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代码专业名称:口腔医学专业代码:620I02K二、入学要求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三、修业年限三年四、职业面向(一)服务面向Eru9 n所属专业大类(代码)所属专业类(代码)对应行业(代码)主要职业类别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举例医药卫生大类(62)临床医学类(6201)卫生(84)口腔科医师(20501-07)基层口腔助理医师;医院口腔医师助手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二)职业发展路径()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主要工作岗位及其岗位能力分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对应职业能力课程所需职业资格证书口腔医疗与预防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疾病诊断、病历书写、医嘱制定、疾病治疗与预防、心理辅导、疗效观察、基本急救技术获取病史资料的能力;对常见病、多发病能够进行综合分析及诊断的能力;拟定疾病诊疗计划的能力;能够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治疗和预防的能力;掌握基本急救技术的能力。口腔修复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粘膜病学儿童口腔病学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口腔正畸学口腔材料学口腔预防医学医疗急救常识医学心理学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证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卫生行业的口腔医师等职业群,能够从事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修复及预防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培养规格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素质(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爱岗敬业,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4)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勇于奋斗,乐观向上;(5)具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具有尊重病人、保护隐私、患者利益至上的服务宗旨;(6)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1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7)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12项特长或爱好。2.知识(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3)掌握口腔临床工作必需的基础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4)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临床诊疗策略;(5)掌握基层医疗机构口腔临床常用药物的药理知识;(6)掌握基本口腔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知识;(7)掌握口腔医学相关的心理学和健康教育知识。3.能力(1)能够正确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和病历书写;(2)具有口腔临床工作必需的临床医学基本技能;(3)具有口腔临床基本诊疗操作技能;(4)能够从事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修复及预防等工作;(5)能够合理使用口腔常用药物;(6)能够对口腔危、急、重症病人进行初步处理和及时转诊;(7)能够与患者、家属及同事进行有效沟通,实施人文关怀;(8)能够在口腔医疗工作中应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及数字化技术;(9)具有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能用循证医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口腔临床问题。六、课程设置(一)课程结构(体系)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群课程。秉承德技并修、书证融通原则,构建“岗证课能”融合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见下图)公共课程平台公共®课程医学基础课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贯穿教学全过程.优 化课程体系,增加人 文和社科选修课;开 发系列特色课程;拓 展课程思政渠道;挖 掘通识课与专业课思 政元素.做到“学以 致用.知行合一".专业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 素质拓展课程 集中实践课程“观证课能“眩合培养, "育训鳍合、德技并修" 满足口腔健康服务需求. 开展1÷×,职业技辄培 养,毕业后能够考取" 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 选学选考口腔修员体制作 工等职业资格证.专业群课程平台健康服务专业群内 高度共享专业课槿面向健廉眼务专业群 开设群内共享专业通 用课程.构建"蝮出 共享.专业分层、职 业技能互选"课程 体系,开发群共享专 业基本能力、身位核 心能力、跨序位综合 能力培养方案和评价 考核标准。制定学校通识与专 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 改革方案,编制 课程思政教学指 南,打造"课程思 政示范课堂",开发 系列思政特色课程.公共选修和专业拓雇选修创新和创业创客课程H及七A度共享遇C人体解剖学 生理学 病理学 病原与免疫学 药理学 医学综合技术 毕业设计“岗证课能”融合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二)课程设置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由三个课程平台和二个课程模块构成:1 .公共课程平台(1)公共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国防教育军事理论、国防教育军事技能、医学心理学、医学素养语文、劳动教育等课程,开设医患沟通、医疗急救常识、卫生法律法规、普通话等校本特色课程。(2)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预防医学等。2 .专业课程平台(1)专业核心课: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修复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预防医学。(2)专业拓展课:包括口腔材料学、口腔设备学、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口腔正畸学、口腔黏膜病学、儿童口腔医学等。(3)集中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医学综合技术、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3 .专业群课程平台:面向健康服务专业群开设的通用课程,主要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药理学、医学综合技术、毕业设计。4 .选修课模块(1)公共选修:医疗急救常识、计算机应用基础、卫生法律法规、普通话等。(2)专业拓展选修:口腔材料学、口腔设备学、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口腔正畸学、口腔黏膜病学、儿童口腔医学、医患沟通等。5 .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模块本模块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创新和创业能力等,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科研、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都以学分形式计入该部分。各课程设置情况(见表一至表七)。表一公共基础课程一览表课程名称开设学期周学时总学时学分考核方式实践课时/理论课时实践比例思政基础14483考试8/4016.67%思政概论24644考试8/5612.5%形势与政策1/2讲座161考查0/160%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41322考查12/2037.5%创业基础22322考查12/2037.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2322考查6/2618.8%体育1421287考试92/3671.9%大学英语1/24/41287考查0/1280%国防教育军事理论12362考查0/360%国防教育军事技能1561122考查112/0100%医学素养语文32322考查12/2037.5%医学心理学21161考查4/1225%大学入学教育1讲座121考查2/1016.7%劳动教育141804考查64/1620%表二医学基础课程一览表课程名称开设学期周学时总学时学分考核方式实践课时/理论课时实践比例人体解剖学14643.5考查20/4431.2%组织学与胚胎学11161考查2/1412.5%生物化学13482.5考试6/4212.5%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23543考试10/4418.5%生理学13482.5考查8/4016.7%病理学22362考查8/2822.2%药理学22362考试6/3016.7%诊断学33543考查18/3633.3%外科学43482.5考查14/3429.2%内科学43482.5考查6/4212.5%预防医学32362考试6/3016.7%表三专业核心课程一览表课程名称开设学期周学时总学时学分考核方式实践课时/理论课时实践比例口腔解剖生理学15724考试22/5030.5%口腔组织病理学23543考试12/4222.2%牙体牙髓病学35905考试36/5440%牙周病学32362考试12/2433.3%口腔颌面外科学45805考试32/4840%口腔修复学3/45/31388考试72/6652.2%口腔预防医学42322考试8/2425%表四集中实践课程一览表课程名称开设学期周学时总学时学分考核方式实践课时/理论课时实践比例医学综合技术42w602考试60/0100%毕业顶岗实习5/638w80038考试800/0100%毕业设计62w604考试60/0100%表五素质拓展课程一览表课程名称开设学期周学时总学时学分考核方式实践课时/理论课时实践比例科技活动、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3考查考证课程2考查表六公共选修课程一览表课程名称开设学期周学时总学时学分考核方式实践课时/理论课时实践比例大学生安全文化22181考查6/1233.3%计算机应用基础24603.5考查30/3050%卫生法律法规41161考查0/160普通话31181考查10/855.5%表七专业选修课程一览表课程名称开设学期周学时总学时学分考核方式实践课时/理论课时实践比例口腔设备学21181考查6/1233.3%口腔材料学22362考查6/3016.7%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32362考查12/2433.3%儿童口腔病学42322考查6/2618.7%口腔正畸学42322考查8/2425%口腔黏膜病学41161考查0/160医患沟通31181考查0/180(二)课程简介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政基础48学时(理论40学时、实践8学时),第一学期开设。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面向当代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人生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律知识和法治思想教育等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涵盖当代大学生的时代大任,领悟人生真谛、创造有意义的人,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等方面的知识和要求。教学要求:本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为丰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具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教资格条件,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本课程教学应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立足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坚持正面引导,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大力开展集体备课和团队攻关,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切实提升教学实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结合,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拓视野,提高认识,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5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50%。2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思政概论64学时(理论56学时、实践8学时),第二学期开设。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本课程教学目标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科学内涵、理论体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认识和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意义、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深刻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主要内容: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阐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重点,全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指导意义和历史地位;系统阐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总任务、总布局、战略部署和根本保证;深刻阐明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和历史担当,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教学要求:本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原则上应为中共党员,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本课程教学应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立足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坚持正面引导,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大力开展集体备课和团队攻关,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切实提升教学实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结合,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拓视野,提高认识,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5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50%。3 .形势与政策16学时(理论),第一学期8学时,开设2周;第二学期8学时,开设2周。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全面正确认识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变化、新发展,及时准确把握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准确把握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主要内容: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围绕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教学,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党情、国情,正确认识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大学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具体教学内容依据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制定。教学要求:要牢牢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牢牢掌握思想宣传工作的主导权和主动权。教学内容要体现动态性时效性,要及时反映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及时准确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传递党的大政方针。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认识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能力,增强大学生辨别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5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50%。4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32学时(理论20学时、实践12学时),分两部分内容:职业生涯规划16学时,第一学期开设;就业指导16学时,第四学期开设。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引导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能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能提高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主要内容:本课程以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为主旨,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了解自我、了解具体的职业要求,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需要的技能,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及其对应的生活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求职技能,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维护个人合法利益,进而能有效地管理求职过程,能了解到学习与工作的不同、学校与职场的差别,引导学生顺利适应生涯角色的转换,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要求:本课程结合学生的特性,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还结合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测试分析法等,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参与性。同时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就业创业讲座、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40%。5 .创业基础32课时(理论20学时、实践12学时),第三学期开设。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学生能认知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辩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主要内容: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学生应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和类型,认识创业过程的特征,掌握创业与创业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认识创业团队的重要性,了解创业机会及其识别要素,了解创业风险类型以及如何防范风险,了解创业过程中的资源需求和资源获取办法,掌握创业资源管理的技巧和策略。教学要求:课程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教学,强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40%。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2学时(理论26学时、实践6学时),第一学期开设。课程目标:宣传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指导大学生树立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心理活动的规律与自身个性特点,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学会化解心理困扰。引导他们拥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会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训练坚强意志,优化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全面成才。主要内容:模块一:绪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正、异常的区别以及心理调节、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适用情况。模块二:积极优势: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超越。模块三:积极关系:宿舍人际关系及恋爱关系的处理。模块四:积极情绪:情绪识别、情绪管理与调控。模块五:积极应对:压力与挫折应对、危机与生命教育、心理障碍的防治。教学要求: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时在实践教学中应用心理测验、情景再现及角色扮演等方法亲身体验。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40%。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小组活动记录、课堂表现、课外调研、自主学习、团体合作与日常表现;终结性评价即期末写一篇自我分析的论文,通过分析自己的性格、人际关系或对生命的认识等,重点评价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自我。7 .体育128学时(理论36学时、实践92学时)第一至四学期开设。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为了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于一体的教育过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体育包涵的竞争、勇于挑战、直面挫折、团队意识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现代人重塑健康体魄,培养协作意识、沟通、创新、决策能力、吃苦耐劳具有独特作用。主要内容:体育概述、体育与健康、高校体育、运动损伤的防治与应急处理、田径运动概述、短跑、中长跑、跳高、跳远、篮球运动、排球运动、足球运动概述、踢球技能、接球技能、运球、乒乓球运动、羽毛球运动、武术运动概述、武术基本功、组合练习、太极拳、健美操、瑜伽、健美运动等。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小群体学习式、发现式、技能掌握式、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主动体育等多种教学模式,注重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更应融合学生今后从业的职业特点(职业能力标准、岗位能力标准),在强调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今后从业、胜任工作岗位所应具有的身体素质与相关职业素养的培养,落实国家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8 .大学英语128学时(理论),第一、二学期开设。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够通过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三级。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教学要求:课堂教学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法,语篇整体式教学法、交际法和项目驱动法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认真贯彻“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原则,加强工学结合和校内外实际语言技能的训练。主要运用手段为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及手机APP等方式相结合,实现翻转课堂与课后检测与答疑。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终结性考核占60%,过程性考核占40%(课堂表现表现(20%)+素质考核(20%)o9 .国防教育军事理论36学时(理论),第一学期开设。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主要内容: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集中阐述中国当代国防法规、国防建设、我国武装力量、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国际战略格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了解精确制导技术、隐身伪装技术、侦察监视技术、电子对抗、航天技术、自动化指挥技术、新概念武器技术、信息化战争的特点、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的要求。教学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的素质。教学内容要体现动态性时效性,要及时反映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及时准确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传递党的大政方针,能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强化爱国意识、集体主义观念。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40%o10 .国防教育军事技能112学时(实践),第一学期开设。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为教学依托,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军事前沿信息,掌握正确的队列训练和阅兵分列式训练方法,规范学生整理内务的标准;通过理论学习,增强学生对人民军队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集体行动规范性和组织纪律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军事前沿信息、队列和体能训练、内务整理、日常管理、素质拓展训练等教学内容,旨在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学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坚持“理论够用即可,突出实际讲练”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一切行动听指挥为训练根本目的。本课程以学生出勒情况、参加训练完成情况、军训态度、遵守纪律情况、参加各项活动及理论学习情况、内务考试作为考核成绩的依据。11 .医学素养语文32学时(理论20学时、实践12学时),第三学期开设。课程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熟悉应用文书的特点和作用,掌握其写作结构要素,培养学生比较熟练的应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必要的习作锻炼,提高学生汉语的阅读能力、文字的应用能力与语言的表达能力。主要内容:本课程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医学人文素养:人格篇;人情篇;人生篇;尚美篇。个人应用文写作:活动策划与开展;求职写作;新媒体实用写作。公务文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会议记录;请示;报告;通知等。教学要求:本课程主要采取讨论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手段等。通过对核心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前推荐学生阅读下次课的参考资料,课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回答,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知识问题,有侧重的组织教学。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平时成绩50%(课堂参与、作业、技能训练等)+课程考查成绩50%。12 .医学心理学16学时(理论12学时、实践4学时),第二学期开设。课程目标: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基础学科,心理学的应用分支学科。医学心理学课程是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考试课程,是执业医师考试的必考内容。本课程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标准整体优化了理论课程内容,重组了实验课程结构,确立了医学心理学的课程体系。主要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基本技能(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医患沟通等)。教学要求:主要采用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手段进行讲授,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终结性考核占60%,过程性考核占40%(课堂表现表现(20%)+素质考核(20%)。13 .大学生入学教育12学时(理论IO学时、实践2学时),以讲座的形式集中IW授课,第一学期开设。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大学生入学教育是指新生入学后,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纪律安全等方面的变化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旨在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变化了的环境并能迅速适应。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关系到学生在大学里能否顺利成长并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学习成功的基础。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大学认识、大学与高中的不同之处、高职教育、大学生消费、大学生与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恋爱。大学生学习考试及大学生自我管理等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以讲座为主要形式,深入浅出的介绍大学及大学生活与学习,利用实际案例引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大学学习,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和角色转变,促进大学生尽快熟悉大学管理制度,培养他们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激发他们爱国爱校的集体主义观念,引导他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创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新局面。14 .劳动教育分为劳动教育1、2、3、4开设两个学年,80学时(理论16学时、实践64学时),16理论学时为专题教育讲座,实践学时课余时间完成。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活动课,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劳动获得直接劳动体验,促使学生主动认识并理解劳动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主要内容:理论学习须专门进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以班队、社团等形式在非教学时间开展环境保洁、社会实践、农业生产、医卫公益、仪器设备维保等劳动实践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劳模讲座或农业、工业生产观摩活动。教学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接受劳动教育,是全体学生的基本权利,注重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和基本态度。学习评价以组织辅导员和相关负责人员对劳动内容和考核情况进行评价。15 .人体解剖学64学时(理论44学时、实践20学时),第一学期开设。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本专业必须具备的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基础;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职业道德。主要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特征、位置与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等。教学要求:本课程以行动导向为基础,同时以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问答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主要按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通过模型展示、尸体解剖、数字人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为学生今后的医学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考勤、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总分值的30%;终结性评价为期末理论考核,占成绩总分值的70%。16 .组织学与胚胎学16学时(理论14学时、实践2学时),第一学期开设。课程目标:了解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对象;掌握、理解人体的发生过程、各器官、组织的微细结构;学会在显微镜下观察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微细结构的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形成发现问题、研究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不怕苦、不怕脏的工作精神。主要内容: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四大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及其各组成器官的微细结构和功能;胚胎发育过程等。教学要求:本课程采取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分组讨论法、对比法、启发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手段实施教学,利用显微互动系统、职教云APP等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师生互动。考核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考勤、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总分值的30%;终结性评价为期末理论考核,占成绩总分值的70%。17 .生物化学48学时(理论42学时、实践6学时),第一学期开设。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人体物质的分子组成与功能,系统的掌握新陈代谢的过程、调控过程;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对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一定的认知。要求学生能根据新陈代谢过程及调控,解释基本的生命现象,阐述疾病发病机制;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操作,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在学习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主要内容:人体物质组成及结构功能;物质代谢及调控;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临床生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