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绿轴封闭区东岸路(惠民路—规划道路)道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docx
温州市城市中央绿轴封闭区东岸路(惠民路一规划道路)道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二O一五年五月刖S1、项目由来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一条城市中轴线,以其为载体,形成一个彰显生态型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特色的标志性区域,引领未来城市生活。温州市城市中轴线全长16.2公里,北起永嘉三江口,南至大罗山山脉,纵向贯穿杨府山公园、世纪广场、三年湿地等节点,跨越瓯江,形成一条山、水、湿地、城相融的“黄金地带”。温州城市中轴线今后将根据片区特色分为北、中、南三段,是一条以节点串联、以虚实结合的方式构建的城市轴线。锦绣路、瓯海大道之间为中段,实轴,长3.2公里,涵盖公共行政、广场、公园、山水等特色。中段中轴线中,锦江路以北已基本上是建成区,而锦江路以南是今后建设的重点,目前从锦江路到温州大道这段中央绿轴工程目前正在建设,计划今年完工。温州大道到瓯海大道这段中央绿轴工程已列入市城投集团今年的重点工作“十大项目”。本项目中央绿轴封闭区东岸路(惠民路一规划道路)道路工程位于温州市城市中轴线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暨城市设计的中央绿轴(中轴线)区域范围内,是中央绿轴公园连接西向延伸交通的主要城市道路。虽然原址已建成一条东岸路,但其位置及规格并不符合规划要求以及区域的发展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1998)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受项目实施单位温州市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委托,温州市环境保护设计科学研究院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和同类项目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2015年05月20日在温州市召开该项目评审会,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了调查和文本修改,形成报批稿,提请审查。2、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温州市城市中轴线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暨城市设计中央绿轴(中轴线)区域范围内,西起惠民路,东至规划道路,全长约293m。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设计行车速度为30kmh,道路红线宽度18米。工程内容包括红线内道路、给排水、燃气、综合通信、绿化景观、交通设施、标志标线、路灯和电力管沟等。总投资约1080万元。本项目着重关注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同时关注道路运营后对周围声和空气质量环境的影响评价。3、评价工作过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具体流程见下图。本项目环评工作主要过程如下:(1)通过资料查询、实地调查等了解项目及周边用地规划、环境现状;(2)根据设计对项目工程内容分析,核算污染物排放量;(3)对项目污染排放和外环境对本项目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4)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5)征求评价区域内相关团体和个人对本项目的看法。环境影彻评价委托I研究国京&;堆方“关环境保护的法挣法展.3t.昧准及相关规£等2依据相关俄定确定环境影超评价文件类型翦一阶段I研究相关技术文件和其他有关文件2送行明步工程分析3开展初步的环境状况ISl合环境影牟因素识掰与评价因f常士I明砸评价重点和环境傀护目标2傥定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第二册段GIJt大变化初定工作方案评价范国内的环境状 况调唐、越消与评价箧谀项目 工程分析公 众 . 与各环境U素环境影“软决:与才仰冬号题环境影W分析与评价1.提出环境护措施.逆行技术经济论证2£;出谀项H环境可行性的Ifffrttifc坞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仁图1环评工作流程图4、评价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施工期:大气环境重点关注施工扬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声环境重点关注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营运期:大气环境重点关注营运期汽车尾气对周围居民的影响;营运期交通噪声对附近居民的影响。5、报告书主要结论根据分析,本项目的建设符合环保审批原则,项目在将来的建设及营运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污染物,在全面落实本报告提出的各项污染治理措施的基础上,可基本控制环境污染,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环境影响不大,从环保角度论证,该项目实施可行。第一章总论1.l编制依据1.1.1法律法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修订,国家主席令第9号,2015年1月1日起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颁布,1997年3月1日实施;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29B;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日颁布,2000年9月1日实施;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2004年08月28日修订;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颁布,2003年9月1日实施);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12月29日修订;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修订;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12月25日修订,2011年3月1日起施行;10、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年11月29;11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国家交通部令第5号,2003年5月130;12、关于公路、铁路(含轻轨)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噪声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394号,2003年5月27H13、印发关于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164号;14、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原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3月180;15、关于公路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环发2007184号);16、国家环保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年10月;17、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7号);18、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3年05月;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2013.6.29;20、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2013)第2号;21、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2013103号);22、关于切实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办2013104号)o23、关于下放部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权限的公告,环保部73号公告,2013年11月15日;24、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2013年9月100;25、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2014年4月2日。浙江省相关法律法规:1、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03年6月27日颁布;2、浙江省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办法,2014年3月13日修正;3、关于生态环境功能区试行工作的通知,浙环发200794号;4、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2013年12月19日修正;5、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13年12月19日修正;6、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2017年),浙政发201359号;7、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令321号修订,2014.3.13);8、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2014.05);9、关于印发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浙环发201428号;10、关于发布设区市环境保护行政护管部门负责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重污染、高环境风险以及严重影响生态的建设项目清单(2014年本)的通知(浙环发201443号);11、关于全面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浙环发12014J47号);12、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办法的通知,浙政办发201486号;13、关于进一步加强交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工作的通知,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和浙江省交通运输厅,2014年5月5日;温州市相关法律法规:1、关于进一步严格内河流域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通知,温环发201073号;2、关于落实新建城市道路降噪技术措施的通知,温住建发2011157号;3、关于印发市区建筑工地建筑扬尘、垃圾处置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温住建发(2011)257号);4、温州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温州市人民政府令,2012130号,2012年1月。1.1.2技术规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U),环境保护部;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国家环保总局;3、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国家环保局;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X)8),环境保护部;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环境保护部;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U);7、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8);8、浙江省环保局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修订版),2005年4月;9、浙江省环保局浙江省地面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06.4;10、温州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温州市人民政府,2008.02;11、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663-2013);12、温州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2013年5月。1.1.3其他依据及参考资料1、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小型基本建设项目立项批准文件,温发改立201545号;2、浙江省温州市国土资源局关于中央绿轴封闭区东岸路(惠民路一规划道路)的反馈意见;3、项目建议书并联审批联系单,温发改审联第180号;4、温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温州市东岸路(惠民路一规划道路)道路工程方案设计审查意见;5、温州市城市中央绿轴封闭区东岸路、张宅路、规划八路东段道路工程规划设计条件,温市规设(市政)字2015-001号。6、建设单位提供的其它建设项目相关资料和建设单位委托本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合同书。1.2环境功能区划1、环境空气根据温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图,本项目所在地环境空气功能区划为二类区。2、地表水本项目所在地地表水为瓯江108号流域范围,根据浙江省水利厅、浙江省环保局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功能区划为温瑞塘河瓯海工业、农业用水区。项目纳污水体为瓯江36号流域范围,功能区划为瓯江温州景观工业用水区。项目附近的水域功能见表1.2-1和附图2o表1.2-1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表编号功能区编号水功能区名称功能区范围水环境功能区名称水质目标瓯江108G0302700803012温瑞塘河瓯海工业、农业用水区大罗山北坡黎明闸多功能区III瓯江36G0302700103025瓯江温州景观工业用水区临江岐头(出海口)多功能区IIl3、地下水本项目所在区域河流尚未进行地下水功能区划,参照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1993),本项目所在地区域地下水执行HI类地下水环境功能区要求。4、声环境根据温州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13年5月),项目所在区域为2类声环境功能区。由于项目西侧为惠民路(城市主干道),因此本项目西侧距离惠民路30m范围内执行4a类标准,其余区域执行2类标准。5、生态环境根据温州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2008年2月),项目选线位于温州生态园湿地和景观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V1-40301B04)属于限制准入区。1.3评价标准131环境质量标准1、水环境(1)地表水根据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项目附近水体水域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OO2)中的HI类标准,相关标准值见表1.3- 10表1.3-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单位:mgL,PH值除外水质参数评价标准水质参数评价标准PH值69BOD5<4溶解氧N5氨氮1.0高钵酸盐指数6总磷(以P计)0.2COD20挥发酚0.005氟化物0.2六价格0.05石油类0.05铅0.05神0.05铜1.0汞0.0001锌1.0地下水项目附近地下水执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T993)中的11I类标准,相关标准值见表1.3-2o表1.3-2地卜水环境质量标准单位:mgL,pH值除外水质参数评价标准水质参数评价标准PH值6.58.5总硬度W450氯化物W250溶解性总固体W1000亚硝酸盐W0.02/2、空气环境项目所在地属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建设项目常规大气污染物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相关标准值见1.3-3。表L3-3大气评价执行的标准参考标准项目年平均24h平均1小时平均单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SO260150500gmN024080200NOx50100250TSP200300/PMio70150/PM2.53575/CO/4.010mgm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非甲烷总嫌/2.0mgm33、声环境根据温州市区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13年5月),项目所在区域规划为2类声环境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执行2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即昼间60dB,夜间50dBo由于项目西侧为惠民路(城市主干道),因此本项目西侧沿惠民路30m距离范围内执行4a类标准;其余区域执行2类标准。表1.3-4声环境质量标准单位:dB(八)类别标准值昼间夜间2类60504a类70551.3.2污染物排放标准废水本项目为道路基建项目,项目本身没有废水排放。对于施工期废水排放,施工生产废水需设简易沉淀池,经沉淀后上清液回用;施工营地生活废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纳管排放。(2)废气本工程施工沥青要求向市公路段沥青厂统一购买,不再设置沥青熬炼设备,因此各施工路面段范围内不会产生沥青熬炼烟气。本项目废气主要为施工期间堆土及机械施工、运输车辆产生的扬尘。废气执行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标准,见表1.3-5。表1.3-5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排气筒(m)二级标准监控点浓度(mgm)颗粒物120153.5周界外浓度最高点1.0非甲烷总、煌120(使用溶剂汽油或其它混合燃类物质)1510周界外浓度最高点4.0沥青烟气75(建筑搅拌)150.27生产设备不得有明显的无组织排放存在沥青烟气(3)噪声建设期施工作业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具体标准值见表1.3-6。表1.3-6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噪声限值(dB)昼间夜间70551.4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1.4.1评价工作等级1、水环境本项目废水主要是雨天初期雨水冲刷路面污染物产生的少量路面径流污水,污水量少,种类简单,因此在三级评价基础上进一步从简。2、大气环境对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第5.3条中规定:“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本项目为城市支路,故确定评价等级为三级。3、声环境本工程所处区域为2类声环境功能区,且根据噪声预测结果,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最高增量为3.6dB0对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第5.2.3条中规定:“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GB3096规定的1类、2类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达3dB(八)5dB(八)(含5dB(八)),按二级评价”。因此确定本项目评价等级为二级。4、生态环境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级的要求,由于本工程线路较短,工程所在区域的生态敏感性为一般区域,工程建设和建成营运的生态影响范围<2km2工作等级定为三级。,因此生态影响评价5、地下水根据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将本项目划分为第II类建设项目,I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见表141。表1.4-1I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项目类别建设项目供水、排水(或注水)规模建设项目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E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大小H类中中等不敏感(非生活供水水源地,特殊地下水资源等)弱按照11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道路项目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1.4.2评价范围1、评价范围:(1)噪声评价:道路中心线两侧各20Om范围;(2)大气环境评价:道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3)水环境评价:路线附近的主要河道,项目所经区域地下水;(4)生态评价:道路中心线两侧各20Om范围;(5)社会环境评价:路线经过的区域。2、评价因子:(1)环境空气现状评价因子:No2、PMio>SO2、CO;预测因子Nox、COo水环境现状评价因子:PH值、溶解氧、CODm11.BOD5、氨氮、石油类、总磷、疑化物、氟化物、挥发性酚、六价辂、铜、锌;影响评价因子:CODcrSS和石油类。(3)声环境现状及预测评价因子:LAeqo(4)社会环境:土地征用等。1.5评价时段根据道路建设项目建设期和营运期环境影响的特点,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为两个时段。1、建设期:2015年11月2016年08月。2、营运期:近期(2016年)、中期(2022年)、远期(2030年)。1.6评价重点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及项目周围的环境状况,本工程评价重点是生态环境和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运营期汽车噪声和尾气对环境的影响。1.7主要保护目标和敏感点1、环境水质保护目标为附近内河水质不因本项目的建设而恶化;2、环境空气质量保护目标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3、声环境保护目标为建设项目道路沿线各敏感点的声环境质量,保护级别为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声环境功能区。4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主要是对附近的河流等敏感目标,经现场勘察,沿线未发现名树古木或珍稀动植物,其生态环境基本不发生显著变化。5、根据实地调研及项目周边用地规划图,项目两侧的林村民宅现状为工业、居住混合区,已纳入温州城市中央绿轴拆迁范围,将于2015年底完成拆迁(本项目不涉及征用拆迁)。道路建成后两侧唯一的敏感点为距道路红线南侧77m处的林村临时周转房(二层民房3幢,约有68户,林村拆迁暂时安置住房)。主要敏感保护目标见表1.71和图171。用地规划见图172。表1.7-1敏感保护目标表序号敏感点类型桩号敏感点距道路红线最近距离(m)方位备注1已建敏感点林村临时周转房77南侧二层,3幢,约68户(2类声环境功能区)2河流K0+225K0+242川人河相交南北走向该河道填埋(不属于本项目内容)敏感点:林村临时周转房林村民宅(待拆迁)川人河现状道路图1.7-1项目周边现状敏感点示意图图1.7-2温州市城市中央绿轴(中轴线)区域控规暨城市设计(修编)用地规第二章区域环境概况2自然环境概况2.1.1地理位置温州地处中国大陆环太平洋岸线的中段,浙江省东南部。全境介于北纬27.03,-28.36东经119.37121.18之间。东濒东海,南与福建省宁德地区的福鼎、柘荣、寿宁三县毗邻,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的缙云、青田、景宁三县相连,北和东北方与台州市的仙居、黄岩、温岭、玉环四县市接壤。本工程位于中央绿轴(中轴线)区域范围内,西起惠民路,东至规划道路。项目地理位置见图(a)(b)图2.1-1项目地理位置图起点终点1.1.2 气候与气象1 气温温州气象台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19.14度,最高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9.15度;最低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8.44度;近五年间极端最高气温40.9度(出现在2003年7月15B14时),极端最低气温20度(出现在2005年1月1日)2、风况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北偏北风,全年最多风向为东北偏北风,其次为西北风,多年平均风速为0.95mso3、降水年无霜期272天,年均日照时数1850h,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94mm,年平均降水量1717.7毫米。4、相对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6月梅雨季节相对湿度月平均为89%,12月气候干燥,相对湿度为最小,月平均为74%o5、台风影响本地区的台风平均每年为2.5次,影响时间5-11月。台风影响一般持续2天时间。1.1.3 水文特征(1)瓯江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发源于庆元县锅帽尖,流经庆元、龙泉、云和、遂昌、松阳、缙云、丽水、景宁、青田、永嘉、瓯海、温州、乐清等13个县(市)至崎头注入东海,全长388公里,流域面积达17958平方公里。温州市处于瓯江下游,瓯江(温州段)流域面积4021平方公里。瓯江源头海拔1900多米,进入海滨平原后仅6米,上游河床比降大,具有山溪性河流特点,河流下游进入平原,河床宽阔,边滩和沙洲发育,水流分叉。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2800ms,最小流量为10.6ms,多年平均流量为47Om/s。图2.1-2瓯江流域形势图径流:瓯江流域水量丰富,多年平均流量456.6米3/秒,平均年径流量144亿米,由于降水量年内、年际间分配不均匀,致使瓯江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较3大,如1975年径流量为228.6亿米3,而1979年径流量只有65.7亿米3,丰枯比达3.4倍,多年平均最小日平均流量为26.1米3/秒,最枯的1967年只有10.6米3/秒,而洪峰流量则高达23000米3/秒(1952年7月20日)。潮流:瓯江下游受潮汐影响,河口呈现喇叭型并有拦门沙,属强潮河口。潮区界位于坪仁,感潮河段长76公里,特大潮可达坪仁,一般大潮可达温溪。潮区界以下,温溪至梅番是以山水为主,称河流段,长30公里,平均潮差3.293.38米,河床偏陡较稳定,潮流影响较小,径流塑造为主;梅番至龙湾段,河水与潮水相互消长,称为过渡段,长31公里,平均潮差3.384.59米,河床演变的特性同时受陆域和海域来水、来沙条件的控制,河段内边滩交错、心滩、心洲林立,为瓯江河床最不稳定河段;龙湾至黄华河段以潮流为主,称潮流段,长约15公里,年平均潮差4.59米,河床演变的特性同时受陆域和海域来水、来沙条件的控制,河段内边滩交错、心滩、心洲林立,为瓯江河床最不稳定河段;龙湾至黄华河段以潮流为主,称潮流段,长约15公里,年平均潮差4.59米。过渡段和潮流段流速较大,江心屿断面涨、落潮期平均流速1.2米/秒,涨潮量平均0.7亿米33,平均涨潮(流量)3700米/秒,灵昆岛南、北江道,涨潮量达3.7亿米333,平均流量19600米/秒,落潮平均流量16000米/秒,涨落潮平均流速1.0米/秒,可见温州以下河段对污染物具有较强的稀释自净能力。潮汐:东海潮波进入浅海及河口区,受底和边界摩擦影响,呈浅海前进潮波型。潮汐特性为正规半日浅海潮。潮差、历时不等现象明显,河口龙湾站潮差最大,平均为4.52m,最大达7.21m,潮汐沿江上溯时,潮差与潮量沿程递减,涨落潮时差增大。瓯江感潮河段的潮汐作用相当明显。入江污染物主要在潮汐、潮流作用下迁移、稀释、扩散。龙湾的平均涨潮流量是坪仁平均流量的21倍,江心屿是用仁8.1倍,山根是坪仁的0.6倍,因此瓯江(温州段)下游对污染物稀释降介主要是潮汐、潮流作用,而上游山根断面径流作用明显增加。(2)温瑞塘河温瑞塘河位于瓯江以南、飞云江以北的温瑞平原,是我市境内十分重要的河道水系,分属于鹿城、瓯海、龙湾、瑞安等“三区一市''管辖。水源主要来自瞿溪、雄溪、郭溪(通称三溪)以及大罗山和集云山的山涧溪流,整个流域面积740平方公里,水面面积22平方公里,灌溉面积48.2万亩,多年平均降雨量1694.8毫米,年径流量9.13亿立方米。水系河网总长度1178.4公里,在吴淞高程5米时,相应蓄水量6500万立方米。温瑞塘河自东晋时期由人工开凿,经唐大和、会昌年间大规模疏浚,后在南宋淳熙14年由知州沈枢组织修筑,形成“八十里荷塘”,是温州山水城市特征的重要标志。温瑞塘河主河道古称南塘河,明清称七铺塘河,北起鹿城区小南门跃进桥,向南流经梧蜒、白象、帆游、河口塘、塘下、莘藤、九里,再向西至瑞安市城关东门白岩桥,全长33.85公里,正常水位时河面一般宽度为50米,最宽处200多米,最窄处仅13米。温瑞塘河纵横交错的水系河道,对我市的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灌溉、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温瑞平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温州人民称为“母亲河”。1.1.4 地质、地形、地貌未经地质初勘,参照附近地质资料,工程地质大致可分以下几个结构层:种植性淤泥粘土、硬质粘土、淤泥、粘土角砾或粉质粘土、碎石层、风化凝灰岩等。覆盖层2030m不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温州地区淤泥层,其特点是层厚、高含水量、高孔隙比、高压缩性、低强度,是人们建筑活动须认真对待的地质结构,也是市政工程建设需要重视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南沿边一带为吹台山,有铅锌、高岭土等矿藏。莲花山设有温州电视台电视发射塔。主峰白云山,海拔694.93米。余为平原,娄桥河纵贯南北,支流密布,原为瓯海区重要产粮区。本项目地势基本平坦,现状地面基本标高为3.854.3O之间。按全国地震区带划分,温州市属东南沿海二级地震区东北段,该段地震强度和频率较弱,接近三级地震区。核定本区地震烈度为Vl度区域。一般构造不考虑地震力影响;而一些大型构造物如互通式立交可按Vn度设防。1.1.5 土壤、植被植被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亚热带,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现状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松木林、针叶林、竹林、灌木林等。土壤类型以山地红土为主。1.1.6 工程地质条件据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拟建场地在勘探深度内地层,上部为巨厚的第四系淤泥软土,下部为湖海积粘性土、冲积卵石土,本场址属二级场地,二级地基,场地稳定,适宜建造本工程。第层杂填土:河岸分布,河底含较多稀泥,不具作持力层条件;第层粘土:为原地表硬壳层,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与承载能力,但层厚过薄,仅河岸局部分布,不具单独作建筑物持力层条件。第层淤泥及淤泥质粘土:厚度很大、具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灵敏度高、抗剪强度小、承载能力差等特点,属典型的软弱地基土,不能直接支承建筑物,可作为桩周摩擦层。第层-第层粘性土:由土工试验和原位测试表明:可软塑,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与承载能力,可单独或组合作为一般荷载建筑物的桩基持力层。第层卵石:由钻探揭露和动探测试表明,稍密中密状,力学强度较好,压缩性较低,可作为荷载较大的建筑物桩基持力层,但对预制桩较难穿越,钻孔桩易塌孔、漏桨、埋钻,对工程有不利影响。2.2 社会环境概况1、温州市温州位于中国东南部,瓯江下游南岸,是浙江省辖市,为沿海港口城市,简称瓯,别称鹿城。全市总面积23255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2255.77平方千米、海域IIooo平方千米。其中市区1082平方千米。2010年常住总人口912万人。辖3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共有69个街道、65个镇(包括2个民族镇)、6个乡(包括5个民族乡)。温州市是浙江省的地级市,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中国54个特大城市之一,浙江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浙南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浙江东南部,东濒东海,南接福建宁德福鼎市,西与丽水市相连,北与台州市毗邻。温州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03亿元,同比增长7.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3亿元,增长8.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51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94元,分别增长8.7%、10.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1.8%;城镇登记失业率1.91%;节能减排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2、瓯海区瓯海位于温州市区西南,是温州三大城区之一,东接龙湾区,南连瑞安市,西界丽水青田县,北邻鹿城区。全区国土面积467平方公里,占温州市区总面积的42%o1981年建县,1992年撤县设区,经2001年和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成为现状,设5个功能区,共辖12个街道、1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51个行政村、26个居委会,户籍人口41万,外来人口约80万。瓯海自古工农业发达,商贸兴旺,瞿溪、梧田等百年古镇,如今风韵犹在。瓯海又是规划中温州新都市区的核心地带,城市中心区已开工兴建。瓯海交通便捷,104国道、南塘大道、高桐公路贯通南北,瓯海大道、温瞿公路横跨东西,金丽温、甬台温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金温、甬台温、温福铁路温州南站坐落在境内潘桥镇。201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12.98亿元,同比增长8.6%;规上工业增加值103.69亿元,增长7.7%;服务业增加值170.09亿元,增长9.3%;第一产业增加值5.91亿元,增长2.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24亿元,增长15.4%;外贸进出口总额23.27亿美元,增长4.4%;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3亿元,增长19.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5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08元,分别增长9.2%、10.2%。上述9项指标增速有6项居“三区两市”第一。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5%,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1.7%>2.5%、3%、4.8%o2.3 温州市城市中央绿轴(中轴线)区域控划暨城市设计(修编)1、规划范围东起汤家桥路,南邻瓯海大道,西至惠民路,北至锦绣路,用地面积478.97hm022、功能定位本规划区的总体功能定位是以行政服务、公共文化、商业配套、生活居住为主题的温州城市中心区。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本规划内的城市道路系统,按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划分城市道路等级。城市快速路:瓯海大道,道路红线宽度为112m,主线采用高架路,两侧地面设有地面辅道。城市主干路:包括锦绣路、新城大道、市府路、温州大道、惠民路、府东路和汤家桥路,道路红线宽度为4050m0城市次干路:包括绣山路、锦江路、月落堞路和万源路,道路红线宽度为2440m0城市支路:东岸路和张宅路等规划道路,道路宽度1230m°根据温州市城市中央绿轴(中轴线)区域控划暨城市设计(修编)用地规划图和道路红线宽度及交叉口转弯半径规划图。本项目东岸路(惠民路一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为18m,城市支路。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温州市城市中央绿轴(中轴线)区域控划暨城市设计(修编)的要求。路红线宽度及交叉口转弯半径规划图2.4 项目所在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根据温州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2008年2月),项目选线位于温州生态园湿地和景观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Vl40301B04),属于限制准入区,见附图。1、基本特征该区位于瓯海区东部和龙湾区西部,主要为温州生态园除自然保育区之外的区域,包括瓯海区三库街道的大部分地区和梧田街道、茶山街道、仙岩镇的小部分地区,以及龙湾区永中街道和天河镇的小部分地区、状元镇大番溪、三郎桥村,除此之外还包括三洋街道的黄屿村和吕家岸村,总面积43.01平方公里。主要承担湿地保护和生态景观保护的功能。2、主要生态环境目标环境质量目标:近远期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全部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总量控制目标:到2010年,点源COD排放量控制在176.9吨,氨氮排放量控制在29.8吨,污染物削减主要途径为城镇生活污染治理。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建设开发活动的环境保护要求:控制工业发展规模,原则上不再新增工业用地;温州生态园的旅游开发活动要符合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和浙江省温州生态园保护管理条例中提出的要求;三洋水网作为城市的重要生态湿地,禁止从事与水网湿地保护无关的一切建设活动,保持现有的调蓄能力。污染控制:将三洋湿地保护区内的现有分散小企业逐步关停或外迁,关闭区内的家庭作坊;取缔畜禽养殖、网箱养殖等破坏水质的行为;在黄屿村建设处理能力1万吨/日的黄屿污水处理厂,对区域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集中处理;建立完善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系统,防止生活垃圾污染水体;加强旅游景区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与建设:建设三洋湿地保护及配套一期工程,将张严冯、上坤村、园底村、马屿坤、樟希村等村庄逐步搬迁至黄屿和三郎桥安置区,降低生产生活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干扰;对湿地水系开展底泥清淤、岸滩改造、水系开挖、水生植物建设等综合整治,同时配套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大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生态公益林抚育的力度保护大罗山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结合旧村改造和旅游区景观建设,建设生态人居。本项目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属于污染性项目,因此本项目的建设不会与项目所在地生态环境功能区冲突,符合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区划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