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代码专业名称:中药学专业代码:620302二、入学要求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三、修业年限三年四、职业面向(一)服务面向中药专业学生主要服务是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社区服务机构、中药制药企业、中药销售企业等从事中药购销、中药材生产、中药制药、中药调剂、中药学咨询服务、中药质检(见下表)。专业、方向、岗位与相应证书所属专业大类(代码)所属专业类(代码)对应行业(代码)主要职业类别(代码)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举例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举例医药卫生大类(62)药学类(6203)农业(01);医药制造业(27);批发业(51);零售业(52);仓储业(59);专业技术服务(74)药学技术人员(20506);中药材种植员(5010205);采购购人员(40101);销售人员(40102);中药饮片加工人员(61202);中药材生产;中药调剂;中药购销;中药学咨询与服务;中药制药;中药质检执业中药师证;中药土;医药商品购销员;健康管理师;中药炮制工;药物制剂工其他医药制造人员(61299)(二)职业发展路径迁移岗位中药学专业学生主要职业发展路径营养 师健康 管理师(三)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主要面向中药制药、中药购销、医院中药房三大岗位(群)的工作。在中药生产企业、中药经营企业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中药学专业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中药学咨询与服务工作。主要工作岗位及其岗位能力分析(见下表)。主要工作岗位及其岗位能力分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对应职业能力课程所需职业资格证书中药制药中药制剂的研究、剂型设计与改进以及药物制剂生产的工艺设计具备与同行间的沟通交流能力;能操作常见药物剂型的制备以及新型剂型的研发与改进;保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土中药制药中药材生产的研究、中药生产工艺的改进具备与同行间的沟通交流能力;能操作常见中药材的生产加工以及生产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土技术的研发与改进;保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生产中药材栽培及生产的研究、中药生产工艺的改进具备与同行间的沟通交流能力;能操作常见中药材的栽培及生产技术的研发与改进;保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用植物学中药栽培技术中药士中药质检中药含量的化学测定、药物仪器的分析方法及中药质量检验等具备与同行间的沟通交流能力;会检测常见中药的含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标准,保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药物分析中药制剂技术中药检验工中药购销药品采购、营销、药品保管与养护、经济核算、常见病用药指导及常见医疗器械的使用具备与顾客和同行间沟通、交流能力;能合理介绍中药、完成中药购销、药物保管养护及经济核算。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技术市场营销学药事管理与法规医药商品购销员中级中药调剂处方调配与处方分析、常见病用药指导、特殊人群用药指导及中药学服务与咨询具备与患者和同行间沟通、交流能力;会操作处方调剂及合理介绍药品,并提供用药指导。中药药理学中药调剂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调剂员初级、中级中药学咨询与服务提供患者常见中药的使用及禁忌的咨询服务,帮助患者合理使用中药及满足患者特殊用药要求具备与患者和同行间沟通、交流能力;合理介绍药品,并提供用药指导。中药药理学中药调剂技术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士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中医药学、化学、生物学基本知识,具备中药生产、营销、质检、服务和管理所必需的职业技能,面向医药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和健康服务业等行业的药学技术人员、中药材种植员、购销人员、中药制药人员、检验人员,能够从事中药材生产、中药材种植、中药调剂、中药制剂、中药购销、中药学咨询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培养规格1.素质(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3)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遵守法律,遵规守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具有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质量意识、绿色环保意识、安全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等;热爱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医药文化,志愿为民众健康服务;(5)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言语文雅、行为文明,注意培养优良的气质与性格,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2.知识(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相关知识。(3)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与中成药、药用植物学基本知识;掌握中药药理学及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掌握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测定的基本知识。(4)掌握中药真伪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剂制备、中药处方审查与调配、中药制剂质量检测的基本知识。(5)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医学、药学、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知识;熟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知识;熟悉化学操作与分析仪器操作基本知识。(6)熟悉中药材生产加工、医药市场营销、中药调剂、中药学咨询与服务的基本知识;熟悉药事管理法律、法规与政策知识;熟悉中药生产经营质量管理基本知识。(7)熟悉本专业所必需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8)了解文献检索、资料查阅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中药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3.能力(1)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3)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利用网络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4)具有医药市场调查分析和医药批发零售能力;具有中药调剂、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5)具有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标准操作规程(SOP)和安全生产、节能环保的能力;具有提取、分离、精制与检测中药有效成分的能力;具备对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进行规范化生产的能力;具备对中药生产与质检设备进行规范操作、维护、保养和简单维修的能力;具有事故防范、评价、救助与处理能力;具有维护岗位生产环境洁净的能力;具有解决相关岗位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5)具有中药来源、性状、鉴别、检查和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基本技能,能熟练地进行常用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检验。(6)具有对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成药进行炮制与调剂的能力;具备对中药的生产经营进行质量管理的能力。六、课程设置(一)课程结构(体系)公共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专业群课程平台公共基础果程 专业L砒课程专业核心课程 素质拓展课程 集中实践课程健欣服务七业群内IiftlS共享专业课程政优人开拓搀思以. 思课学" 程程增课程道业” 一 课过,修课柒专到合 与全系选色政与做行 程学体科特患课.如 课教程社列程识索、 政分课和系课通元用 忠赏化文发展掘政致"岗证课能”勉合培养, “育训给合、德技并修” 满足儿SL 成人.老年人 中药字服务需求;符合中 的制药,中药调配等专业 岗彳立的药企.开展“1+X” 职业技能培养,毕业后能 够考取“中药士”,选学 选考中药炮制工、药物制 剂工、健康检理师、育婴 员等职业资格证.面向健康服务专业群 开设群内共享专业通 用课程.构建础 共享、专业分层、职 业技能互选”课程 体系,开发群共享专 业基本能力.岗位核 心能力.跨岗位综合 能力培养方案和评价 考核标准.制定学校通识与专 业课程患政教育收学 改革方案,编制 课程思政数学指 南,打造“课程思 政示范课堂”,开发 系列忠政特色课程.公共选修和专业拓展选修创新和创业创客课程开发七lA*Rlaltx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病理学 病原与免疫学 药理学 医学综合技术 毕业设计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群课程。秉承德技并修、书证融通原则,构建“岗证课能”融合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见下图)。(二)课程设置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由三个课程平台和二个课程模块构成:1 .公共课程平台(1)公共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英语、有机化学、无机化学、体育、劳动教育等课程,开设卫生法律法规、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素养语文等校本特色课程。(2)专业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医学遗传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临床医学概要等课程,以及中医药基础、药用植物学、中药学、方剂学、分析化学、中药药理学等本专业特色基础课程。2 .专业课程平台(1)专业核心课: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调剂技术、医药市场营销学、中药栽培技术、中药制剂检测技术等。(2)素质能力拓展课程:实用药品GSP基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临床医学概要、药物化学、中医养生学概论和社会实践;科技活动、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中药专业相关资格证书考试辅导等课程。(3)集中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医学综合技术、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课程。3 .专业群课程平台面向健康服务专业群开设的通用课程,主要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药理学、医学综合技术、毕业设计。4 .选修课模块(1)公共选修:公共关系与礼仪、大学生安全文化、医学素养语文、普通话、卫生法律法规、医学文献检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至少取得5学分方可毕业。(2)专业拓展选修课:医学统计、实用药品GSP基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临床医学概要、药物化学、中医养生学概论,学生毕业前最低选修5学分。5 .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模块本模块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创新和创业能力,学生参加劳动教育、中药技能大赛、教学科研、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都以学分形式计入该部分。各课程设置情况(见表一至表七)。表一公共基础课程一览表课程名称开设学期周学时总学时学分考核方式实践课时/理论课时实践比例思政基础14483考试8/4016.67%思政概论24644考试8/5612.50%形势与政策1/2讲座161考查0/160.00%大学英语1/22/2724考查0/720.00%体育132/2/21086考试78/3072.22%国防教育军事理论12362考查0/360.00%国防教育军事技能1561122考查112/0100.00%大学入学教育1讲座121考查2/1016.67%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41/1322考查12/2037.50%创业基础22322考查12/2037.5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2322考查6/2618.75%无机化学13452.5考试10/3522.22%有机化学23543考试10/4418.52%劳动教育141/1/1/1804考查64/1680.00%表二专业基础课程一览表课程名称开设学期周学时总学时学分考核方式实践课时/理论课时实践比例人体解剖学12301.5考试4/2613.33%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12301.5考查4/2613.33%生理学12301.5考试4/2613.33%病理学22321.5考试4/2812.50%生物化学22362考试4/3211.11%药理学33543考试12/4222.22%中医药基础14543考试0/540.00%药用植物学23643.5考查32/3250.00%分析化学33543考试18/3633.33%药事管理与法规44543考试18/3633.33%中药学24724考试12/6016.67%方剂学(含中成药学)33543考查6/4811.11%中药化学45724考试24/4833.33%中药药理学44543考试12/4222.22%表三专业核心课程一览表课程名称开设学期周学时总学时学分考核方式实践课时/理论课时实践比例中药鉴定技术34724考试24/4833.33%中药制剂技术45804考试26/5432.50%中药炮制技术34643.5考试20/4431.25%中药调剂技术(含中药贮藏与养护)34643.5考试20/4431.25%医药市场营销学43483考查16/3233.33%中药栽培技术32362考查12/2433.33%中药制剂检测技术43483考试12/3625.00%表四集中实践课程一览表课程名称开设学期周学时总学时学分考核方式实践课时/理论课时实践比例医学综合技术42W602考试100.00%毕业顶岗实习5/622/2080038考试100.00%毕业设计62W604考试100.00%表五素质能力拓展课程一览表课程名称开设学期周学时总学时学分考核方式实践课时/理论课时实践比例科技活动、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3考查考证课程2考试表六公共选修课程一览表课程名称开设学期周学时总学时学分考核方式实践课时/理论课时实践比例公共关系与礼仪11181考查10/855.56%大学生安全文化21181考查6/1233.33%医学素养语文32362考查6/3016.67%普通话21181考查10/855.56%卫生法律法规11181考查0/180.00%医学文献检索41181考查6/1233.33%计算机应用基础22362考查24/1266.67%表七专业选修课程一览表课程名称开设学期周学时总学时学分考核方式实践课时/理论课时实践比例医学统计21181考查0/180.00%实用药品GSP基础41181考查6/1233.3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41161考查4/1225.00%临床医学概要32321.5考查4/2812.50%药物化学32362考查12/2433.33%中医养生学概论42321.5考查4/2812.50%(三)课程简介1 .思政基础48学时(理论40学时、实践8学时),第一学期开设。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面向当代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人生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律知识和法治思想教育等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涵盖当代大学生的时代大任,领悟人生真谛、创造有意义的人,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等方面的知识和要求。教学要求:本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较为丰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具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教资格条件,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本课程教学应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立足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坚持正面引导,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大力开展集体备课和团队攻关,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切实提升教学实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结合,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拓视野,提高认识,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5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50%。2 .思政概论64学时(理论56学时、实践8学时),第二学期开设。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本课程教学目标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科学内涵、理论体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认识和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意义、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深刻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主要内容: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阐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重点,全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指导意义和历史地位;系统阐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总任务、总布局、战略部署和根本保证;深刻阐明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和历史担当,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教学要求:本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原则上应为中共党员,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本课程教学应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立足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坚持正面引导,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大力开展集体备课和团队攻关,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切实提升教学实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结合,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拓视野,提高认识,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5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50%。3 .形势与政策16学时(理论),第一学期8学时,开设2周;第二学期8学时,开设2周。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全面正确认识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变化、新发展,及时准确把握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准确把握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主要内容: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围绕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教学,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党情、国情,正确认识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大学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具体教学内容依据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制定。教学要求:要牢牢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牢牢掌握思想宣传工作的主导权和主动权。教学内容要体现动态性时效性,要及时反映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及时准确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传递党的大政方针。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认识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能力,增强大学生辨别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5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50双4 .大学英语72学时(理论),第一、二学期开设。课程目标:本课程按照专业岗位实际需求,为培养专业人才目标服务。通过教师的精讲和学生的能动学习,逐渐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掌握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常用词汇,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打下较为扎实的语言基础,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具有阅读和翻译与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基本能力,能借助辞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文业务资料,能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主要内容:本课程的课程内容的选择遵循社会需求,岗位需求,和学生能力发展需求,实现与真实岗位衔接、与未来工作任务接轨,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内容主要由8个项目组成,内容涵盖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分别为打招呼和介绍、致谢、指路、日程安排、天气、邀请、电子邮件、电话交流。教学要求:本课程在教学中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在“学中做,做中学”以及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本蓝图,体现“所学即为所用”的高职教学理念。教学中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学习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从而达到最佳教与学的效果。5 .体育108学时(理论30学时、实践78学时),第一至三学期开设。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为了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于一体的教育过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体育包涵的竞争、勇于挑战、直面挫折、团队意识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现代人重塑健康体魄,培养协作意识、沟通、创新、决策能力、吃苦耐劳具有独特作用。主要内容:体育概述、体育与健康、高校体育、运动损伤的防治与应急处理、田径运动概述、短跑、中长跑、跳高、跳远、篮球运动、排球运动、足球运动概述、踢球技能、接球技能、运球、乒乓球运动、羽毛球运动、武术运动概述、武术基本功、组合练习、太极拳、健美操、瑜伽、健美运动等。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小群体学习式、发现式、技能掌握式、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主动体育等多种教学模式,注重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更应融合学生今后从业的职业特点(职业能力标准、岗位能力标准),在强调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今后从业、胜任工作岗位所应具有的身体素质与相关职业素养的培养,落实国家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6 .国防教育军事理论36学时(理论),第一学期开设。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主要内容: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集中阐述中国当代国防法规、国防建设、我国武装力量、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国际战略格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了解精确制导技术、隐身伪装技术、侦察监视技术、电子对抗、航天技术、自动化指挥技术、新概念武器技术、信息化战争的特点、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的要求。教学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的素质。教学内容要体现动态性时效性,要及时反映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及时准确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传递党的大政方针,能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强化爱国意识、集体主义观念。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40%o7 .国防教育军事技能112学时(实践),第一学期开设。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为教学依托,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军事前沿信息,掌握正确的队列训练和阅兵分列式训练方法,规范学生整理内务的标准;通过理论学习,增强学生对人民军队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集体行动规范性和组织纪律性,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军事前沿信息、队列和体能训练、内务整理、日常管理、素质拓展训练等教学内容,旨在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学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坚持“理论够用即可,突出实际讲练”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一切行动听指挥为训练根本目的。本课程以学生出勒情况、参加训练完成情况、军训态度、遵守纪律情况、参加各项活动及理论学习情况、内务考试作为考核成绩的依据。8 .大学生入学教育12学时(理论10学时、实践2学时),以讲座的形式集中IW授课,第一学期开设。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大学生入学教育是指新生入学后,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纪律安全等方面的变化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旨在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变化了的环境并能迅速适应。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关系到学生在大学里能否顺利成长并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学习成功的基础。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大学认识、大学与高中的不同之处、高职教育、大学生消费、大学生与网络、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恋爱。大学生学习考试及大学生自我管理等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以讲座为主要形式,深入浅出的介绍大学及大学生活与学习,利用实际案例引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大学学习,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和角色转变,促进大学生尽快熟悉大学管理制度,培养他们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激发他们爱国爱校的集体主义观念,引导他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创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新局面。9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32学时(理论20学时、实践12学时),分两部分内容:职业生涯规划16学时,第一学期开设;就业指导16学时,第四学期开设。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引导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能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能提高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主要内容:本课程以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为主旨,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了解自我、了解具体的职业要求,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需要的技能,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及其对应的生活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求职技能,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维护个人合法利益,进而能有效地管理求职过程,能了解到学习与工作的不同、学校与职场的差别,引导学生顺利适应生涯角色的转换,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要求:本课程结合学生的特性,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以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还结合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测试分析法等,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参与性。同时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就业创业讲座、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40%。10 .创业基础32课时(理论20学时,实践12学时),第三学期开设。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学生能认知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辩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主要内容: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学生应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和类型,认识创业过程的特征,掌握创业与创业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认识创业团队的重要性,了解创业机会及其识别要素,了解创业风险类型以及如何防范风险,了解创业过程中的资源需求和资源获取办法,掌握创业资源管理的技巧和策略。教学要求:课程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教学,强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40%。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2学时(理论26学时,实践6学时),第一学期开设。课程目标:本课程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给大学生心理调适的方法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学习本课程,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我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时间支配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同时兼顾心理问题的识别、预防和治疗。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按照心理学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结构框架,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内容,阐述人生成才与心理健康、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挫折应对与心理健康、人格培养与心理健康等问题。第二,心理健康表现领域。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的发现,将常见心理问题表现的领域归纳为适应、人际、性、感情、生涯规划,并结合大学生特有心理阶段的特点,讲述在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增进心理健康。第三,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从预防心理疾病的角度出发,阐述心理问题的识别、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尤其强调珍爱生命的意义,以及遇到困扰和压力时有效的解决途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要形式,我们精心设计了与大学生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内容;扼要汲取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新近研究成果;提纲挈领地交代了心理健康的保健要点;特别体现了“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课程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乐终结性考核成绩占40%。12 .无机化学45学时(理论35学时,实践10学时),第一学期开设。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溶液、胶体、电解质溶液、缓冲溶液、配位化合物等基本知识点及其医学应用。能懂得如何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去理解和解答实际工作中化学专业问题,丰富学生的化学专业知识,学会运用化学技能解决职业岗位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启迪学生独立思考、