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从诺奖看权威奖项评奖程序体现的学术市场逻辑.docx

    • 资源ID:75916       资源大小:15.71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从诺奖看权威奖项评奖程序体现的学术市场逻辑.docx

    从诺奖看权威奖项评奖程序体现的学术市场逻辑除了评奖程序本身很好地遵循了学术市场的基本逻辑外,诺奖今天的权威性一定程度还得益于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学术共同体的呵护。本文从诺奖看权威奖项评奖程序体现的学术市场逻辑,提出外部评价高于内部评价、历史评价高于及时评价、同行评价高于媒体评价、多数评价高于少数评价等观点。除了评奖程序本身很好地遵循了学术市场的基本逻辑外,诺奖今天的权威性一定程度还得益于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学术共同体的呵护。例如,对于获奖人,成熟学术市场对其奖励更多是荣誉性的,至多是一个车位,而不是将其与教授的薪酬直接或变相挂钩。这使得诺奖始终停留在一个“惊喜”(SUkrise),而非关系身家命运,不折手段孜孜以求的“志在必得”,这反而使得诺奖评奖的组织者得以洁身自好,获得者和没有获得者,甚至观点不同的学者之间兼能心态平和,和平相处。这样的奖真得不宜太多,有一两个就足够了,多了反而是场灾难。第一,外部评价高于内部评价。诺奖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这一学术机构独立组织的评奖程序,这意味着“得主往往事先一点不知道正如陈传席教授在不要培养人格低下的知识分子一文中所说的,“既不要自己(得主)像乞丐似地把自己科研成果一一上报,也不要填表,更不要自己吹自己的成果有什么独创和高明,更不存在拉关系、开后门等等,而是由有关专家提出推荐,且不通知科学家本人,再由权威专家评判,评判后,发布消息反观我们身边的一些奖项,“又是填表,又是上报,又是审核为了获奖,甚至“必须自吹自己的成果如何高明,同时还得贬低别人(同行)的成果”。我们看到,诺贝尔奖的权威性一定程度来自获奖者不用像乞丐一样填表和自吹(参见化学人生,“诺贝尔奖为何最权威?因为获奖者不用像乞丐一样填表和自吹”)。第二,历史评价高于及时评价。从196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设立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起,至今共颁发诺奖49届,共有79人获奖。79名诺奖得主的平均年龄为67岁,最年轻获奖者获奖时51岁(KennethArrow),最年长获奖者获奖时90岁(LeOnidHurwicz)o进一步考察发现,在这78名诺奖得主中(1988年的得主法国工程师莫里斯阿莱斯没有取得博士学位),从学术创作力最旺盛的博士毕业到获奖的平均时间间隔长达39年;从获奖人在经济学五大顶级期刊和金融学3大顶级期刊发表第一篇论文到获奖的平均时间间隔为36年。这意味着诺奖不仅是对得主年轻时学术贡献的事后奖励,而且是对长期学术研究和思考坚持的奖励。作为对照,我们身边一些奖项从作品发表到获奖中间间隔的时间非常短,一些观点和贡献经不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甚至出现颁奖后被迫宣布无效等例子。第三,同行评价高于媒体评价。与当年萨缪尔森等“新古典综合派”试图打通宏观和微观建立统一的综合的“(,大,)新古典经济学,相比,在术业专攻的今天,研究专业化分工的经济学,其学术研究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也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每一个学者仅仅熟悉他所研究领域的文献,而对来自其他研究领域的工作无从评价,尽管看起来似乎都是经济学家。如同权威学术期刊往往采用同行匿名评审机制一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产生同样是由同行评议和推荐的。按照诺贝尔奖官方提名规则的介绍,每年3-5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把初选的250-350个候选人的资料,发给各个领域的专家,让他们评估这些候选人的成就。反观国内一些学术机构的学术委员会由于没有认识到上述学术市场原则,而在实际运行中扮演着十分尴尬的角色。有时学术委员会不得不以看似民主的投票表决方式来评价一项学术成果的优劣,然而财政领域的学术贡献显然不是金融背景的学者可以评价的。因而学术委员会此时应该从事的工作是制定学界认同的学术规则,启动外部同行匿名评审流程,并监督严格执行,而不是越俎代庖地“外行”评审“内行第四,多数评价高于少数评价。在评选中客观公正之余兼顾人情,无论在东西方社会亦然。如何尽可能避免熟人的干扰,除了“任何人都不能提名推荐自己”,“提名和提名相关任何信息都必须保密50年,禁止在私下或者公开场合讨论”等制度外,诺奖评奖程序别出心裁,每年送给多达3000个合格提名人来提名。这使得除非“众望所归”,否则依靠简单的师生关系,校友关系能左右提名结果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颁奖49年来,虽然经常听到诺奖同时奖给两个观点完全相反的经济学家的笑料(1974年的诺奖同时授予坚持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哈耶克和认同计划经济的缪尔达尔),但很少听到有人指责有谁有能力操纵了诺奖的评选。其中很大原因是诺奖评选采用了多数评价高于少数评价的重要原则。看上去在评审环节付出了必要成本,但上述原则保证了学术的严肃性,从而诺奖的权威性。除了评奖程序本身很好地遵循了学术市场的上述基本逻辑外,诺奖今天的权威性一定程度还得益于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学术共同体的呵护。例如,对于获奖人,成熟学术市场对其奖励更多是荣誉性的,至多是一个车位,而不是将其与教授的薪酬直接或变相挂钩。这使得诺奖始终停留在一个“惊喜”(surprise),而非关系身家命运,不折手段孜孜以求的“志在必得”,反而使得诺奖评奖的组织者得以洁身自好,获得者和没有获得者,甚至观点不同的学者之间兼能心态平和,和平相处。最近的例子是,2003年诺奖得主法玛在学术观点上与塞勒和席勒以针锋相对著称,但他在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举行塞勒获奖的庆祝会上表示,塞勒获奖真是太好了。塞勒则在致辞中感谢了众多学术伙伴和芝加哥大学这片学术沃土后说道,“在这里的几十年里,有法玛这样的人可以,吵吵架',争论学术问题也不错同样重要的是,类似诺奖使无数经济学人即使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经济学奖项仅仅诺贝尔,克拉克等有限的几种。而且不同奖项颁奖频率不同,对授奖对象的年龄存在严格限制。其实,这样的奖真得不宜太多,有一两个就足够了,多了反而是场灾难。

    注意事项

    本文(从诺奖看权威奖项评奖程序体现的学术市场逻辑.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