大,随深度增加富水性减弱,直至岩体风化裂隙不发育。砂岩裂隙水赋存于砂岩层面及构造裂隙中。该类地下水受裂隙控制,埋藏深,主要受降雨、地表水体的补给。地下水径流途径长,常沿临空裂隙或与下伏泥岩接触面以泉水或散体状向地势低洼处排泄,富水性中等。4.1.10 地下水观测本次钻探施工结束后提干孔内残留水,于24h后进行水位观测,仅原始地形低洼地段的共计3个钻孔(ZK35、ZK39、ZK46)存在地下水位,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水,埋深5.57lm,未见稳定地下水。对钻孔ZK2O、ZK23进行抽水试验,未抽取到地下水。综合以上,线路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但线路沿线的大气降雨容易沿着砂岩裂隙下渗软化岩石,对路基边坡、隧道稳定性有较大影响。路基边坡、隧道在设计和施工时需做好截排水工作。4.1.11 岩土体透水特征场地覆盖层为素填土、粉质黏土,根据拟建场地条件、类似工程经验及重庆4.2工程地质评价1.1 .1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拟建场地原为构造剥蚀浅丘沟谷地貌,后期受人类活动改造后,目前以农村为主,部分区域为道路、房屋、地坪和渣土堆场。拟建场地位于大盛场向斜西翼,岩层呈单斜产出,无断裂构造发育。钻孔揭示上覆土层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和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沉积的泥岩、砂岩等。场地内岩、土层层序正常,无滑坡、崩塌、断层、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红层地层段具有优良的地质环境条件,无明显地质灾害现象,水资源相对丰富,现状好,地质环境耐受能力强,本段适宜进行地下工程规划及开发利用。因此拟建工程场地整体稳定,在对拟建工程形成的边坡进行支挡之后,适宜拟建工程的建设。1.2 .2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取0.05g,设计地震分为第一组。区域范围内无断裂、破碎带通过,构造稳定。场地无滑坡、泥石流、液化、震陷等地震稳定性问题。桥梁区域参照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进行地震效应评价,其余区域参照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进行评价。场地上层剪切波速结合区域经验,场地填土主要为土石方弃渣新近回填,剪切波速建议取值130ms,为软弱土;粉质粘土剪切波速建议取值180ms,为中软±基岩属于稳定岩石。拟建工程场平建设后填土按照压实填土考虑,剪切波速取值160ms(拟建工程完工后应对场地填土剪切波速进行实测复核)。场地土层的1(XMM500mm,含量一般为2050%,主要呈稍密状,稍湿。主要分布于人类工程活动区域场地表层。填土厚度一般约0.55m,沿线房屋、地坪和道路周边填土回填时间一般较长,或者采取了压实措施,填土一般呈稍密状态。素填土在工程上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的非均质性和湿陷性;其块石粒径大小不均,分选较差,土体内局部存在大块石架空现象,其整体均匀性较差,其物理力学等性质差异较大:素填土在地下水的浸泡渗透下,还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2)软土:场地内的软土主要存在于鱼塘处。主要由于排水不畅或长期蓄水,以及耕作、养鱼等原因在土体表层形成厚约0.5LOm的软土。软土下部则为饱和的粘性土。软土具有含水量高,承载力低,抗剪强度小的特性,易产生过大工后沉降或引起填方路堤的失稳。(3)强风化带,场地内分布的基岩岩性主要为泥岩和砂岩,岩体呈互层状产出。基岩强风化层网状风化裂隙较为发育,岩质极软,岩芯较破碎,呈碎块状、短柱状,个别甚至呈碎屑状、岩粉状,钻探揭示强风化层厚度一般约1.205.10m,特别是泥岩抗风化能力差,多见网状裂隙,强风化层相对较厚,多呈碎屑状。强风化带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4)有毒有害气体,根据勘察,场地地层主要为侏罗系沉积岩层,岩性为泥岩、页岩和砂岩,该套岩层存在有害气体的可能性小。场地内未见工业垃圾、生活垃圾、富含有机质的淤泥、煤、石油、天然气、曾经发现过有毒有害气体的地区、厂矿、工厂等排污企业建设旧址。综上所述,沿线存在有害气体的可能性小。序号分段编号里程编号筑路后最大覆盖层厚度等效剪切波速值场地类别特征周期抗震地段划分半挖半填路基段K0+420.3K0+482.209压实填土,4.1m160II0.35一般地段、有利地段注:拟建桥梁抗震设防类别为B类,桥梁抗震措施设防烈度为7度。4.2. 3地震效应评价地震稳定性评价拟建场地属于6度抗震设防区,场地内覆盖层为素填土和粉质粘土。不存在地震作用下液化的砂土和湿陷性的黄土,且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不存在地震液化震陷现象。未经合理支护的边坡岩土体会在地震作用下崩塌滚落,在边坡体经有效支挡处理后,边坡岩土体在地震作用下处于稳定状态。拟建场地陡坡不利地段建议采取避让措施。填土和淤泥质土地震不稳定,地震时容易产生震陷,路基开挖、回填前对淤泥质土需进行清除或腺干,对场地已有填土可采取夯实或翻挖后分层碾压:建议对填土地基进行处理,处理方法可以采取夯实、分层碾压、换填垫层或其它经济可行的方法;不得使用淤泥、耕植土、膨胀土以及有机物含量大于5%的士作填料,当填料内含有碎石时,其粒径不宜大于80mm,填土应进行分层压实。路基填土质量应满足设计和路基设计规范相关要求,岩土界面处的压实系数应大于或等于0.94,含水量控制在最优含水量Wop±2.强风化基岩地震稳定性较差,中等风化基岩地震稳定性较好。42.4连接桥梁工程地质评价4.2.1.1 连接桥墩等效剪切波速按下式计算:Vse=dot(式541)t=X(divtl)(式5.4-2)(=1V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do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di一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厚度(m);VSj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剪切波速(m/s);拟建场地未来按设计标高整平后,拟建道路地震效应评价见表5.2-10表5.2-1地震效应评价一览表序号分段编号里程编号筑路后最大覆盖层厚度等效剪切波速值场地类别特征周期抗震地段划分已建桥墩桥台K0+020-K0+056.5基岩>500I10.25有利地段拟建桥台隧道进洞口K0+056.5K0+76.3压实填土,9.5m16011035一般地段隧道段K0+76.3K0+249.3基岩>500II0.25有利地段出洞路基段K0+249.3K0+320.3压实填土,5.4m160II0.35一般地段陡坡路基段K0+320.3K0+420.3压实填士,14.5m160II0.35不利地段图5.31左线桥台北侧基坑边坡赤平投影图分析可知,该边坡为切向坡,边坡和L2呈小角度相交,边坡稳定主要受L2控制,直立开挖边坡可能沿岩L2发生滑塌,选取3-3'剖面对该段边坡进行稳定性定量分析,示意图(见图5.31.2-1).岩体裂隙面为取18°、C取5()kPa0基岩重度取24.90kNm3.图5.31.2-1稳定性计算示意图计算参数和过程详细见图5.3.1.2-2o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O33O-桥梁跨径布置为l-25m,上部结构采用等截面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左右分幅,左幅单箱双室,右幅单箱三室。桥梁起点接郭家沱大桥北桥头B匝道、C匝道,既有桥墩位于K0+025.9处,已预留支座位置。既有桥墩处(见剖面1)上覆土层主要为人工素填土,土层厚度约0.50.6m,下伏基岩为沙溪庙组泥岩和砂岩。下伏中等风化砂岩埋深约4.15.7m,岩体较完整,强度较高,力学性质稳定,为既有桥墩的基础持力层。4.2.1.2 桥台评价该桥台采用扩大基础,桥台中采用衡重式挡墙。拟建桥台处上覆土层主要为粉质粘土,土层厚度约0.60.8m,下伏基岩为沙溪庙组泥岩和砂岩互层。土层承载力低,不宜作为桥台的基础持力层;下伏中等风化基岩埋深约2.23.5m,岩体较完整,强度较高,力学性质稳定,适宜作为桥台的基础持力层。桥台处规划道路设计标高约224.3m,设计承台底标高209.5m。桥台处现状地面标高约213.2222.3m。按设计高程开挖后,会在桥北侧和南东侧形成基坑边坡,现分述如下:(D桥台北侧基坑边坡稳定分析(见剖面2、3):左线承台设计底标高为215.0Om,边坡坡向203。,坡长6.6m,边坡高度约3.57.4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该段边坡为岩质边坡,岩性由泥岩组成。采用赤平投影图分析岩体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泥岩组成。采用赤平投影图分析岩体结构面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图5.3-2南东侧基坑边坡赤平投影图分析可知,该边坡为反向坡,无不利外倾结构面,边坡稳定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4.1.4条,边坡岩体类型为UI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泥岩建议取55。,边坡破裂角泥岩取45。+(|>/2。建议基坑边坡施工应协调施工顺序,先修建挡墙再修筑道路主体工程,临时边坡可采用坡率法处理,对松动块进行清除,且对软岩进行锚喷封闭。边坡放坡坡率:强风化基岩采用1:1.00,中风化基岩采用1:0.75。桥墩台桩基设计参数建议见表5.2-1o表5.3-1桥墩、台桩基设计参数建议表2013第A0.3条计算)可知: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安全稳定系数1.30。在饱和不利工况下,计算边坡稳定系数Fs2Fst,边坡稳定。图53122稳定性计算表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4.1.4条,边坡岩体类型为HI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泥岩建议取55。,边坡破裂角泥岩取45"20建议采用坡率法处理,对松动块进行清除,且对软岩进行锚喷封闭。边坡放坡坡率:强风化基岩采用1:1.00,中风化基岩采用1:0.75。(2)桥台南东仰基坑边坡稔定分析(见Ir):左线承台设计底标高为21500m,右线承台设计底标高为209.50m,左线承台形成最大高度约8.4m的岩质边坡,右线承台接台后设计挡墙,挡墙长约19m,设计标高为209.5m218.5m,与桥台形成最大高度为15m的岩质边坡,边坡呈阶梯状沿道路。边坡坡向293。,坡长9.0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主要为岩质边坡,岩性由处排泄或下渗进入基岩裂隙中。该类型地下水水量大小受地貌和覆盖层范围、厚度、透水性制约,受季节、气候影响大。在原始地貌丘包地带,覆土层薄,除雨季外一般无地下水;在原始地貌沟心地带,覆土层较厚,有少量地下水存在,其流量随季节变化大。雨季时,地下水埋藏浅,枯水期时,地下水埋藏深,为季节性潜水。基岩中地下水主要集中在岩体裂隙中,岩层中构造裂隙总体不发育,不利于地下水赋存和接受补给,基岩中地下水水量小,呈脉状分布。地表水及地下水将对道路路基浸泡,软化路基,地下水的升降易引起路基沉降。施工中应做好截排水措施。场地内岩土层、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混凝土中钢筋及钢结构有微腐蚀性。4.2.6地基均匀性评价平场后,场地地基主要由人工填土、粉质粘土、强风化基岩、中风化泥岩和砂岩组成。场地内人工填土由粉质粘土和砂、泥岩块碎石组成,含少量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块石粒径大小不均,分选较差,土体内局部存在大块石架空现象,密实度较低,一般呈松散中密状,其整体均匀性较差。场地内粉质粘土硬塑软塑状,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残坡积成因。其整体均匀性较差。强风化基岩厚度差异较大,承载能力差别较大,整体均匀性较差。中等风化基岩其分布规律性较好,连续稳定,但泥岩、砂岩强度差异较大,变形特性差异也较大,基岩整体均匀性一般。桥墩、覆盖层厚度(m)基础建议持力层及嵌岩桩单桩坚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MPa)抗压强度(MPa)备注台编号型式基底标高(m)天然饱和、扩大基础中风化泥岩,20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建议整体0.8(JTG3363-2019)第6.3.7及6.3.8确定9.15.8按泥岩天然取值(3)桥台中部衡重式挡墙(见22左线桥台与右线桥台中部设置衡重式挡墙,挡墙底标高约212.5m,挡墙顶部与道路基本持平,标高为224.3m,边坡总体高度约11.8m,其上部主要为桥台主体,下段主要为岩质边坡。边坡稳定性分析参考本段(1)桥台北侧基坑边坡稳定分析,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4.1.4条,边坡岩体类型为HI类,岩体等效内摩擦角泥岩建议取55°,边坡破裂角泥岩取45°+6/2。建议临时边坡采用坡率法处理,对松动块进行清除,且对软岩进行锚喷封闭。边坡放坡坡率:强风化基岩采用G00,中风化基岩采用1075。4.2.5地下水作用和水土腐蚀性评价场地地下水以其含水介质可分为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水量总体较小。松散层孔隙水在岩土界面上从高处往低孔会有困难。考虑到人工挖孔桩的安全隐患,机械成孔为先进工艺,故本场地建议采用机械成孔。场地人工填土层主要呈稍密中密状,其颗粒组成和土层厚度分布不均,在桩孔成孔过程中受扰动后易垮塌,可能造成二次成孔,成桃可能性差。粉质粘土易缩径,成桩可能性较差。场地基岩物理力学性质稳定,岩体较完整,成桩过程不易塌孔,成桩可能性好。(2)施工条件及注意事项机械成孔作为较先进的施工工艺,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然而场地人工填土中碎块石的母岩为软硬差异明显的砂岩与泥岩,采用机械成孔时,土中砂岩块石随钻头(刃具)转动导致扰动区域增大进而影响孔壁稳定,有可能造成塌孔,同时影响孔底沉渣厚度;施工时应采取护壁、清除孔底沉渣等辅助措施。本场地的砂岩中,含有石英等较硬矿物颗粒,局部矿物颗粒聚集,因此建议设备的钻头选取时岩石抗压强度宜确定为砂岩自然抗压强度最大值的2倍。人工挖孔桩成桩质量高,可施工矩形桩、异形桩,适应性强,对环境影响较小。施工过程中填土层易垮塌,需要加强护壁刚度;井内有作业人员应通风,进行有毒气体的检测;加强弃土清运安全。同时人工挖孔桩工程应按规定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专家论证。4.2.9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的通知建办质【2017】39号文“勘察单位应当针对工程实际,在勘察文4.2.7对相邻建构筑物的影响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1)对相邻建构筑物的影响工程区位于重庆市郊区,人类工程活动不剧烈,对修建该工程影响较小。隧道范围内分布居民房、果园用房,计划要拆迁;隧道两侧外有既有建筑,建议优化施工措施,减少对周边建筑的扰动,并加强监测和保护。(2)对环境的影响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交通建设大大缩短了城乡距离,加快了城市化建设进程,为经济建设发挥出巨大拉动作用。拟建郭家沱隧道的建设可能诱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地表水源枯竭、地下水疏干、废水废渣外排污染等。拟建郭家沱隧道的强烈影响范围为隧道施工区域:中等影响范围施工区域外延1公里:其余影响范围地区为一般影响区域。施工时应严格按照国家及重庆市有关环保及卫生方面的规定,禁止废硝、废水等随意排放,控制施工噪音等,通过合理的施工组织安排,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扰,并应注意交通安全。4.2.8成桩条件分析(1)成桩可能性隧道进口连接桥梁拟采用承台桩基,需进行成桩开挖施工.本场地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水量较小。场地土层厚度一般0.68.5m,主要为残坡积层粉质粘土,有少量人工填土和淤泥质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以泥岩为主,夹砂岩等。场地总体成桩条件一般。重庆地区一般采用机械成孔和人工挖孔两类成桩工艺,该两类成桩工艺在本场地岩、土中施工成桩均可行,但斜坡中机械成离,出现崩塌、掉块甚至冒顶等。建议加强初期支护和超前支护,必须严格做好超前地质预报和施工预案等应急处理措施。(6)主要在填土地基段和不同的持力层衔接段,建议对填土地基进行处理,处理方法可以采取夯实、分层碾压、换填垫层或其它经济可行的方法;不得使用淤泥、耕植土、膨胀土以及有机物含量大于5%的土作填料,当填料内含有碎石时,其粒径不宜大于80mm,填土应进行分层压实。路基填土质量应满足设计和路基设计规范相关要求,岩土界面处的压实系数应大于或等于0.94,含水量控制在最优含水量Wop±2°压实填土的最大干密度宜采用击实试验确定。对不同持力层衔接段,应在设计施工中注意做进一步的特别处理,以预防不均匀沉降。4.2.10地下水作用评价在本次所有钻孔完工后,均提干了钻孔内残留的施工循环水,提干后经24-48小时孔内水位观测,未见地下水位恢复或恢或缓慢,规律性差,在刚下大雨后恢复水位出现较大增长,为季节性水体,无统一的稳定地下水位存在;总体上场区地形特点及地层结构不利于大量地下水存储",结合所有钻孔终孔水位观测结果,表明勘察期间,在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地下水贫乏。在雨季,由于大气降雨补给、施工排水及场地附近的生产、生活排水补给,可能赋存季节性地下水,因局部排水不畅,致使水量较大。应做好排水截水措施,冲沟地带地势低洼,汇水面积大,大气降水在斜坡坡面形成片流、面流,汇集于地势低洼地带。填土孔隙率高、相对松散,地表水体容易渗入土体当中,受季节影响非常明显,雨季地下水量大,旱季地下水量较小。综上所述,拟建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总体上相对简单。沿线道路建议修建排水件中说明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的要求,本工程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主要有:(1)桩基础若在雨季施工,容易形成上层滞水和孔隙水,应注意在进行桩基施工时易发生塌孔。在人工挖孔桩施工过程中,应做好防渗降水方案和地下水的抽排措施,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现场监测,对桩孔侧壁进行强化护壁。(2)根据地调及钻探揭露,局部地段上部覆盖层厚度以及下部的强风化埋深变化较大,地勘工作是以点带面,很难精确把握地层的变化情况,比如基底下部软弱夹层的分布及边坡的结构面产状变化等情况均难以完成反映。对于此种情况,后期施工期间的开挖基槽、桩基成孔及边坡挖方都是对地质工作的完善和补充,做到遇到变化较大情况及时沟通、协商解决,进行“信息法施工”及针对性的施工超前钻很有必要。(3)本场地内岩层产状倾角较陡,层间结构面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顺层边坡在爆破震动及野蛮施工等影响下,极易发生滑塌破坏。设计时应加强支护,施工时应严格按设计工法施工、文明施工,做好监测工作,及时反馈,做到信息化施工。由于开挖后,边坡不稳定,边坡施工应先支护后开挖。(4)本工程边坡及隧道施工,爆破施工将造成裂隙面扩张、裂隙水压急剧升高,引发岩坡整体应力变化,造成岩层面及裂隙面力学参数极大的降低,极端条件下,可能造成边坡发生破坏,引发工程滑坡,建议本场地边坡开挖采用非爆开挖方式,加强对斜坡上部及周边的截排水防护。(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