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咽喉科常用药物,补益药党参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肺经,功效与应用,本品甘平,善补脾益肺,为脾肺气虚常用之品,用治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清窍失养所致耳胀耳闭,耳鸣耳聋,眩晕,鼻窒,鼻揭九,鼻渊,鼻槁,慢喉痹,慢乳蛾,慢喉瘩诸病,伴食,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3中医医院皮肤科设备配备目录1
中医耳鼻咽喉科其他治法Tag内容描述:
1、中医耳鼻咽喉科常用药物,补益药党参性味,归经,甘,平,入脾,肺经,功效与应用,本品甘平,善补脾益肺,为脾肺气虚常用之品,用治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清窍失养所致耳胀耳闭,耳鸣耳聋,眩晕,鼻窒,鼻揭九,鼻渊,鼻槁,慢喉痹,慢乳蛾,慢喉瘩诸病,伴食。
2、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3中医医院皮肤科设备配备目录11中医医院皮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2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15中医医院妇科设备配备目录23中医医院妇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24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8中医医院儿科设备配备目录3。
3、中医耳鼻咽喉科其他治法一,擒拿擒拿法是推拿手法之一,主要用于咽喉科病,因咽喉红肿疼痛剧烈,吞咽困难,汤水难下者,不能进食者,单侧擒拿法,患者正坐,手向侧平举,拇指在上,小指在下,术者站于患者手之正侧面,用与患者侧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紧按。
4、附件2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2023年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等文件要求,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发布后,201。
5、中医诊断学,课件一,内容概览中医诊断学概述,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性,强调诊断在中医治疗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全面把握病人的病情,基础理论,深入剖析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包括阴。
6、附件2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2023年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等文件要求,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发布后,201。
7、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2023年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方案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实施方案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等文件要求,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发布后,2014年发。
8、中医耳鼻咽喉科病因病理第一节耳鼻咽喉病因病理概述耳鼻咽喉位于头面颈部,是经络循行交会和清阳游行聚会之处,属清空之窍,与外界直接相通,与脏腑密切相关,凡六淫,疫病侵袭及外伤,七情,饮食,劳逸所伤,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失调,皆可导致耳鼻咽喉疾。
9、第一章康复医学概述,目录,第一节康复的定义和内涵一,康复的定义二,康复的对象三,康复的领域四,康复的方式五,康复的基本对策,目录,第二节康复医学一,康复医学的定义二,康复医学的对象三,康复医学的基本原则四,康复医学的内容五,康复医学与其他医。
10、现行中医国标,行标目录标准级别编号名称二级名称发布时间国标,针灸针国标,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国标,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部分,艾灸国标,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部分,头针国标,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部分,耳针国标,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部分,三棱针国标,针灸技。
11、中医耳鼻咽喉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1,病证病种掌握,旋耳疮,耳带疮,断耳疮,耳疹,耳疳,耳疮,灯耳,耳异物,耳胀,脓耳,脓耳变证,耳鸣,耳聋,耳眩晕,耳面瘫,鼻疔,鼻疳,伤风鼻塞,鼻窒,鼻棉,鼻航,鼻渊,鼻息肉,鼻妞,鼻损伤,鼻异物,喉痹。
12、中医耳鼻咽喉科内治法一,耳科内治法祛风法,1,祛风散寒法,主要用于风寒侵耳所致的耳胀病,常用方如三拗汤,荆防败毒散,药物如麻黄,杏仁,荆芥,防风,柴胡,川苜等,2,祛风散热法,用于风寒化热或风热,风热湿邪犯耳所致的耳病,常见于如耳拜耳疮,旋。
13、耳鼻咽喉科的独特学说耳鼻咽喉科的独特学说,主要是官窍脏腑相关学说和清窍清阳相关学说,这是在耳鼻咽喉科的历史发展中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古代并无此提法,是谭敬书教授根据古人有关官窍脏腑,清窍清阳相关论述的研究,结合耳鼻咽喉生理病理特点,耳鼻咽。
14、中医耳鼻咽喉科预防护理概要中医学重视对疾病的预防护理,强调,与其救治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病之先,故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同时,又重视在治疗中的预防,即既病防变,防止疾病转化蔓延,对病人从生活,起居,精神,饮食,用药等方。
15、中医,耳鼻咽喉科常用药物第一节解表药荆芥性味,归经,辛,温,入肺,肝经,功效与应用,1,祛风解表,本品轻扬疏散,既散风寒,又疏风热,耳鼻咽喉病证初起,无论属外感风寒或风热,均可配合使用,治风寒表证常与防风配伍,如荆防败毒散,六味汤,治疗风热。
16、中医耳鼻咽喉科治则治法中医耳鼻咽喉科的治疗方法相当丰富,有内治,外治,针灸及其他疗法等,各种治法应从临床实际出发,根据辨病辨证的结果,有选择的互相配合使用,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第一节内治法一,耳科内治法祛风法,1,祛风散寒法,主要用于风寒侵。
17、中医耳鼻咽喉科常用药物第一节解表药荆芥性味,归经,辛,温,入肺,肝经,功效与应用,1,祛风解表,本品轻扬疏散,既散风寒,又疏风热,耳鼻咽喉病症初起,无论属外感风寒或风热,均可配合使用,治风寒表证常与防风配伍,如荆防败毒散,六味汤,治疗风热表。
18、中医耳鼻咽喉科外治法一,耳科外治法1,清洁法,耳道有脓,用卷棉子或专用细棉签蘸3,双氧水或淡白醋,白醋与凉开水各半,75,酒精,反复擦拭外耳道,以清除分泌物,耳部皮肤糜烂,溢脂水,结脓痂,用清热解毒,燥湿收敛的药物煎水清洗患处,并使药液直接。
19、中医耳鼻咽喉科常用药物,解表药荆芥性味,归经,辛,温,入肺,肝经,功效与应用,1,祛风解表,本品轻扬疏散,既散风寒,又疏风热,耳鼻咽喉病证初起,无论属外感风寒或风热,均可配合使用,治风寒表证常与防风配伍,如荆防败毒散,六味汤,治疗风热表证常。
20、中医耳鼻咽喉科常用药物,清热药石膏性味,归经,辛,甘,寒,入肺,胃经,功效与应用,1,清热泻火,本品甘寒,善清肺胃二经气分实热,适用于急喉瘩,急乳蛾,喉痈,鼻渊,鼻蚓等病肺胃热盛,而有壮热烦渴见证者,喉风,喉痈,鼻疔走黄及脓耳邪毒内陷,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