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检测报告材料.doc
word××工程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报告编号:07地基J02检测报告××检测中心×年×月×日12 / 15注 意 事 项1、报告无检测单位“报告专用章无效;2、报告无报告编写、报告校对、报告审核人签字无效;3、报告涂改无效;4、非经同意,不得局部复制本报告;5、对本检测报告假如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检测单位提出,逾期不予受理;6、对于委托检验,样品代表性由委托单位负责。建设单位:×××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办公室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工程监理公司施工单位:×××公司检测单位:××检测中心项目参与人员: 报告编写: 报告校对: 报告××工程复合地基静荷载试验检测报告一、工程概况××工程地上2层。地基根底采用深层搅拌桩。桩径为700,根底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单桩设计承载力为200kN,经深层搅拌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得小于180KPa,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我中心于历时3日完成对该工程地基的静载荷试验检测工作,试验点桩总数为6个。具体情况见下表1,平面布置示意图见如下图1。现依据试验原始数据提交本次试验检测报告。表1 各试验点具体情况一览表试验点桩编号承压板直径(m)承压板面积(m2)试验日期最大试验荷载(kN)1#桩/×年×月×日3401#点×年×月×日1402#桩/×年×月×日3402#点×年×月×日1403#桩/×年×月×日3403#点×年×月×日140图1 各试验点平面布置示意图二、检测依据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XJGJ7920022、岩土工程勘察规X(GB50021-2001)3、建筑桩基技术规XJGJ 94-94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XJGJ 106-20035、某某省桩基质量检测管理规定试行6、某某省建筑基桩与复合地基检测方法与取样数量-赣力根底【2005】第001号7 、设计图纸与相关说明文件三、载荷试验、复合地基土载荷试验检测1、试验设备试验采用砂袋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千斤顶施压,主梁由4根18号工字钢组成,副梁由5根18号工字钢组成。采用1只QYL50型千斤顶加载,承压板顶面沉降变形分别采用对角的2个百分表(精度为0.01mm)测读。加载量由千斤顶上的精细压力表控制承载板试验装置见图3-1-1。图3-1-1 承压板载荷试验装置2、试验方法采用分级对试点进展加载。试验标准参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XJGJ792002进展。加载与卸载分级:分8级进展加载。 沉降观测时间:每级加载前后测读一次,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沉降。当1小时内沉降量小于0.1mm时,施加下一级荷载。3、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如下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沉降量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宽度或直径的6%;当达不到极限荷载,而最大加载压力已大于设计要求压力值的2倍;4、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实定:当压力沉降曲线上极限荷载能确定,而其值不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比例界限;当其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2倍时,可取极限荷载的一半;当压力沉降曲线是平缓的光滑曲线时,可按相对变形值确定:水泥土搅拌桩或旋喷桩复合地基,可取s/b或s/d等于0.006所对应的压力。s为载荷试验承压板的沉降量;b和d分别为承压板宽度和直径,当其大于2m时,按2m计算、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检测1、试验原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原理是用接近于竖向抗压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方法,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作为设计依据或对工程桩的承载力进展抽样检验和评价。2、试验设备试验采用砂袋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千斤顶施压,主梁由4根18号工字钢组成,副梁由5根18号工字钢组成。采用1只QYL50型千斤顶加载,桩顶面沉降变形分别采用对角的2个百分表(精度为0.01mm)测读。加载量由千斤顶上的精细压力表控制单桩竖向静载试验装置见图3-2-1。图3-2-1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装置示意图3、试验步骤、加载与卸载分级:根据规X,按设计要求最大试验荷载分8级进展加载,卸载每级为加载分级的两倍。具体加载与卸载分级详见各试桩竖向静载结果汇总表。、沉降观测:每级加载后间隔5、30、60min各测读一次,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h连续三次每30min的沉降观测值计算。、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 ,按第15、30、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后,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桩顶剩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3h,测读时间为第15、30min,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如下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某级荷载下,桩顶的沉降增量达前一级荷载下沉降增量的5倍;注:当桩顶沉降量能相对稳定且总沉降量小于40mm时,宜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某级荷载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增量的2倍;且经24h尚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已达设计和甲方要求最大试验荷载。、当荷载-沉降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60-80mm;在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具体要求加载至桩顶累计沉降量超过80mm。、极限承载力确定方法:根椐沉降随荷载的变化特征确定极限承载力:对于陡降型Qs曲线取其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根椐沉降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确定极限承载力:取s-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当某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小时尚未达到稳定时,取前一级荷载值;对于缓变型Q-s曲线可根据沉降量确定,宜取s=40mm对应的荷载值;当桩长大于40m时,宜考虑桩身弹性压缩量;对直径大于或等于800mm的桩,可取s=0.05DD为桩端直径对应的荷载值。四、试验成果分析各点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表与依据各附表绘制出的曲线见附图1。3个试验点1#点、2#点、3#点当荷载加至140kN时,总沉降量均未超过承压板直径的6%,沉降与稳定时间均正常,Q-s曲线未出现陡降段,明确3个试验点在试验荷载下均未达到极限状态。依据规X综合分析确定, 3个试验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不小于180KPa。1#桩试验加载至340kN时,本级沉降量为0.45mm,累计总沉降量为6.83mm,沉降与稳定时间正常,Q-s曲线未发生陡降,S-lgt曲线尾部未出现向下弯曲。依规X要求,决定终止加载。依据规X综合分析确定,该桩实测极限承载力不小于340kN。2#桩试验加载至340kN时,本级沉降量为0.65mm,累计总沉降量为15.43mm,沉降与稳定时间正常,Q-s曲线未发生陡降,S-lgt曲线尾部未出现向下弯曲。依规X要求,决定终止加载。依据规X综合分析确定,该桩实测极限承载力不小于340kN。3#桩试验加载至340kN时,本级沉降量为0.46mm,累计总沉降量为10.43mm,沉降与稳定时间正常,Q-s曲线未发生陡降,S-lgt曲线尾部未出现向下弯曲。依规X要求,决定终止加载。依据规X综合分析确定,该桩实测极限承载力不小于340kN。五 、结论本次所检测的3根深层搅拌桩单桩极限承载力均不小于340kN,3个试验点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不小于180KPa,明确该复合地基的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检测中心×年×月×日附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