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篇)观看《榜样的力量(第二季)》专题研讨发言(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专题党课讲稿).docx
-
资源ID:701505
资源大小:28.47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4篇)观看《榜样的力量(第二季)》专题研讨发言(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专题党课讲稿).docx
近日,由中央组织部策划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制作的榜样的力量(第二季)电视节目,引发热烈反响。节目集中宣传林占嬉、吴天一、孙家栋、黄宝妹、刘永坦、拉齐尼巴依卡、樊晨、郑志明、宋学文等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践行宗旨、拼搏奉献、廉洁奉公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范,为我们带来了一次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太阳之所以伟大,在于它永远消耗自己”。甘愿以“小我”的牺牲成就“大我”,是榜样们的选择,也是所有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奉献者们”的选择。我们青年干部当见其贤,思与之齐,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紧随榜样的步伐,甘当“耕耘者”,乐做“奠基人”,扎根本职岗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从榜样身上汲取奋进的力量,努力”踮起脚尖”,聆听榜样“呼唤”,锚定“青春坐标”,为勇担新时代历史使命注入不竭动力。“踮起脚尖”站稳身姿,聆听身处基层大地上的榜样们经千难、历万险之“初心呼唤”,在“崇德向善”中树牢爱国主义“精神丰碑”。理想信念是我们党的立党兴党之基,也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回望党的百年历史,无论是井冈山上的“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还是长征路上的“半条被子”;无论是抗战时期的“小米粥”,还是淮海战役里的“小推车”,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取得不断胜利的重要武器。就如同黄宝妹下定决心:这辈子就要当纺织工人,一辈子就只做一件事,就是为全国人民穿好衣这个目标奋斗“。就如同刘永坦信念里藏着科学与家国,藏着理想与情怀,守着信念,跟一切困难“没完”。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代代传承,坚定如初。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震续红色血脉,铸就新时代的忠诚之魂;铸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在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勇毅笃行、勇立潮头。“踮起脚尖”向上跳跃,聆听身处群众身边的榜样们惠民生、谋幸福之“情怀呼唤”,在“念兹在兹”中立好人民满意“时代标尺"O“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虽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虽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翻越一道道山、迈过一道道坎,攻克了一个个“娄山关”,在稳经济、战疫情、斗贫困的道道难题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无论是“不以山海为远,让菌草技术成为造福广大人民的'幸福草'”的林占嬉,还是推动高原医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吴天一,或是年过古稀未伏杨,犹向苍穹寄深情的孙家栋他们都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员干部“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干部也要厚植“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为民情怀,对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事事上心,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以“无我”心态在平凡岗位上倾情奉献,以“忘我”状态深耕于为民造福事业之中。“踮起脚尖”挥洒汗水,聆听身处实干一线的榜样们敢奋斗、勤耕耘的“干劲呼唤”,在“乘风破浪”中激活干事创业“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干事不是虚干,也不是乱干;担事不是口号,也不是伪担,要有实绩。从不分昼夜、身先士卒,主动扛起危险性最大的接送隔离人员工作的樊晨,到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在平凡的岗位上结出丰硕的果实,铸就了非凡的人生价值的郑志明榜样们如一颗颗最闪亮的“星”,不约而同地坚守在各自的领域轨道,脚踏实地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全身心投入急难险重的工作当中,在不懈的奋斗中诠释着生命的意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青年干部要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保持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躬身笃行、扑下身子,扛起责任、挑起担子,以实际行动践行艰苦奋斗精神,练就过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坚持正确的问题导向和原则方法,在解决问题中抓落实,在扎实推进中促发展,以奋斗之我共赴时代之约,争创新业绩、展示新作为。观看榜样的力量(第二季)感悟心得榜样是一面旗帜,鼓舞斗志;榜样是一座灯塔,指引方向。不管是潜心技术革新的黄宝妹,还是勇救落水儿童的拉齐尼巴依卡,亦或是深扎基层农业科学家林占嬉榜样的力量(第二季)用平凡故事讲述深刻道理,用模范事迹诠释崇高理想,将抽象的标准化作了具象的“活教材”,激起身边人见贤思齐的自觉。“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新时代的青年干部当追寻“榜样之光”,学习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践行为民宗旨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努力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舞台上谱写时代华章。追寻“一心向党”的信仰之光,在“天下至德,莫大于忠”中凝聚“一寸丹心图报国”的奋进力量。“这辈子要一直做一名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好祖国的边境线”。这是拉齐尼巴依卡生前常常说的一句话。在云端上守边护边的“帕米尔雄鹰”拉齐尼巴依卡无数次与恶劣的天气环境作斗争,面对暴风雪、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用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战胜一切困难,带领巡逻队伍脱离险境,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奉献崇高事业,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的绝对忠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新时代的青年干部要汲取榜样的信仰之光,自觉将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课题常修常炼,在摸爬滚打中砥砺初心,在基层历练中坚定信仰,在火热实践中升华思想,把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建设事业的“大我”之中,努力以对党的赤诚忠心书写新的时代荣光。追寻“一往无前”的奋斗之光,在“绰厉奋发,笃行不怠”中凝聚“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进力量。“不这么拼,怎么能攀上高原医学的山峰”。高原“生命的保护神”吴天一在崎岖的道路上奔走六十余年,一面克服头痛、胸闷、失眠、腹泻和呕吐等自身的高山反应,一面频繁出入高寒地带,住帐篷、吃冰馍、吞雪水,甚至数次和死神擦肩而过,依旧没有放弃的念头。他以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勇攀科学高峰的崇高精神品质,推动我国高原医学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我们常说,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鸟笼里飞不出钢翅雄鹰。新时代的青年干部要汲取榜样的奋进之光,投身实践“大课堂”、躬身一线“练兵场”,以“抓铁有痕”的工作态度,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在真刀真枪中锤炼能力,在实干担当中练就敢于扛事的“硬核本领”。追寻“一心为民”的奉献之光,在“念兹在兹,无日或忘”中凝聚”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奋进力量。“菌草之父”林占嬉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的信念,奔走在精准扶贫第一线,将菌草技术推广到宁夏13个县(市)的1.75万户人家,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使一大批农牧民脱贫致富走上小康路。作为党员,他立足本职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解决农民吃饭问题到致富问题,践行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实现个人价值抱负的同时,为党和人民创造价值。“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新时代的青年干部要汲取榜样的奉献之光,深入践行“一心为民”这一共产党人最大的初心,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坐”到群众板凳上,“想”到群众心坎里,“干”到群众家门口,用真诚的“汗水”温暖民心,将辛苦的“汗水”化作纾解民困的“及时雨”,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榜样的力量(第二季)第八集观后感近日,由中央组织部策划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制作的榜样的力量(第二季)热播。第八集聚焦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郑志明,讲述其踏实苦干,勤奋好学,一心钻研技术,24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奋战在生产现场的故事。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向郑志明学习“埋头苦练、攻坚克难、用户至上”的工匠精神,时刻展现出“干在实处,冲在前头”的新时代党员干部风采。致敬“苦练技艺,做到极致”的实干精神,汲取“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老黄牛”之力。1997年,郑志明从职高毕业后进入工厂,成为一名钳工学徒,工作中他虚心好学,时时做到“三到”眼到、手到、心到,即使问题解决了,还要花些时间反复寻找是否还有别的方法。26年来,他秉承着“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生信条,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磨练技艺,用心“雕琢”手中的每一个零件,他总说“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各种技能,掌握更多先进的技术,才能与这个时代同行,推动中国的智能制造走向世界。”功夫不负有心人,郑志明在与钢铁的“对话”中练就了精湛技艺,将钳工技能练得炉火纯青,解决了进口设备无法维修的问题。正如制造车间需要郑志明这样埋头苦干的工匠,基层的乡野沃士同样也呼唤着真诚不粉饰、没有“镀金”思维、真正把群众装在心中的党员干部,在“板凳甘坐十年冷”中修炼踏实专注,不断强化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带着真心实意投入基层工作,同时扮演好各种角色,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提高学习理解政策与业务的能力水平,既当政策“宣传者”,也当民意“征集者”;既当矛盾“调解员”,也当致富“领航员”。致敬”勇挑重任,破解难题”的创新精神,汲取“挺膺担当,强国有我”的“拓荒牛”之力。时代在快速变革,新的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在对工艺及设备改造时,郑志明发现公司花高价采购的不少先进设备虽然“高大上”,但并不实用,无法满足公司生产低成本的需要。“我们干脆自己来设计制造!”这个念头从郑志明脑子里猛地蹦了出来。一念既出,万山无阻。郑志明主动挑起大梁,带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从生产的整体布局到每个环节的设计,进行逐个攻关,业余时间瞄准新技术前沿,从机器人编程、控制技术学起,再到机器人设计制造,他带头学,不懂就问,四处向人请教。从不懂到懂,从懂到专、精,从模仿到自主设计制造,硬是走通了这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广大党员干部要乘榜样之风,立人生之志,在工作中有愿干事的自觉性,做到心中有责,眼里有活,面对基层困难事、群众烦心事,主动迎上去、冲在前、作表率、打头阵,以勤勉敬业的工作态度恪守为民之责,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在拼搏奋进中蹲正初心、蹲实作风、蹲深成就,不断提高工作能力,经受一番锤炼、得来承重铁肩,成长为新时代党和人民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致敬“志存高远,匠心传承”的奉献精神,汲取“淡泊名利,枝叶关情”的“孺子牛”之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2014年,以郑志明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郑志明对徒弟们悉心指导,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能和经验,他发明的“调芯钻孔法”“研推修铿法”是钳工技能比赛中的“杀手铜”,徒弟们凭借这份“独门心法”,多次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工作室先后带出了200余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独木不为林,一花不成春。在为公司培养人才的同时,郑志明在工作之余还会走进企业和学校,讲述自己的奋斗历程和广西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引导更多的一线工人、青年学生学好一技之长,积极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中。同时,向学校提供自行设计研发制造用于教学的机器人工作站,为产教融合作出贡献。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入学习郑志明“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和“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在广袤大地厚植“念兹在兹”的人民公仆情怀,永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奉献意识,在“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中探寻为民初心,让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回归到党员群众中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专题党课讲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对文化价值的认识,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九大作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党的文献的相关重要论述,对我们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觉性具有重要意义。现从以下几个层面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价值的认识进行论述。一、就文化与国力的关系而言一一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的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着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的提高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的提高进程。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软实力”这个概念,是美国一个学者提出来的,他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指经济、军事、科技方面的力量,软实力是指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力。中国共产党采纳了这个概念,并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的论断。回顾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文化史,中华民族在周边国家和世界上被推崇,不是靠指手画脚,更不是靠强权和侵略,而是靠中华文化的精神品质和强大感召力,即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具有软实力,是基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以文化立国的中国古代社会,即使有夷夏之分,其深层原因是认为周边地区的民族受教育不够、教化不足,并不太在意族群之分和强力之用,我们坚信“远人不服,可修文德以来之”。应该说,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价值是没有怀疑过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中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这种自信,来自于对道德、礼法的自信,来自于对人性、人心、人文的自信,是对人的本质意义的自信。从古至今,我们与文化的对立面诸如野蛮、暴力、愚昧、神权等进行了诸多斗争,最终我们选择了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对中华文化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深刻认知,源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信不疑。论语所蕴涵的人伦规则、人文精神等,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仅就中华文学经典诗经而言,其审美价值超越时空,且对中国成为一个诗歌的国度有奠基礼的意义。推而广之,一首义勇军进行曲,表达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抵抗外侮的决心,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为抗日而英勇献身Q毛泽东所著的论持久战,科学地分析了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双方的情况,得出了胜利最后一定属于中国的结论。看现象,一时之强弱在于力;看本质,永久之强弱在于理。这个理,用哲学的语言说就是人类的共同理性,就是处于文化最核心地位的精神文化。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我们要深刻感悟这一重大论断的深刻蕴含。国际话语权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双重奇迹,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却屡屡被诋毁和“抹黑”。现在这种情形已经有很大改观,但争取国际话语权仍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就国际影响力而言,固然需要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但没有文化影响力,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就会受到影响。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二、就文化与道路的关系而言一一文化自信支撑道路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考察时,特地来到朱熹园,并提到之前在山东考察时去看了孔府孔庙。他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华文化与中国道路、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的深层关系。中国共产党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成就也有过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是,曾几何时,由于受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的影响,这条道路遭到了来自西方的挑战和渗透,也遭到了国内错误思潮的干扰和诋毁。在当时,来自国际理论方面的挑战,主要是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和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这两本书中所宣扬的观点。这两本书的内容,其实质还是西方文化优越论,将西方文明中心论包装出售,事实上并非严谨的学术论证。文明的冲突的错误,在于把正常的文明差异,当作了世界冲突的根源。而人类文明的事实恰恰是,要肯定差异、保护差异、欣赏差异,让差异成为世界美好之源。文明的冲突则是粗糙地设想人类的每一个文明群落的文化选择只能是单一的,武断地设想不同文明之间的边界是不可逾越的,鲁莽地设想每种文明的传承都是保守和凝固的。文明的冲突表面上是学术著作,实质上仍是西方本位论、西方文明优越论、西方中心论的政治老调,无非是把旧酒装到新瓶子里。历史的终结则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条道路之争,即自由民主之路和社会主义之路,认为前者终将战胜后者,立论的哲学基础是:自由民主制“满足了人的深层次需求”。由此断言,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的最后意识形态,生活在这种意识形态之下的人将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人的形态。其实质与文明的冲突所宣扬的观点一样,也是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具有“普世价值”,这实际上不过是西方价值中心论的翻版而已,结论仍然是武断的、错误的。在国内,有一个时期,文化领域乱象丛生,历史虚无主义泛滥,功利化倾向严重。面对这些挑战和乱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一重要论述的意义,在于把中国道路的形成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顽强抗争、中国共产党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的历程相贯通,特别是与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深刻阐释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的根基和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丰厚沃土,而不是植根于经济繁荣的沃土,更不是植根于西方文化的土壤,是文化自信支撑道路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所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根深才能叶茂,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国土广袤,积聚着丰富的文化养分,这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底气和根源。三、就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而言一一文化是滋养民族精神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精神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文化的凝结,是文化的核心内涵。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离不开这个民族积淀的文化,同时,精神力量又引领着这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世界上之所以有不同民族,不仅在于各自的生活条件不同,更在于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的不同。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是由它的精神所标定的。何谓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凝聚和集中体现,它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牵引。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华大地孕育形成的,不可能离开中华文化的沃土,没有中华文化的滋养,就不可能形成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什么呢?概言之,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俱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的神话故事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婿补天、后羿射日等,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的思想观念,如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海纳百川等,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这种厚德载物的精神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富滋养,对人类文明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特别是中华文化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并迎来了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推动历史前进和凝聚民族精神的力量。四、就文化与人的发展关系而言一一文化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的最根本、最本质的发展。其内涵是丰富的,具体表现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意味着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社会关系的充分发展,意味着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而人的能力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都是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分不开的。通常,人的个性发展主要包括人的兴趣、信仰以及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同时,人的个性充分发展还表现为自主性与独特性,即人的自律性和能动性,进而使人的性格和气质更加完美,心理更加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曾从人的本质特征出发阐释人的发展,“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概言之,所谓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是人的彻底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摆脱“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需要人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成为“文化的人”和“能动的、全面的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充实和提升人的精神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美好生活不仅包含物质生活需要,也包含精神生活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愈加强劲。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精神存在物的统一体。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物质需求是基本需求、是第一位的,但又是有限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高级需求、是第二位的,但却是无限的。物质需求的有效满足会推动精神文化需求从非主导性需求转为主导性需求。人类的需求,不仅是生态即生存层面的,更应该是心态即存在层面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是要引导人们把对物质高度发展的追求转变成对文化高度发展的追求;将对物质追求的攀比转化为对精神文化追求的攀比,比谁对真善美的创造更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实现中国梦,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只有精神文明建设也搞好,全国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精神世界极大丰富、精神力量大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引导人民精神成长的方向。什么是人?西哲说,人是由兽而神的空中索道。人如何由兽而神呢?那就是文化、教化。事实上,文化就是人化,即以人化文;反过来,文化又是化人,即以文化人。文化的过程,就是由“认识自己”到“完成自己”的过程。文化之学是成人之学。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就是要成为有精神家园的人,在精神家园里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所以,文化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未来一个时期文化建设作出的战略部署。切实深化对文化价值的认识,才能更加自觉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新征程已然开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锚定目标,阵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