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ppt.ppt
1,细 菌 性 痢 疾Bacillary Dysentery,2,一、概 述,中国古代医学文献内经的素问中最早描述了该病: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亦有记载。国外有关痢疾的记述始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时代(公元前5世纪),以后欧洲各国医学著作中陆续记载此病。1899年,日本人志贺氏首先发现菌痢由痢疾杆菌引起。为纪念志贺氏的发现,把痢疾杆菌统称为志贺氏痢疾杆菌。,3,1、定义(definition)(1)广义:一些病原菌感染引起的 痢疾样病变。(2)狭义: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又称 志贺菌病(shigellosis),4,2、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s),(1)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 脓血便(2)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3)严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5,二、病 原 学(etiology),6,1、肠杆菌科志贺菌属,G-的无鞭毛 无荚膜、无芽孢、有菌毛的杆菌,7,福氏志贺菌(扫描电镜 x2400),8,2、志贺菌属细菌按其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的不同分为4群及43个血清型,志贺菌属分型,9,3、(1)各型均可产生内毒素(2)痢疾志贺菌可产生外毒素,具有神经毒、细胞毒和肠毒 素作用 4、在外界环境中生存能力强:(1)蔬菜瓜果和污染物上可存 活1-3周;(2)对酸及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3)56 10min死亡,10,三、流 行 病 学(epidemiology),11,1、传染源:菌痢病人及带菌者 非典型病人、慢性病人及带 菌者易被忽略2、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粪口途径(1)食物型或水型暴发流行(2)生活密切接触散发病例(3)苍蝇、蟑螂等媒介,12,3、易感性:(1)人群普遍易感(2)病后无持久免疫力,各群、型间无交叉免疫(3)有交叉抗药性.,易复发、易重复感染,13,4、流行特征:全年散发,夏秋多见,(1)气温条件适合痢疾杆菌生长繁殖。(2)苍蝇多,传播媒介多。(3)易感者喜冷饮及生食瓜果等食品。(4)胃肠道防御功能降低(如大量饮水后胃酸等消化液被稀释,抵御细菌能力下降)。,14,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pathogenesis and pathoanatomy),15,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的决定因素,细菌的数量:100-200个可引起发病,少至10个细菌的致病力:对肠黏膜细胞的黏附和侵袭机体的抵抗力:a、肠道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b、肠黏膜的sIgA与细菌结合形成包被抗体,16,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量细菌进入肠道,正常菌群的拮抗+肠黏膜分泌型IgA屏障,免疫力低下,细菌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繁殖,黏膜炎症反应+小血管循环障碍,痢疾杆菌进入消化道,肠黏膜炎症、坏死和溃疡,腹痛、腹泻和脓血便,细菌很少侵入黏膜下层,一般不侵入血流,故极少发生菌血症或败血症,营养状况极差,尤其老年人或儿童,偶然发生败血症,志贺菌释放外毒素,病初的水样腹泻和神经系统症状,急性典型菌痢的发病机制,17,志贺菌属释放内毒素,发热及毒血症症状,机体对之敏感,产生强烈过敏反应,血中儿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全身小血管痉挛导致急性微循环障碍,内毒素损伤血管壁引起DIC及血栓形成,加重微循环障碍,感染性休克和重要脏器衰竭,脑组织病变严重者引起脑水肿甚至脑疝,内毒素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18,病理解剖 主要病变部位: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严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及回肠下段。基本病变急性期: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大量黏膜溃疡慢性期:肠黏膜水肿及肠壁增厚,息肉样增生及疤痕形成,可引起肠腔狭窄。中毒性菌痢:结肠局部病变轻,全身病变重。,19,黏液脓血性渗出物与坏死的肠黏膜细胞形成灰白色假膜,中毒型菌痢肠黏膜仅有充血、水肿,20,肠壁弥漫炎症及表浅溃疡,21,五、临 床 表 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s),22,潜伏期:1-3日(数小时7天)与病人的年龄、抵抗力强弱、细 菌的数量及毒力及菌型有关。A群多较重 D群多较轻 B群易转为慢性,23,1、急性菌痢(1)普通型:,A、起病急,高热伴畏冷寒战 B、明显肠道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tenesmus)C、大便次数多、量少,迅速变为粘液脓血便D、体征: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E、多于1周左右痊愈,少数转为慢性,24,(2)轻型:A、全身毒血症状轻:不发热或低热 B、肠道症状轻:轻微腹痛而无明显 里急后重;C、稀便有粘液但无脓血,次数少 D、体征:同普通型 E、病程短:3-6日痊愈,少数可转为慢 性。,25,(3)中毒型 A、儿童多见:2-7岁的健壮儿童 B、临床表现:a、起病急骤,病势凶险 b、高热达40以上 c、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 d、可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 e、肠道症状较轻,26,C、分型:a、休克型(循环衰竭型):感染性休克,全身微血管痉挛,较常见 面色苍白、紫绀 血压,脉压 脉搏细数,心率快 尿少或无尿 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b、脑型(呼吸衰竭型):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氧、脑水肿、脑疝。早期可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典型呈喷射状呕吐)嗜睡、烦躁或反复惊厥等;晚期出现呼吸节律不齐、深浅不匀等中枢性呼吸衰竭,意识障碍明显加深,直至昏迷。c、混合型:以上两型同时或先后存在,最凶险,病 死率极高(90%以上)。,27,2、慢性菌痢:(1)定义:急性菌痢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未愈,(2)发生原因:A、急性期未及时诊断及抗菌治疗不彻底者 B、原有慢性疾病(胃肠道疾病、慢性 胆囊炎或肠道寄生虫病)C、原有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 D、耐药菌株感染,28,(3)分型:A、慢性迁延型:发生率约10%,常有腹部不适或隐痛,腹胀、腹泻、粘脓血便等消化道症状,时轻时重,迁延不愈,亦可腹泻与便泌交替出现。病程久可有乏力、消瘦、食欲下降、贫血等表现。左下腹压痛,可扪及乙状结肠,呈条索状。,29,B、急性发作型:此型约占5%,有慢性菌痢史,进食生冷食物、劳累或受凉等因素引起,有肠道症状但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不明显。,30,C、慢性隐匿型:1、此型发生率约2-3%2.1年内有急性菌痢史 3、近期(2个月)无明显临床症状 4、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 5、乙状结肠镜检查有炎症甚至溃疡 改变,31,六、实 验 室 检 查(laboratory examination),32,1、血常规:急性期:WBC 中性粒C 慢性期:贫血,2、粪便检查:(1)外观、镜检:粘液脓血便,常无粪质。镜检可见较多红细胞和成堆的白细胞,少量吞噬细胞。(2)病原学检查:提高细菌阳性培养率的方法:A、尽量在应用抗生素前 B、标本新鲜及取脓血部分 C、早期及时、多次送检,33,3、免疫学检查:免疫荧光微菌落法,新型乳胶凝集试验。特点:早期、快速,易出现假阳性 4、核酸检测:适用于细菌培养阴性的病人,分子杂交、PCR法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但检测条件要求高,未广泛应用。5、结肠镜检查 6、X线钡剂灌肠检查,34,七、诊断与鉴别诊断(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35,1、诊断:(1)流行病学:菌痢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多见于学龄前儿童,病前一周内有不洁饮食 或与患者接触史。(2)临床表现:A、急性菌痢 B、慢性菌痢 C、中毒型:及时采用直肠 拭子或盐水灌肠取便送检(3)粪便镜检:WBC15个/HP(4)确 诊:粪便细菌培养,36,2、鉴别诊断(1)急性菌痢,37,急性阿米巴痢疾 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原及流 溶组织阿米巴原虫 志贺菌行病学 散发 散发或流行全身症状 轻微,低热,毒血症少见 较重,多有发热,且较高,毒血症明显腹痛腹泻 轻,每天腹泻数次 较重,每天腹泻十余次或数十次里急后重 轻或无(继发细菌感染时较明显)显 著压痛部位 右下腹为主 左下腹为主大便眼观 有粪质,伴有粘液、血,呈暗红 粪质少或无,脓、粘液与鲜血混合,呈 色或果酱样,有腥臭 鲜红或红色胶冻状,无粪臭大便镜检 少数破碎的白细胞,成串的陈旧 大量成堆脓细胞,多数分散红细胞 的红细胞,可有滋养体、夏科-雷 常见巨噬细胞 结晶大便培养 无志贺菌生长 可有志贺菌生长肠镜检查 溃疡散在,边缘充血隆起,中央 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肠壁增厚,溃疡 下陷。溃疡间粘膜正常。表浅,A.急性阿米巴痢疾与急性细菌性痢疾鉴别,38,B、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a、集体进食、集体发病 b、有急性胃肠炎的表现 c、里急后重少见 d、确诊有赖于检出同一病原菌 e、常见病原菌有沙门菌、变形杆菌、大 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39,C、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肠道感染:a、常见:侵袭性大肠杆菌、邻单胞菌、气单胞菌、空肠弯曲菌等,临床表现与菌痢相似。b、确诊:大便培养 D、其他:a、急性坏死性出血性肠炎:青少年多见 b、肠套叠:小儿多见,痛吐胀闭。,40,A、结肠癌及直肠癌:a、中老年人常见;b、继发感染时症状与菌痢相似,抗菌 药物可暂时缓解症状;c、久治无效,伴进行性消瘦;d、肛诊、钡剂灌肠、肠镜。,(2)慢性菌痢,41,B、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a、抗生素治疗无效 b、大便培养:阴性 c、镜检:肠黏膜脆弱易出血,有散 在溃疡 d、晚期病人钡剂灌肠,见结肠袋 消失呈铅管样改变,42,C、慢性血吸虫病:可有腹泻及脓血便 a、有疫水接触史 b、肝脾肿大 c、直肠镜黏膜活检到血吸虫卵 D、肠结核:多继发于肺结核,可有盗汗、消瘦、贫血等毒血症状,X线钡餐检查有助诊断,43,A、休克型:其他感染性休克,血及 大便培养检出不同致病菌 B、脑型:与乙脑鉴别 相同:夏秋季,有高热及惊厥、昏迷 不同:a、病情发展较菌痢慢 b、以意识障碍为主,休克少见 c、脑脊液检查有异常,IgM阳性,(3)中毒性菌痢,44,脑型疟疾 来自疫区,典型症状,血片或骨髓片可找到疟原虫.高热惊厥 多见于小儿,有反复发作史,常可找到病因 或诱因,退热后惊厥即停止.,45,八、预 后(prognosis),46,影响预后的因素:A、感染菌型:痢疾志贺菌病情严重,并发症多 福氏志贺菌易成为慢性,不易根治 B、临床类型:急性菌痢经治疗多于1周左右痊愈,少数病人转为慢性或带菌者 中毒性菌痢预后差,治疗不及时,病死率较高 C、全身免疫状态:婴幼儿及老年人 D、治疗及时合理者预后良好,47,九、治 疗(treatment),48,1、急性菌痢,(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2次阴性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退热、止痉、口服含盐米汤或给予口 服补液盐(ORS)或静脉补液,49,(2)病原治疗:一般疗程不短于5-7天 A、喹诺酮类:首选,诺氟沙星口服 a、优点:敏感,口服吸收好 b、缺点:胃肠道症状,影响骨骺发育 c、用量:200400mg/次,3-4次/日 B、复方磺胺甲恶唑(SMZ+TMP)a、优点:敏感,口服吸收好 b、缺点:过敏、血象抑制,肝肾损害 c、用量:2片/次,2次/日 C、其他:甲硝唑、庆大霉素、阿米卡星 阿奇霉素及头孢菌素类等。,50,(3)对症治疗:A、高热:退热药及物理降温 B、腹痛:阿托品、654-2 C、毒血症严重者:小剂量激素,51,(1)一般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做好护理工作(2)病原治疗:选择敏感抗菌药物 可联合用药,静脉给药可选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或头孢菌素,2.中毒性菌痢:综合治疗,52,(3)对症治疗,A.控制高热与惊厥:退热药+物理降温,躁动不安或惊厥者,采用亚冬眠疗法,氯丙嗪和异丙嗪1-2mg/kg,肌注,2-4小时可重复一次,共2-3次。反复惊厥者可用安定、水合氯醛或苯巴比妥钠。B.循环衰竭的治疗:基本同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扩充血容量纠酸,强心解除微血管痉挛 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53,C.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1)东莨菪碱或山莨菪碱(654-2)的应用,既改善脑部微循环,又有镇静作用。(2)脱水剂:20%甘露醇1.0/kg/次,4-6小时一次,可与50%葡萄糖交替使用。(3)地塞米松:0.5-1.0mg/kg/次,可静推,必要时4-6小时重复一次。(4)吸氧,1-2立升/分,可用呼吸中枢兴奋剂(洛贝林),必要时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用人工呼吸机。,54,(1)一般治疗:生活习惯:生活规律、适当锻 炼,避免过劳、情绪紧张 饮食:富营养易消化、少渣无刺激性 机体状态:积极治疗慢性病及肠道 寄生虫病。,3、慢性菌痢:以抗菌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55,(2)病原治疗:A、做病原分离及药敏试验;B、联合应用2种不同类型抗菌药物,疗程须长,1-3个疗程;C、药物保留灌肠疗法:抗菌素+激素。,(3)对症治疗:A、肠功能紊乱:镇静、解痉 B、肠道菌群失调:应用乳酸杆菌或 双歧杆菌,56,十、预 防(prophylaxis),57,1.管理好传染源 早期发现患者和带菌者,早期隔离 早治疗,彻底治疗,直至粪便培养 隔日一次,连续2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58,2.切断传播途径 对于菌痢等消化道传染病来说,切断传途径是最重要的环节。认真贯彻执行“三管一灭”(即管好水源、食物和粪便、消灭苍蝇),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59,3.保护易感人群 近年来主要采用口服活菌苗,能刺激肠粘膜产生分泌型IgA,以防止痢疾杆菌菌毛粘附于肠上皮细胞,从而防止其侵袭和肠毒素的致泻作用。保护作用仅有6个月,且各菌型疫苗间无交叉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