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调整方案(2023年)(征求意见稿).docx
-
资源ID:660427
资源大小:84.05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重庆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调整方案(2023年)(征求意见稿).docx
重庆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调整方案(2023年)(征求意见稿)实施“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是新时代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重要举措。为落实“十四五”相关规划要求,衔接最新“三区三线”成果,结合实际,系统调整我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提升成果时效性和针对性,形成与我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适应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一、调整原则(一)坚持底线约束。坚持以生态功能不降低、环境质量不下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突破为底线,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硬约束,严格禁止降低要求、弱化管控的调整。(二)强化空间管控。结合“十四五”环境管理目标和国土空间规划成果,优化调整生态保护红线及一般生态空间、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生态环境管控要求,完善以环境管控单元为基础的空间管控体系。(三)突出分类准入。以调整后的环境管控单元为单位,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等维度,优化调整全市、区县(自治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强化刚性约束,突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二、总体目标到2025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加巩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面筑牢,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实现有机统一,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基本建成,使重庆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调整要求(一)环境管控单元调整要求。以系统化集成为基础,基于生态保护红线与一般生态空间、水环境管控分区、大气环境管控分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分区、资源管控分区等调整结果,科学调整优先、重点、一般三类环境管控单元,分区分类实施精细化管控,将部分重点管控单元进一步细分。原则上优先保护单元的空间格局应保持基本稳定,重点管控单元的空间格局应与环境治理格局相匹配。(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调整要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理要求应保持一定的延续性,保持“市级总体管控要求一区县总体管控要求一单元管控要求”三个层级框架,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聚焦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调整市、区县(自治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产业准入和生态环境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新增、修订、废止的,依法依规同步调整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环境要素分区管控要求调整的,同时调整生态环境准入清单。针对近几年环境质量考核不达标、环境恶化或存在突出环境风险的单元,有针对性的补充、强化、细化相应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要求。四、调整结果(一)环境管控单元调整结果。调整后,全市环境管控单元由785个调整为815个。优先保护单元:由479个调整为389个,面积占比由37.4%调整为37.3%,较上一轮减少0.1%。重点管控单元:由188个调整为305个,面积占比由18.2%调整为17.2%,较上一轮减少L0%。一般管控单元:由118个调整为121个,面积占比由44.4%调整为45.5%,较上一轮增加1.1%o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优先保护单元面积占比分别为21.3%.44.7%.47.9%,重点管控单元面积占比分别为39.2%,6.8%、3.1%,一般管控单元面积占比分别为39.5%、48.5%,49.0%o(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调整结果。市级层面根据我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发布以来国家和重庆市相关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标准等文件更新情况,对三类环境管控单元市级总体管控要求内容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市级总体管控要求共32条,在原管控要求基础上删除8条,修改22条,新增10条。区县总体管控要求作为重点管控单元市级总体管控要求的补充和完善,在调整后的重点管控单元市级总体管控要求上进一步筛选、细化、优化,形成了具有区县(自治县)特征的管控要求。各区县(自治县)结合调整后环境管控单元的生态环境主要特征、突出问题和环境质量目标,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导向,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管控要求。五、实施保障(一)加强组织保障。各区县政府、市级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宣传引导,全面贯彻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二)强化成果应用。市级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全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优化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管理平台。市级有关部门结合本单位职责职能推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产业布局、工业园区管理、用地审批、项目建设等的应用。区县(自治县)政府做好本辖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调整、实施工作。(三)强化技术支撑。市、区县(自治县)生态环境部门要强化技术支撑,推进大数据智能化管理水平,保持技术队伍稳定,规范动态更新、定期调整成果的科学论证和审查工作,保障成果质量。附件之附件:1重庆市环境管控单元调整结果分布图(2023年)2 .重庆市环境管控单元调整结果统计表(2023年)3 .重庆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市级总体管控要求(2023年)附件之附件1重庆市环境管控单元调整结果分布图(2023年)图例省府地市区县出界地市界区县界河流水系环境管控单元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一般管控单元JW图小位:哌庆市生态环境局承庆巾“我一小”技型MW11Wli2023W137附件至附件2重庆市环境管控单元调整结果统计表(2023年)序号区县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一般管控单元个数面积占比(%)个数面积占比(%)个数面积占比(%)1万州区1242.21319.2738.62涪陵区1518.41028.9752.73渝中区11.1198.900.04大渡口区418.0482.000.05江北区716.11083.900.06沙坪坝区829.4770.600.07九龙坡区1019.6680.400.08南岸区724.3575.700.09北一区930.7936.2333.110泰江区1121.11025.3553.611大足区(含双桥经开区)1117.4946.0436.612渝北区937.21548.6214.213巴南区820.71038.2241.114黔江区1253.841.8244.415长寿区630.21632.3337.516江津区1628.71322.5748.817合川区89.71414.9675.518永川区918.51164.2217.419南川区1527.21048.7424.0序号区县优先保护单元重点管控单元一般管控单元个数面积占比(%)个数面积占比(%)个数面积占比(%)20璧山区1025.01059.1115.921铜梁区815.8648.4335.822潼南区75.11048.1446.823荣昌区613.2933.5653.324开州区1346.61013.7339.725梁平区919.846.5573.726武隆区1641.678.3550.027万盛经开区726.3750.4223.328城口县768.260.4331.429丰都县1435.7918.3346.030垫江县1017.9716.0166.131忠县1418.052.1579.932云阳县1343.131.3355.733奉节县1151.361.5347.234巫山县1350.930.9248.235巫溪县1058.440.5341.136石柱县1144.257.2348.637秀山县938.661.8259.638酉阳县1450.870.8548.439彭水县953.640.8545.6全市合计38937.330517.212145.5附件之附件3重庆市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市级总体管控要求(2023年)表1优先保护单元市级总体管控要求表类别管控类型管控要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空间布局约束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重庆市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文件要求。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约束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森林公园空间布局约束严格执行国家级森林公园管理办法、重庆市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湿地公园空间布局约束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重庆市湿地保护条例等文件要求。地质公园空间布局约束严格执行地质公园相关管理要求。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布局约束严格执行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要求。风景名胜区空间布局约束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重庆市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文件要求。一般生态空间(水源涵养功能区、水土保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区、水土流失敏感区、石漠化敏感区)空间布局约束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范围和强度,落实生态修复相关要求,允许开展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确保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和生态功能不退化。*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新要求的,具体管控内容依照新规定执行。表2重点管控单元市级总体管控要求表管控类型管控要求第一条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城乡融合发展,优化重点区域、流域、产业的空间布局。第二条禁止在长江干支流、重要湖泊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禁止在长江干流岸线三公里范围内和重要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尾矿库、冶炼渣库、磷石膏库,以提升安全、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为目的的改建除外。第三条禁止在合规园区外新建、扩建钢铁、石化、化工、焦化、建材、有色、制浆造纸等高污染项目(高污染项目严格按照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21年版)“高污染”产品名录执行)。禁止新建、扩建不符合国家石化、现代煤化工等产业规划布局的项目。新建、改建、扩空间布局建“两高”项目须符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法定规划,满足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碳排放达峰目标、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相关约束规划环评和相应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环评文件审批原则要求。第四条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对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坚决不予准入。加快布局分散的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现有工业项目、化工项目分别搬入工业集聚区、化工产业集聚区。第五条新建、扩建的重有色金属冶炼、电镀、制革企业优先选择布设在依法合规设立并经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第六条涉及环境防护距离的工业企业或项目应通过选址或调整布局原则上应控制在园区边界或用地红线内,防范工业集聚区涉生态环境“邻避”问题。第七条优化居住、工业、商业、交通、生态等功能空间布局,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污染物排第八条新建石化、煤化工、燃煤发电(含热电)、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制浆造纸行业依据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制定配套区域污染物削减方案,采取有效的污染物区域削减措施,腌出足够的环境容量。严格按照国家及我市有关规定,对钢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放管控等行业新建、扩建项目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国家或地方已出台超低排放要求的“两高”行业建设项目应满足超低排放要求。第九条严格落实国家及我市大气污染防控相关要求,对大气环境质量未达标地区,新建、改扩建项目实施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严格落实区域削减要求,所在区域、流域控制单元环境质量未达到国家或者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建设项目需提出有效的区域削减方案,主要污染物实行区域倍量削减。第十条在重点行业(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推动低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推广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推动纳入政府绿色采购名录。有条件的工业集聚区建设集中喷涂工程中心,配备高效治污设施,替代企业独立喷涂工序,对涉及喷漆、喷粉、印刷等废气进行集中处理。第十一条工业集聚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套建设相应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工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工业废水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设施处理工艺要求后方可排放。第十二条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改造。新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及以上排放设标准设计、施工、验收,建制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施出水水质不得低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排放标准;对现有截留制排水管网实施雨污分流改造,针对无法彻底雨污分流的老城区,尊重现实合理保留截留制区域,提高截留倍数;对新建的排水管网,全部按照雨污分流模式实施建设。第十三条新、改、扩建重点行业(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铜、铅锌、银钻、锡、镭和汞矿采选)、重有色金属冶炼业(铜、铅锌、银钻、锡、睇和汞冶炼)、铅蓄电池制造业、皮革鞅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石法聚氯乙烯制造、辂盐制造、以工业固废为原料的锌无机化合物工业等)、电镀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执行“等量替代”原则。第十四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的污染环境防治责任制度,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台账。第十五条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完善分类运输系统,加快补齐分类收集转运设施能力短板。强化“无废城市”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全民行动建设,巩固提升建设经验,着力突出区域特色,切实解决突出问题,积极培育“无废文化”。环境风险防控第十六条深入开展行政区域、重点流域、重点饮用水源、化工园区等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建立区域突发环境时间风险评估数据信息获取与动态更新机制。落实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制度,推进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分类分级管理,严格监管重大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企业。第十七条强化化工园区涉水突发环境事件四级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重点化工园区建设有毒有害气体监测预警体系和水质生物毒性预警体系。资源利用效率第十八条实施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发展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开发利用,促进重点用能领域能效提升。第十九条鼓励企业对标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加快主要产品工艺升级与绿色化改造,推动工业窑炉、锅炉、电机、压缩机、泵、变压器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推动现有企业、园区生产过程清洁化转型,精准提升市场主体绿色低碳水平,引导绿色园区低碳发展。第二十条新建、扩建“两高”项目应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等达到清洁生产先进水平。第二十一条推进企业内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园区内企业间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开展火电、石化、有色金属、造纸、印染等高耗水行业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示范。引导区域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工业水循环利用,加快淘汰落后用水工艺和技术。第二十二条加快推进节水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多元、梯级和安全利用;结合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提标升级扩能改造,系统规划城镇污水再生利用设施;进一步扩大再生水利用范围、利用量和完善再生水管网“末梢”,逐步提升再生水利用率。表3一般管控单元市级总体管控要求表管控类型管控要求空间布局约束第一条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污染物排放管控第二条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快推动长江沿线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配套设施装备提档升级,推进畜禽养殖户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推行畜禽粪肥低成本、机械化、就地就近还田,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强化水产养殖投入品使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