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患者呼吸机雾化治疗技术规范.docx
急危重症患者呼吸机雾化治疗技术规范【名词定义】雾化吸入治疗又称气溶胶吸入疗法。所谓“气溶胶”是指悬浮于空气中微小的液体或固体。雾化吸入治疗即把药物制成气溶胶,经吸入途径直接进入气道而达到治疗目的。雾化吸入装置是一种将药物转变为气溶胶形态,并经口腔(或鼻腔)吸入的药物输送装置。可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雾化吸入的装置有定量气雾吸入器(PMDI)、喷射雾化器、超声雾化器以及振动筛孔雾化器。【适应证】1.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感染。2 .肺部感染,如支气管肺炎、肺化脓症等。3 .支气管哮喘。4 .湿化气道,祛痰。5 .支气管麻醉;如支气管镜检术前麻醉。【禁忌证】自发性气胸及肺大泡患者慎用。【目的】1.稀释痰液、湿化呼吸道,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2.改善通气功能,解除支气管痉挛,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制度与依据】1.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专家组2016年发布的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该共识对雾化吸入的雾化器选择及正确使用,以及雾化吸入的影响因素都做了详细的描述。2,本规范操作部分要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治疗学组2014年发布的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专家共识。该专家共识对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的操作流程及操作技术给予了规范。【准备】1.用物准备:医嘱单、雾化装置、氧流量表、呼气端过滤器、雾化药物、听诊器、吸痰管、负压吸引装置、速干手消毒凝胶,检查用物的有效期,物品处于备用状态。2 .环境准备: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适宜操作。3 .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4 .患者准备:患者处于安静状态,配合操作。【操作流程】呼吸机使用喷射雾化器1.素质准备服装整洁5 .评估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配合程度、人工气道是否通畅、呼吸机模式及参数、呼吸机型号(有无自带雾化功能)。了解患者过敏史6 .洗手戴口罩七步洗手法正确洗手、戴口罩4物品准备医嘱单、雾化器、呼气端过滤器、氧流量表、雾化药物、IOml注射器、听诊器、吸痰管、负压吸引装置、速干手消毒凝胶等5 .解释核对采用两种身份识别的方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腕带、反问式)6 .患者准备半卧位,充分吸出患者气道内及口鼻腔内的分泌物7 .呼吸机准备若使用人工鼻(HME)需移除,若使用加热湿化器无需关闭8,配置药物遵嘱抽取雾化药物,将其置于雾化器中9.连接雾化器,检查雾化器功能正常若呼吸机自带雾化功能(如Drager、迈瑞等):1.连接管一端连接雾化器,另一端连接呼吸机雾化出气口2,开启呼吸机雾化功能键,观察雾化器出雾量,若出雾量较小,检查雾化器喷嘴是否堵塞3.在呼吸机呼气端连接过滤器9.连接雾化器,检查雾化器功能正常若呼吸机(PB840、Simens等)未配备雾化功能,使用额外压缩气源驱动雾化器:1.连接管一端连接雾化器,另一端连接氧流量计或空气压缩泵2 .调节流量为68Lmin(具体根据雾化器说明书),观察雾化器出雾量,若出雾量较小,检查雾化器喷嘴是否堵塞3 .在呼吸机呼气端连接过滤器10 .连接雾化器与呼吸机管路连接雾化器于吸气端管路距Y形管15Cnl处,且放在呼吸机管路温度感受器的前IL雾化观察雾化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呼吸机参数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调节呼吸机参数12 .雾化结束雾化结束,取下雾化器和整理雾化器连接管,雾化器用无菌蒸偏水冲洗干净,通风处晾干备用13 .整理床单位取舒适体位14 .医嘱处理、记录1 .在相应医嘱单/执行单执行者签名签时间2 .记录雾化前后生命体征及呼吸机参数的变化(如呼吸频率、潮气量、气道峰压等)呼吸机使用PMDI雾化1.素质准备服装整洁3 .评估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配合程度、人工气道是否通畅、呼吸机模式、波形及参数。了解患者过敏4 .洗手戴口罩七步洗手法正确洗手、戴口罩5 .物品准备医嘱单、PMDI、呼气端过滤器、储雾罐、听诊器、吸痰管、负压吸引装置、速干手消毒凝胶等6 .解释核对采用两种身份识别的方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腕带、反问式)7 .患者准备半卧位,充分吸出患者气道内及口鼻腔内的分泌物8 .呼吸机准备若使用人工鼻(HME)需移除,若使用加热湿化器无需关闭。呼气端连接过滤器.连接储物罐,准备MDI,按压MDl1.将储雾罐连接在吸气端与Y形接头之间2,摇动并握住pMDI,使其温度接近体温9 在呼吸机送气初热压pMDI,两喷之间应间隔至少15秒,无需再次摇动PMDl10 观察患者的情况,注意有无不良反应观察在按压PMDl后呼吸、潮气量、气道峰压变化,需要时协助医生测量呼吸力学的变化11 .雾化结束雾化结束,取下储物罐、pMDL连接好呼吸机管路12 .整理床单位取舒适体位13 .医嘱处理、记录1 .在相应医嘱单/执行单执行者签名签时间2 .记录雾化前后生命体征及呼吸机参数的变化(如呼吸频率、潮气量、气道峰压等)【注意事项】1.操作者在治疗前后洗手,严格无菌操作;雾化器专人专用,定期更换,每次使用后使用无菌蒸偏水冲洗干净,置于通风处晾干保存备用。3 .雾化吸入过程中可出现恶心、胸闷、气促、心悸、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应了解患者主观感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评估雾化的效果。4 .雾化前应充分吸痰,避免影响雾化液的沉降率,雾化结束后需要进行胸部物理治疗,痰液吸引,达到雾化的目的。5 .雾化吸入前协助患者半卧位,保持体位舒适,若患者剧烈咳嗽,应暂停雾化,若出现发劣、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暂停雾化并及时通知医生。6 .尽量使用单一剂量药物,更换药液前应清洗雾化罐,避免药物混淆。7 .使用喷射雾化器通过T管连接于呼吸机管路中,药杯应处于低位,雾化结束后尽快卸除雾化器,避免积水污染呼吸机管路。【前沿进展】1.对机械通气患者雾化时,建议选择配备雾化功能的呼吸机,若呼吸机未配备雾化功能,使用额外气源驱动时,需根据患者情况适当下调呼吸机预设的容量或压力。8 .对COPD患者尽量采用压缩空气驱动,如采用氧气驱动,需适当下调呼吸机预设吸氧浓度。9 .呼吸机呼气阀及呼吸机内部有很多精细部件,为避免损坏呼吸机部件,在呼气端连接过滤器,雾化后及时取下呼气端过滤器。10 机械通气时雾化吸入特有的影响因素:加热湿化、药物剂量、人工气道长短、呼吸机管路的接头和弯头。专家共识建议雾化时不用关闭加热湿化器,适当延长雾化时间;适当增加药量及次数;且雾化吸入时尽量减少呼吸机管路打折或弯折。11 呼吸机设置:高流量可产生涡流,使气溶胶无法进入下呼吸道。雾化吸入时配合医生调节呼吸机,宜设置低流量或方波送气,以及延长吸气时间,有利于气溶胶在肺内的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