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太湖县原垃圾场封场工程.docx

    • 资源ID:921205       资源大小:499.43KB        全文页数:10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太湖县原垃圾场封场工程.docx

    前言1第一章概述21.1 概况21.1.1 项目名称和建设单位21.1.2 项目背景21.2 设计依据、设计原则和设计内容41.2.1 设计依据41.2.2 设计原则41.2.3 设计内容51.3 主要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61.3.1 主要标准61.3.2 主要设计规范61.4 主要工程技术指标7第二章环卫现状及场址概况92.1 垃圾处置现状及规划92.1.1 环卫系统管理体制92.1.2 收运系统92.1.3 生活垃圾处理101.1.1 1老垃圾场101.1.32 新建填埋场102.2 场址概况与自然条件112.2.1 工程位置112.2.2 地形地貌112.2.3 气象条件112.2.4 通状况112.2.5 供排水条件112.2.6 供电条件122.3 场址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122.3.1 地质构造12232场区地层122.3.3 场区水文地质条件132.3.4 场地地震效应评价142.3.5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初步评价.142.3.5.1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142.3.52不良地质作用152.3.5.3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152.3.5.4库区防渗性能评价15235.5填埋库区及垃圾大坝基础方案16第三章垃圾搬迁工艺设计173.1 项目建设规模173.2 封场方案173.3 库区工程布置193.3.1 库区工程布置原则193.3.2 平面布置193.3.3 库底标高设计193.3.4 垃圾坝顶标高设计203.3.5 库区边坡稳定分析203.3.6 填埋高度设计223.3.7 埋堆体稳定分析223.4 设计库容263.5 垃圾搬迁作业26351现状堆体开挖263.5.1 垃圾卸料、摊铺与压实.273.5.2 填埋作业方式的选择283.5.3 埋作业单元283.5.4 库底初始填埋293.5.5 雨污分流设计29第四章总图运输324.1 总体布局324.1.1 总体布局原则324.1.2 总图布置324.2 绿化景观设计33第五章填埋场库区工程设计345.1 场地构建345.1.1 基底构建345.1.2 边坡处理345.2 垃圾挡坝工程355.2.1 设计标准355.2.2 坝体材料355.2.3 垃圾挡坝布置365.2.4 断面结构375.3 水平防渗工程375.3.1 水平防渗系统论证375.3.2 水平防渗系统385.3.3 防渗系统完整性监测385.4 渗沥液收集与导排系统415.4.1 建设期渗沥液产量预测.415.4.2 渗沥液收集与导排系统.435.4.3 渗沥液处理435.5 地下水导排系统445.6 土石方平衡及土料场455.6.1 土石方平衡455.6.2 土料堆场45第六章填埋场封场工程设计466.1 封场覆盖系统466.1.1 标准要求466.1.2 覆盖系统方案比选486.1.3 覆盖系统方案实施516.2 渗沥液收集导排系统5262.1 渗沥液水量计算52-622渗沥液收集系统.536.3 地表水导排系统53631防洪设计标准536.3.2 流量计算546.3.3 截洪沟断面设计546.3.4 地表水导排546.3.5 雨污分流措施556.4 填埋气导排系统566.4.2 填埋气导排系统566.4.3 填埋气处理566.5 生态修复56651渐进修复566.52封场利用57第七章环境保护与监测597.1 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要求及规定597.2 水污染影响与控制措施597.3 大气污染影响与控制措施597.4 臭气的控制607.5 飞尘及漂浮物的影响与控制措施607.6 噪声污染影响与控制措施617.7 灭蝇617.8 保证场内环境质量617.9 环境监测62第八章消防设计648.1 设计原则648.2 设计范围648.3 危险等级648.4 消防设施648.4.1 消防水源648.4.2 室内消防648.4.3 外消防658.4.4 灭火器配置658.5 消防机构65第九章安全卫生与节能669.1 安全与卫生669.1.1 标准及依据669.1.2 安全技术措施669.1.3 卫生防疫措施679.1.4 预期效果和评价679.1.5 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机构.689.2 节能689.2.1 劳动资源节能689.2.2 物资材料节能699.2.3 运行维护节能措施69第十章水土保持7010.1 水土流失的特点7010.2 水土流失的危害7010.3 水土保持监测7010.4 水土流失防治7110.4.1 防治原则7110.4.2 防治体系7210.4.3 水土保持防治措施7210.4.4 雨季施工水土保持措施7310.4.5 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74第十一章填埋场运行管理7511.1 管理机构及人员编制7511.2 人员培训7511.3 管理措施75第十二章项目进度计划7712.1 工程进度设想7712.2 工程进度优化77第十三章投资概算7813.1 编制说明7813.2 概算依据7813.3 其他工程及费用的确定7813.4 工程投资概算79第十四章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措施8414.1 公众参与情况8414.1.1 公众参与方式8414.1.2 公众参与的调查对象8414.2 社会风险源、风险因素分析8414.2.1 社会风险源.8414.2.2 社会风险因素8514.2.3 社会风险对策8514.3 缓减对环境影响的措施8614.3.1 针对性工程设计方案8614.3.2 施工期的环境管理8914.3.3 封场后的环境管理9014.4 维稳措施9114.4.1 建立环境管理组织机构9114.4.2 建立有效沟通机制9214.5 建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处置联动机制9214.6 综合评价94第十五章问题与建议95前言根据太湖县垃圾处理现状以及环境卫生规划,随着太湖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简称新建填埋场)的投入使用,为解决老垃圾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保护太湖县环境,适应太湖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生态重建的理念,对太湖县老垃圾场进行封场整治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工可报告及其批复,封场工程采用在老垃圾场原用地范围内新建填埋库区,垃圾搬迁后封场的方案。封场工程内容包括:新建填埋库区库容约18.1万m封场覆盖工程总面积约2234Om2、老垃圾搬迁约16.3万吨。新建填埋库区采用ZOmmHDPE膜+GCL”的水平防渗工艺和M1.OmmLLDPE膜+粘土”的封场覆盖方案。封场后渗沥液平均产量为3.6td,收集后槽车运至新建填埋场渗沥液调节池,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填埋气集中收集,燃烧后排放。初步设计概算总投资为2358.24万元,银行贷款100o万元,其余由地方自筹或地方财政补助。第一章概述1.1 概况1.1.1 项目名称和建设单位项目名称:太湖县原垃圾场封场工程建设单位:太湖县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编制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1.1.2 项目背景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区南缘,介于北纬30。09至30o46,和东经115。45'至116。30之间。东邻潜山、怀宁,南连望江,西南接宿松,西界湖北新春、英山,北毗岳西。东西相距64公里,南北相距23公里,全县行政区划面积2040平方公里,15个乡镇,174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2009年末户籍总户数168030户,总人口568724人,其中女性271880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67704人。2011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扣“科学发展、追赶跨越、富民强县”主题,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着力加快经济发展,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增强发展后劲,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抢抓机遇,深化改革,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全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显着提高,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00689万元,增长14.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5125万元,比上年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5222万元,比上年增长23.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0342万元,比上年增长11.8%。三次产业结构为25.0:46.4:28.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320元,比上年增长2357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4292元,比上年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4553元,比上年增长18.2%o“十一五”时期,太湖县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抢抓机遇、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题,坚持东向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和城镇化战略,全面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改善人民生活,努力建设“工业太湖”、“活力太湖”、“和谐太湖”,力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跃居全省中等县(市)行列。为实现此目标和任务,县委县政府就环境保护这一项作出具体的任务布置:“十一五”期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130平方公里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4%以上,林木总蓄积量450万立方米以上。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花亭湖水质保证达到11类水质以上标准。城市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建成,工业废水、废气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9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25%。根据太湖县垃圾处理现状以及环境卫生规划,随着太湖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简称新建填埋场)的投入使用,为解决老垃圾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保护太湖县环境,适应太湖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生态重建的理念,对太湖县老垃圾场进行封场整治是十分必要的。工可报告经过综合比较,推荐封场工程采用在老垃圾场原用地范围内新建填埋库区,垃圾搬迁后封场的方案。封场工程内容包括:垃圾卫生填埋库区库容约18万nA封场覆盖工程总面积约2970Om2、老垃圾搬迁约16.3万吨。工程项目总投资为2149.54万元,银行贷款100O万元,其余由地方自筹或地方财政补助。根据业主的委托,我院承担太湖县原垃圾场封场工程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1.2 设计依据、设计原则和设计内容1.2.1 设计依据(1)太湖县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2)安徽省城市环境卫生劳动定额(3)太湖县城总体规划2004-2020(4)太湖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环建函200568号,安庆市环境保护局,2005年12月1日(5)关于太湖县原垃圾场封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安发改许可201277号,安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2年7月24日(6)太湖县原垃圾场封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安徽省工程咨询研究院(7)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初勘)(8)拟建垃圾场1:1000地形图(9)其他相关基础资料1.2.2 设计原则1)现代化原则 采用现代化垃圾填埋技术及设计理念。2)环保化原则 先进安全的防渗系统; 先进的渗沥液收集与导排系统; 填埋气体收集后实施集中处理,减少温室效应; 完善的雨污分流措施及污染控制措施; 防止尘土、臭味扩散的措施; 场区绿化及生态修复措施。3)节约和效率原则 采用高维填埋理念,节约土地资源; 地下水采用重力流的方式排放,降低能耗; 渗沥液利用环卫部门现有槽车运输,渗沥液处理利用新建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站。4)经济实用原则 处理场的总图布置和交通运输在满足垃圾搬迁作业工艺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及设施; 就地取材,合理调配土方,实现土方平衡; 材料选用遵循贯彻优质、就近采购的原则。1.2.3设计内容本次工程设计内容包括:(1)工程总平面布置(2)库区工程,包括防渗工程、地下水导排系统、渗沥液收集系统及排放工程、封场覆盖系统、地表水管理系统、填埋气导排系统等(3)老垃圾搬迁(4)投资概算。1.3 主要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1.3.1 主要标准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9124号) 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402010) 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CJJT1072005)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 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要求(GB/T18772-200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I2010)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2008) 关于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职业安全监察的暂行规定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12801-2008)1.3.2 主要设计规范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I72004)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CJJIl3-2007)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CJJII22007) 垃圾填埋场用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CJ/T234-2006)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5029098) 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导则(SL189-96)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1版)(GB50014-200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其他有关市政、环卫、水利、给排水、电力等工程设计的最新技术标准和规范1.4 主要工程技术指标安徽太湖县太湖县原垃圾场封场工程位于拟建场址位于太湖县观音村境内,占地面积62040m3,占地93亩。根据工可报告,推荐在老场内新建填埋库区将老垃圾翻堆至新建库区作为太湖县原垃圾堆放场封场工程的建设方案,并在翻堆完成后的垃圾上完成封场覆盖。封场工程新建填埋库区总库容18.1×104m3,满足老垃圾填埋需求。新建填埋库区采用ZOmmHDPE膜+GCL”的水平防渗工艺和M1.OmmLLDPE膜+粘土”的封场覆盖方案。封场后渗沥液平均产量为3.6td,收集后槽车运至新建填埋场渗沥液调节池,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填埋气集中收集,燃烧后排放。本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下表:表1.4-1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设计规模填埋场总库容104m318.1有效库容1O4m316.3填埋标高m90平均渗沥液产量t/d3.62总图填埋库区1O4m22.12其他区104m24.083主要技术参数单位面积库容m3m28.53不包括防火隔离带和绿化隔离带水平防渗2.0mmHDPE+GCL封场覆盖LOmmLLDPE+粘土平均渗沥液产量t/d3.6渗沥液处理槽车运至新建填埋场4主要经济指标工程总投资万元2350.80第部分费用万元2008.32单位库容投资7Em3129.88第二章环卫现状及场址概况2.1 垃圾处置现状及规划2.1.1 环卫系统管理体制太湖县环境日常管理工作由太湖县县城环境卫生管理所负责,目前按照作业市场化,经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管理法制化的要求,将整个新城区的环卫工作划分为清扫保洁和清运两大部分,清扫、保洁按易于操作和管理的原则,划分为若干个标段,每个标段向社会公开招标。同时加大管理力度,明确每标段的管理责任人员,实行下级对上级负责,上级监督下级的分级管理的措施进行环卫管理。2.1.2 收运系统目前,县城有环卫机动车5部,其中东风拉臂式5t装2辆,人工上料3t装3辆,环卫管理人员11人,环卫工人64人。其中,环卫工人由承包人招聘,完全脱离了与环卫所的劳动关系。其余由各单位自行组织车辆清运。目前,太湖县有6座垃圾转运站,其分布不甚合理。目前全县垃圾运输车5辆,老化严重即将报废垃圾运输车3辆。表2.11太湖县生活垃圾转运站一览表序号站名座落地点运距(km)设备类别日转运能力(td)1高坦路转运站高坦路4.35152高坦路转运站高坦路5.67103火车站转运站火车站6.40104长河路转运站长河路6.30105105国道转运站105国道8.20106老城转运站105国道8.9020垃圾转运站的总转运能力为75tdo2.1.3 生活垃圾处理2.1.3.1 老垃圾场目前垃圾处理是将垃圾集中运送到距县城区约4公里处的观音村垃圾填埋场进行集中简易填埋,填埋前进行消毒灭蝇处理,污水未按标准处理。此简易填埋场自2002年投入使用,已使用10年。最近几年的生活垃圾清运量平均约为2.8万吨/年。在垃圾堆体下游修建了一座浆砌块石垃圾坝,为避雨洪水浸入垃圾堆体,环卫所最近修建一条排洪沟渠将上游洪水引入下游自然沟渠中。利用自然水塘扩建成渗沥液调节池用以处理垃圾渗沥液。2.1.3.2 新建填埋场太湖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场址也位于观音村,与原垃圾堆放场一山之隔,已开工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进场道路途经老场,两场间道路长度约650米。太湖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采用改良型厌氧填埋方式处理生活垃圾,设计确定工程起始规模为102td,最终规模为217td,平均日处理规模为172td。工程分期建设,近期工程库容44674311A使用年限9年,远期工程库容978482m3,使用年限13年,填埋场总服务年限为22年。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进场道路、垃圾填埋库区、渗沥液调节池、渗滤液处理工程、生产生活办公等配套设施等。太湖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库区土建、防渗已施工完成,目前正在施工渗滤液处理站,预计于2012年可投入试运行。2.2 场址概况与自然条件2.2.1 工程位置太湖县原垃圾场位于太湖县观音村境内,其西北距沪蓉高速公路约200m,北邻太望公路约200m,占地面积62040平方米,合93亩,太湖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工程(简称新建填埋场)进场道路位于场区东部。场地北侧340m处有太湖华兴职业技术学校。2.2.2 地形地貌本区属低丘岗地地貌,中部为一狭长冲沟,地形高差较大,地面高程为51.0109.0m(黄海高程)。2.2.3 气象条件太湖县属北亚热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6.5C最高气温40(1967年8月28日),多年平均降水量1487.Imm(19902002年)、日最大降水量222.5mm(1959年6月29日)、年最大降水量为2219.5mm(1999年)、降水大多集中在57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4%,无霜期256天。在填埋场西侧分布面积较大的水塘。2.2.4交通状况211省道从场区北侧穿过,离场区约300m。新建填埋场进场道路从场区东北侧穿过。2.2.5 供排水条件(1)供水:211省道有DN300市政给水管,给水压力0.250.30MPao(2)排水:场区外大气降水利用其周围天然分水岭和排洪沟排出,场区内未填埋部分的雨水通过区内截洪沟排出场外。垃圾渗沥液通过收集后,由槽车运至新建填埋场渗沥液处理站进行处理,出水水质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表2现有和新建生活垃圾填埋场水污染排放浓度限值)要求的排放标准。2.2.6 供电条件新建填埋场门卫计量房离本场650m,有380V电源。2.3 场址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2.3.1 地质构造太湖县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曾经历过几次大的构造运动,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主要方向北东、北北东向。区域性活动断裂一一池太断裂位于场区西北约4km,东南约500m发育一韧性剪切带,因此岩体内节理裂隙发育,库区内无断裂通过。2.3.2 场区地层太湖县隶属华南地层大区南秦岭一大别山地层区桐柏一大别山地层分区和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场区周边以上太古界地层大别山群为主,上覆第四系全新统残积层(QF)。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本次勘探揭穿,填埋场区地层自上而下分为四层:(1)第1层杂填土:杂色,松散,主要由生活垃圾堆积组成,层厚14.0m左右。第2冲填土(Q1al):黄褐色,稍湿,松散,由中粗砂及粘性土组成,含少量砾、卵石,主要由坡体水流冲刷及坡积而形成,分布于冲沟地段,两侧坡体缺失,厚度1.35.8m。(2)第层残积土(Q4el+dl):黄褐、灰白色,稍密状态,含大量中粗砂及碎石,成份主要为石英及长石及云母,分布与坡面和坡脚地段,埋深0.215.4m,厚0.23.3m0(3)第层强风化浅粒岩夹片麻岩(Ar2q):黄褐色,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浅粒岩夹片麻岩,裂隙面受Fe、Mn浸染呈锈黄色及灰黑色,根据现场分析及区域地质资料,该岩属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较破碎,基本质量等级属IV级。该层埋深O16.8m,厚度0.40.9m。(4)第层中-微风化浅粒岩夹片麻岩黄褐色,岩芯呈柱状,块状构造为主夹片麻状结构,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及云母、角闪石,单轴抗压强度为22.5Mpa,岩层产状140。Z45-60°,基本质量等级为In级,属较软岩,该层全区分布,该层埋深0.717.3m,厚度大于300m。2.3.3 场区水文地质条件1、含水岩组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现场踏勘,场区含水岩组水文地质特征分述如下:第2层冲填土、第层残积土中含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冲沟地段和坡面脚,渗透性较强,但因厚度小,赋水量不大,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第层强风化浅粒岩夹片麻岩层赋存风化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和第层孔隙水补给,渗透性较差,赋水量较小。第层中微风化浅粒岩夹片麻岩层,渗透差,岩体结合紧密,属极弱含水岩体。场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受地势的影响,地下水均沿冲沟向下游低凹地段排泄。场地周边山体均为中等风化浅粒岩夹片麻岩属弱透水层,其构成区域水文地质边界,西北部凹沟沟口为排泄区,场区含水层岩层单一,补给区,排泄区分布较明显,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该地下水(或地表水)对建筑材料具微腐蚀性。2、含水岩组特性场区主要含水岩组的岩性为残积土及其风化岩,属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含、透水性均较弱。各岩土层的有关水文参数如下:第、层,综合透水率q=3.98.5Lu,渗透系数=3610%.,属弱透水;第层,透水率q=0.20.8Lu,渗透系数=1.3、1045心属极弱透水,但相对于垃圾填埋要求的k<1.0×lO7cm/s来说,仍然属于透水层。2.3.4 场地地震效应评价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场区属抗震设防烈度6度区,设计分组属第一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根据本次勘察及周边地区地层资料,依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4.1.3条及估算,等效剪切波速VS产270ms,场地覆盖层厚度一般小于5.0m,因此拟建场地土类型属中硬场地士,建筑场地类别属I类,特征周期为0.35s,属于建筑抗震有利地段。2.3.5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初步评价2.3.5.1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本次勘察揭露,填埋库区地层由第四系松散层:填土及残积土组成,下伏风化浅粒岩夹片麻岩,其力学性质如下:(1)第1层杂填土、第2层冲填土,松散,孔隙率大,土质均匀性差,透水性好。(2)第层残积土,填埋库区分布厚度不均,水稳性差,承载力特征值fak=260kPa,变形模量Eo=16.0MPa0(3)第层强风化浅粒岩夹片麻岩,力学性质好,厚度小,标贯击数5180击,平均69.7击,fak=400kPa,E0=35.0MPao(4)第层中微风化片麻岩,分布广泛,厚度大,标贯击数大于200击,承载力高fak=800kPa02.3.5.2 不良地质作用场区发育的不良地质作用,主要是岩体风化作用的破坏,另外场地山体局部坡度较陡地段及场区所修筑的进场道路西侧人工切坡地段,在暴雨季节发生崩塌的可能性较大,据调查,场区未发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3.5.3 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区发育的地质构造,性质均为压性构造,岩体间结合紧密。表层多为薄层填土及残积土,植被茂盛,山体边坡较稳定。依据“以构造稳定性为主,配合地面稳定性和岩土体综合评价”的原则,分析认为场区为较稳定区。场地类型属半封闭的山谷型,场区地下水不发育,属贫水区,场地基底及周围山体均为弱透水的中-微风化浅粒岩夹片麻岩,适宜垃圾场的布设。2.3.5.4 库区防渗性能评价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规定,“填埋场必须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同时还应防止地下水进入填埋区”o规范要求天然或人工防渗材料的渗透系数不应大于L0×10-7cms并且有相应的厚度,因此本场地下伏基岩仍需进行防渗处理。2.3.5.5 填埋库区及垃圾大坝基础方案库区建议挖除2层冲填土及层残积土,垃圾坝建议采用天然地基方案,持力层建议采用第层中微风化浅粒岩夹片麻岩,坝体可为土石坝或浆砌块石坝,土石坝筑坝材料采用性质较好的粘性土。第三章垃圾搬迁工艺设计3.1 项目建设规模原垃圾堆放场用地区域总面积约93亩,为2002年征地设置投入使用,至今已使用10年。原垃圾堆放场的地形是Y形的山谷冲沟,目前形成的垃圾堆体位于整个场地的下游,面积约为20亩(13320112),平均填埋深度约为17.5米,垃圾堆体容积约为23.31万倘考虑到垃圾堆放时未经压实,下部垃圾虽受上部垃圾自重略有积压,但整个堆体基本呈自然松散状态,垃圾容重约在0.7tn?左右,估算填埋垃圾量约16.3万吨。另外根据县建设局提供的数据,最近几年的生活垃圾清运量平均约为2.8万吨/年,考虑到十年之前左右的垃圾清运量受人口数量和垃圾收集率的影响,这十年间垃圾整体清运量按2.0万吨/年计,总堆放量约20万吨,考虑到垃圾堆体受过大面积火灾造成的减量,故与现状堆体体积和推算堆放量基本相当。参照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的规定,本工程属IV类处理规模填埋场。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40-2010),本工程属于IV类规模封场项目。3.2 封场方案太湖县原垃圾场由于其设计和技术条件不符合现行国家对填埋场的卫生安全要求,并且服务年限较长,所以应当停止垃圾堆放作业,尽快实施封场工程。根据太湖县原垃圾堆放场实际情况,可研报告对封场工程提出新建填埋库区(方案一)、原地封场(方案二)、老场垃圾翻堆至已开工建设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方案三)三个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如下表。表3.2-1封场方案比选表项目优点缺点方案一新建填埋库区1、污染治理彻底,安全可靠性高2、充分利用老场原征地,无需重新征地3、垃圾翻堆运距近4、对已开工建设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影响1、投资稍高2、老垃圾翻堆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带来一定影响方案二原地封场1、因地制宜,无需再翻扰老垃圾1、无法彻底清除老场污染2、根据勘探报告,地下不透水层深度较深,垂直防渗投资较高3、施工难度和要求较高方案三老场垃圾翻堆至新建填埋场1、污染治理彻底,安全可靠性高2、老场垃圾转运走后,老场场地内无污染源3、基本无需工程建设费用,只含垃圾翻堆费用,投资较省1、已开工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库区容积仅有44.7万叫老场垃圾翻堆进场后将占据已开工建设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容积的40%,极大地影响了它的使用2、老垃圾翻堆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带来一定影响工可报告经过综合分析,并在充分征求太湖县政府、建设局等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本次工程推荐在老场内新建填埋库区将老垃圾翻堆至新建库区(方案一)作为太湖县原垃圾堆放场整治的建设方案,并在翻堆完成后的垃圾上完成封场覆盖。3.3 库区工程布置3.3.1 库区工程布置原则(1)最大限度增加填埋库容。填埋库区的库容大小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垃圾堆体形状、库底标高、垃圾坝顶标高。本工程设计过程应分析场址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从库区库容、堆体稳定和垃圾搬迁作业要求等多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证,合理确定库底标高和填埋堆体的封场标高,尽可能减少新建填埋库区占地面积。(2)充分利用场地现状。有组织的对地下水和渗沥液进行导排,并尽可能采用重力流方式,以便节约能源。3.3.2 平面布置本工程填埋库区用地地形为坡地型,根据最大限度提高库容原则,新建填埋库区占地2.12×104m2,为保证库区垃圾堆体的稳定,在库区的下游设垃圾坝。3.3.3 库底标高设计(1)库底标高设计原则A场底纵向和横向的坡度均在2%以上,满足渗沥液收集和导排要求;地下水能够有效的控制在防渗系统之下;满足库区垃圾坝的稳定性要求;A满足土方平衡,降低投资与运营费用;(2)库底标高论证库区场底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势,库区底部满足横向和纵向坡度不小于2%,以满足地下水和渗沥液的收集导排。构建后填埋库区最低标高控制为60m。3.3.4 垃圾坝顶标高设计库区垃圾坝顶标高主要根据库容、总平面布置和垃圾坝稳定综合确定。过高将增加占地面积和工程投资,但库容增加不大,拟确定垃圾坝顶标高为65m。3.3.5 库区边坡稳定分析库区基层构建开挖边坡计算模型取最危险断面,库区开挖边坡高约25m,每IOm设置一宽2m的平台,平台之间的坡度为1:31:1,如图1所示。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内地层由上至下主要为冲填土、强风化浅粒岩夹片麻岩、微风化浅粒岩加片麻岩等。本工程建筑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o各土层抗剪强度参数分布(从上至下)如下表3.1J所示。图3.3-1库区开挖边坡稳定计算模型(1)计算标准及工况本工程库区边坡最高处坡高均小于30m,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边坡工程等级为二级。工程地震烈度为6度,需计算垃圾堆体在正常运用条件和非正常运用条件下的整体稳定性,其稳定安全的标准如下:1 .正常运用条件,安全系数KN1.302 .非常运用条件(6度地震),安全系数Kl.l(2)计算软件及方法1 .理正岩土计算系列软件边坡稳定分析(网络版);2 .MOrgenStem-PriCe方法,自动搜索滑移面。(3)计算结果1 .正常运用条件,安全系数K=3.07G1.30,满足要求;2 .非常运用条件(6度地震),安全系数K=2.692N1.10,满足要求。(4)计算过程3371距离/m(a)正常运用条件(b)非常运用条件(地震6。)图3.3-2库区边坡稳定安全系数3.3.6 填埋高度设计(1)填埋高度设计原则A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高维填埋,应尽可能增加堆体的高度。满足垃圾堆体在各种工况下的结构稳定。满足施工作业车辆在老垃圾搬迁过程中的安全交通要求。场区地基土强度能满足垃圾荷载作用下的整体稳定性要求。(2)填埋高度论证填埋高度设计需在满足垃圾堆体结构稳定,满足场区地基土强度能满足垃圾荷载作用下的整体稳定性,满足作业车辆交通安全等条件下,尽可能增加堆体高度。根据填埋库区地块形状与尺寸的实际情况,再综合考虑填埋库容的需求等各项影响因素,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为基本出发点,确定垃圾堆体最高处封场标高为90r11o3.3.7 填埋堆体稳定分析垃圾堆体边坡总高度为27m,每5m高设置一宽3m的平台,平台之间的坡度为1:3,总体坡度为1:3.6,垃圾堆体总厚度约25m,如图3.2-3所示。各土层抗剪强度参数分布(从上至下)如下表3.1-1所示。表3.3-2稳定计算分析强度参数材料性质厚度(m)容重(kNm3)抗剪强度指标c(kPa)(0)垃圾坝518.5IO30垃圾堆体2712.0525基岩192035注:压实填土抗剪强度参数根据地质报告及压实度综合确定。垃圾抗剪强度参数指标参考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CJJ176-2012)选取。图3.3-4垃圾堆体25m堆高边坡稳定计算模型(1)计算标准及工况本工程垃圾堆体边坡高度为27m,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程(CJJl76-2012),垃圾堆体边坡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根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中垃圾堆填边坡验算规定(P23,6.4.1条)需验算每堆高20m后垃圾堆体边坡稳定,计算过程中考虑垃圾堆体中渗沥液水位对填埋边坡稳定的影响,渗沥液水位根据垃圾堆体整体稳定分析结果最不利水位确定。渗沥液水位一般控制在小于0.5H(H为填埋高度)的范围内,即渗沥液水位取垃圾堆体厚度的0.5倍作为警戒水位。本工程地震烈度为6度,需计算垃圾堆体在正常运用条件和非正常运用条件下的整体稳定性,其稳定安全的标准如下:1 .正常运用条件,安全系数K21.302 .非常运用条件(6度地震),安全系数K1.10(2)计算软件及方法1 .理正岩土计算系列软件边坡稳定分析(网络版);2 .Morgenstern-Price方法,自动搜索滑移面。

    注意事项

    本文(太湖县原垃圾场封场工程.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