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院感传播防控培训考核试题(问答).docx

    • 资源ID:61268       资源大小:28.75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院感传播防控培训考核试题(问答).docx

    院感传播防控培训考核试题(问答)1、什么是血源性传播疾病?血源性疾病医源传播常见环节有哪些?答题要点:血源性传播疾病指病原体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易感者感染的疾病或综合征。医源传播指凡在医疗、护理、预防过程中因器械、设备、药物、制剂、卫生材料、医务人员的手或环境污染而引起的疾病传播。血源性疾病医源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污染的器械或设备传播。血液及血制品。污染的医疗用品的传播。共用药物及各种制剂。接触传播。近年来,精密仪器及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普遍应用,让HIV、HBV等病原体经过血液、体液和排泄物从而污染医疗器械的机会增多、环节增多,比如内镜诊疗、拔牙、血液透析、外科手术等操作中的活检钳、牙科手机、血液透析器、手术器械处理或使用不当,均容易造成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防控要点有哪些?答题要点:预防血源性疾病传播应从以下几点做起:树立标准预防理念,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而不仅仅是血源性病原体感染标志物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应做好防护措施,诊疗器械被这些物质污染后应严格消毒灭菌。一次性诊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且使用后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过期未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也不得再次消毒灭菌后使用于临床。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加强器械消毒灭菌管理,保证器械使用安全。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及安全注射制度。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规范处置医疗废物,及时对污染的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保证环境安全。清洁的双手、清洁的操作、清洁的产品、清洁的环境及清洁的器械是预防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3、除了HIV.HBV.HCV外,血源性病原体还有哪些?答题要点:血源性病原体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除了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lV)外,目前已知的血源性病原体还有可引起梅毒、疟疾、布鲁氏菌病、病毒性出血热、虫媒病毒感染、巴布虫病等疾病的其他30余种病原体。近年来,医务人员因感染血源性病原体而引起的职业暴露越来越多。而在医疗过程中因为医务人员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发生医源性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案例也偶有报道。通常临床感染性标志物常规筛查多限于HBV、HCV、HIV等,不包含所有可能的血源性病原体。且有些疾病可能处于感染的窗口期,即使检验结果为阴性也不能排除感染。因此,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应当严格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避免发生职业暴露。同时,在为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中,应严格遵循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一次性医疗用品、器械不得重复使用,以杜绝医源性血源性疾病的传播。4、为了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是否要在进行侵入性操作前检测患者HBV、HCV.HIV.梅毒等免疫状况?答题要点:对于侵袭性操作前,是否对患者进行血源性病原体免疫情况的筛查,目前还没有规范明确指出。在全世界呼吁标准预防的今天,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来看:首先,从标准预防角度来看。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中提到血源性病原体的隔离方式为“标准预防+接触隔离”,标准预防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因此,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就可以避免血源性病原体的交叉感染。其次,从病原体来看。侵入性操作前的检验多限于HBV、HCV、HIV等,不包含所有可能的血源性病原体,以及可能处于感染的窗口期,即使检验阴性也不能排除感染。因此,应将每位患者视为一个潜在的感染源,而不仅仅是感染标志物检测阳性的患者。综上所述,为了避免医源性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在实施侵入性操作时进行感染标志物检测并不是必需的。而应重点做到以下几点:严格遵循标准预防。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规范使用一次性物品。复用物品严格执行“一人一用一消毒/灭菌”。规范及时处理医疗废物等。5、艾滋病病毒容易灭活吗?答题要点:容易。艾滋病病毒(HlV)在外界环境中生命力弱,对理化因子的耐受力不及乙型肝炎病毒。因此,凡是用于灭活乙型肝炎病毒的方法都可将HIV灭活。HIV对热敏感,56,30分钟能使HIV在体外对人的T淋巴细胞失去感染性,但不能完全灭活血清中的HlV;100,20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能被0.2%的漂白粉溶液、0.2%的次氯酸钠、0.3%的过氧化氢溶液、75%的乙醇灭活;在PH小于6或大于10的溶液中10分钟可灭活。对紫外线、Y射线不敏感。6、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需要单间隔离吗?答题要点:有条件时可以单间隔离,条件不允许时做好床边隔离即可。艾滋病病毒(HIV)在院内主要通过血液、体液接触传播,应按照隔离技术规范要求在做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落实接触隔离措施。如果由于患者病情或其他原因有对他人造成体液、血液传播高风险情形时,宜单间隔离。比如严重的呕吐、腹泻,多处开放性伤口或者精神躁狂的患者。一般患者进行床旁隔离即可。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避免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其他患者、环境表面等。患者的物品宜专人专用,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物体表面、用具等应立即清洁消毒。患者出院后,对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根据可能的暴露风险级别采取恰当的防护措施,重点预防锐器伤和黏膜暴露。7、为HIV患者做手术或进行有创操作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答题要点: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患者做手术或进行有创操作时必须采取“标准预防+接触隔离”防护措施。具体如下: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手术时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应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罩;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手术者身体时,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手术者若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手术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应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避免徒手传递锐器,应将锐器放在无菌弯盘中,由近术者器械护士托住弯盘传递。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8、患有血源性疾病的医务人员是否需要调离手术室、血液透析室等部门?答题要点:目前国内没有明确的规范指出患有血源性疾病的医务人员是否需调离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但美国卫生保健流行病学学会(SHEA)关于管理感染血源性病原体医务人员的建议中提到,需要根据医务人员血液中病毒载量来评估风险,我们可以参考借鉴。答题要点:常见的血源性病原体慢性感染的医务人员,在与患者的日常接触过程中不太可能传播感染。根据血源性病原体传播途径,执行“易于暴露的操作”的医务人员应该留意自身的血源性病毒感染情况。从理论上来说,只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标准预防,患有血源性疾病的医务人员不需要调离手术室、血液透析室等部门,但执行侵入性操作时要慎重。同时结合手术室和血液透析室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建议可以将患有血源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安排在其他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任职。9、接触传播疾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有哪些?答题要点:接触传播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周围环境导致的病原体传播。常见的经接触传播疾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肠道感染及皮肤感染等。接触此类患者应采取标准预防联合接触传播的预防策略:对患者进行隔离,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如有条件,可选择单间隔离,条件受限时,进行床旁隔离。隔离病房或床头、患者腕带设立隔离标识。减少转运,确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医务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房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并进行手卫生;手上有伤口时戴双层手套。进行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和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接触甲类传染病患者时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医疗设备、仪器和诊疗器械、用品应做到一用一清洁消毒/灭菌或专人专用并定期清洁消毒。加强环境清洁消毒,特别是高频接触表面。规范处置医疗废物和织物。10、空气传播疾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有哪些?答题要点: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开放性肺结核、水痘等时,应采取标准预防联合空气传播的预防策略。在执行标准预防各项措施的同时还应做好以下几点:尽可能将患者安排在负压病房。疑似患者应单间安置,确诊的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同一病室,床间距不小于1.2联患者在病情容许时宜戴医用外科口罩,其活动宜限制在隔离病室内。无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医疗机构,对暂不能转出的患者应安置在通风良好的临时留观病室。防护用品选用应按照分级防护的原则,进入确诊或疑似空气传播疾病患者房间时,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呼吸器;根据暴露级别选戴帽子、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的具体要求和穿脱流程应遵循200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确保医用防护口罩在安全区域最后脱卸。使用后的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进行处置;可重复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后应清洗、消毒或灭菌。做好空气、物表及诊疗器械和设备的清洁消毒工作。11、飞沫传播疾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有哪些?答题要点: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病毒性腮腺炎等时应采取标准预防联合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策略。具体措施如下:做好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如严格执行手卫生、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避免接触患者体液及破损皮肤、遵守咳嗽礼仪、落实安全注射、规范废弃物管理、加强环境和设备的清洁与消毒等。做好飞沫传播疾病的预防准则:与患者近距离(Im以内)接触时应戴帽子、医用外科口罩;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诊疗操作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将患者单间隔离,或者同一疾病的患者或者危险因素相同的患者安排在同一个房间,确保患者之间间隔至少Im;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患者病情容许时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加强通风或对空气进行消毒。12、何谓呼吸道传染病,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相同吗?答题要点: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呼吸道传染病的3个主要传播途径为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及接触传播。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策略因不同的传播途径而有所不同。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传播途径的隔离措施,同时还要根据诊疗操作可能暴露的风险级别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甲型HlNl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需采取“标准预防+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预防控制措施,若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高危操作时,个人防护级别要按空气传播对待,即“标准预防+空气传播+接触传播”预防控制措施。综上所述,呼吸道传染疾病不能简单理解为“空气传播疾病只需采取空气隔离措施”或“飞沫传播疾病只需采取飞沫隔离措施”,需综合考虑,基于标准预防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措施,并结合病原体的危害程度、可能实施的诊疗方式等综合运用预防措施。13、咳嗽礼仪中,为何规定保持Iln以上的社交距离?答题要点:咳嗽时保持Im以上社交距离主要是预防经飞沫传播疾病的风险。经飞沫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感染者(传染源)在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传播,这些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通过在短距离(通常小于1m)范围内在空气中扩散,进入他人的眼结膜、口、鼻或咽喉黏膜时发生传染。咳嗽时会产生大量气溶胶,气溶胶在空气中扩散的距离和悬浮的时间由微生物的类型、微粒大小、沉降速度、相对湿度和气流大小而决定。微粒通常在空气中短暂停留,并在传染源Iin范围内沉降。因此,咳嗽礼仪中,要求与患者保持Inl以上的社交距离。14、哪些诊疗操作容易引发气溶胶,如何做好防护措施?答题要点:容易引发气溶胶的常见操作有:气管插管和拔管、吸痰、心肺复苏、咽拭子采样、尸检、使用高速设备(如钻、锯、离心机、牙科手机等)的操作、气管镜检查等。实施这些操作时,患者可能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和微小气溶胶而造成疾病的传播。因此,医务人员在实施上述诊疗操作时应做好职业防护。操作房间保持通风良好,只允许必要的人员入内。根据分级防护的要求和暴露级别,选择合适防护用品,如穿防水隔离衣或防护服、戴眼罩/面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接触患者前后执行手卫生、戴手套,脱手套后及时洗手或手消毒。15、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转运过程中要做好哪些防护?答题要点: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转运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做好经空气传播疾病的个人防护: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乳胶手套、穿隔离衣。转运途中尽量避免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果无法避免时还需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患者如果病情允许应戴医用外科口罩。转运车辆保持通风良好,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使用负压转运车。转运结束后工作人员按要求摘脱防护用品,医用防护口罩在安全区域最后脱卸,一次性防护用品按感染性废物处理,可重复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及时清洗、消毒或灭菌后使用;转运车辆和工具需及时进行终末消毒。16、无负压病室时,如何做好空气传播疾病患者的隔离工作?答题要点:医疗机构如无负压病房,针对空气传播疾病患者需做好隔离工作,具体措施如下:可将患者安置在单间病房,病房应通风良好,有空气消毒装置。房间内设有手卫生设施、独立卫生间。患者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限制其在隔离病房内活动。患者物品专人专用。病室每天至少消毒至少一次,地面、物体表面使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人员进入病室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穿隔离衣/防护服、戴帽子和手套,近距离(Inl以内)接触和进行可能喷溅的操作时除戴医用防护口罩以外,还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患者出院后需进行终末消毒,地面、物体表面使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消毒;设备、仪器根据产品说明书进行清洁消毒;一次性用品按感染性废物处理。17、病区接收麻疹患者后,医务人员是否需要应急注射麻疹疫苗?答题要点:麻疹为一种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相关研究指出医务人员比普通人群感染麻疹的危险性要高出13倍之多,做好麻疹的免疫接种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医务人员发生麻疹暴露,在暴露后72小时内接种麻风腮疫苗,或在暴露后6天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可提供一定的保护或减缓发病进展。18、接触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医务人员应该如何做好个人防护?答题要点:医务人员应当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的防护措施。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诊疗操作,采取相应措施。每次接触患者前后应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及时正确进行手卫生。同时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导致感染的风险程度采取以下相应的防护措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或无菌手套,脱手套后洗手。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穿隔离衣。对疑似或确诊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脱去手套或隔离衣后立即洗手或手消毒。以下两种情况下应穿防护服:呼吸道样本采集过程中,操作人员要加强防护,穿戴防护服、防护面罩、医用防护口罩、双层医用乳胶手套、圆帽等个人防护装备。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从事人感染H7N9禽流感相关实验活动时,操作人员应当佩戴防护眼镜、医用防护口罩,穿戴防护服、双层乳胶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19、 探视“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时需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吗?答题要点:基于目前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传播途径的认识以及国内对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指南的要求,应严格探视管理制度,原则上不准探视,不准陪护。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中有家庭聚集现象,虽尚无持续人际间传播的证据,但应警惕医院感染的发生。若因其他原因必须探视时,探视人员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20、接触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时,医务人员如何做好个人防护?答题要点:接触或可能接触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疑似或确诊病例及其污染环境的所有人员均应做好个人防护。加强手卫生,做好手部、面部和呼吸道防护,做好全身皮肤及足部防护。应根据可能的暴露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选择适当的防护用品并严格遵循穿脱原则,正确穿脱防护用品。(1)低风险:预计不会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的人员,采用标准预防措施。防护对象:污染区域外的一般医务人员或其他人员,如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调的人员、工作组织者、司机、翻译和引导员等。防护装备:工作服、工作鞋、一次性工作帽和医用外科口罩。(2)中风险:直接接触患者或可能接触患者少量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的人员,采用加强防护措施。防护对象:对患者进行一般性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近距离(Im以内)接触患者的流调人员,标本采集人员,实验室检测人员,清洁消毒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防护装备:一次性工作帽、防护眼罩或防护面屏、医用防护口罩、医用一次性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工作鞋、一次性防水靴套。(3)高风险:可能接触大量患者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等,或实施侵入性操作或易产生大量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采取严密防护措施。防护对象: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痰等操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尸体解剖的人员,搬运患者或搬运尸体人员,实验室离心操作人员,进行大量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或污染物品操作的医务人员和清洁消毒人员。防护装备:一次性工作帽、防护面屏、医用防护口罩、医用一次性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长袖橡胶手套、工作鞋、一次性防水靴套、长筒胶靴、防水围裙等,配戴全面型自吸过滤式呼吸器或动力送风呼吸器。21、什么是寨卡病毒?答题要点: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寨卡(zika)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所致疾病寨卡病毒病是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寨卡病毒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寨卡病毒病主要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此后多个国家有散发病例报道。2007年,首次在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寨卡病毒疫情暴发。2016年1月,巴西寨卡病毒病疫情暴发。我国于2016年2月9日在江西省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人们受到感染的伊蚊叮咬之后染上寨卡病毒一这一蚊虫与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的蚊子类型相同。22、民众应如何保护自己不被感染寨卡病毒?答题要点:防止感染寨卡病毒的最佳方式就是防止蚊虫叮咬。防蚊虫叮咬可以保护人们免受寨卡病毒感染,同时可以预防蚊媒传播的其他疾病,比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防蚊虫叮咬的具体措施包括使用驱虫剂;衣服尽可能多地覆盖到身体部位,最好是浅色衣服;采用纱网、蚊帐、门窗紧闭等物理屏障措施。确保水桶、花盆或者汽车轮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无积水、保持清洁或者加以覆盖,从而去除可使蚊虫滋生的地方。23、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如何做好儿科门诊和病区院感管理工作?答题要点: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组和B组的某些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这些肠道病毒传染性较强,主要通过粪一口、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患者黏膜疱疹而感染,以及接触被患者的粪便、疱疹液污染的衣物、玩具、餐具等而感染。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儿科门诊、病区应针对上述环节规范管理,防止疾病传播:加强预检分诊:安排专门的诊室(台)接诊发热、出疹的病例。设立手足口病隔离区,并有明显地标志。禁止患儿及陪护家属随意进出,限制访客探视。候诊区、诊室、病室保持良好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也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不推荐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接受住院治疗的确诊患儿应单间隔离或床边隔离。仪器设备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专人专用,用后消毒。压舌板宜一次性使用。手卫生:医护、陪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均应严格手卫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醇类手消毒液对肠道病毒无效,可选择其他对肠道敏感的消毒剂进行手消毒。环境表面消毒:地面、桌、椅、诊疗桌、床单元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消毒。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每日至少两次进行物表的清洁和消毒。建议医院门诊设置的儿童乐园停止所有活动,玩具和设施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患儿出院以后,对病室进行终末消毒。医疗废物管理:重视对患儿分泌物、呕吐物和排泄物的消毒。手足口病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应使用双层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包装,并及时密封,按医疗废物处理。加强对患儿家属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使其了解手卫生、物表清洁消毒等知识。24、处理被手足口病患儿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后,可否选择含不可以。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在医疗工作中,当医护人员的手接触被手足口病患儿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后,应优先选择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因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对乙醇消毒剂有抗性,不能有效杀灭病毒,因而不推荐使用醇类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25、诺如病毒流行期间如何做好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答题要点:目前,针对诺如病毒尚无特异的抗病毒药和疫苗,诺如病毒流行期间医院感染的防控主要为在标准预防基础上落实接触隔离措施。病例管理:鉴于诺如病毒的高度传染性,对诺如病毒感染人员进行规范管理是阻断疾病传播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手段。在急性期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应按肠道传染病进行隔离治疗。手卫生: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和控制传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手卫生优先选择在流动水下用皂液洗手,因诺如病毒对醇类手消毒剂有抗性,不建议使用含醇类手消毒剂。环境消毒:做好环境、物体表面消毒,尤其是卫生间的清洁消毒。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台面、水龙头、坐便器等物体表面的消毒可使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消毒。地面、墙壁可使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消毒。有可见污染物时应先清除污染物再消毒。患者生活用品如餐具、便盆等可使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浸泡或擦拭消毒。患者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织物管理:被污染的衣物、被套等织物应该放进感染性织物袋,密封回收,送社会化洗涤机构或医院洗衣房进行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应遵循2016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做好个人防护,尤其在接触患者呕吐物及排泄物时。空气净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优先推荐自然通风,不能自然通风时可采用机械通风,也可采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无人空间也可用紫外线空气消毒,不推荐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医疗废物管理: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均采用双层医疗废物袋盛放,按医疗废物处置。26、轮状病毒患儿的排泄物、呕吐物可以直接排入下水道吗?答题要点:轮状病毒患儿的排泄物、呕吐物是否可以直接排入下水道应视医院污水处理系统完善与否而定。若医院有完善的污水消毒处理系统,可以不对患者排泄物、呕吐物进行消毒,直接倒入卫生间下水道即可,但医院要加强污水排放的自我监测,必要时增加监测频次。没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应用含氯消毒剂干粉加入分泌物、排泄物中,使有效氯达到10000mgL,搅拌作用超过2小时后排放。临时收集盛放呕吐物、排泄物的容器应采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清水冲洗,干燥备用。

    注意事项

    本文(院感传播防控培训考核试题(问答).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