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医院感染病例监测.docx
第十二章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第一节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方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是指系统地收集一定人群中的医院感染发生和分布及其各种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以便采取或改进防治措施,并对防治措施进行评价,以达到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大致分为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两类。一、全面综合性监测全面综合性监测是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通过监测了解各科室、病房的感染率,各部位的感染率,各种感染的易感因素,病原体及耐药性。主要有发病率调查和现患率调查两种监测方法。(一)监测内容1 .基本情况: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年龄、人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疾病诊断、疾病转归(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其他)、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一污染切口、污染切口)。2 .医院感染情况: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与原发疾病的关系(无影响、加重病情、直接死亡、间接死亡)、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放射治疗、抗肿瘤化学治疗、免疫抑制剂)及相关性、医院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病原体名称、药物敏感试验结果。3 .监测月份患者出院情况:按科室记录出院人数,按疾病分类记录出院人数,按高危疾病记录出院人数,按科室和手术切口类型记录出院人数;或者同期住院患者住院日总数。(二)监测方法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主动、持续地对调查对象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跟踪观察与纪录。1 .发病率调查。(I)调查方法:对所有住院患者,由科室医院感染兼控医师根据查房结果、病史记录和检验报告等,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判断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上交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上报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复核。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结合历史同期医院感染发病率资料,主动、持续对住院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跟踪观察与纪录,并对实施上报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复核,汇总。(2)主要计算指标。1)医院感染发病率:是在一定时期内处在一定危险人群中新发感染病例的百分率。计算公式为:医院感染发病率=同期新发医院感染病例数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100%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以同期出院人数替代。2)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在一定的时期内处在一定危险人群中的新发生感染例次的百分率。计算公式为: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同期内发生的医院感染例次数观察期间危险人群人数X 100%3)日医院感染发病率:单位住院时间内住院患者新发医院感染的频率,单位住院时间通常用1000个患者住院日表示。计算公式为:口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Xl 000%0观察期间内医院感奥新发病例(例次)数同期住院患者住院口总数4)医院感染漏报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感染病例中漏报病例的百分率。计算公式为:漏报病例数医院感染漏报率=亘丽瑞丽航义oo%(3)总结和反馈:每月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以图表和简单易懂的文字说明在医院感染监控信息上,并向全院反馈,以指导和促进临床感染控制工作。2 .现患率调查。现患率调查又称现况调杳或横断面调查。是利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式收集某一特定时期内,即在某一时点或时段内,调杳病例中处于医院感染状态的病例数量,从而描述医院感染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它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需要的人力物力较少,因而易于开展。一般在开展医院监测研究工作之前或无力开展医院感染全面监测的医院以及进行大范围人群的医院感染调查时,均采用现患率调查。(1)监测方法。D调查对象:在调查日中全部住院患者均计入调查范围,包括当日出院患者,但不包括当日新人院患者。2)调查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各病区调查人员由医院感染专、兼职人员和住院总医师组成,调查人员首先得到该病房住院总人数及名单,在确定调查时间、调查范围、调查人群、统一培训调查员后才开始调查,并要求在调杳前47天内,对住院患者完善各项与感染性疾病有关的检查,调查日要求在架病历调查和床旁调杳相结合,病历调查可获得完整的病历记录和实验室资料,床旁调查又能进一步获得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床旁调查人员应注意询问方法与技巧,着重注意住院时间长、病情严重、免疫力下降和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按要求填写调查表,所有在调查日中处于医院感染状态的患者,均计入医院感染。(2)主要计算指标。医院感染现患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处于一定危险人群中实际感染病例(包括以往发病至调查时尚未愈的旧病例)的百分率。计算公式为:医院感染现患率=×100%同期存在的新旧医院感奥病例(次)人数观察期间实际调查的住院患者人数(3)总结和反馈。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以图表和简单易懂的文字说明在医院感染监控信息上,并向全院反馈,以指导和促进临床感染控制工作。二、目标性监测目标性监测主要聚焦于医院感染高危人群。这些高危人群中的特殊部门有ICU、神经外科病房、肿瘤病房;特殊人群主要是新生儿、移植患者、血液透析患者;特殊操作/设施包括手术、中心静脉导管、呼吸机;特殊病原体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监测。(一)优先监测优先监测是一种以医院感染的相对重要性确定优先监测内容的方法。医院感染的相对重要性体现在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因医院感染延长的住院时间、治疗医院感染的额外花费、可预防医院感染的百分比等方面,常以医院感染带来的经济损失的多少判定感染的相对重要性,当然也不能忽视医院感染的病死率。(二)部门监测对存在高危险因素的部门进行监测。这些部门如重症监护室、肿瘤病房等,经常有对医院感染非常易感的患者,这种方法将重点放在最危险的部门,对于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不足的医院特别有用。(三)感染部位监测感染部位监测是集中力量监测某一个或某一些部位的医院感染,如外科手术部位、下呼吸道、泌尿道等。这种检测具有很好的灵活性,针对不同部位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监测,各种监测的方法同时存在。这种监测的缺点是没有强的针对性,难以提供各单位的本底率,不便于分析各单位的情况,感染流行可能被忽视。(四)轮转监测周期性、有组织地在一定特殊时期监测一个特殊部门,医院的所有区域在连续的周期性时间间隔内被轮流监测,医院中的每个部门1年应被评估1次。这种监测方法比较其他的方法,有花费较少时间获得较大效果的优点,然而在未进行监测区域的流行,可能难以发现。(五)暴发监测暴发监测需要留意医院工作人员报告的任何不寻常的聚集性的医院感染病例等线索。以监测资料为评价基础时,应超过医院或部门的感染率限度之上;也可以实验室的结果为基础进行评价。(六)其他监测方法1 .有限度的周期性监测:这种监测方法主张全面综合性监测每季度进行1次,其他时间采用目标性监测,它能减少花费在执行全面综合性监测上的时间,间歇的全面综合性监测有利于减少未发现暴发的可能性,同时感染率也可能在不同的机构和地区间进行比较。2 .选择性监测:这种监测方法是在富危患者组和某些感染部位采取连续监测,而其他部门和部位采用轮转监测。这一系统包括高流行率中的普遍研究、前瞻性研究和低流行率中的回顾性研究。各类医院感染监测方法均有利弊,不同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第二节ICU医院感染监测一、监测目的开展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监测,了解各类型ICU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二、监测对象被监测患者必须是住进ICU满48小时的患者;与ICU感染率计算有关的感染必须是发生在ICU,即患者住进ICU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患者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仍属ICU感染,感染日期为转出ICU日期。三、监测方法(一)前期准备工作监测开始前向微生物室、ICU主任说明监测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与配合;对ICU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监测方法。(二)医院感染监测方法1 .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日到ICU跟踪观察。具体观察:工作人员操作情况,使用某些高危器械的情况、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病原微生物的送检情况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2 .医院感染病例发现方法:ICU医师观察每个ICU监测患者(患者转出后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继续跟踪调查48小时),重点关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和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对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做出诊断,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3 .ICU护士每日晨8时(或统一规定时间)登记“ICU患者日志”(表12T);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4 .每周1次根据“ICU监测患者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表12-2)对正住在ICU患者进行临床病情等级评定,并记录于“月度ICU患者各危险等级人数表”(表12-3)中。5 .ICU医师掌握正确使用导管指征、方法:在发生或怀疑感染时及时留送微生物标本,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6 .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日或每周检查“ICU患者日志”登记情况,避免遗漏。7 .医院感染专职人员负责监测资料的整理、汇总及分析。(三)资料汇总分析数据资料的整理、汇总及分析应由专人负责,每日核实数据资料,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措施,逐步完善监测方法;每3个月对监测指标进行汇总小结,以便发现问题,不断提高数据收集的准确性。汇总分析应包括如下监测数据指标。1 .病例感染发病率和患者日感染发病率。病例(例次)感染发病率器蠹X'三患者(例次)日感染发病率='*党然TX1000%。2 .器械使用率。三“红酢-E的尿道插管患者口数、,ioz尿世插管使用率-患者总住院日数Xlo0%中心静脉插管使用率100%呼吸机使用率=股黑黑*100%ggd感染患者(例次)数病例(例次)感染发烟率=患者总住院H数X100%3 .器械相关感染发病率。、"曰於加、,.、,,',耳今尿道插管患者中泌尿道感染人数、,1nnnoz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地感染发病率=者尿道,插管邙H数XOo0%。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中心鬻黑溜业人数Xl3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发病率=嚼黯犒黯三xiOOO%o4 .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代表感染危险性。-叶间ICU患者总住院日数十川任阮叮问一当月新进ICU患者数+(当月第1天患者数一下月第1天患者数)/25 .感染率的调整:根据ICU患者病情进行感染率调整后,方能进行不同ICU感染率的比较。每月分4次(每周1次,时间相对固定),对当时住在ICU的患者按“ICU监测患者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表12-2)进行临床病情等级评定。在每次评定后记录各等级(A、B、C、D、E)的患者数。在评定时,按当时患者的病情进行评定,与过去的情况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无关,并非所有被监测的患者均受到评定,为了方便,每月定为4周。将评定结果记入“ICU月报表”中,然后计算被监测ICU患者的平均病情严重程度。五,广法近奇知由,公、每周根据临床病情分类标准评定的患者总分值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分)=每面寥丽兔,Cu惠磊邀泌峨噂灯庆里二患者患U次)感染率调整感染发病率-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四)监测信息资料比较及反馈1 .将ICU患者的调整感染率与相同等级兄弟医院、省内或全国监测资料进行比较。感染率显著增高,应查找引起感染原因;感染率显著降低,应进一步完善调查方法。2 .及时反馈监测资料。每3个月将汇总分析的监测指标反馈给被监测ICU,使临床医务人员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和危险因素情况,以主动采取控制措施,并完善监测方法。3 .根据监测指标情况,发现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和薄弱环节,制定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干预措施,组织实施,并监测实施效果。表124ICU患者日志ICU科别: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综合、其他监测月份:年月日期新住进患者数住在患者数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a)(b)患者数(e)患者数(d)患者数(e)331合计a:指当日新住进ICU的患者。b:包括新住进和已住进ICU的患者。C、d、e:均指当日使用的患者数。f:为ICU患者日志各项的累计。表122ICU监测患者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分类级别分值分类标准4K1Zk需要常规观察,不需加强护理和治疗(包括手术后只需观察的患者)。这类患者常K1Jj在48小时内从ICU转出。病情稳定,但需要预防性观察,不需要加强护理和治疗的患者,例如某些患者因。双需要排除心肌炎、心肌梗死以及因需要服药而在ICU过夜观察。病情稳定,但需要加强护理和/或监护的患者,如昏迷患者或出现慢性肾衰的患C级3分者。114R病情不稳定,需要加强护理和治疗,需要经常评价和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如心4分律不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但尚未出现昏迷、休克、DIC)o病情不稔定,且处于昏迷或休克状态,需要心肺复苏或需要加强护理治疗,并需LKJZr要经常评价护理和治疗效果的患者。表123ICU患者各危险等级登记表临床病情等级分值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A1B2C3D4E5第三节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一、监测目的1 .监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2 .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3 .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二、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的选择选择实施胆囊切除或/和胆管手术,结肠、宜肠切除术,乳房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及附件切除术,全髅关节置换术等手术操作的患者,包括择期和急诊手术。各医院可根据本单位隋况选择,实际床位数小于500、5()0999、大于999的医院,每月监测的手术台数建议分别达到50台、100台、20()台以上,如医院所做手术的台数未达到以上数目时,可对以上手术操作全部进行监测。三、监测指标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师调正感染专率。四、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三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并具有下述两条之一者即可作出临床诊断: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2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三)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作出临床诊断:引流或穿刺有脓液。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说明: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需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局限性的刺伤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应根据其深度纳入皮肤软组织感染。外阴切开术切口感染应计在皮肤软组织感染中。五、监测方法(一)前期准备工作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负责人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对参与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二)调查与登记1 .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了解患者实施手术情况,每个手术患者均需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表12-4)。2 .监测表格信息来源:手术患者的信息可从手术预约单或病室护士交班报告本获取,患者一般情况根据人院记录,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单获得的信息,以及专职人员现场和追踪调查所得的信息。3 .巡视手术患者,与医师约定换药时间,或参与科室查房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4 .医院感染病例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患者术后发热是否38,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5 .每个手术患者需建立出院后追踪档案。无植入物手术患者术后追踪30天,有植入物者术后追踪1年。患者出院后完善登记资料,并汇总统计。六、相关指标的计算1 .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X 100%观察期间内某种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观察期间内某种手术患者数2 .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某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X 100%观察期间某类手术切口感奥患者数观察期间某类手术患者总数3 .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某危险指数手术感染发病率=X 100%指定手术该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部位感奥数指定于术某危险指数患者的F术数4 .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的计算与调正:由于每位手术医师、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不同,这些危险因素影响感染的概率,因此必须进行危险因素调正后才能进行相互间的比较,进行危险因索调正时主要考虑手术患者的状态(ASA评分,表12-5)、手术时间的长短及切口类型,手术患者危险因素的评分标准(表12-6)o(1)外科手术医师感染发病专率。某外科手术医师感染发病专率=X 100%该医师在该时期的手术部位感染病例数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2)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1)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发病专率=该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的手术部位感奥例数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手术例数°°%2)平均危险指数等级二£(危险指数等级X手术例数)手术例数总和3)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某医师的感染专率某医师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七、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1 .专人负责,认真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2 .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3 .每季度小结,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调查数据向有关人员汇报,向各手术医师通报其本人的感染专率。表124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住院号:科别:入院日期年月日手术名称:植入物:有/无手术类型急诊/择期/损伤)手术医师()ASA评分(IIIIIIIVV)围术期用药:是/否感染部位:表浅/深部/器官腔隙#预防性抗生素(术前)(I/O/N/T)*抗生素1量*次途径:静脉/口服/其他量*次(床号:回访日期:手术日期年月日手术编码()内镜:是/否麻醉类型:全麻/非全麻手术持续时间()(分钟)切口等级0/2/3/4感染:是/否感染日期:年月日抗生素(术中)术后抗生素(NPWlT)*(是/否)量*次(途径:静脉/口服/其他)年)月日途径:抗生素2.途径:静脉/口服/其他量*次(静脉/口服/其他量*次()途径:)量*次(价脉/口服/其他)途径:抗生素3静脉/口服/其他量*次()量*次()途径:静脉/口服/其他量*次(途径:)价脉/口服/其他途径:静脉/口服/其他术前有无口服抗生素肠道准备(有/无)归转:出院/死亡/转科/转院归转日期:年月失血:有/无量(ml)()输血:有/无量(ml)(送检日期:年月日送检方式:涂片涂片结果:培养结果及药敏病原菌名称敏感耐药*1:在手术室切皮前30-60分钟用药。0:手术前在病房用药。N手术前未用药。T:*N:手术后来用药。P:手术后用药V24小时。W:手术后错误用药。T:治疗用药。日)/培养手术前治疗用药。*表12-5ASA评分表分级分值标准I级1健康。除局部病变外,无全身性疾病。如全身情况良好的腹股沟疝。11级2有轻度或中度的全身疾病。如轻度糖尿病和贫血,新生儿和80岁以上老年人。In级3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El常活动受限,但未丧失工作能力。如重症糖尿病。IV级4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V级5病情危急,属紧急抢救手术。如主动脉瘤破裂等。表12-6危险因素评分标准危险因素评分标准分值手术时间(小时)W75百分位数075百分位数1切口清洁度清洁、清洁一污染0污染1ASA评分I、II0IILIWV1第四节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一、监测目的监测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建立新生儿医院感染数据比较体系;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评价控制效果。二、监测对象监测单位可以是新生儿室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监测对象为住进新生儿室的所有新生儿;入新生儿室超过48小时发生的感染或转出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内确定的感染均属新生儿感染。三、监测指标将新生儿按出生体重分为四组:2500g.15012500g、IoOl1500g、1000go监测总体医院感染率,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以及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脐/中心静脉插管、呼吸机的使用率及其相关感染率。四、器械相关性感染定义(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并有胸部X线及实验室检查依据,或临床医师诊断的肺部感染。(二)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脐/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血管内导管新生儿发生细菌血症(真菌血症)和至少有1次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具备感染的1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且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五、监测方法(一)前期准备工作监测开始前对微生物室及新生儿室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二)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1 .对参与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器械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和置管部位、执行正确的置管方法和置管后的护理。2 .确保新生儿室护理质量,以减少器械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三)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为了保证新生儿医院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1 .医师:严格掌握使用导管的适应证、置管部位、正确的置管方法。当发生或怀疑器械相关感染时,应送标本做细菌微生物培养。正确填写检验报告申请单。根据微生物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治疗。2 .护士:每日晨8时,登记新生儿日志表(表12-7)。观察新生儿生命体征及插管部位变化。记录导管置入和拔除的时间以及操作者。加强导管和置管部位护理。当发生感染或怀疑感染时,按要求正确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通知医院感染专职人员。3 .微生物室工作人员:接收标本时应初步确认送检标本是否合格。在检测标本时应确认标本合格后才进行相应检测。严格遵守检验操作规程,如静脉导管的定量和半定量培养,血培养(在必要时)应进行定量细菌培养,在进行静脉导管血和周围静脉血培养时应记录报阳时间。细菌培养阳性后,立即进行革兰染色,电话报告所见及初步意见;传代培养后进行初步药敏试验并报告;在进行菌种鉴定及标准药敏试验后书面报告。血培养若培养阴性时,第3天报告1次,之后3天若有阳性可以补发报告。用计算机打印结果报告单时,标本名称应严格按照送检单填写。4 .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医院感染定义与诊断标准。持续观察新生儿室新生儿,在新生儿转出到其他科室后继续跟踪调查48小时。查看医师病程记录、护理记录、体温单、X线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等,向医师、护士了解情况,根据新生儿临床症状体征、相关检查(胸部X线检查、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判断是否为医院感染以及器械相关感染。如确定是,填写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表12-8)o负责检查新生儿室护士填写的新生儿日志(每日填写,避免遗漏),并做好临床科室与微生物室之间的协调工作。输入医院感染监测数据,每月小结,观察与感染相关的因素,提出临床干预措施。将监测数据反馈给监测科室,不断改进质量。(四)调查转记方法1 .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日到新生儿室,对监测起始时间已住进新生儿室和此期间新进入新生儿室的所有新生儿进行调查,观察每个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有医院感染者填写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医院感染包括所有感染部位。2 .感染病例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方法。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应持续观察每一个被调查的新生儿室新生儿,查看医师病程记录、检验报告单、护理记录、体温单等,向医师、护士了解患儿情况等。重点需关注有留置脐/中心静脉导管和使用呼吸机的新生儿。新生儿出现脐/中心静脉插管局部红肿,不明原因的发热,或其他提示发生局部或血流感染的迹象,此时应该去掉敷料,检查插管部位;观察痰的性状、颜色和量。通过以上各项指征、实验室报告等确定相关部位的感染诊断。3 .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的填写:此监测表是医院感染监测基本数据登记表,以登记调查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4 .新生儿13志的填写方法:针对每个被监测者,每H均要填写新生儿日志。由新生儿室护士每日早晨8时填写,避免遗漏。分别按出生体重填写,每日登记进入新生儿室新住进新生儿数;每日住在新生儿室新生儿数;使用呼吸机、脐/中心静脉插管;上月末住新生儿室的新生儿数。新住进新生儿数指当日新住进新生儿室的新生儿数;住在新生儿数指当日住在新生儿室的新生儿数,包括新住进和前13住在新生儿室的新生儿数减去当日出院新生儿数;上月末住新生儿室的新生儿数指上月最后一日未移出新生儿室的新生儿数;脐/中心静脉插管新生儿数指当日使用脐/中心静脉导管的新生儿数;使用呼吸机数指当日使用呼吸机新生儿数。5 .新生儿月报表填写:根据新生儿室新生儿日志形成新生儿室新生儿月报表(表12-9),它可提供处在某种危险因素的人群资料,在计算各种率时使用。表127新生儿病房日志监测月份:年月BW1OOOgBWI001g-l500gBWl501g2500gBW>2500gH期新人院新生儿数a已住新生儿数b脐/中心静脉插管数C使用呼吸机数d新人院新生儿数a已住新生儿数b脐/中心静脉插管数C使用呼吸机数d新人院新生儿数a已住新生儿数b脐/由心静脉插管数C使用呼吸机数d新入院新生儿数a已住新生儿数b脐/中心静脉插管数C使用呼吸机数d131合计a:指当日新住进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数。b:指当日住在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数,包括新住进和已住进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c:指当日应用该器械的新生儿数。若患者既置脐导管又置中心静脉导管,只记数次。d:指当日应用该器械的新生儿数。表128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一、基本情况:感染新生儿编号.入院日期一年月B住院号出院日期年月0姓名住院天数天姓别男女诊断1.年龄2.出生体重l000g1001-1500g口1501250Og>2500g预后治愈好转无变化恶化死亡二、医院感染情况医院感染日期:感染部位:(1)年月曰(1)相关侵入性操作_(1)口脐/中心静脉插管口使用呼吸机年月0_(2)口脐/中心静脉插管口使用呼吸机(3)年月0(3)_(3)口脐/中心静脉插管口使用呼吸机三、病原学检查(1)标本送检日期敏感药物:耐药药物:(2)标本送检日期敏感药物:耐药药物:(3)标本送检日期敏感药物:耐药药物:.年月一.年月一.年月一调查者日病原体日病原体El病原体一登记日期年月日监测时间:表12-9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月报表年月体重组别(g)已经住在脐或中心静脉新住进新生儿数皿乩“依口比八EL却使用呼吸机日数新生儿数导管使用日数1(X)OI(X)I150015012500>2500六、资料分析1 .日感染发病率。T-I=I/%壬皿在小ll口也斗八田2-不同出生体重组感染新生儿数八M八储小同体重-且新生儿日心染发炳率=不同出生体重组总住院口数X100%2 .器械使用率。不同体重组新生儿不同体重组新生儿脐或中心静脉导管;使用口数、工血管导管使用率不同体重组新生儿总住院日数不同体重组新生儿呼吸机使用率=×I00不同体重组新生儿使用呼吸机日数不同体重组新生儿总住院H数不同体重组新生不同体重组新生儿器械(Hll管导管-呼吸机)应用口数儿总器械使用率不同体审组新生JL住院11数,()3 .器械相关感染发病率。不同体重组新生儿血管导不同体重组脐或中心静脉插管血流感柒新生儿数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不同体重蛆新生儿脐或中心静脉插管日数'不同体重呼吸机不同体重组使用呼吸机新生儿肺炎人数相关肺炎发病率一不同体一重组新生儿使川呼吸机11数10%°七、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1 .专人负责,每日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2 .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3 .每3个月进行小结,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与临床及时沟通。4 .将本医院器械相关感染率与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资料进行比较。若感染率过高,应查找引起感染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若感染率很低,也应查找原因,是否存在漏报等原因。5 .向科室反馈监测资料,督促医师能及时完成各项检查和检验申请,为医院感染病例的正确诊断提供根据。减少器械使用时间和器械相关感染。第五节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监测一、目的及对象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预防耐药菌的产生。调查对象为住院(出院)病历和门诊处方。二、监测内容1 .基本资料:调查日期、住院号、科室、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一污染切口、污染切口)。2 .使用抗菌药物资料:感染诊断(全身感染、局部感染、无感染),用药方式(全身、局部),用药目的(治疗用药、预防用药、预防加治疗用药),联合用药(单用、二联、三联、四联及以上),细菌培养结果,使用抗菌药物名称,使用日剂量,用药天数,给药途径(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其他)。三、监测方法1 .调查出院病历:通过调查出院病历,调查出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首先需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可以调查全院或医院部分科室的出院病历,从中随机抽样或全部调查。通过出院病历调查可以得出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的比率,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药物种类的选择,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是否进行病原体检查,给药方案是否合理,疗程是否恰当等。2 .调查住院(运行)在架病历:与出院病历调查相同,但病历取自正在住院的病历。现场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可以对病房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起促进作用,可以边调查边将调查结果反馈给病房医师。调查时既可追溯患者从人院到调查日之间的所有用药情况,也可以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仅调查1日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药物的选择、合理使用情况等。3 .调查门诊处方:通过查阅门诊处方,了解门诊处方中含有抗菌药物的处方比率,含有抗菌药物的处方汇总抗菌药物的构成、药物选择、联合用药情况,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四、资料分析1 .出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4."一/+E%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I"。/出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调查中者数X100%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阮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一调查中者:数X100%3 .每千住院日某抗菌药物的DDD频数。每千住院13某抗菌药物的DDD频数=蚂熟喘黎遨XlOOO%o累计任院13效4 .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总的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XIO0%5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侏£.冲»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nn0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总的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数Xlo0%6.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E人门士曲死Ml/士中如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数0/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调查处方:数X1°。五、总结和反馈抗菌药物调查资料应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总结资料用于科室内、医院内、医院间不同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指标的比较,还可进行同一病房不同医师组之间的比较,为医院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指导提供依据,发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实施后再进行评价。第六节细菌耐药性监测细菌耐药性监测即了解临床分离细菌耐药性发生情况,包括临床上一些重要的耐药细菌的分离率,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PDR-AB)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LS)的革兰阴性细菌等。一、监测资料临床标本分离的病原菌。二、监测内容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感染部位与病原体分布,病原体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