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青龙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资源ID:938680       资源大小:368.52KB        全文页数:7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青龙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综合前言项目名称:恩施市青龙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项目建设性质:新建项目主管单位:恩施市发展和改革局项目建设单位:恩施市板桥镇人民政府项目编制单位:编制依据- 省发展改革委关于编报2007年、2008年国债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建议计划的紧急通知的通知鄂发改地区2007298号- 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 湖北省以工代赈管理办法一恩施市以工代赈规划2003-2010- 恩施市扶贫开发规划2005-2010- 恩施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一水利部2000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暂行规定-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一恩施市板桥镇人民政府委托湖北省富尔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青龙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委托书流域概况青龙河小流域位于恩施市西北边陲板桥阵境内,距城区88km,项目区经纬度为东经109。n'15"109。1845”,北纬30。2430"30。3233”,含老鸦石、老板桥、让水坝、蒿坝、居委会、横店、大木7个小村,总面积76.8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31.9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1.5%,流域呈不规则长条形,南北向长16.4公里,东西向宽6.6公里(平均宽4.69公里),最高点海拔高程1970.1米,最低点海拔高程1351.2米,平均海拔1666米。项目实施意义1、该项目建设是有效促进流域内贫困人口整体脱贫、遏制返贫的迫切需要。目前项目区内有2046户11356人,其中贫困人口4915人,贫困人口中还有绝对贫困人口1250人,低收入贫困人口3665人。造成流域内贫困的主要原因:洪涝灾害严重、农业资源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生存生活条件差;主要表现在洪水泛滥吞噬大片农田,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流域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流域内人均耕地少、坡耕地多、基本农田少、交通条件落后、水土流失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等。所有这些因素使得流域内大部分群众长期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生活水平始终得不到提高,生产环境始终得不到根本改善,一直难以摆脱贫困。即或脱贫,也会因灾返贫。通过对青龙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实施流域内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基础建设,直接服务于“三农”,对有效促进流域内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十分必要。2、该项目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青龙河由于成雨面积大,山高坡陡,不仅没有给当地人民群众造福,反而给当地到来了巨大灾难。流域内洪涝旱灾、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几乎是一年一小灾,三年一大灾。1998年特大洪水造成河堤多处塌陷,致使3000多亩农田被淹,30多栋房屋倒塌,板桥集镇陷入一片汪洋,鄂渝交通中断两月之久,直接经济损失100O多万元。以后又发生过类似洪灾多次,每次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频繁而严重的洪涝灾害致使人民群众闻风丧胆,无法安心、安全的生产生活,并且一旦洪水爆发,还严重威胁板桥集镇近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群众对流域的现状极为不满,多次上访,强烈要求进行治理,影响了一方稳定。因此,对青龙河流域进行治理,是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3、该项目建设是保护和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流域内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人民群众生产条件、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影响着流域的生态平衡。对现有的水土流失不加以治理,农业基础设施不加快完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造成荒漠化、石漠化,自然灾害加剧,群众将长期生活在穷山恶水、灾害频发的环境下,这与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势在必行。项目设施有利条件1、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流域内的大部分群众对流域内的现状极为不满,多次要求地方政府进行治理,但由于资金等多方面的原因久拖未决,部分群众因此而多次上访,社会矛盾十分突出。实施治理工程,是该流域内群众多年来的的期盼,通过摸底调查,流域内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表示全力支持本项目的实施,并做到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为子孙后代造福。2、有便利的交通条件项目区位于板桥与重庆奉节县接界的位置,紧靠镇政府,距恩施城区88公里。区域内交通较为发达,鄂渝省道贯穿其境,村级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能够满足项目建设物资的运输需求。3、有充足的建筑材料及资源项目区建筑材料来源广泛,可就地采石、打砂、取水,各种建材物资采购极为便利。项目区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质疏松肥沃,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可种植培育各种针、阔叶树种及草本植物,有利于兴建水土保持林、果园经济林等。流域内劳动力资源充足,能够满足治理工程实施的需求。4、有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青龙河流域现状得到了国家、省、州、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将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倾斜和支持,资金来源可靠,能满足流域治理工程资金的需求。本项目得到了恩施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对项目的设计、施工等各方面提出了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要求。板桥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本项目建设,已列入2007年镇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纳入了恩施市人大提案。镇政府已经对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纠纷调解及安全生产等方方面面的工作细化了目标,落实了责任,明确了要求,创造了良好的实施环境Q项目建设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青龙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47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4公顷(60亩),整修公路L2公里;保土耕作443公顷(6645亩);新修河堤3100米,整修河堤1800米,河道清淤1740米,降低河床(长)500米;建蓄水池1口120立方米;水土保持林100公顷(1500亩),封禁治理2000公顷(30000亩)。整个工程土石方量10.13万立方米,投工3.83万个。工程概算总投资340.23万元,其申请国家以工代赈(国债)资金3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0.23万元。工程实施后,项目区山水林田路得到综合治理,将改善项目区11356人生产生活环境,有效促进4915人脱贫致富。项目实施可保护基本农田3000亩,每年可增产粮食15.75万公斤,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增加直接经济收入215.22多万元,可减少土壤侵蚀量4.13万吨,可蓄水保水408.15万立方米。工程建设既保护和改善了小流域的生态环境,也进一步夯实了农村经济基础,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通过综合治理达到以下目标:1、项目实施后,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比项目实施前增加350元。基本解决流域内1250人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3665人低收入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稳定脱贫;2、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以上,比项目实施前增加50公斤;3、确保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亩以上,比项目实施前增加0.3亩;4、调整流域内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宣传力度,推行保土耕作,提高农业效益;5、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5.47km2,治理程度达到80%左右,土壤侵蚀量明显减少;6、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植被覆盖率较基准年(2006年)提高2. 70%,森林覆盖率提高42.2%,基本实现山川秀美;7、基本解决流域内所有群众的行路难和饮水难问题。规划各项措施效益计算期为20年,计算基准年为2006年,社会折现率为12%,实行动态分析,经济净现值为180.98万元;内部收益率21.1%,大于12如效益费用比为2.6,大于1.0,因此各项措施是合理的、科学的、可行的。1项目区概况1.1自然条件1.L1地质地貌1、地质流域内地质构造由一系列复式褶皱或超褶皱及其断裂组成,从震旦系至三叠系下统,除缺失上志留统和下泥盆统外,各时代地层出露相当完整,基本上都是海相沉积。由于地层古老,山势破碎,峭壁陡峻,构成繁多的岩溶地貌,加速了岩石的冲融和风化。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立体多变的气候因素,形成多种地带性土壤类型。2、地貌小流域内山峦起伏,山高坡陡,山间镶嵌小块川地、平地。坡地面积39.89km2,占总面积的88%,地表平均坡度22。岩溶特征明显,多溶洞、漏斗(俗称天坑),地表水系不完整。大小沟壑共有14条,总长度56.2公里,青龙河项目区地面坡度组成表«1-1项目区土地总面积(hm2)坡度组成<5°5015。15025°25035°>35°面积(hm2)占比例(%)面积(hm2)占比例(%)面积(hm2)占比例(%)面积(hm2)占比例(%)面积(hm2)占比例(%)青龙河7689.OO676.638.81245.6216.21668.5121.72006.8326.12091.4127.2LL2土壤、植被土壤的主要类型有黄壤、黄棕壤,各类土层因位置不同而厚度差异较大,山脚平地、丘间凹地、低地土层厚度13m,山坡地受水土流失的影响土厚度一般为0L5m0耕地的潜在养分、有机质及全氮含量中等,普遍严重缺磷,部分缺钾。坡耕地因水土流失导致土层薄、土颗粒变粗、士壤有机质贫瘠、土地产出能力十分低下。土壤容重1.45tm3,有机质3.8%,全钾2.2%,速效钾61.9ppm,速效磷2.9ppm,PH值5.07.5。山间平地、川地土壤肥沃,适于种植玉米、薯类、豆类等农作物和厚朴、杜仲、梨、桃、李、猫猴桃等经济林。土壤理化性状见表12。青龙河项目区土壤理化性状表*1-2土壤类型平均土层厚度(cm)土壤容重(tm3)土壤养分含量PH值有机质(%)全氮(%)速效氮(ppm)全钾(%)速效钾(ppm)全全(%)速效磷(ppm)黄壤60-751.460.7-1.40.06-0.15752-2.5650.04-0.055.56黄棕壤70-1001.371.2-1.50.03-0.121201.7-2.3850.01-0.048.55.5-62、植被类型项目区地域辽阔,植物为西南、华东、华北、西北等植物成份汇合区,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但由于森林曾经遭受到过度采伐,加上开荒种植的严重破坏,原生植被大部分已不复存在,造成有些地段构不成植物群落,仅零星部分。现有森林植被主要为林类次生林,其次为松、杉、柏等人工林。天然林以杉木、马尾松、栋类、桦木、柏杨为主,少量为巴山松、青柳、琪桐、香椿等。人工林主要以杉树、巴山松、柏树、柳杉、杜仲、厚朴为主。经济林主要以核桃、板栗、杜仲、苹果、樱桃为主。在植被分布中:灌草种类繁多,主要以盐肤木、马桑树、胡枝子、火棘为主;草本植物主要有五节芸、蕨类、龙须草、丝毛草、青蒿、野菊花等。这些丰富的植被类型为项目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优越的植被生态条件。1.L3气象、水文一、气象项目区地处中纬度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温暖湿润、雾雨日多、雨量充沛。冬寒夏凉,四季分明。10年一遇36小时最大降雨量68.54mm,20年一遇3-6小时最大降雨量79.2mmo多年平均降雨量1217.6mm,最大年降雨量1622mm(1954年),最小年降雨量694.8mm(1966年),6-10月降雨量约占年降雨量的70%,最大日降雨量207.4mm,小时最大降雨强度75.98mm;年平均径流深836mm,最大年径流深1281mm,最小年径深485mm;多年平均气温12.3,极端最高气温41.4C,极端最低气温-9.4七,年均日照时数1700h,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33天,最短205天,最长257天;大于10积温年平均为4513.2h,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平均风速2.7ms,最大风速可达16ms°青龙河小流域气象特征表表1-3观测站名气温()年均降雨量(mm)79月降雨量(mm)暴雨天数NIOC积温()无霜期(d)年均日照时数(h)太阳总辐射量(Jcm2)年最高年最低多年平均最大量年份最小量年份多年平均板桥镇观测站41.4-14.416.516221954694.819661217.6578.5544513.22331700427140二、水文项目区青龙河属清江水系,流域岩溶发育使水系不完整,平均年径流总量325万m3,丰水年与枯水年径流总量比值达到L85,径流模数为8L20万m3k1112,多年平均输沙量2975tka0从总量上看,项目区的水资源丰富,但由于年内和年际间分配很不均匀,缺水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旱灾严重。生产、生活用水水源不足,项目区尚有近10%的农户存在饮水困难Q1.2社会经济状况1.2.1行政区划项目区涉及板桥镇7个村(居)民委员会,总面积102平方公里。总人口1.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3万人,农业劳动力0.85万人,人口密度110人k1.2.2土地利用现状流域总面积76.89平方公里,其中:生产用地1384公顷(20760亩),生态用地6156.69公顷(92350亩),居民及交通用地148.31公顷(2225亩)。从现有的情况看,耕种坡地面积较大、有一定量的荒山荒坡和大量疏林幼林地存在,导致水土流失,是本项目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项目区耕地坡度组成详见表l-5o青龙河项目区耕地坡度组成表表1-5项目区土地总面积(hm2)耕地耕地坡度组成面积(hm2)占土地面积(%)<5°5o-15o15°25。25o35o>350面积(hm:)占比例(%)面积(hm?)占比例(%)面积(hm:)占比例(%)面积(h11)占比例R)面积(hm')占比例(%)青龙河7689.001258.3516.4523.7441.6359.8928.6192.5315.3166.1013.216.361.3L2.3经济情况2006年,项目区总产值899.4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为738.99万元,占农村总产值的82.16虬林业产值为83.99万元,占农村总产值的9.34%,牧业产值为76.49万元,占农村总产值的8.5%,农民人均纯收入1174元。粮食总产量392.81万kg,人均产量349kg。项目区农业生产现状详见表l-6o青龙河项目区农业生产现状表表1-6项目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经济林牧业渔业总面积总产量面积产量面积产量大牲畜猪羊其他养殖水面面积产量(hm2)(t)(hm2)(t)(hm2)(t)(头)(头)(三)(hm2)(t)青龙河943.763928.13314.588453.8551077.7014754183824110.000.001.24农村基础设施情况:项目区,交通方便,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农民生活燃料多以薪柴、电为主,部分居民用上了沼气;流域内10%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人畜饮水困难。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灾害频繁,大部分农田属望天收;农田施肥基本上以农家肥为主;农户种植业主要以玉米、马铃薯、红薯、蔬菜、药材、烟叶为主。2.水土流失及防治状况2.1 水土流失2.1.1 水土流失现状项目区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以面蚀为主。根据野外调查和土地详查资料表明,该项目区共有水土流失面积达31.9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1.5%,其中:轻度流失面积6.9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21.6%;中度流失面积8.63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27%强度流失面积9.73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30.5%;极强度流失面积6.09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19.B6;剧烈流失面积0.56平方公里,占流失面积1.8%o土壤侵蚀模数2692t(km2.a)o由于项目区交通条件的影响,山上交通条件差,人口稀少,人为生产破坏程度较轻,植被较好,而山下地区交通发达,人口稠密,人为活动频繁,植被破坏严重,特别是低山河谷地带,中度、强度流失面积分布广,且流失严重。据调查,项目区大于35°的陡坡面积占国土面积27.2%,其中大于25°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26.1%,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2.L2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成因1、水土流失的危害由于林草覆盖度的下降,蓄水能力减退,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山洪、干旱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危害极大。是淤积下游河道,抬高水位,加剧洪涝灾害,每当山洪暴发,洪水漫出河道,淹没、冲毁大量良田。1998年和2006年先后两年出现大洪水淹没下游板桥集镇,给当地人民群众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洪灾造成河堤多处塌陷,致使3000多亩农田被淹,30多栋房屋倒塌,板桥集镇陷入一片汪洋,鄂渝交通中断两月之久,直接经济损失IoOO多万元。大量的面蚀,造成土壤中大量有机质随地表径流而流失,使之土壤肥力减退。据调查,项目区每年的泥土流失总量高达20.7万t,以农耕地土壤肥力下降最为明显,致使农业生产投入大,收入相对减少,农民人均纯收入难以提高。2、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因素由于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相对高差大,坡面长,地形破碎,地形坡度小于5的面积占总面积的8.8%,而大于25°的占53.3%o地表出露岩石以石灰岩为主,以石灰岩发育的成土母质,成土过程慢,平均100年才发育成2cm厚的土壤,因保水、保土措施少,耕作方式落后,集约化程度低,水土流失较严重,所以石化面积大,约为坡耕地面积的20%左右。(2)人为因素流域内近年来人口增长较快,粮食、燃料、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迫使人民群众不得不采取一切手段增加和扩大耕种面积,砍伐大量薪材,加之河道两岸平地容易遭受洪水淹没,当地群众便在两岸山坡开荒造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也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的进一步恶化。2.2水土保持工作情况2. 2.1水土保持现状1、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现状项目区从50年代中期修建坡改梯开始,70年代开展大规模的坡改梯工程,到1982年止为一个阶段,表现为以行政区为单元,以建设基本农田为主的单一治理工作。为了保护河道两岸农田和板桥集镇安全修建了一条人工河,由于资金投入少,河道修建窄、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水患。沿河土地因洪水泛滥,耕种后收入得不到保障。导致目前流域内逐年新开垦陡坡耕种,水土流失现象进一步恶化。3项目建设任务及规模2.1 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单位面积环境容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在防治战略上,突出区域特点,在措施布置上,结合项目区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优化措施配置,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分类防治,因需施措;集约利用,强化保障;沟坡兼治,系统推进;生态辅助,严格保护;注重示范,加强监测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使流域内人民群众尽快脱贫致富。2.2 项目建设的目标一、水土流失治理目标:1、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47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4公顷(60亩),水土保持林100公顷(1500亩),封禁治理2000公顷(30000亩),25°以上坡耕地大部分营造水土保持林。2、初步建成较为完善、坚固的河道工程体系,使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有效抵御洪涝灾害,促使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人均收入有较大幅度增加。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实施治理的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0%以上,林草植被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80%以上,减沙效益达到70%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开发替代能源建设,发展以电代柴、以煤代柴,扩大太阳能的普及率,加大沼气推广,力争达50%以上,省柴灶推广率达100机动态监测替代能源建设前后生态环境的变化,林草覆盖度提高1个百分点。三、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亩,人均产粮稳定在400公斤左右,实现粮食自给,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项目实施前增长25%以上,并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达到或超过当地平均水平。四、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目标(1)建立信息管理中心和示范工程数据库,应用RS、GPS和GIS进行项目的建标、规划、设计与管理,提高防治工程的科技含量。(2)逐步将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好的治理模式和成果在同类型区推广,加快防治工程步伐。同时应用已经试验成功成果,对厚朴、杜仲等优质经济林进行推广。2.3 治理措施总体布局青龙河小流域作为鄂西南高山石灰岩中强度流失区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和征求项目区干部群众的意见,规划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为:1、工程措施:(1)基本农田建设。坡改梯4公顷(60亩),沟渠240米,沉沙池4口;保土耕作443公顷(6645亩)。(2)蓄水池1口,容积120立方米。(3)公路建设1200米(整修公路1200米)(4)农田水利工程:河道工程建设7140米,保护农田3000亩。其中:新修河堤3100米,整修河堤1800米,河道清淤1740米,降低河床(长)500米。2、生物措施:(1)造水土保持林100公顷(1500亩);(2)封禁治理2000公顷(30000亩)。3、工程布局:(1)对5o25°土层深厚、距离村庄近的坡耕地实行坡改梯,大力兴建高标准基本农田,配套蓄水池、沟渠、沉沙池、等坡面水系。(2)在青龙河主河道两侧重点实施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主要是新修河堤、整修河堤、河道降低,加大落差和河床清淤等,以保护沿河两岸的农田,促使旱涝保收。(3)在现有必须耕种坡耕地上实行保土耕作,指导农民进行等高种植,优化种植结构,尽量选种多年生草(木)本经济作物,实行配方施肥,以达到蓄水保土和增强农业效益的目的。(4)在现有的荒山荒坡上营造水保林,减轻坡面径流冲刷,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对疏林、幼林地和草地实行封育治理。2.4 土地利用现状调整为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状况,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永续利用,整个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应在优先保证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厚朴)经济林,在不断提高生产用地产出率的基础上保护和扩大生态用地。其土地利用调整重点是:1、按照人均1亩基本农田和产业发展用地的标准,通过坡面整治使坡耕地由734.61h11)2下调到620.6Ihrn2,陡坡耕地造林,生产用地面积由现在的8415.08h11j2下调到7805.22hm2o2、扭转生态环境现状,对现有荒山荒坡和大于25度的陡坡地以及疏幼林采取人工造林、封禁管育等措施,增加植被,使生态用地由1284h11)2提高到1384h35建设任务和规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47平方公里。1、基本农田建设。坡改梯4公顷(60亩),沟渠240米,沉沙池4口;保土耕作443公顷(6645亩)。2、蓄水池1口,容积120立方米。3、公路建设1200米(整修公路1200米)4、农田水利工程:河道工程建设7140米,保护农田3000亩。其中:新修河堤3100米,整修河堤1800米,河道清淤1740米,降低河床(长)500米。5、生物措施:造水土保持林100公顷(1500亩);封禁治理2000公顷(30000亩)。4治理措施方案和设计要点4.1. 防监督方案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有效防治项目区人为水土流失:一是建立和完善预防监督体系,项目区每个村聘任管护员或联络员12人,并做到职责明确,措施具体,监督到位;二是确定预防监督的主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林草植被不受破坏,禁止随意向河道倾倒弃土,宣传贯彻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对水土流失状况实施动态监测并定期公告等;三是制订预防监督办法:定期或经常性对项目区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巡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加剧,查处严重造成水土流失的违法行为。预防监督的实施方案包括: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变成项目区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强化监督和检查,及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立即处理;三是搞好制度建设,宣传好各级政府制订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大会或代表会议制订村规民约,做到有章可循,令行禁止。4.2. 2治理措施设计4.3. 1基本农田建设一、坡改梯工程规模60亩,建设标准为:石坎梯田,主要工程量:土方1000立方米,干砌石4300立方米。1、布设原则(1)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坡面水系、田间道路综合配套,优化配Io选择地面坡度在8°20。之间,土层厚度大于50cm,土质较好,距农户较近,交通方便,便于经营管理的地块布设。梯田的田坎应沿等高线布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做到田面平整。(4)梯田田坎的建筑材料根据当地土质和石料情况而定,以确保田坎稳定、尽可能降低造价为原则。当土壤粘性适宜、无建筑材料的,应选择修建土坎;土质含砂量高、土层薄、而石料就近无法满足时,则不能修建坡改梯;建筑材料丰富、运距较近,可选用石坎,修建石坎坡改梯。土坎必须护填,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入。2、设计标准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达1622mm,流域内土、石坎梯田的防御标准为10年一遇36小时最大降雨量,截水沟、排洪沟、蓄水池等防御暴雨标准为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3、断面设计按湖北省暴雨径流梯坪地埋高按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量进行设计,保证此降雨标准不漫埃查算图表及图集提供的数据,项目区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为146mm,初损IOnmb入渗L5mm计。典型设计图。3、坡改梯埃坎采用新 银合欢护展。土坎梯田典型断面图(1)形式:土、石坎水平梯田;(2)埃坎:士坎梯田:蓄水埋高0.20m、顶宽0.3%内、外坡比约1:0.5-1.0,坎高L0-L5n左右;石坎梯田:顶宽0.3m,底宽0.5T.0m,田坎侧坡85°,石坎高L0-2.0m;(3)布设:沿水平线顺山坡地形,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宽度5m以上;(4)土层:活土层厚0.5m以上;(5)配套工程:道路,从坡脚到坡顶的路面宽1.0叭比降V15%,道路因地制宜布置。4、施工要求(1)测量定线梯田的定线包括选基线、地坎线和挖填分界线选基线:选定地坎线之前,首先要定出一条能控制整个坡面的基线。其方法是先进行实地踏勘,测量地面坡度,然后根据规划设计适宜的梯田高度和田面宽度,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确定埃坎的基点。一般在坡度基本一致的坡面上,基线放在坡面中央,以便向两边定线。在坡度不均匀的坡面上,基线放到最陡的部位,以免出现田面过窄的现象。测定地坎线:根据所划基线,按照规划用经伟仪或水准仪再在实地划出埃坎线。定挖填分界线:确定埃坎线之后,定开挖线的目的是使挖填方能比较平衡,从而节约劳力和机械功能。因此,施工前必须进行土方的平衡计算,在图面上求出挖填分界线,然后通过测量放到实地中去。(2)修筑埃坎在施工时沿田坎开挖线,按所修田坎的高度和宽度要求,将山坡上的表层土壤清理干净,使之出现底土层,然后将埃坎整修成倒坡形式,倒坡平台一般宽0.5m0.8m。对松土过厚、难以清到坚硬底土层的基础处理,要在适当加深的基础上,再进行夯实和其他加固处理。(3)田面平整采用中间堆土法。中间堆土法即把已定线的每台梯田从上到下划为三段,将上下挖填部位的表土全部堆放在中间,然后开槽筑埃坎,先下切上垫,里切外垫,田面平整后,深翻生土部位,并将中间堆放的表土均匀铺盖在生土上。5、管护要求水平梯田的利用与管理应重点抓好生土熟化、田坎养护和利用,具体措施如下:(1)增施厩肥、绿肥等有机肥及氮磷复合化肥,选种适生作物或套种绿肥,并采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梯田生产力。(2)汛前、雨后及时维护,发现梯田有冲塌、下沉、裂缝、鼠洞等现象及时进行维修。(3)根据当地情况,在土坎梯田的地壤上,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或草本植物,维护田坎稳定,增加经济收入。二、坡面沟、渠坡面沟渠的功能作用是拦截坡面径流、引水灌溉,排除多余来水、防止冲刷,减少泥沙下池,保护坡脚农田,巩固和保护治坡成果。设计长度240米,工程量为:土方100立方米,浆砌石200立方米。1、设计标准根据水土保持国家标准GB/T164531-164532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排水引水工程的规定是:防御暴雨标准按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设计。2、设计原则(1)坡面沟渠工程应与梯田、沉沙蓄水工程同时规划,并以沟渠、道路为骨架,合理布设排水沟、沉沙池、蓄水池等工程,形成完整的防御、利用体系。(2)防治对象为坡改梯、经济林为主的坡面,根据降雨和汇流面积布设排水沟。(3)梯田区域内承接背沟两端的排水沟,垂直于等高线布设,并与梯田两端的作业道路一致,呈路边沟;土质排水沟应分段设置跌水,一般以每台梯面宽为水平段,每台梯坎高为一级跌水,在跌水处做好铺草皮或石方衬砌等防冲消能措施。(4)主排水沟一般垂直于等高线,并作好跌水消能和防冲措施。3、断面设计由明渠均匀流公式:Q=AC瓜,排水沟断面面积(八):式中:A一排水沟断面面积,m2;Q一排水沟设计最大流量,m3s;C谢才系数;R一水力半径;I一排水沟比降。用Q=0.278"7求流量式中:Q一最大清水洪峰流量,m3sk一径流系数(在0.60.9中选取),取k=0.64i一平均Ih降雨强度,mm/h产一山坡集水面积,km2R值的计算:R=-式中:X一排水沟断面湿周,mo谢才公式:C=-Rin式中:n糙率,石质排水沟一般取0.025左右。通过计算,排水沟的断面尺寸为:40cm×50cmo排水沟典型断面详见作业道及排水沟断面示意图:节业遭 排水沟M5浆砌作业道及排水沟断面示意图4、施工技术要求(1)选线定线选线定线首先要了解设计规格和质量要求;其次要注意避开滑坡体、坡积物、危岩、外斜岩层、地面裂缝以及泥石流沟等,否则会造成沟渠垮塌或降低排水功能。(2)施工测量野外工作。用水准仪、皮尺、测钎等工具,对选定好的线路进行纵、横断面测量,作好记录并钉好里程中桩,里程中桩一般102Om一个,地形复杂的应适当加密。(3)室内工作。纵断面图绘制是根据野外观测成果,以沟渠中心线上各桩号的水平距离为横坐标,以相应的高程为纵坐标;在坐标图上先绘出沟渠中心线各桩号的地面高程,联结成地面线;根据设计比降逐段绘出沟底线,最后根据设计洪水水位推算结果,由沟底向上绘制最高水位线。纵断面图的桩号通常从沟渠的出口处计算,图上应注明桩号、地面高程、设计水位、沟底及沟顶高程、沟渠比降、挖填深度或高度等,以便计算土石方量与施工放样。采用套断面法计算每个桩号的应挖、填面积。即在各中心桩横断面图上,用横断面图相同比例剪成的沟渠设计标准断面硬纸片,根据设计高程,中线对中桩套上去,便可得出沟渠标准断面内坡线(挖方沟渠)或外坡线(填方沟渠)与地面线的交点。量出交点距中心桩的水平距离,并列表记载,然后用计算机计算各桩号应挖、应填面积。将横断面上的渠底宽度、设计边坡线的水平距离、堤顶宽度、堤顶外边坡线的水平距离相加,即为开边线。(4)施工放样检查中桩。横断面放样。弯道敷设。沟渠的转弯部位应用规则、光滑的曲线连结,使水流顺畅,不致冲刷凹岸,影响流速及其过水能力。(5)沟渠开挖沟渠挖土方应由中心向外,先深后宽,分块分层开挖。挖到设计深度前,应先挖够深度,再挖够渠底宽度,最后才进行修坡。沟渠的边坡不得有显著的凹凸现象,在同一个设计标准断面中,各桩号的渠底边线、堤顶线连起来应成一条直线,在弯道处应为一规律的曲线。分段开挖的交界处宜挖沟为界,不得留埃子,避免前后段底坡不一致;应注意保留中心桩,以便随时检查校正沟渠开挖质量和进度。弃土应先规划好堆放场地,堆土时应先远后近,先低后高,以免造成人为的爬坡上坎。(6)沟渠施工山丘区坡面沟渠比降一般较大,特别是与等高线垂直或斜交的排水沟。有的受地形、坡度限制,有的为节约耕地,设计常采用矩形断面大比降,为防止沟槽、沟堤被冲刷,衬砌材料选用浆砌块石。浆砌块石沟渠施工浆砌条石常用座浆法,浆砌块石一般用座浆法或灌浆法将石料胶结在一起,成紧密砌体。施工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一石料使用前应先用水清洗除泥土、尘埃和表面石屑,以利石料与砂浆结合。一沟渠砌石一般先做两侧墙,后做沟槽底,在基础岩性一致的地段亦可先做底石,后做侧墙石。一砌石应分层砌筑,每层厚25cm30cm,片石每层应先砌面石,面石应挑选大的、并有一个较大的面的片石。一砌筑条石时,上下层纵缝应错开。一对新砌好未凝固的砌层,应避免震动,同一砌体砌筑高差不得超过Imo一砌好的砌体应洒水养护,时间至少7do在零下温度施工,可用麻袋或草帘子覆盖,以保温防冻。一需沟缝的砌石面,在灰浆初凝后,应将灰缝抠深3cm5cm,清除浮质,以水润湿,然后填缝抹平。一砌、土墙或护坡时,若砌体背后有渗水,则应在砌体上留排水孔。一砂浆配合比应使用重量配合比,因水泥的松密体积相差较大,砂的含水量不同体积也有变化,用体积控制不能准确地计算出符合设计标准的砂浆。(7)运行维护新建成的排洪沟一般不可能采用试通水的办法检查质量和发现问题,只能加强汛前检查,强化汛期运行管理和汛后维修等工作。1、新建成沟渠检查新建成的排洪沟能否正常运用,首先要检查过水能力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一般用水平仪测量沟底纵坡,用皮尺量测偏小的过水断面尺寸,并复核过水能力。检查沟渠有无裂缝、沉陷、滑坡、鼠穴以及沟渠内有无杂草、石块、土堆等碍水堆积物,如有要及时处理、及时清除。2、汛期运行中强化管理每次暴雨中必须有专人巡查,对沟渠内出现的坍塌和垮坍等,要立即排除并疏通。3、汛后要坚持维护补修补修的重点是除草、清淤、整修、加固等。三、沉沙池沉沙池4座,主要工程量:土方11立方米,浆砌石15立方米。1、布设原则一是布设于排水沟中,与排沟水沟配合使用;二是布设于沉积泥沙。2、规划设计沉沙池的大小由来水量决定,并按来水量确定沙池需要的容积,再根据沉沙池的形状确定沉沙池的尺寸;进入蓄水工程前的沉沙池,一般比沟渠宽1-2倍,比沟渠深Im以上,长1.52m。3、施工要求沉沙池的施工以开挖为主,避不开填方时必须用石料、混凝土衬砌;4、维护管理当沉沙池淤至一定高度,因流速加大而使具有设计粒径的泥沙不能下沉时,则需要清除淤沙,以保证沉沙池的正常使用;小型沉沙池一般一次暴雨后要进行一次清池,清出泥沙应就近利用;对非汛期一池多用的沉沙池,汛前必须清除泥沙,以迎接汛期沉沙。300Z 300 Z1000Z 300 ZII剖面图4.2.2饮水工程新建蓄水池一口,容积120立方

    注意事项

    本文(青龙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