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docx
-
资源ID:97074
资源大小:8.13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深化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docx
深化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 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体经济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制造业 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制造业代表了更高的实体经济 发展水平。深化创新驱动战略,需要从打造机制、健全环境、推动全产业创 新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发挥创新驱动作用,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首先,充分协同调动各方力量,打造政府、产业和高校之间的三 螺旋系统创新机制。在这个系统中,产业是社会生产的场所,承担完 成最终产品的任务;政府是社会契约的来源,确保社会资源的相互作 用和产品交换;而高校则是知识与技能的摇篮,是知识经济的孕育者。 三者既保留自身的独特性、发挥自身优势,又互相交叉协作,实现多 边沟通,从而形成一个持续稳定的创新流。在这个三螺旋系统创新机制中,政府方面要发挥自身特殊职能, 对区域的创新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管理,规范和引导整个创新机制的合 理运转,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和企业开展合作,维护良好校 企关系、扩展创新渠道,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同时健全资本市场,树 立长期价值投资理念与创新理念,强化金融机构理性投资的占比,为 企业和高校的创新工作提供支持。在高校方面,要积极探索改革人才与科研管理模式,通过课程设 置、项目申报等方式深化人才培养机制,遵循政策方向和社会需求进 行科学研究,并与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研联系,在推动企业资源流向 高校的同时,促进高校资源走向社会,并对人才转岗创业给予更多的 宽容,不再人为设置知识流转和科研变现的壁垒。在企业方面,企业自身在利润最大化驱动下,应当更加关注长远 利益;同时为高校和自身的技术创新提供资本支持,将高校创新成果 转化为现实生产效率的提升,助力政府、企业、高校三者间形成互相 协作、互相影响的创新机制,共同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落实。其次,深化完善科技创新研发所需要的“软硬”环境,疏通技术 落地与产业结合的渠道。其中,“软”环境主要指政策和制度环境。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完善要素市场的配套制度和政策。在创新引领的 新经济时代,以数据为代表的“新要素”已经越来越重要,和传统生 产要素一样不可或缺。因而我们需要完善有关新要素的制度规范,如 数据共享的权责分配、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职能划分等,还要对新 要素的流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借助制度的力量给创新活动创造更大的空间。这个 空间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要给创新主体,包括高校、企业更多自主权, 给予创新活动更多的支持和宽容,让他们勇于从事科研创新,敢于转 型;另一层就是要给创新更多机会,比如可以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 以及高校之间合作共建的体制机制,广泛探索由企业、高校参与的重 大创新项目,只有给这些主体更大的舞台,才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 潜力。与“软”环境相对应的是“硬”环境。“硬”环境主要指的是5G、 大数据等高科技所需要的硬性基础设施,包括基站、特高压输电网等。 这些环境是孕育科技创新的基础,也是激发企业转化创新成果的关键。 除此之外,还包括国家战略创新的“硬核”实力。比如超算中心的建 设,它为一系列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尖端科技,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 等提供算力,应用场景广泛,从能源化工到生物医药,完善科研“硬” 环境,为后续的创新活动夯实基础,全面加强国家战略创新能力。再次,推动金融等其他服务业的创新,反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 展。笔者认为,数字经济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融合,产业间的联系会 越来越紧密。所以,在数字经济时代,要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 高质量制造业发展,功夫不仅要下在该行业内,更要下在其他行业中。 应大力推动全行业的创新,充分发挥其他产业对制造业的反馈作用。 以服务业为例,数字金融创新能够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借助金融的 力量串联拓展产业链,通过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等新业态可以更好 为制造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和帮助。综上,创新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核 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打造政府、企业、 高校三要素螺旋创新系统,让各主体在协作中形成创新合力;打造科 技创新的“软硬”环境,为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重视其他产业的创新支持,提高全产业的创新能力,保障我国实体经济稳定运行,助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