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中医基本技能操作—针刺法..ppt

    • 资源ID:842488       资源大小:1.89M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医基本技能操作—针刺法..ppt

    中医基本技能操作针刺法,刺法:又称针法,用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腧穴,并运用各种手法以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第一节 毫 针 刺 法,一、毫针的构造与规格二、针刺练习三、针刺前的准备(体位、消毒)四、针刺方法 进针法 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行针与得气 针刺补泻 留针与出针五、针刺注意事项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古代针具,一、毫针的构造与规格,针尾:针柄的末端。是温针装置艾绒的部位。针柄:以铜丝或银丝将针的一端缠绕而成。针柄是持针着力之处。针根:针身与针柄的连接处。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是刺入腧穴的前锋。,毫针的构造,毫针的规格,长度:从0.5寸到6寸,每隔半寸为一种,0.5等于15mm,1寸等于25mm,依此类推。粗细:从35号到26号,均为整数号,35号最细,26号最粗。,1.5寸40mm,1寸25mm,3寸75mm,临床常用针,原则:勤练方法:纸垫或棉团练习,二、针刺练习,卧位:仰卧位:阴经、阳明经、任脉穴。侧卧位:少阳经穴 俯卧位:太阳经、督脉穴。,1、针刺体位,三、针刺前准备,坐位:仰靠坐位:前头、颜面、颈前腧穴。俯伏坐位:后头、项背腧穴。侧伏坐位:侧头、面颊及耳部腧穴。,、检查、选择针具,根据穴位的部位选择合适的针具反复消毒的针具应注意剔除锈蚀、松动的针具。,、消毒,(1)针具器械消毒一次性针:经过乙酸消毒,塑泡铝薄包装,只要未破损、未过失效期就可直接使用;普通针:需经清洁和消毒才可使用。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三种:高压蒸汽灭菌法 煮沸法 酒精浸泡法,(2)医生手指消毒:肥皂洗手后,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净手消毒液消毒。(3)针刺部位消毒:腧穴皮肤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或2%碘酒消毒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一)进针法一般是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持针柄如执毛笔状,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按压腧穴皮肤或夹持针身以辅助进针称为“押手”。针刺时可单手或双手进针,临床上多采用双手配合,协同操作的双手进针法。,四、毫针刺法,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按在腧穴旁边的皮肤,右手持针紧贴左手指甲面刺入腧穴,这种方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1、指切进针法,双手进针法:,左手拇指与食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这时左、右手协同用力,把毫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2寸以上长针的进针,2、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把腧穴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将毫针刺入。这种方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3、提捏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把腧穴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从左手拇、食指中间刺入,这种方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4、舒张进针法,(二)针刺的方向、角度与深度,1、针刺的方向按经脉循行:迎随补泻。按腧穴部位:保证安全。按病情需要:气至病所。,直刺:垂直进针,使针身与腧穴皮肤成90直角,直刺最常用,有利与施行各种行针手法;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角斜向刺入,斜刺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腧穴内有重要脏器不宜直刺的腧穴;横刺:针身与腧穴皮肤成15角沿着皮肤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腧穴。,2、针刺的角度,3、针刺深度,(三)行针与得气,行针:又名运针,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针感:患者感到腧穴局部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觉有时还可沿着一定方向传导医生同时也可感到针下有沉重紧涩的感觉。,得气的意义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了解患者虚实的依据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 不得气的原因取穴不准针刺不当:角度、方向、深度、行针手法患者体质虚弱或病情危重 促使得气的措施纠偏、候气、催气、补气、行气、守气,提插法行针时,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连续地上下提插;提插的幅度在0.30.5寸较合适,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捻转法一起使用。,基本行针手法,捻转法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指、中指夹住针柄作一前一后,左右交替旋转捻动的动作。用力均匀,旋转角度以180360为适,不可单向连续捻转,以免肌肉纤维缠住针身引起疼痛,甚至滞针。,(四)针刺补泻,凡是能补益正气,使虚弱的功能状态得到恢复的针刺方法称为针刺补法。凡是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针刺方法称为针刺泻法。,(五)留针与出针,优点:可增强针感,继续激发机体潜在的自我调整机能,促使阴阳协调达到补泻的目的。留针时间:酌情1530min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疼痛性疾病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1、留针,操作:出针时应先以左手拇、食指固定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如有出血,用干面球按压即可。出针时注意清点针数,以免遗漏。,2、出 针,1、哪些病人或哪些状态不宜针刺?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 立即针刺;体质虚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取卧位;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五、针刺注意事项,妇女妊娠三月内,下腹部的腧穴不宜针刺。妊娠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的腧穴均不宜针刺。整个妊娠期三阴交、合谷、至阴、气海、关元等容易引起流产的腧穴均不宜针刺。小儿囟门未闭合者不宜针刺头顶腧穴;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等部位的腧穴,不宜针刺。,2、哪些区域不宜针刺?,胸部、腹部、背部、头部的腧穴因深处有重要内脏,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不可深刺;眼区的睛明等腧穴,项部的风池等穴要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不宜提插,只能小幅度捻转。,3、哪些部位要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六、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表现:头晕目眩,心慌胸闷,恶心,面色苍白,汗多肢冷,脉细等,甚至神志昏迷、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欲绝。,1、晕 针,处 理:,要立即出针;让患者平卧,松开衣带,注意保暖;饮用温开水或温糖水;重者:指按水沟、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太冲等穴,或艾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穴。,预防:,对初次针刺的患者,精神过度紧张者,要作好解释工作。对体质虚弱者,最好选用卧位。劳累、饥饿、大渴者不宜针刺。手法轻重要恰到好处,在针刺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有不适的感觉,及早采取措施。,2、滞针,表现: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部位肌肉收缩,或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转太过,或留针时间过长。处理: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或在滞针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紧张。,表现:针柄改变方向和角度,伴有提插、捻转、出针困难,患者感到疼痛原因:针刺过程中患者移动体位;针柄受到外力碰撞、压迫;医生进针用力过大过猛;针尖碰到骨骼等坚硬组织;处理:改变体位所引起,恢复体位,局部肌肉松弛后可出针,其它原因的弯针可顺着弯曲的方向慢慢出针,切忌强行拔出,以免造成断针。,3、弯 针,4、断 针,表现:针身折断,残留在患者体内;原因:针刺过程中患者移动体位;针柄受到外力碰撞、压迫;医生进针用力过大过猛;针尖碰到骨骼等坚硬组织;处理:用镊子将残端取出;如全部陷入肌肉,手术取出。,表现:腧穴局部肿胀疼痛,接着皮肤见青紫色。处理:小血肿不必处理,较大血肿24小时内先冷敷止血,一天后改为热敷促进淤血吸收消散。,5、血 肿,气胸:胸痛、胸闷、心慌;重者呼吸困难,紫绀等。处理:半卧床休息,镇咳,预防感染,引流排气等治疗措施。,6、刺伤内脏,

    注意事项

    本文(中医基本技能操作—针刺法..ppt)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